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殖与发育医学杂志官网订购

发布时间:

生殖与发育医学杂志官网订购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分无性、接合、内合、自配、质配等等,一时难以说清。因此,我们可以只谈它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生殖最为简单,草履虫的身体中部横缢,一分为二,一次生殖只增加一倍,但每日分裂两次,一日就多了四倍,繁殖之速,可以想见。而草履虫的接合生殖,就表示有性的意义。当需要接合时,口沟侧发生粘液,当两只草履虫相遇后,一触即合,它们相抱游泳,竟像一对情侣在跳舞一般。事实上,这时草履虫内部的细胞核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变化。它的大核不参加生殖大典,只有小核,成为像高等动物的配子成熟、配子形成,终究变成一个像大配子,另一个像小配子。大的似卵,小的似精子。小的一个,虽然没有鞭毛,也能慢慢移动,通过这个两虫之间临时沟通的原生质桥,各到对方,跟大的一个融合,混成一体。就形式而论,这就好像高等动物的性交、授精过程一样,结合成一个的结果,也好像是受精卵一般。这就是草履虫接合生殖的一套变化。草履虫接合的任务既毕,即拆断鹊桥,各分西东,自过生活。殊不知它们的生殖程序尚未终止。合核还有一套似高等动物卵裂、胚胎发生的变化,内中分成四大核和四小核,再经过二次体分裂,变成四个子体,各具大小核一个。两个接合体,产生八个,就像出胎的幼仔,由幼而壮,都可长大发育为成体,这岂不和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有维妙维肖之处?至于草履虫其他的生殖方法,这里便不再一一推敲。内合生殖是不经接合,体内小核变化,产生一个像合核,实际不是合核,是像高等动物的孤雌生殖。自配生殖是小核在体内分化成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不经接合,在体内自己配合。质配生殖虽是经过接合,并未交换核质,仍属自体“受精”。这些,都说明草履虫的生殖法,比高等动物还多,这对于它们确保子孙的繁衍昌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其无性生殖是横向的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成虫:雌虫体长31-40mm,平均33mm;翅长30-3mm。雄虫体长29-35mm,翅长24一25mm,身体主要为绿色,翅长过腹。雌虫触角长23mm,雄虫的25mm。额顶突出如三角形。由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大。触角末端淡黄色。前翅前缘及中域暗褐色,臀域绿色。后足腿节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两侧?quot;人"字形沟纹,排列很整齐;胫节瘦小,表面黑绿色,有棘两排,外排14个,内排15个,刺基部浅黄,端部深黑。腹部11节,背面紫黑色,中央脊起部分颜色淡黄,腹面黄色。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尖,长6-8mm,宽2-5mm。赭黄色,有蜂巢状网纹。 黄脊竹蝗 成虫 卵 3、跳蝻 1龄蝻:初孵化时为浅黄色,约经4小时后即变为黄、绿、黑、褐相间的杂色。头灰色,额顶突出如三角形。复眼深灰色。触角尖端淡黄色。后腿有淡黄色条纹。前胸背板前端中线的两旁各有一个四方形黑斑,背板侧面也各有一个较小的黑斑。后胸背板两侧各有一个大黑斑。体长8-9mm,平均2mm,触角13-14节,长1-2mm,平均5mm。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突出,几乎呈一直线。翅芽不明显,仅中、后背板两侧后缘微向后突出。 2龄蝻:体色较1龄为黄,尤以胸部背板及腹部背板中线色最黄。体长11-15mm,平均1mm。触角18-19节,长2-2mm,平均8mm。前胸背板后缘仍不向后突出。前后翅芽向后突出较为明显,在放大镜下可隐约地看出数条翅脉。 3龄蝻:体色大糠趾诨啤M贰⑿亍⒏贡趁嬷醒牖粕�吒��恃蓿�卮讼吡讲喔饔幸缓谏�菸疲�宋葡旅嬗治�粕�L宄?9-18mm,平均4mm。触角21节,长3-6mm,平均9mm。前胸背板后缘略向体后延伸,将中胸一部分盖住。翅芽显而易见,前翅芽呈狭长片状,后翅芽呈三角形片状,较前翅芽为宽,翅脉较易看清,翅芽并不翻折于背面。 4龄蝻:体色与3龄相同,体长20-24mm,平均4mm。触角23节,长12-7mm,平均6mm。前胸背板后缘显著地向后延伸,将后胸一部分盖住。前后翅芽翻折于背面,前翅芽位于后翅芽之内,后翅芽几乎伸至腹部第一节末端,翅脉明显可见。 5龄蝻:体色与4龄相同。体长8-30mm,平均3mm。触角24-25节,长7-6mm,平均5mm。前胸背板后缘极度地向后延伸,将后胸大部分盖住,其上缘长几乎为下缘的1倍。翅芽较4龄时更大,已伸至腹部第三节末端而将听器盖住。将羽化时,身体变为翠绿色。 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1代,以卵于土中越冬。在湖南越冬卵于次年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6月初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为孵化末期,有时在7月初尚可看到个别卵块孵化。1龄跳蛹盛见于5月中旬,2龄5月下旬,3龄6月上旬,4龄6月中旬,5龄6月下旬。成虫于7月初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开始交尾,7月底8月初为交尾盛期。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在湖南莱阳地区产卵期一直拖延至10月底11月初。1龄跳蛹历期为9-26天,平均4天;2龄7-17天,平均9天;3龄5-19天,平均6天;4龄5-14天,平均10天;5龄7-13天,平均11天。跳蛹一生历期46-69天,平均52天。雌成虫寿命50-84天,平均69天,雄成虫则为54-56天,平均6天。 卵产下后随着胚胎发育,其颜色逐渐变深,及至由卵壳外面可以看到复眼、足及单眼时表明离孵化15-19天;卵内呈淡红色,腹部环节明显时表明离孵化7-8天;头部变暗,前、后胸背板出现4块褐斑时,离孵化3-4天;胚胎发育完成,充满整个卵,1-2天即可孵化为跳蛹。 卵孵化盛期为每日14-16时,约占总孵化数的54%,夜晚孵化的甚少。同一卵块的卵粒大多于同一天内孵化完,极少有延迟至第二或第三天的。一般产于南坡的卵较产于北坡的卵孵化早,产于山腰的较产于山顶的早,地被物薄的产卵地较地被物厚的早。整个卵的孵化期可长达1个月以上。卵孵化率约为89-100%,平均98%。 跳蝻孵出后多群聚于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第一天不取食,第二天才开始取食小竹及禾本科杂草叶片,使其边缘呈现许多缺刻。取食时间多为5-8时及18-22时。食量以4龄至成虫开始交尾前一段时间最大,其中尤以5龄跳蝻食量最大,约占蝻期总食量的60%以上。跳蝻上竹的时间一般多为1龄末2龄初,但如地面小竹及禾本科杂草缺乏时,孵化后不久即有上大竹现象,3龄以后则全部上大竹。跳蝻上大竹后,起初集中在梢端取食,3龄后则慢慢分散。当其集中取食竹梢时,竹梢常呈枯黄色,很远即可看到。跳蝻有群聚和迁移习性,成虫有迁飞性。当天气炎热时,常于8时下竹至阴凉处纳凉,侍17时后气温较低又上竹生活,跳蝻及成虫自天黑至次晨朝露未干前甚少活动。跳蝻在脱皮前一天即停止取食。脱皮多在6-11时,而以8时最多。 成虫羽化时间多为5-20时,而以8-10时为最盛。成虫羽化后亦如跳蝻有群聚性,在性器官成熟以前颇好飞翔。迁飞现象常见于晴天或炎热天。阴雨连绵天气对其飞翔不利。自羽化后到性器官成熟,一般需时19-25天,平均需时20天。性器官成熟后成虫即行交尾。交尾时间一般以5-7时或17-21时为最盛。交尾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产卵;据室内观察最长需时22天,最短12天,平均16天。将开始产卵的成虫,食量减少,且仅取食竹梢部分叶子。产卵多在2-6时。 卵产于土中,入土约3cm左右。产卵时雌虫先以产卵管挖掘泥土,直至腹部能全部插入,再分泌出一团泡沫状白色带粘性物质,然后将卵粒一层层斜产于此泡沫状物质中。产卵完毕再于卵块上端分泌一些泡沫状物质。在此泡沫状物质上又分泌一团深褐色浓厚粘液。粘液硬化后,即为圆形而中凹的黑色卵块盖,当盖上土粒被雨水所冲,即暴露于土表。一雌一生能产卵1-10块,一般为6块。平均每一卵块有卵最多3粒,最少5粒。 卵多产于柴草稀少、土质较松、坐北向阳的竹山山腰或山窝斜坡上,也有产于山麓的。由于人为捕打,也有产卵于杉林或其他林地的,但此种情况极少。雄成虫交尾完毕后即死亡,雌成虫产卵完毕后,也逐渐死亡。 跳蝻和成虫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 已知天敌有黑卵蜂。寄生卵,寄生率4%;小寄生蝇,寄生于跳蝻,寄生率4%;大寄生蝇,寄生于成虫,寄生率达4%;红头芜青幼虫取食蝗卵;蚂蚁、蜘蛛、食虫虻吃跳蝻;螳螂捕食跳蝻和成虫;螨类寄生于跳蝻及成虫;益鸟有白颊噪鹛、画眉、黑脸噪鹛、竹鸡、乌鸦等。蝗单枝虫霉(抱死瘟病原菌)及寄生于蝗体内另一种虫霉。 卵块孵化起点温度为12℃,但以16-35℃为适宜,而以30℃左右为最适宜。相对湿度达到70%时即有孵化可能,但最适相对湿度为90-100%。自然界当气温在18℃、地温在20℃以上时,不论晴天或阴雨天,蝗卵均有孵化可能,而以晴天气温为23-26℃、地温为24-27℃,最适于蝗卵孵化。最适于跳蝻脱皮的温度为27-28℃、湿度为90%左右。成虫羽化最适温度30-32℃,湿度为75%。 风对于竹蝗的生存及飞翔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蝗区竹农有"东风放西风收"以及"蝗虫只怕西风"的谚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风发生在3-5月,随着东风的吹起,天气渐渐变暖,而跳蝻也就在5月中旬左右发生。西风多发生在8-10月,此时天气已渐渐变冷,而且交尾产卵后的蝗虫,其生命本已濒于死亡,一旦西风吹起,即可促使其提早死亡。当竹蝗飞翔扩散时如遇有风吹起,则可增加其扩散距离。 通过对黄脊竹蝗生命表的研究组建了黄脊竹蝗3年平均生命表系统模型,为预测此虫数量消长趋势及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对黄脊竹蝗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认为,毛竹叶片损失10%时即需进行防治。但防治指标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例如竹林竹叶蓄积量、防治成本、不同竹林地情况等等。因此,在应用此项指标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虫情调查及预报 查卵:黄脊竹蝗卵一般产在背北向阳、土质较松、大竹和杂草较少的山腹或两山之间的山谷斜坡或小路两旁。产卵场所常常有头壳、前胸背板和后足等尸体遗骸存在。一般在竹梢叶片被害的山地和有红头芜青的地方有卵存在;又地面小竹、杂草被害严重地方可能有卵块存在。卵块上端有一胶质硬化黑色圆盘形盖,当被水冲刷,常能暴露于土表。 查蝻:孵化期中除观察孵化日期、地点、面积和密度外,还须掘出卵块检查孵化率和卵的发育进度。一般在卵壳外面看到眼点时约14天后跳蝻即将孵化。在卵发育后期,还可清楚地看出跳蝻腹节和卵壳变薄等现象。监视跳蝻活动和了解孵化数量十分重要,一般从发现跳蝻孵出之日起10天左右(大部分跳蝻是1龄末2龄初)必须施药,否则跳蝻上大竹,防治就较困难了。 分布 分布于湖南、四川、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云南。 竹蝗的防治方法 1、除卵:在竹蝗产卵期作出标志,并绘出标记图,然后在小满节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达到除卵和保护天敌的目的。又可于林间栽植泡桐树繁殖红头芜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于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敌百虫粉或5%甲基1605粉,每亩5-2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于蝗卵地释放白僵菌,使跳蝻刚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当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虫出现则只有采用烟剂熏杀。烟剂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烟剂,每亩用量5-75kg。放烟时风速要在5m/S以下。放烟时间以清晨东方快要发白至日出前一段时间最为适宜。21时左右亦可放烟,但因山路崎岖,行动不便,故非不得已时,一般多不采用。无风阴天,整日可以放烟。对于下木丛生的竹林,为便于放烟,应事先砍好放烟道。放烟道设立位置,依产卵地地形而异,以能使烟雾弥漫全产卵地直到竹林顶端而不致很快流失为宜。放烟道宽度以能容一人手执烟筒自由行走为度。放烟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一端留节,另一端竹筒旁装一柄,柄与筒身指近筒口的一边)所成角度要稍大于900,如此放烟时烟雾才不致扑向放烟人身边。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烟剂即可;无竹筒地区,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铁筒、木盒、纸盒须用防燃物处理)均可。放烟方法以移动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复杂也可采用移动法结合固定法,或仅采用固定法亦无不可。采用移动法时放烟人移动方向必须与风向垂直;采用固定放烟时,烟筒必须放在上风处。烟雾流动因地形及风速大小而有一定的规律。无风时在山脊放烟,烟雾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风时(指在5m/S以内)烟雾随风流动,最后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烟烟雾可直冲至山顶。为了掌握好风速、风向,以便把烟放好,放烟前可先点燃一小撮烟剂以确定烟雾去向,如烟雾笔直上升,表示无风;如稍向一边慢慢地斜行表示风速在5m/S以内;如烟雾很快地流走,表示风速已超过5m/S,此时一般已不宜放烟。 3、用混有农药的尿液装入竹槽,放到林间,诱杀成虫。 4、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黄脊竹蝗技术 (1)应用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黄脊竹蝗的意义 A.搞好竹蝗防治是保护竹子资源的需要 我省现有竹林面积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30多个竹子产区县(市)内。竹子是林业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的经济林种。在主要竹产区竹子产生的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国"十大竹乡"之一的广宁县,现有竹林面积达7万公顷,以青皮竹为主,1984年以来年竹产量有20~25万吨,1993年以来竹业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竹业的发展对该县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地方财政收入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竹子被誉为广宁人民的命根子。又如龙门县南昆山,全镇有毛竹面积37万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毛竹50-60万根,产值300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竹子生产总是受到竹蝗危害的影响,我省年均发生竹蝗面积5万公顷左右(全国统计竹蝗年发生面积达7万公顷)。在竹产区对竹蝗防治极为头痛,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防治。如广宁县常灾年份发生面积达8万公顷,就1991年曾发动群众上山捉跳蝻,共收购7万公斤,耗资33万元。原县竹子办每年分发给竹农的'林丹烟剂'就超过20吨。龙门县南昆山1997年以前,每年防治竹蝗费用在10万元以上。因此,搞好竹蝗防治是保护竹林资源、增加经济收益的需要,是竹产区群众的迫切要求。 B.应用灭幼脲防治竹蝗的由来 由于竹子的经济效益好,竹蝗防治工作一贯较为重视,群众积极性也较高。七十年代初前,防治竹蝗主要采用'六六六'粉剂,后又改用林丹烟剂、甲基1605等高毒化学农药,且一直沿用下来。但使用这些药物不但污染环境、杀伤有益生物,而且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不稳定、除治不够彻底,出现连年防治、年年有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探讨竹蝗防治的新技术。我们通过试验,从多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出灭幼脲Ⅲ号药物。应用于防治竹蝗低龄跳蝻,其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可实现控制竹蝗不成灾。这种药物且来源广泛、防治成本低。灭幼脲Ⅲ号属特异性杀虫剂,主要通过调节和干扰昆虫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影响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害虫死亡及种群密度的下降。使用这种药剂可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畜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这种药剂的另一特点是在竹叶表面粘附力强,耐雨水冲刷,不易分解,对害虫有明显的迟效作用,防治竹蝗孵化期不一致的跳蝻效果更佳。这种药物的开发利用大大提高竹蝗防治的技术水平。 (2)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竹蝗试验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a)供试药剂 25%灭幼脲Ⅲ胶悬剂、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内含5% 灭幼脲Ⅲ号、5%多来宝)均系广东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产;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系广州农药厂生产;20%优乐得可湿性粉剂(日本产)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剂由氰胺(中国)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宝乳剂为市售农药。 (b)供试跳蝻 1~5龄的黄脊竹蝗跳蝻,均系从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内群体饲养1~2天,再分装到各笼中供试验用。跳蝻分1~2、3、4~5龄3个龄组进行试验。 (c)养虫套笼 室内或林间药效试验选用100目绿色铁纱网做成直径20cm、 长45cm的圆筒形虫笼,两头各缝接长20cm纱布供捆扎或套三角瓶。 (d)养虫材料 室内药效试验选用叶子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于三角瓶中水培,竹节没入水中,药后3天起,每3天更换不带药的竹叶饲养。 (e)药剂试验方法 药效试验使用指压式小型喷雾器,喷至竹叶湿而不滴水为度;粉剂(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释)喷撒用4层纱布包扎后,轻轻地抖落于竹叶上,见粉均匀分布为度。林间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采用日本产"久保田"多用植保机。室内药效试验各设5个浓度处理,25%灭幼脲Ⅲ号粉剂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药效试验每种药剂各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防治试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用药量为300ml/hm2,兑水25kg喷雾,25%灭幼脲Ⅲ号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的用药量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喷撒。喷药前在林间挂套笼以便检查效果。 各种试验均设空白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即3个笼),1~2、3、4~5龄3个龄组跳蝻每笼分别装40、30、20头。 (f) 效果检查:室内药效试验每天检查一次,并记录死虫数, 直至最高浓度处理跳蝻死亡率达95%以上或对照处理死亡率达20%时结束试验;林间药效试验每两天检查1次。 套笼试验用校正死亡率表达防治效果。 (g) 灭幼脲Ⅲ号防治竹蝗持续效应观测 在广宁县石涧镇示范点定点调查,1996~1998年4~ 6月调查竹蝗发生和防治情况,8~10月调查产卵地,根据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档案资料统计面积。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a) 室内药物筛选试验。1995~1997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灭幼脲Ⅲ号3种剂型对1-2龄跳蝻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见表1、2、3。 从表中可知: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致死作用明显。除虫死净、优乐得和几种药剂低浓度处理外,大部分为药后5~7天,跳蝻开始进入死亡高峰期;药后10天,死亡率达70%以上;药后15天,死亡率达90%以上。 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1~2 龄跳蝻的室内药效试验致死效果(表1),通过两者校正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P=<05)。 250mg/kg胶悬剂与5%粉剂比较, 500mg/kg胶悬剂与0%粉剂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从表3可见,药后15天,除个别浓度处理特殊外,4 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大部分达85%以上,充分体现了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用表3材料分析得出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速度(结果见表4、5)。 从表4可见,增效粉剂的LC50、LC90均大于胶悬剂,药效似乎比胶悬剂差,但增效粉剂的药效是药后5天的,仅反映速效成分的药效,主要成分灭幼脲Ⅲ号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从表5可见,灭幼脲两种剂型使90%跳蝻致死的时间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时间以增效粉剂为快,且较胶悬剂快1倍,体现了增效粉剂的速效性,这与表4的分析结果一致。 3年来对跳蝻中毒症状在室内进行了连续观察, 各种药剂处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行动缓慢、取食量减少、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脱肛、不能正常蜕皮、胫节反卷、最终死亡等症状,虫死净的中毒症状较特殊,药后7~20天,跳蝻取食量极小(拒食),虫体不长大,死亡率低,但最终难以完成生活史, 优乐得也有类似的症状表现。 由于室内药效试验,仅供跳蝻取食3天带药竹叶(以后换新竹叶不喷药),肯定少于林间的摄药量, 加上跳蝻中毒后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林间跳蝻死亡率必然高于室内。 (b)不同龄期跳蝻的室内药效测定。不同龄期跳蝻、不同浓度处理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随着跳蝻龄期的增加,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灭幼脲各浓度处理4~5龄跳蝻的致死作用明显低于1~3龄跳蝻。对不同龄期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作了进一步分析(见表8、9),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虫龄的增大,LC50、LC90相应大幅度增加;同一龄组, 使用浓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 1~2龄跳蝻五个浓度处理LT50为4~5天, LT90为10~ 28天;当P=<05时,使用1000~125mg/kg浓度,药后7、18天内,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50%、90%,这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3龄、4~5龄跳蝻的LT50、LT90明显大于1~2龄跳蝻,致死时间长得多。 (c)林间药效试验。1995~1996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进行林间药效测定,其结果如表6、7、10。从表中可见,各种药剂在林间测定的结果与室内相似。室内和林间药效试验, 灭幼脲Ⅲ号浓度125与250mg/kg胶悬剂;浓度5%与0%粉剂进行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灭幼脲Ⅲ号各种浓度处理,药后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综合因子分析。从上述试验结果看,灭幼脲Ⅲ号的3种剂型和卡死克、抑太宝对1~2龄跳蝻都有较强的致死作用;虫死净、优乐得虽然药效试验期内死亡率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长发育,最终也能导致个体死亡及种群数量减少。但由于死亡速度慢及不明显,生产单位较难接受;同时考虑到推广应用的成本,灭幼脲Ⅲ号的价格显然较其它药剂低, 适宜于大面积应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粘附力强, 消解速度慢(据报导,在林间树叶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为48天,药后60天的消解总量仅62%), 非常适合于跳蝻孵化历期长,跳蝻活动期雨水多的竹产区使用。灭幼脲Ⅲ号粉剂使用方便,增效粉剂还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虽然粉剂粘着力较差,但掌握好喷药天气便可克服这一缺点。 (e) 灭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间持续效应观测。3年来,对竹蝗产卵地及防治区次年重复发生面积的调查结果如表12。 从表12可见,1995~1997年对广宁县石涧镇2247公顷竹林通过全面规划,使用灭幼脲防治竹蝗,1996年冬的产卵地面积比1995年减少8%,1997年的发生面积比1996年减少1%,防治区相同小班次年重复发生竹蝗危害的面积仅为3 ~0%,竹蝗虫源地和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使多年来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趋势得到控制。 (3)、应用灭幼脲防治黄脊竹蝗的技术要点 (一)摸准虫情、搞好测报 虫情调查主要抓住两个时期:一是在竹蝗产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调查竹蝗产卵地,可根据竹蝗喜欢在为害区的边缘,土壤疏松、地被物较少的向阳山坡产卵等习性,通过查看林地上虫尸或挖找蝗卵等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有虫面积及次年重点发生区。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调查,初孵跳蝻在杂草或竹叶面上取食活动,容易被发现。可准确掌握跳蝻的孵化时间、发生地点及虫口密度。虫情调查要花费较大的人力,通常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时间,可根据1至3月份气温、降雨情况与孵化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见广东林业科技第四期)。在广宁示范点还采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推算,即根据当年3月下旬至4月5日的日平均气温与上年同期比较,每升高或降低1度,孵化期将比上年提前或推迟6天。1996、1997年预测孵化期与实际孵化期一致,1998年因4月5日后出现特殊高温的影响,预测孵化期比实际孵化期提前了两天。另外还可利用蝗卵胚胎发育历期进行预测。 蚊子,双翅目昆虫,发育早期的卵、幼虫、蛹都生活在水里,只要断绝其孳生水源,蚊子就没法繁殖。根据温度不同,蚊子的卵孵化期是7—14天。温度在20—30度时最好,10度以下即停止发育。条件是必须有水源!!!

草履虫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因为非常小,所以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成熟的草履虫可以在两个小时内,由一个变成两个。它们依靠身体的分裂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

生殖与发育杂志官网订购

还在傻乎乎的想学微生物啊,你有没有考虑过学完了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即使你考上了研,前途也一片黯淡。从过来人的角度我劝你赶快转行,跳出这个火坑。以下是一个学生物的前辈的肺腑之言,这里转发一下。虽说这位前辈好像应该是在欧洲的留学生,但欧美的学生物的都惨成这样,你以为国内的就会好到哪里去。况且这些欧美的生物博士们找不到工作全都回国,国产的土硕士,博士怎么和这些人竞争。清醒些吧,还在学生物类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赶快转行,早转一天,少痛苦一天。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你搜一搜就知道了。 [转帖]反正粘上生物这两个个字就注定要比很多其他专业悲催很多。主要是90年代开始太多鼓吹生物技术怎么怎么样,什么21世纪重要科技支柱之一,整个世界上太多的人去学生物了。造成目前的就业状况是僧多粥少,职位竞争的状态已经不是能用激烈来形容了。几年前的统计,美国有70-80%学生物方向的留学生最终都转行了。欧洲稍好一些,但也不会好到那里去。中国? 转行的更多吧。中国的生物产业本来就比欧美弱很多。由于工作机会稀少,大部在国外学生物的只能不停得待在学校往下读书,上完硕士上博士,上完博士再做博士后。而这时,只有少数非常出色的人可以在学校继续待下去当助教,副教授,还有少数优秀的人可以找到公司研发部的位置。剩下的,如果想在国外待,只能想着转行,或者干脆放弃在国外的一切,回国找个大学的工作。而现在在国内学生物的也是人满为患,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只要发过5片文章以上的海龟博士了,再过几年天知道会什么样子。而在生物博士里成为少数非常出色的人你知道意味着什么? 必须每天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写文章,很多周末还要泡在实验室里。基本天天就像在高三的生活。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好导师,在一个不差的课题组里。只有这样,你的发表文章数才可能比别人多,走在别人前面。相比同龄人在别的行业,这么努力的人一般是为了向经理,总裁奔的,若只是当个一般员工,朝九晚五的生活就行了。而在生物这个行当,这么努力只是为了保住位置,否则就等着喝西北风吧。所以一旦踏入生物这个行当,你就要准备好和朝九晚五的生活说拜拜,否则还是趁早离开。总之,如果自己真的是对生物专业有极大的兴趣爱好,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那么加入这行还行。如果只是想给将来找个稳定职位混口饭吃,那么千万别糊里糊涂得踏进来,如果不幸你已经是生物专业了,试试一年内能不能找到工作,如果找不到,那么尽快转行吧。不要再傻乎乎的去读博士,读博士后,越往后拖,你越后悔。其实不光是微生物,象学植物的,动物的,生物化学的,分子生物学,生物纳米材料等,都是越往上学越窄的路,大部分人只能憋在学校,想从学校出来的很多人最后只好转业。这些专业毕业找到合适位置相当难。首先,欧洲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一直没有缓过来。大多数公司都是处于缩减,或最多持平的状况,这就意味着总体上公司的职位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多。市面上能看到的职位招聘,大部分都是由于职员跳槽,或产假,或退休而空出来的,所以新人要进入这些位置只能凭运气等。你只能求老天保佑那些和你背景相似的前辈们出各种问题离开那个岗位,然后你才有机会挤进去。对于博士及博士后来说,还有条路是待在大学里混。但目前大学的状况实在不乐观。2009年,欧洲多国政府就宣布消减各个大学的经费。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学校很多的系里,n个博士争那么一个博士后位置,而几个博士后争那一个副教授位置。但没想到最后有了副教授的头衔一点用都没有,政府只给你这个系每年那么些钱,所以规定了你这个系能有几个教授,几个副教授,再多出来的副教授怎么办呢? 只好让他们自己去申请研究经费来养活自己,研究经费的申请比要饭还难,一般研究经费申请的中率不到10%。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的副教授就只能失业了。说到最根本这么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僧多粥少,目前的就业市场状况用数字打个比方的话,如果市场上有10000个IT类的工作,那么会有11000人竞争这些职位,总会有1000多个人被挤出来,所以你会听到很多学IT的说工作难找。而生物呢? 市场上只有500个职位,却有2500人在竞争,这个情况已经不是能用惨烈来形容的了,所以会有70-80%学生物的人最终只能选择转行。这些数字比例大概符合欧美的情况。国内具体什么情况,由于没人做过这方面统计,所以无法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国内生物行业的发展比欧美差得多得多,所以职位只能更少。而国内各个大学却有那么多生物类专业,真不知那么多人将来学出来都干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物这个大专业内部太细分化,而且相互不兼容。做动物的没法跳到植物,做生理的没法跳到分子。比如你是微生物方面的硕士或博士,你看到了一个动物药理学方面的招聘职位,你想进去连门都没有,那当中的鸿沟堪比学哲学的想直接去当软件工程师一样。在生物这条路上,越往上走路越窄,当中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努力了但结果不好,最终的结果就是走投无路。化学方面能比生物好一些,但还是存在兼容差的问题,比如你做有机化学的很难转到药物化学等等之类。而对比象IT及电信行业,内部的兼容性很好,较容易从这一块跳到那一块。而IT及电信类的职位市场比生物和化学类的多得不知几个数量级了。所以,选专业一定要选好,如果有学弟学妹们已经走入生物领域的,如果这不是你们的兴趣专业,我劝你们尽早离开,越往下拖越痛苦,等你真正到了博士后而才发现走投无路,还不如到餐厅或超市打零工时,只会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的。

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什么? 就是蝗虫的BB生长的过程。 蝗虫的生命周期? 小蝗虫孵化后是无翅的若虫,若虫在脱好几次后才能长成成虫。 最后的一次脱皮后长成有翅膀的成虫,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 蝗虫的生体构造?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大部分。蝗虫有六只脚,有翅膀。 蝗虫属于? 蝗虫属于:直翅目。种数:20 000个! 以前还有成群的蝗虫袭击人呢!为了消灭蝗虫,我有以下的几点建议: 多养一些青蛙,因为青蛙吃蝗虫的。这样,不仅能使庄稼有更好的收获,还减少蝗虫的危害,两全其美!祝您天天开心!!!

生殖与发育医学杂志官网

以“干细胞生物学与克隆”为主题的第313次香山科学会议11月20日~22日在北京举行。同济大学教授裴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裴雪涛、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重要进展令人振奋 裴钢在题为《生殖与发育研究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战略部署》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生殖与发育是各物种个体形成与进化的基础,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殖与发育研究既是经典生物学的重点,也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和突破,1997年多利羊克隆成功,1998年实现了人类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也许是巧合,就在本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的当天11月20日,日本和美国研究人员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独立进行的研究,首次利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培育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突破被誉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里程碑。而在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多个报告中,研究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看好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 “学界对这一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不仅因为它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更由于它突破了以往只能利用卵子和胚胎的取材限制,其高效、便利为再生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为未来干细胞用于个体治疗带来了希望。”裴端卿说。裴雪涛则认为,利用iPS细胞将有望在不使用胚胎或卵母细胞的前提下,制备用于疾病研究或治疗的胚胎干细胞成为可能,从而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将极大地推动该领域和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 另一项让科学界倍感振奋的研究是,11月14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经过10年努力,使用了15000多个卵子之后,美国俄勒冈州健康和科学大学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两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总共利用了来自14只母猴的多达304个卵子,成功率仅为7%。而在此之前,“唯一被成功克隆胚胎并提取到胚胎干细胞系的动物是老鼠”。专家对此评价说:从老鼠到灵长类的猴子,就像冲破了一道屏障。 与会专家认为,生殖与发育和干细胞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学领域,并将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新基因发掘与基因功能分析、发育生物学模型、新药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研究水平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 生殖是由生物产生幼小的个体易繁殖后代。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动物的有性生殖分为卵生,胎生和卵胎生而无性生殖 则有出芽生殖和细胞生殖两种植物的无性生殖分为孢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发育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繁殖,或称生殖,是通过生物的方法制造生物新个体的过程。繁殖是所有生命都有的基本现象之一。每个现存的个体都是上一代繁殖所得来的结果。已知的繁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有性繁殖与及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由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的优点是能产生新的变异。 对于那些产生大量种子,而籽苗又大致保留祖代优良性状的庄稼来说,从种子生长成植株通常是代价最低又最令人满意的植物繁殖方法。许多类型的种子都能播种在广阔的土地里,并能耐受极端的潮湿和干旱,发芽,生长茁壮。但另一些种子却对环境条件要求十分严格,只有在湿度和温度受严格控制的繁殖温室里这些条件才能满足。因为这些种子对氧的要求甚高,通常用以播种的土壤含沙量应大于普通的园土(或所含填充物或覆盖物更多)。但因为这样的土壤孔隙更多,所以干得更快,应注意调控湿度。因为许多土壤中藏著真菌,这些真菌会损害发芽的种子和幼苗,所以用来供种子萌发之用的土壤常常要藉加热或添加化学药品来消毒。许多植物疾病就由种子内部或表面所携带的真菌或细菌引起,因此用消毒剂处理种子,这样做是有好处的。 而有性繁殖则牵涉两个属于不同性别的个体。例如人类的繁殖就是一种有性繁殖。一般来说,高等生物都是透过有性繁殖的,而低等生物则多是透过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过程只牵涉一个个体,亲体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细菌用细胞分裂的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并不局限于单细胞生物。多数的植物都可进行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繁殖有营养生殖、出芽生殖、(无性)孢子生殖等。通过离体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的克隆也都是无性繁殖的手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个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给你个网址,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有插图!

生殖与遗传杂志官网订购

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 。与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宁夏)——意大利癫痫研究中心 。宁夏医学科学院士工作站、宁夏六盘山药用资源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生育力保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回族医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第三批科技创新团队:生殖与遗传基础及临床研究创新团队 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宁夏回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学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宁夏医科大学主办/主管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自2010年6月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主要报道本校和本区生物医学各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并接受区外医学科研的来稿,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设有回医药学、论著、经验交流、临床护理、综述、病例报道等栏目,其中回医药学为本刊的特色栏目。《宁夏医科大学学报》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期刊,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类核心期刊 。 馆藏数字资源 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一览表语种文献类型数据库名称收录情况中文 期刊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1994-今,7700余种期刊,部分回溯至创刊起,3500万篇。(截止2012-10) 万方数据——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 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98年至今的中国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及部分其它期刊。 万方数据——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 中华医学会期刊数据库收录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目前期刊总量124种。 学位  论文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8万多篇(截止2012-10) 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0万多篇(截止2012-10) 万方数据——中国医药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74271篇医药卫生类学位论文(截止2011-4) 会议  论文 中国知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今,已收录出版2万多次国内重要会议投稿的论文,累积文献总量140多万篇。 报纸  文献 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收录200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 电子  图书 超星数字图书 36万种电子图书 其他 万方视频 1000余部医学视频 起点自助考试系统   外文 期刊 Springer-link数据库 448种期刊 BMJ英国医学杂志 28种期刊 EBSCO数据库——MEDLINE with Full Text 1400余种期刊 EBSCO数据库——Alt HealthWatch: HOST 180余种期刊 电子  图书 Karger医学外文电子图书 478种医学类电子书 美星外文数字图书 5000种社会科学图书 维思博文外文电子图书 3万册 图片  数据库 EBSCO数据库——Scientific & Medical ART Imagebase 包含医学的图例、动画、以及互动的多媒体,它包括了24个人体系统及区域和20个医学领域 循证医学数据库 BMJ——Best Practice循证医学数据库 以个体疾病为单位,涵盖基础、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内容,收录上千种的临床疾病和上万种的诊断方法等 EBSCO数据库——DynaMed循证医学数据库 应用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及其它实证医学相关文献,每日更新共收录逾2000项主题

10571是广东医科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学校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广州市属重点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学校。学校于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名广州医学院。1970年12月,更名为广州市医科学校。1973年6月,恢复广州医学院名称。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根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7所直属医院和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8个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试点学院3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有教职工7789人(其中校本部908人);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2602人,在校留学生285人;拥有1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4个省(部)级重点专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历史沿革广州医学院1951年,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士学校创建。1953年,广州市第一、二、三、四医士学校合并组建广州医士学校。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广州医士学校升格为广州医学院。1970年12月,广州医学院改建广州医科学校。1972年,广州医科学校升格为(复校)广州医学院。1973年10月29日,广州市委决定将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79年6月10日,广州市编制委员会发出通知,同意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科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1984年9月21日,教育部批准学校内科学(呼吸)、药理学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9月4日,首批呼吸内科、药理学硕士研究生正式开学。2001年1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呼吸系病)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7月18日,教育部批准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羊城铁路医院并入广州医学院。2005年,广州护士学校、广州卫生学校并入广州医学院。2006年11月21日,经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广州医学院将在番禺建立新校区。2007年4月2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成为广东地方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2月至8月,学校先后获得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资格和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3月22日,学校临床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后又批准学校护理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经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入选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广州医科大学2013年4月,广州医学院通过教育部验收,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5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成立。同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接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进行的专项检查与评估。2014年1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学校正式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2015年1月,学校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5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审议通过《广州医科大学章程》,核准发布。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院系设置根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设22个学院,7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2022年2月,学校新增基础医学专业。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国家级人才2名,海外高端人才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名,广东省珠江学者19名,广东省教学名师4名,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名、省级培养对象2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44人。另外还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质量工程截至2020年7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东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广东省级名牌专业3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级重点专业2个,广州市名牌专业4个,广州市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类课程4门、省级精品类课程60门;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广州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国家特色建设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西医临床医学、儿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广东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口腔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广东省重点专业:临床医学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科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校企协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放性多样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州市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广州市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拥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2个市(厅)级重点学科。学科目录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重症医学、妇产科学、内科学(心血管病与心血管药理)、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卫生毒理与流行病学、肿瘤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急诊医学科、临床医学(呼吸病学)科研机构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24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呼吸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产科重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分子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实验室: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实验室、产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儿科血液病研究实验室、广州市生殖与遗传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生物毒素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心血管重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化学致癌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州市过敏反应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2010-2016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744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3项、主任项目4项、合作项目11项、联合基金4项、面上项目221项、青年项目295项、应急管理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项、团队项目1项、重点项目12项。2022年,广州医科大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临床诊治及机制研究”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由番禺校区总馆和越秀校区分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101万册,订有专业数据库23个,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纸质报刊1700余种,中外文资源对学校学科专业的覆盖面达到100%。学术期刊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血栓与止血学杂志》、《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6种。其中《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血栓与止血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分别被SCI、PubMed收录。《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为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万方数据库等多家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标准出版物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份专注于关节外科学高级学术研究的医学专科期刊。合作交流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胡弗汉顿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根据2017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所及辉瑞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医药公司开展深度科研合作,承担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多项,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共建"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肺癌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等;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中加联合共建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妇产科系合作成立染色体芯片分析(CMA)产前诊断联合实验室。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67。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Annales de Génétique《遗传学纪事》法国ISSN:0003-3995,195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25。法国遗传学会的会刊。刊载遗传学研究论文、技术札记、文摘和消息。Biochimie《生物化学》法国ISSN:0300-9084,1914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461。刊载有关酶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高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评论。Biomolecular Engineering《生物分子工程》荷兰ISSN:1389-0344,1983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435,2005年EI收录30篇。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使用的新技术、材料及器械。刊载研究论文和综论。Cancer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癌遗传学与细胞遗传学》美国ISSN:0165-4608, 1979年创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40。刊载癌细胞与分子的基础研究论文。反映癌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遗传学与发育新见》英国ISSN: 0959-437X, 1991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61。著名遗传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SCI收录期刊最高影响因子100种之一,刊载分子遗传学、疾病遗传学、遗传组织与变异、细胞繁殖、发育模式与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论。附近期有关学科主要论文索引。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育生物学》美国ISSN:0012-1606,1959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34。著名生物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从分子、细胞和遗传的水平上研究动植物发育、变异、生长、再生和组织修复的机能。发表论文。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欧洲医学遗传学》ISSN: 1769-7212,2005年创刊,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关于给类人研究和医学遗传学以及基因实验模型方面的论文。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Molecular Pharmacology《欧洲药理学杂志:分子药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60学分册》荷兰ISSN:0922-4106,1989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刊载分子水平的药理学、药效学、神经系统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报,内容涉及分子神经传递,信号转导机理,蛋白质受体的遗传反应等。Human Immunology《人类免疫学》美国ISSN:0198-8859,198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467。刊载人类免疫系统和其他脊椎动物模拟系统的研究论文。侧重于组织适应性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传染、遗传和进化》荷兰ISSN:1567-1348,2001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遗传学领域,包括疾病等的传染、遗传、进化等方面的论文。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杂志》英国ISSN:0022-2836,1959年创刊,全年5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29。刊载原始论文,论述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因结构、复制及解译机理、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分子遗传学与新陈代谢》美国ISSN:1096-7192,197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678。1998年前刊名为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Medicine,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人体正常代谢和代谢病进行研究。发表原始论文、短评和简讯。Mut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突变研究-突变原理与分子结构》荷兰ISSN:1388-2112,1964年创刊,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关于包括遗传变异基因的作用,并体现突变,可变化合物的代谢方式到以不同的身份和修复受损DNA的细胞复制等方面的论文。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突变研究—遗传毒理学》ISSN: 0165-1218,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测试,以及对人类群体的遗传毒性效应、发育、进化的监督,监控等方面方面的文章。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突变研究—遗传毒理学》ISSN: 0165-1218,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测试,以及对人类群体的遗传毒性效应、发育、进化的监督,监控等方面方面的文章。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Mutation Research《突变研究-突变研究评论》荷兰ISSN:1383-5742,1964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333。主要刊载突变和疾病的关系,涵盖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包括演变和功能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遗传学、基因治疗、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遗传毒理学和环境突变(包括遗传因素调节活性剂环境)等方面的论文。Trends in Genetics《遗传学趋势》英国ISSN:0168-9525,1985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047。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SCI收录期刊最高影响因子100种之一,刊载分子遗传学、变异、发育方面的评论、札记和书评,涉及临床遗传学、遗传学与社会、应用技术与人口遗传学等问题。去邮局顶或者从网上面,当当网什么的就能订

生殖与避孕杂志官网订购

你好,我在新闻出版广电总署并没有查到《科学自然和细胞》这本期刊,说明这本期刊并不是正规的学术期刊。而沙家豪教授在《男性学杂志》、《生殖与避孕》、《中国基础科学》、《解剖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过相关文章九品贾编辑为你解答,有帮助的话麻烦采纳,O(∩_∩)O谢谢~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一、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医学学术期刊的种类有数千种之多,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很多省份会划分自己的一类,二类期刊标准,核心期刊大概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文核心200多个,科技核心900多个,学术期刊又根据医学的分类细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护理的有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泌尿外科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其它专业亦是如此,发表一篇跟专业相关的医学论文,可以适当提高职称晋升几率,具体的也可以跟专业机构咨询,希望能为您提供到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