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药相关文献

发布时间:

中药相关文献

国古典文献。在我国香港地区,1999年7月立法通过《中医药条例》,根据该条例成立了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及实施各项中医药的规范管理措施。在我国台湾省,其将2004年定为中药品质(量)管(理)制启动年,并制订了中医施政目标行动要点。其他还有罗马尼亚、波兰、奥地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国、阿根廷、墨西哥以及非洲、阿拉伯市场,等等。此外,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80%。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伤寒杂病论》 又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李时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清朝《医宗金鉴》。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难经》:释《内经》之疑,补《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理论导源以上是形成标志,下面是发展标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征候学专著《千金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先河《温疫论》:创"戾气"说《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温病条辩》:创"三焦"辨证理论

医药相关文献

很多,以下是经常用的全文数据库,pubmed大部分没全文:1、OVID2、EBSCO3、proquest4、scicnedirect5、springer6、

医多维医药文献检索是基于pubmed数据库的优势结合健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而成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3000多万篇医学类文献。它继承了pubmed的检索语法与语义转换功能,使得检索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同时为了延续用户习惯,在引入中文翻译的同时,保留了检索界面与详情界面与pubmed的一致性,让用户更为便捷地查询医药类信息。

戊戌数据包含了美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欧盟上市药品库,美国橙皮书数据库,ClinicalTrials数据库,欧盟HMA上市药品库,日本橙皮书数据库,日本上市药品库等,有中文,英文,日文检索。

可以搜索论文:医药专家评说医药市场--《当代医学》2004年04期 ,但这个是国内的专家写的。

药品相关文献

看一些药物经典啊

直接在百度搜下就可以

免费查阅的有两本学术期刊,(药物化学、药物资讯)

戊戌数据包含了美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欧盟上市药品库,美国橙皮书数据库,ClinicalTrials数据库,欧盟HMA上市药品库,日本橙皮书数据库,日本上市药品库等,有中文,英文,日文检索。

药学相关的文献

免费查阅的有两本学术期刊,(药物化学、药物资讯)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种形式: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和科研论文。确定毕业论文形式时要多方考虑,首先要确定论文题目的范围,论文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等,还要考虑到搜集论文论据和相应资料的便捷性。论文形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1、调研报告(社会调查)一般包括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方法、内容、结论等几部分内容,论文中还应有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例如:调研报告类——某医院门诊儿科抗感染药使用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常用抗感染药物在某院门诊儿科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 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本市某三甲医院2008年1月门诊儿科处方2452张,采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儿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抗感染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并根据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使用种类、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98%,注射剂使用率为38 %,33%的儿科患者使用了抗感染药物,共涉及8类20种抗感染药物。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 3位的是: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头孢克洛,阿奇霉素在处方金额和DDDs 统计中均为第 1位,单一用药率92%,联合用药率 08%。处方中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均为眼部用药或咽部喷剂,局部用药,吸收较少,对患儿影响不大。结论:该院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普遍,抗菌药物使用的问题较多,存在“大包围”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需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2、文献综述 (文献查找)检索与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报告。综述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①目前的研究概况;②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③结论及解决思路。例如:文献综述类——脂质体作为心脑血管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总结近年来脂质体作为心脑血管药物载体的最新进展,介绍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受体介导脂质体等将药物导向心脏、血栓以及协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等方面的应用。3、科研论文(专题实验)一般由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例如:科研论文类——小鼠乳腺癌细胞系Ca761-0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系,明确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乳腺癌移植瘤组织,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并对其纯化和反复传代,进行生长曲线,倍增时间,软琼脂集落形成,细胞周期,染色体众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体内成瘤率,转移率等鉴定。结果:建立了一个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命名为Ca761-03。其生长迅速,呈贴壁生长。倍增时间为98 h;平均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为39%;G1期8%,S期3%,G2+M期9%;CK染色为阳性,ER,PR均为阴性;体内移植成瘤率100%,肺转移率100%,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与研究。以上是药学毕业论文的三种论文形式,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从药品采购、加工、生产、销售和管理环节,以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等方面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了解,找出实际工作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论文的题目。

回答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药理学通报 4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6中国新药杂志 6药物分析杂志 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9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0沈药科大学学报 11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2华西药学杂志 13中国药理学与理学杂志 14中国抗生素杂志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中国海洋药物 更多14条 

生物药物相关文献

纳米生物医药材料包括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及药物的纳米化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药材料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994年10月在第二届国际纳米材料学术会议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位教授在邀请报告中乐观地估计,纳米材料在21世界很可能成为生物医药材料的核心材料,这是因为生物体的骨骼、牙齿等都发现有纳米结构如纳米磷灰石的存在;贝壳、甲虫壳、珊瑚等天然材料具有特别优异的力学性能,它们是上被某种有机黏合剂连接的有序排列的纳米碳酸钙颗粒构成的。颗粒在1~100mm范围内的材料被称为纳米材料,纳米颗粒的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还小1~2个数量级,因而可用磁性纳米材料定向载体,通过磁性导航系统将药物输到病变部位释放,增强疗效,被称为“生物导弹”;特殊的纳米粒子还可进入细胞内部结构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作为药物的载体,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尽可一展身手,纳为微粒在控制药物释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将给米微粒与其他材料相复合制成多种多样的复合材料更可以产生许多新奇的优良特性。药物的纳米化有利于药物被肌体的吸收或靶向控制释放,大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简而言之,纳米生物医药材料就是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与生物医用材料和药物的交叉。开展纳米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无疑将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Nano-materials, bio-medicine, including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 nano-drug and drug-nanometer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in biomedical materials on a wide range of In October 1994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no-materia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the invitation of a report optimistic that the 21 nano-materials in the world is likely to become a biomedical materials at the core material, which is due to biological Body of bone, teeth, have found that nano-structure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nano-apatite; shells, beetle shells, coral, and other natural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are being connected to some kind of organic adhesive and orderly arranged Nano-particles consisting of calcium 1 ~ 100mm particles in the range of material known as nano-materials, nano-size particles smaller than the capillary channel 1 to 2 orders of magnitude, which can be used magnetic nano-materials targeted vector through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will be lost to the drug lesion Release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referred to as "biological missile"; special nanoparticles can enter the cell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ene As a drug carrier, nano-material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of a possible test their abilities, satisfied for the control of particles in drug deliv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meters and will have with other particles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a wide varie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can be more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based drugs will help the body's absorption of the drug was targeted or controlled releas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drug In short,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 is nano-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medicines Nano-materials to carry out biomedical research in human society would no doubt have made great

“现代生物技术丛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重点策划、隆重推出的一套精品图书,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该套书由我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焦瑞身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各相关领域科研、教学、产业一线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生物制药技术》是一本全面介绍生物制药技术的图书。本书以当代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和进展开篇,包括基因组技术、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手性合成、组合生物合成、生物芯片等高新技术;之后按照生物制药的方法分为微生物制药、新型发酵技术制药、生物转化、转基因制药、抗体工程制药、细胞培养、海洋生物制药等章进行药物生产的详细介绍;最后对分离纯化和分子育种两项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集中阐述。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反映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和研究趋势,对于生物药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是很好的技术资料和借鉴。其对各种制药方法的介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相关专业学生和相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深入生物制药领域的好参考 第一章 当代生物制药技术的方法与进展第一节 药物筛选模型改进、高通量筛选与虚拟筛选第二节 从微生物、海洋中开拓药物的新来源第三节 组合生物合成与表面展示技术第四节 生物芯片技术第五节 微生物基因组第六节 生物手性合成技术参考文献第二章 微生物制药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第二节 核酸、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第三节 药用氨基酸第四节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药用产品参考文献第三章 新型发酵技术制药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技术制药的基础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制药的技术第三节 微生物发酵罐与参数检测第四节 原位发酵和连续发酵第五节 微生物发酵制药新技术参考文献第四章 生物转化与药物合成第一节 微生物(酶)转化与手性合成第二节 甾体药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 生物转化与单一构型氨基酸的制备第四节 D型泛酸盐的生物转化第五节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转化第六节 氧化葡萄糖酸菌与维生素C和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米格列醇的生的转化第七节 生物转化与R-(+)硫辛酸的制备第八节 其他一些重要品种的生物转化第九节 新生物转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参考文献第五章 转基因制药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制药第二节 植物医药基因工程参考文献第六章 抗体工程制药第一节 抗体分子和相关的免疫学问题第二节 多克隆抗体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第五节 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六节 工程抗体的中试和产业化参考文献第七章 细胞培养技术制药第一节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第二节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第三节 昆虫细胞培养参考文献第八章 海洋生物制药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及药物的开发第二节 海洋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及药物的开发第三节 海洋毒素研究及其应用第四节 海洋药物研究现状及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对策参考文献第九章 生物制药的分离纯化技术第一节 细胞及组织的破碎第二节 沉淀第三节 溶剂萃取第四节 色谱分析参考文献第十章 制药工业微生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第一节 传统突变筛选技术第二节 基因克隆第三节 组合生物合成第四节 定向进化第五节 展望参考文献中西文名词对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应用海洋生物药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以乌贼骨作丸,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收载的来源于海洋生物的中药已达百余种。对海洋生物药物的现代研究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近几年发展很快,主要成果是:出版了《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南海海洋药用生物》等著作;成功地提取了河豚毒素,已有产品出售,并研制出解河豚毒素的药物;从多种软珊瑚中分别分离到十三元环二萜内酯,去甲大环二萜内酯和一种新的C30-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由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体壁和内脏中获得具有显著的抗凝和抗肿瘤活性的胶性粘多糖;发现鱼肝油酸钠有促血小板聚集和止血的功能等等。BW霍尔斯特德总结整理了海洋有毒生物的资料,出版了《世界海洋有毒和有毒腺的动物》。以后,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美国,前苏联,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联邦德国,加拿大等。目前,对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主要是对寻找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止血,抗凝,抗炎,抗真菌,抗细菌和抗病毒等药物,以及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