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崔岩,1999年第4期,《评唐太宗的音乐观》,《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60-63页。2、崔岩,2003年第3期,《也谈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洛阳大学学报》,第22-24页。3、崔岩,2003年第3期,《以隋唐为例驳“<通鉴>不载文人”说》,《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87-90页。4、崔岩,2006年第4期,《论唐代科举制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扬州大学学报》,第18-21页。5、乔治忠、崔岩,2006年第6期,《韵文述史 审视百代——论清高宗的咏史<全韵诗>》,《文史哲》(CSSCI),第69-74页。6、乔治忠、崔岩,2006年第9期,《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史学月刊》(CSSCI),第5-11页。7、崔岩,2007年第1期,《噶尔丹死亡问题考辩》,《清史研究》(CSSCI),第110-113页。8、崔岩,2007年第3期,《土尔扈特蒙古回归日期再探讨》,《卫拉特研究》,第27-30页。9、崔岩,2008年第5期,《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求是学刊》(CSSCI),第132-137页。

文学与传媒学院有专兼职教师6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20人、硕士27人。另有享受国家级特出津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得者3人。基本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优良的教师队伍。 姓名 职务职称 专业与研究方向 张宝明 博士,硕士生导师 ,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省管优秀专家,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启蒙思想史 张凌江 文学院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曾宪梓教育奖三等奖获得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李少咏 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 赵海彦 教授,博士,科研处处长 ,省青年骨干教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刘继保 教授,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主编 ,省青年骨干教师 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研究 丁喜霞 教授,博士,设备处副处长 ,省青年骨干教师 语言学古代汉语 朱青 教授 文艺学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 鲁晓霞 教授,新闻系主任,写作教研室主任 ,省级优秀教师 写作学新闻写作 王建国 副教授,博士,中文系主任 ,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王文参 教授,博士,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研究 李军 副教授,博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解放区文学研究 刘艳萍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研究 来德强 博士 语言学古代汉语 赵爱武 博士 语言学古代汉语 吕豪爽 副教授,博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 吴雪玲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研究 尹雪华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高慎涛 副教授,博士 古代文学佛教与文学研究 李政学 副教授,博士 文艺学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 马春华 博士 语言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 袁 园 博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 司全胜 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科研项目:  主持: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1立项,已结项。   第53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立项。   20世纪中国“美学热”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  参与: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西方美学通史1-2卷,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负责人,2014年立项。  3 抗战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中国文联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执笔,2013年立项 (已结项) 。   新时期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研究报告执笔,2011年立项(已结项)。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学术论文:《艺术作为救赎的阶梯——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总第33辑。  《“无利害性”原则源于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审美现代性肇端的社会学考察》,《东亚人文学》(韩国),2014年总第28辑。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  《政党、民族、全球——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社会历史意识的变迁》,《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主流影像叙事——以<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为例》,《东北亚文化研究》(韩国),2013年总第37辑。  《艺术与货币:消费社会中的审美伦理》(第二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新文学视野》(笔谈),2013年第3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奥古斯丁的“情感”理论》,《云梦学刊》2012年第3期。  《浅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笔谈)2012年第2期。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收入欧阳友权编:《网络与文学变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培植“艺术心”: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第二届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数是美的依据——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探》,《外国美学》2012年总第20辑。  《浅析普罗提诺思想中的审美与灵魂的回归理论》,《哲学门》2011年总第24辑。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电视、身体、审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管窥》,《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与“类型文学”的兴起》,《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浅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  《“摹仿说”探源》,《长江学术》2011年第4期。  《缪斯与上帝的相遇—生存论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悲剧的诞生〉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2002年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工作,现任学院副院长。论文:《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第二作者)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7转载《座架的发生与此在的生存》宁夏大学学报6《交互主体性问题由理论向实践维度的转向》 河北学刊 4《判断力批判视野中的范式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6《工程哲学的实践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的内在联系》人文杂志 2005年第1期《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困境分析》西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与李约瑟问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4期,陕西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013《动物之动物性与人之人性》—海德格尔的动物学研究及其意义 人文杂志2007年3期《海德格尔和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的辩论》世界哲学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B6)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主体伦理学中伦理责任人的缺失》浙江学刊2008第2期《从他人的先验构造到让他人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3期《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安徽大学学报2008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B6)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从范式理论的发展与困境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合流 》河南大学学报 2008第3期《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人文向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第4期《现代休闲悖论及其克服》湖北大学学报2009第2期《暴力的政治及其无力》人文杂志2009第5期《牟宗三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误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1期《精神现象学从绝对的绝对开端》现代哲学2010第1期《从马尔库塞的绝望和海德格尔的暴政看应对现代技术之困境》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1期《海德格尔本真概念的三重意蕴》复旦学报2010第1期《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的形而上学根源和实践根源》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著作:《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24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译著:海德格尔《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20万字)2006年(版权问题未能出版)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和泰阿泰德篇》(22万字) 华夏出版社,2008年9月海德格尔《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6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科研项目:  主持: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1立项,已结项。   第53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立项。   20世纪中国“美学热”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  参与: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西方美学通史1-2卷,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负责人,2014年立项。  3 抗战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中国文联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执笔,2013年立项 (已结项) 。   新时期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研究报告执笔,2011年立项(已结项)。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学术论文:《艺术作为救赎的阶梯——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总第33辑。  《“无利害性”原则源于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审美现代性肇端的社会学考察》,《东亚人文学》(韩国),2014年总第28辑。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  《政党、民族、全球——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社会历史意识的变迁》,《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主流影像叙事——以<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为例》,《东北亚文化研究》(韩国),2013年总第37辑。  《艺术与货币:消费社会中的审美伦理》(第二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新文学视野》(笔谈),2013年第3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奥古斯丁的“情感”理论》,《云梦学刊》2012年第3期。  《浅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笔谈)2012年第2期。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收入欧阳友权编:《网络与文学变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培植“艺术心”: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第二届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数是美的依据——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探》,《外国美学》2012年总第20辑。  《浅析普罗提诺思想中的审美与灵魂的回归理论》,《哲学门》2011年总第24辑。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电视、身体、审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管窥》,《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与“类型文学”的兴起》,《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浅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  《“摹仿说”探源》,《长江学术》2011年第4期。  《缪斯与上帝的相遇—生存论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悲剧的诞生〉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洛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科研项目:  主持: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1立项,已结项。   第53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立项。   20世纪中国“美学热”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  参与: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西方美学通史1-2卷,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负责人,2014年立项。  3 抗战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中国文联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执笔,2013年立项 (已结项) 。   新时期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研究报告执笔,2011年立项(已结项)。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学术论文:《艺术作为救赎的阶梯——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总第33辑。  《“无利害性”原则源于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审美现代性肇端的社会学考察》,《东亚人文学》(韩国),2014年总第28辑。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  《政党、民族、全球——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社会历史意识的变迁》,《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主流影像叙事——以<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为例》,《东北亚文化研究》(韩国),2013年总第37辑。  《艺术与货币:消费社会中的审美伦理》(第二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新文学视野》(笔谈),2013年第3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奥古斯丁的“情感”理论》,《云梦学刊》2012年第3期。  《浅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笔谈)2012年第2期。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收入欧阳友权编:《网络与文学变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培植“艺术心”: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第二届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数是美的依据——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探》,《外国美学》2012年总第20辑。  《浅析普罗提诺思想中的审美与灵魂的回归理论》,《哲学门》2011年总第24辑。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电视、身体、审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管窥》,《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与“类型文学”的兴起》,《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浅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  《“摹仿说”探源》,《长江学术》2011年第4期。  《缪斯与上帝的相遇—生存论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悲剧的诞生〉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姜剑云 ,1960 年生,江苏东台人,笔名吉云 1980 年中文专科毕业(盐城师专),199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山西大学),2001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河北大学),2003 年获“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南开大学)。现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导师。2007年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通讯鉴定专家。 1.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全辽金诗》,编委,完成。2.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陆机集笺注》,主持人,2001年立项。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主持人,2002年立项。4.河北大学重点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3年立项。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谢灵运新探与解读》,主持人,2004年立项。 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中华书局、东方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 部。1 .《才子佳人小说 与〈 红楼梦 〉的 真善美比较》,《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1 年第 4 期。2 .《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晋阳学刊》(太原) 1992 年第 2 期。3 .《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文学遗产》(北京) 1996 年第 4 期。荣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4 .《金源“后怪奇诗派”引论》,《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7 年第 4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1998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2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 3 〉荣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优秀成果奖。5 .《高考作文判卷亟须改进》,《光明日报》(北京) 1998 年 5 月 27 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全文收录。6 .《观照讽刺艺术 索解西游主题》,《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2 期。7 .《令狐楚年谱简编》,《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1999 年第 3 期。8 .《马定国仕履与交游考论》,《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1999 年第 4 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辽金元文学研究》全文收录。9 .《庄子美 在“ 无 为” 思想之阐释与评价》,《山西大学师院学报》(太原) 2000 年第 1 期。10 .《怎样鉴赏诗词曲赋》,见詹福瑞主编《大学语文》,河北大学出版社(保定) 2000 年版。11 .《陆机研究综述》,《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 19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1 年版。12 .《“三张”父名问题新解》,《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1 年第 1 期。1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著述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合肥) 2001 年第 2 期。14 .《唐代怪奇诗派衰变探微》,《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1 年第 3 期。15 .《论中唐雅正诗派》,《文学评论》(北京) 2001 年“青年学者专号”。16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1 期。17 .《论潘尼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南昌) 2002 年第 2 期18 .《论太康文学情多气少的主题取向》,《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2 年第 3 期19 .《论潘岳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漳州师范学院学报》(漳州) 2002 年第 3 期20 .《论傅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殷都学刊》(安阳) 2002 年第 4 期。21 .《论陆云“文贵清省”的创作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 2002 年第 4 期22 .《论傅 玄“ 引其源而广 之” 的文体风格观念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海) 2002 年第 5 期。23 .《论张协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山西大学学报》(太原) 2002 年第 6 期。24 .《〈三都赋〉撰年疑案新断》,《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2002 年第 6 期。学术影响:〈 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3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2 〉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辞赋研究论文集》(第五届国际辞赋研讨会)全文收录25 .《论左思“美物者贵依其本”的品物征实主张》,《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海)第 20 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2 年版。26 .《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沈阳) 2003 年第 1 期。学术影响:《论太康文学袭故弥新的体裁范型 》( 摘要 ),《 北京大学学报 》( 北京 ) 2003 年 第 3 期27 .《论中唐通俗诗派》,《太原师范学院学报》(太原) 2003 年第 1 期。28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洛阳大学学报》(洛阳) 2003 年第 1 期。29 .《论完颜璹创作中的佛禅意蕴》,《河北大学学报》(保定) 2003 年第 2 期。30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中国古典文献学》(会议论文集),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澳门), 2003 年版。31 .《唐代怪奇诗派之衰变探微》(增订稿),见《河汾新论》,山西古籍出版社(太原), 2003 年版。32 .《〈文赋〉撰年疑案新断》,《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5 期。学术影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北京) 2004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33 .《论陆机“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的文学精神》,《南开学报》(天津) 2003 年第 6 期。34 .《论陆机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 2004 年第 2 期35 .《论陆云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西安) 2004 年第 2 期。36 .《“独步一时”的谢灵运书画》,《文史知识》(北京) 2004 年第 10 期。37.《谢灵运与庐山慧远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38.《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中国道教》(北京)39.《谢灵运与“涅盘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

洛阳工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 .刘军等. 农机零件 CAPP 系统智能开发工具 .《农业机械学报》 2005 年7期2 .刘军等. 虚拟制造技术在烟草烘干机械上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 2006 年第7期3 .刘军等. ON A CAPP SYSTEM DEVELOPING TOOL FOR ROLLING BEARING . PROCEEDING OF IE & MS'98 .中国万国学术出版社, 1998 年 ISTP 收录4 .刘军等. 耐火材料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的开发 .《耐火材料》 2003 年第 3 期 . 2003 年 EI 收录5 .刘军等. 基于神经元网络的动态系统辨识 . 《机械设计》 1995 年第 12 期6 .刘军等. 轴承套圈锻造 CAPP 系统的研究 . 《锻压技术》 2003 年第 3 期7 .刘军等. 基于虚拟制造技术的增压机模型分析与仿真《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年第 2 期8 .刘军等. 标准构件式滚动轴承 CAPP 开发工具的研究《现代制造工程》 2005 年第 4 期9 .刘军等. 滚动轴承 CAPP 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8 年第 2 期10 .刘军等. 机械加工误差传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机械与电子》 2005 年第 12 期11 .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模型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6 年第 9 期12 .刘军等. CAPP 开发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 2002 年第 9 期13 .刘军等. 与生产资源相适应的动态工艺决策《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2 年第 6 期14 .刘军等. 先进制造技术与技术创新《机电产品设计与创新》 2005 年第 4 期15 .刘军等. 智能化 CAPP 开发工具组件的研究《现代制造工程》 2003 年第 6 期16 .刘军等. 交互式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系统《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3 期17 .刘军等. A STUDY ON THE INTEGRA OF THE CAPP AND NC PROGRAMMING SYSTEMS . ICPCG-94 ,中国万国学术出版社18 .刘军等. A DEVELOPMENT TOOL FOR 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EXPERT SYSTEM . IKIM'95 ,东南大学出版社19 .刘军等. The Research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Virtu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2004CIGR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 .刘军等. 一种质量控制新模型的设计 . ICME 2000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要著作1、《村规民约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合著);2、《公司法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副主编);3、《合同法通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出版(副主编);4、《民事诉讼判例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 出版(撰稿人)。主要学术论文1、《村民自治的法哲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2(6);2、《村民自治内在机制重新法律定位探讨》河北法学2005(2);3、《对村民自治概念的法学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3(4);4、《农民权益保障与增进法的设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村民自治权与基层党的领导权关系探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制定应停止》三农中国2004(1);7、《乡镇政权干预村民自治及其司法审查评析》中国农民问题研究2(09);8、《村民多数决的滥用及制衡: 村规民约的启示之二》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村规民约建设的几个问题》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4);10、《村规民约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现状及对策》洛阳师专学报1999(3);12、《法律嫁接论: 村规民约的启示》洛阳师专学报2000(1);13、《公司法概念新释》商场现代化2005(12-中)(29);14、《论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试论公司法基本制度》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均衡公司利益关系法律故障探讨》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7、《浅析股东会临时会议的召集》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8、《以规范公司章程为契机 完善公司制企业》 中国律师报1994—11—29;19、《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法理透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思考》07;20、《劳动合同制度若干法律问题浅析》滨州师专学报2001(1);21、《高等学校〈法律基础〉教育问题刍议》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22、《大学生法治素质课的现状与展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3、《夫妻个人对外债务承担探讨》洛阳大学学报2004(1);24、《配偶参与继承中两种特殊财产权浅析》法制周报1995—6—20。广西教育学院葛岭月文学社主编张景峰,笔名井丰。祖籍广西北海,1987年生于广西南宁。先后就读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南宁市第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17岁开始创作,2004年和2005年分别加入中国散文学会青少年创作中心和中国少年作家班,2010年成为南宁图书馆书友会会员。迄今创作20余万字,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近40篇,获得校级以上文学奖项23次。作品散见于《青少年文艺》《中国少年作家优秀作品选》《少年作家文粹》《80后少年作家成长之路》《芦仙》《青青河边草》《星河》等校级以上刊物,2005年5月获南宁市作家协会颁发的南宁市第三届中学生耕耘文学奖银奖,同年8月在北京被授予2005年度“中国十大少年作家”荣誉称号。2007年考入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汉语专业(2010年6月毕业),同年10月加入芦仙文学社编辑部,2008年12月荣获广西作家协会主办的广西第五届相思湖新文学全区现场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奖。次年5月应邀接受广西大学空谷校园网的独家专访。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担任第23届执行主编。2010年为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脱产班)录取。现任广西教育学院葛岭月文学社主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