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1920年戴芳澜回国之初,就立志要发展中国的植物病理学科,使它既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服务,又能把这一学科的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他很早就指出我国肯学农的就少,肯学农而又愿意从事植物病理学的人则更少。他从广东到南京又从南京到北平,一贯坚持他主持的单位要以植物病理学研究室为名,而其工作则以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为主。所以,在他的指导下,在广东开展了芋疫病的研究,在南京开展了水稻病害和果树病害的研究,在昆明开展了小麦、蚕豆及水稻病害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中国科学院的真菌植病研究室,资助和鼓励对小麦锈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同时也资助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工作。那时,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资助,这些科研工作是开展不起来的。从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写《中国经济植物名录》就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目标是振兴中国的植物病理学。19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外籍教授在我国少数几所大学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偶尔也有中国教授授课,但他们并非植病专业人员,而大多是植物学家或昆虫学家的“客串”植病教授。1920年戴芳澜回国后,就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根据自己对国内农作物病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同代人的调查资料充实了他的讲授内容,使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系统。他讲授内容的特点是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在那个时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因此他确立的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系统的基础,至今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他一生的抱负是要为我国培养一代有水平的植物病理学人才和真菌学家,以期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本国的农作物病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尽量鼓励他的学生们向植物病理学范围的各个方面发展。在他5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有水平而“敬业乐道”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如魏景超、黄亮、林传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炽、裘维蕃等等。现在他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遍及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1929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当时的会长邹秉文忙于其他事务,会务工作主要落在戴芳澜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戴芳澜便召集在北京的一些老会员商议复会,并在194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复会大会,临时推选他为理事长负责筹备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之前,戴芳澜就着手组织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分会,重新登记并吸收会员;全国推选出代表20余人,加上邀请列席的共计80余人。在这次全会上正式推选他为理事长,编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极力保护这些档案资料,使中国植病学会至今有档可稽。1962年困难时期,范长江建议昆虫学会和植物病理学会联合活动,组成“植物保护学会”。戴芳澜考虑到这样联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植保工作,同时可节省国家开支,同意暂时成立“中国植保学会”,但主张保留《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的独立性,以维持学科的发展,并在适当时期恢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独立活动。其后他担任了第一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可惜,当1985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脱离中国植保学会而独立活动时,戴芳澜已辞世12年了。 戴芳澜毕生研究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寄生真菌方面。这是因为他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真菌,而是常常联系到植物病害的实际。他研究真菌的最初目标是用来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从1932年到1939年,戴芳澜共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从这9篇记述的内容来看,可知他从30年代初开始,就以植物寄生真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锈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对农作物病害关系极大的菌类。那时期,在一无条件、二无经费的情况下,在教学之余,完成这些工作,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肯定是办不到的。他在那时亲自采集标本、搜集文献资料,把标本逐个解剖测微,鉴定其目、科、属、种,工作量之大是惊人的。特别是当时他根本没有助手,然而他竟为我国真菌的分类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戴芳澜经过多年的真菌分类研究后,已不满足于静止的、一般形态的描述和鉴定。他逐渐认识到:真菌分类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发掘真菌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进化中的关系,而不仅是识别个体的名称,并将其罗列成表,这种工作只是分类工作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真菌分类学必须向前看,必须把真菌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联合起来考虑。为此,他常常提到德国真菌学者奥斯卡·布雷菲尔德(OscarBrefeld,1839—1925)的经典工作。布氏是第一个用单孢子培养来观察一种真菌的整个发育成长动态的。如果真菌学者能照此行事,那么真菌个体之间的比较就有了统一的标准,避免了把两个不同龄的个体来相比。因此,他在1962年5月为微生物所真菌学习小组报告了《布雷菲尔德对真菌的进化观点在真菌分类中所起的影响》。当他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只一次地说过:“真菌分类学的未来必然以遗传学为核心”。他的意思是说,真菌只有通过遗传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本人曾和纽约植物园的真菌学家B.O.道奇(Dodge)一起研究脉孢菌的遗传变异。他也非常赞赏G.W.贝德尔(Beadle)用脉孢菌做过的生化和遗传的工作。戴芳澜最初的愿望是想初步搞清中国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形态与生境,作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以后又发展到想搞清中国真菌或菌物资源的全貌。他知道凭他一个人和一个单位的力量是难于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他指派给他弟子的工作都是属于不同大类的真菌,即使不可能把这些大类在短期内调查研究得十分完备,那也无妨,以后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就有可能把中国的真菌资源搞清。他本人较早就曾研究过藻菌(Phycomycetes),1921—1923年在广东研究过芋疫菌(Phytophthoracolocasiae),30年代曾对毛霉目的笄霉(Choanephora)和霜霉菌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更正了国外对笄霉属个别种的错误定名,40年代,他又指导沈善炯和相望年等进行水生藻菌的研究。关于子囊菌(Ascomycetes),他在30年代开始研究白粉菌、炭角菌(Xylaria),发表了一个新属Xylari-opsis,其后对竹子上的竹鞘寄生菌,腐生的脉孢菌,寄生在水稻上的“一柱香”菌,地舌菌(Geoglossum)都作了研究,并发展我国云南是假地舌菌(Hemiglossum)的一个模式标本产地。在研究子囊菌的同时,他研究了分布非常广泛而有致病性的尾孢菌(Cercospora)。1936年他发表了《中国的尾孢菌属》一文。在担子菌方面,30年代他研究胶锈菌(Gymnospo-rangium)和鞘柄锈菌(Coleopuccinia),与此同时,他也调查并记录了中国的多种锈菌。在高等担子菌方面,他在昆明期间,指导了裘维蕃研究云南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并和洪章训研究了鸟巢菌目(Nidulariles)。由于他的规划和促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真菌研究室开展了真菌各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粘菌(Myxomycetes)和地衣(Lichens),使我国的真菌学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我国其他单位,例如药物学方面,也开展了真菌调查和药用真菌的研究,从而扩大了对中国真菌资源的认识面。戴芳澜从20年代起就留心收集有关中国真菌的资料。最初以《中国真菌杂录》的标题,陆续发表在有关的科学杂志上。195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就是利用上述资料编辑而成的。以后,他确定了编辑方向,确定了采用国际间公认而合理的命名方案,使在中国记录的真菌名称,根据同物异名的优先权而获得了合理的归类。这本巨著的工程浩大,在他去世之日,尚未全部完成,由他的及门弟子加以扫尾完卷,称为《中国真菌总汇》(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于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真菌分类的大型参考书,对我国真菌学的发展、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本巨著总共参考了768篇文献,包括英、法、德、俄、意、日、西班牙、拉丁等语种,并对200年来有关寄生植物的寄生或非寄生真菌的学名,以及分布地区名称的改动,都一一加以订正,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去世之前不久,还亲自写好了一个“前言”。此书发行以后,日本著名真菌学家平冢直秀在《日本菌学报》(1980年8月,21卷2期)发表了悼念戴芳澜和推荐《中国真菌总汇》的文章。美国《真菌学报》(MYCOLO-GIA,1980年5月,72卷3期)也介绍了这本著作。

以下期刊可供你参考:植物病理学报;中国生物防治(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农药学学报;农药;环境昆虫学报;植物检疫;中国植保导刊

同意楼上所说

植物病理学报

SCI: plant disease, phytopathology, MPMI, Plant journal, plant cell国内期刊: 各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之类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刘宗善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植物病理学报》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植病知识》(1957~1966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综合性大学的学报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Q94--植物学 1、植物生态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西北植物学报 4、植物分类学报 5、云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学通报 7、武汉植物学研究 8、菌物学报 9、植物研究 10、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1、广西植物 Q95/96--动物学/昆虫学类 1、动物学报 2、昆虫学报 3、动物学研究 4、动物分类学报 5、兽类学报 6、动物学杂志 7、昆虫知识 8、昆虫分类学报 9、人类学学报 10、四川动物 下面还有一些是农业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第六编 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华北农学报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西南农业学报 1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安徽农业科学 18、上海农业学报 19、中国农学通报 2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西北农业学报 2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江苏农业科学 25、江苏农业学报 2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农业学报 2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广东农业科学 3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湖北农业科学 33、新疆农业科学 34、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6、贵州农业科学 37、河南农业科学 38、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 4、土壤通报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水土保持通报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生态环境 10、中国水土保持 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 2、灌溉排水学报 3、农业机械学报 4、节水灌溉 5、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农机化研究 8、中国农机化 S3,5--农学、农作物 S4--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 2、中国生物防治 3、植物保护学报 4、植物保护 5、农药 6、昆虫天敌(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7、植物检疫 8、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 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北方园艺 5、食用菌学报 6、中国果树 7、中国食用菌 8、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 福建林学院学报 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7、浙江林学院学报 8、西北林学院学报 9、世界林业研究 10、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11、竹子研究汇刊 12、中国森林病虫 13、林业资源管理 14、浙江林业科技 15、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动物医学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 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渔业TS2--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中国油脂 5、中国粮油学报 6、食品科技 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8、中国乳品工业 9、食品工业 10、茶叶科学 11、食品与机械 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中国调味品 14、粮食与油脂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 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 18、中国食品学报 19、中国酿造 20、食品研究与开发

植物病理学学报

国外: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 - Microbe Interaction MPMI al国内: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线虫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本学会的中文名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缩写为CSPP。第二条:本会是中国植物病理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具有学术性、公益性、科普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发展植物病理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第三条:本会的活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其宗旨是团结广大植物病理学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事业,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作出贡献。第四条:本会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机关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本会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二号,邮编:100094。第六条: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是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唯一组织。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七条:本会业务范围是围绕植物病理及相关学科开展以下业务活动:(一) 围绕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和有关业务活动,提高会员技术和业务水平;(二) 加强与国际、国内及地区间的有关学会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三) 加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开展各项业务合作和交流;积极普及和交流植物病理学知识,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活动;(四) 认真编辑、出版《植物病理学报》及有关植物病害的书刊;(五) 对科技发展战略、政策进行科技咨询,接受委托进行科技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和技术职称评定等;(六) 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促进知识更新,发现并推荐人才,表彰奖励优秀会员及优秀论文,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七) 开展为会员服务的活动。第三章 会 员第八条:本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外藉会员、团体会员。第九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拥护本会的章程;(二) 有加入本会的意愿;(三) 在本会的业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条件是: 取得讲师、助理研究员、农艺师、工程师等技术职称的植物病理学工作者; 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植物病理学工作者; 取得学士学位,在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部门从事专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取得一定成绩者; 从事植物病理学技术工作多年或从事本学科技术管理的人员; 与植物病理学会及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第十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一) 申请入会者,需由本人(或本单位)提出申请,填写“个人会员申请表”或“外藉会员申请表”,并由本会2名会员介绍;企事业单位需填写“团体会员申请表”;(二) 理事会委托省(区)级学会审批后报理事会备案(上报会员登记表1份)。未成立省级学会的地方可直接向本会申请,外藉会员和团体会员也需向本会申请,由常务理事会审批。(三) 由理事会统一颁发会员证。第十一条:会员享有下列权利:(一) 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二) 参加本会的活动;(三) 优先、优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在植物病理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四) 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五) 团体会员单位要求技术考察、技术鉴定、技术论证及技术开发等,本会可协助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六)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二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一) 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各项决议;(二) 维护本会合法权益;(三) 积极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四) 积极完成本会交办的各项任务,如外藉会员有承担国际学术联络的义务;(五) 按规定如期交纳会费;(六) 为学会筹集资金,协助或支持学会兴办经济实体;(七) 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第十三条: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如一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团体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第十四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第十五条:本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 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三) 审议上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四) 举办表彰奖励和学术活动,制定本会工作方针和任务;(五) 决定终止事宜;(六)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第十六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十七条: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第十八条: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第十九条:理事会的职权是:(一) 执行会员代表大会有关决议;(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三) 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四) 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五) 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六) 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七) 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八) 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九)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十) 制定本会的活动计划;(十一) 举办学术活动,决定表彰和奖励等重大事项。第二十条: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一条:理事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方式召开。第二十二条: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其候选人由上届常务理事会推荐。为保证民主办会,北京地区常务理事人数应超过全体常务理事半数。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九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第二十三条: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第二十五条:全国理事会理事的名额由上届常务理事会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会员人数比例确定,由各地方学会民主协商自行推选产生候选人,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根据需要,由常务理事会提名,经全国理事会通过增选理事。第二十六条:本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二) 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三) 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秘书长是兼职的,则必须配备专职副秘书长);(四)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五) 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力的刑事处罚;(六)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七条: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八条: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每届任期4年,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须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九条:理事长为本会法人代表,因工作需要,由理事长书面委托,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副理事长或秘书长也可作为本会法人代表,本会法人代表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三十条:本会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一) 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二) 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三) 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三十一条: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一) 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二) 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三) 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四) 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任;(五) 处理其他日常工作。第三十二条:本会可聘请植物病理学界有名望,关心学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为名誉理事长或顾问,指导学会工作。在未建立省级学会且会员集中的省、市、自治区,可建立植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会员开展活动。第五章 省级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十三条: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应报请当地科协批准,恢复成立省级植物病理学会,并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备案。第三十四条:省、市、自治区植物病理学会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在业务和学术活动上接受总会指导。第六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第三十五条:本会经费来源(一) 会费;(二) 捐赠;(三) 中国科协、挂靠单位拨款;(四) 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五) 利息;(六) 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六条: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第三十七条: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第三十八条:设立中国植物病理学发展基金。第三十九条: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四十条: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四十一条:本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四十二条: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第四十三条: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挪用。第四十四条: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七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四十五条: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四十六条: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第八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四十七条: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须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八条: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第四十九条: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五十条:本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五十一条: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团体宗旨相关的事业。第九章 奖 励第五十二条:设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特别奖和绿十字奖。第五十三条:本会建立“青年优秀论文或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制度,并对优秀著作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五十四条:学会建立“优秀专、兼职工作人员奖”和“学会活动积极分子奖”,并给予适当表彰和奖励。第十章 附 则第五十五条:本章程经2002年4月7日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五十六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第五十七条: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植物病理学报告

美国政府为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疫区小麦输往中国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美国磨粉小麦携带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风险评估》从有害生物定量风险分析来看不失为定量风险评估的范本,该PRA报告也是中美最后达成《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小麦条款的重要基础。从1993年始,美国农业部组织美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的24名涉及抽样、植物病理、气象、统计诸方面的科学家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美国磨粉用小麦含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风险评估”研究,历时5年,专项研究经费高达500多万美元。PRA课题组详细分析了输华小麦中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可能传入中国的各种途径。在充分收集中国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植物病理学“病害三角”基本原理来设计TCK定量风险评估框架。小麦矮腥黑穗病害的发生与否取决寄主冬小麦处于易感生育期(分蘖期)、有满足TCK冬孢子萌发与侵染的严格的环境条件(土表层温度持续稳定在-2~10℃,且土壤有较高的含水量的时间大于45d)及在PRA分析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可以引起病害发生的冬孢子。在发生条件方面,美国强调TCK仅在有超过60d积雪的地区发生并造成危害。该PRA研究在综合分析病害发生、危害及世界各国对TCK检疫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出口小麦中TCK孢子含量、制粉过程中TCK孢子流失情况、病害阈值及病害适生的地理植物病理模型等与TCK传入中国并定殖的14个因素,并用各种数学函数加以量化。为评估随美国制粉小麦经制粉过程后可能进入到中国具适合发病条件地区的TCK量及分析在该地区是否存活并引起病害发生、危害,美国TCK-PRA课题组分别构建了3个子模型。子模型1用于估计经运输、储存、制粉、饲料运输与禽畜粪便进入田间的TCK孢子量,子模型2利用地理植物病理模型分析病害在中国可能发生的地区及可能引起产量损失的地区,子模型3利用病害发生阈值来判别到达某地区的孢子量是否能够引起病害发生。通过建立的上述定量PRA模型,利用Palisade公司研制的@risk专用软件随机模拟(MonteCarlo)运算10万次,计算超过病害发生阈值T1的频率。美国共分析了基本模式、需雪覆盖、均自美国西部地区(PNW)地区进口、增加进口量模式及考虑生物累积模式5种情形下TCK对中国小麦生产的风险。在考虑生物积累的情形下,病害发生概率极小(仅百万分之二),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输华小麦中TCK孢子量少及中国TCK的适生面积小(仅8%的地区有可能适合TCK发生)。输华小麦中TCK冬孢子量是问题的本质。根据3年田间接种研究,USDA又进一步假设,如每公顷播种小麦100kg,则50g小麦中含有44000[88000000+(1000000)]个TCK孢子也是安全的,这就是进口美国制粉小麦中TCK冬孢子允许量的由来。美国研究组简单地根据阈值研究结果和根据小麦播种量(100kg/hm2)来确立的孢子允许量,即美国在PRA报告中提出的出口小麦50g样品中孢子允许量为43000个。在签订《中美农业协议》时,通过两国政府官员协商,将允许量降为每50g小麦样品30000个冬孢子。对美国TCK-PRA报告的评估。PRA研究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美国磨粉用小麦含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最后中美双方达成《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小麦部分条款的基础。在美国的PRA报告中,一切实验设计及结果的解释均围绕PRA。TCK-PRA定量分析主要利用概率论来确定某些不确定的信息的一种概率分布,然后用概率密度曲线来利用现有的数据反映相关统计学的信息,并用MonteCarlo模拟以获得分析的结果。在输入的数据中,可以使用一些因未知或试验结果不完整或其他等不确定的因素,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中,可以使用专家意见,并用一种分布来估计这些不确定值。在美国《对中国进口美国磨粉用小麦含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风险评估》中,有14个因素与TCK对中国的风险有关。其中“美国出口小麦50g样品中TCK冬孢子含量”、“制粉过程中TCK冬孢子流散失率(P4)”是影响美国小麦中TCK中国的风险的主要因素。美国的TCK-PRA是依据随机模型MonteCarlo来作定量分析的,在该定量分析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如下因素:C14=1譡F2PF3P+(1-F2P)F3G]讃1-P1[1-p2-p3-p4(P5P6P7P8)]}/F5其中,C14为有利于TCK孢子生长的每公顷中孢子数。其模拟过程:先给定一随机数,然后确定其在每个参数分布区间中的取值。代入上述公式得到C14值,再与每公顷TCK发生的阈值(T1)比较,如果C14值大,则(C14-T1>0,则表明发生并记数。上述共进行10万次模拟,将(C14-T1)>0的次数除以10万,即TCK在中国的发生频率。从美国的PRA分析来看,且不论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可靠,仅考察C14的合理性。将估计的随进口美国小麦进入中国的TCK冬孢子均匀分布于中国所有麦田的处理违背了数理统计的基本原则及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也与进口小麦在中国的实际流向不符,导致美方计算出“TCK传入中国并引起病害发生的概率值仅为百万分之二”错误值。显然C14并未考虑进口小麦在中国的分配情况,因而用总的适宜TCK发生的小麦生长面积F4去计算,必然会导致C14的减少。关于阈值研究Peterson和Goates的试验,较好地论证了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土壤中或土壤表面的病原菌,而不是来源于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但如将试验所得的最低发病接种量(或降低90%)作为接种阈值则缺乏理论支持。Vanderplank(1975)认为Ga黰ann(1964)提出的侵染数限(numericalthresholdofinfection)或侵染阈值(inoculumdensitythresholdofinfection)的假说缺乏证据。易建平等(1999年)采用小麦胚芽鞘单孢接种的方法获得了病株,尽管发病率很低,约为004,胚芽鞘接种和田间侵染的实际情况也可能有差异,但这已在实验室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通过胚芽鞘侵染的概率为004,同时这也是该病原菌不存在接种阈值的一个证据。利用美国3年试验结果及中美双方合作研究的结果,从植物病理学原理来分析,同样证明不存在病害发生的阈值。对2001年中美两国科学家在犹他州Logan联合试验取得的数据,按Vanderplank推荐的方法进行分析,可发现接种量(inoculumdensity,ID)和发病数量(diseaseincidence,DI)之间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Y=0002X+0843上式中,Y为侵染次数,Y=-ln(1-Di),D(diseasedensity)为根据试验得到的发病数量;XID,为接种密度;斜率b=0002,即为该试验条件下单个TCK冬孢子的侵染概率;截距a=0843,非常接近原点。方差分析表明,试验误差很小。对Goates和Peterson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发现3年试验中,多数取得成对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接种量和发病率有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而截距都很小,接近原点,符合vanderplank的原点理论。上述分析表明,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不存在发病接种阈值,造成这种虚假的发病接种阈值现象的原因是,在不同试验条件下,TCK冬孢子的侵染概率不同。在实验室胚芽鞘单孢接种条件下,TCK侵染概率约为004,2001年中美Logan联合试验中,侵染概率为0002,1996年GreenCanyon试验中,侵染概率为00002。充分评估美国田间3年阈值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区面积过小是导致在试验的最低接种量上未发现病株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2001年中美双方通过扩大小区面积合作试验结果证实了这种判断。在原美国3年试验中8个孢子/cm2接种量处理中均未出现病株的Logan地区进行试验,结果在5个TCK接种小区及2个对照区均有TCK病穗,最高接种量88448个冬孢子/cm2发病率高于95%,最低接种量88个孢子/cm2水平获得了21%的发病率,比美国前3年研究中发病的最低接种量降低了90%,中美双方专家认为本次田间试验获得成功。关于地理植物病理学模型在美方的PRA报告中,认为TCK只能在中国积雪地区才能发病,其适生面积只占全国冬麦面积的8%。美方非积雪地区模型的计算方法是累积符合TCK萌发条件的天数,以此值来判断TCK在当年气象条件下是否发生也是片面的。中国学者在解剖美国模型后,对于温度参数,中方使用Schrodter真菌生长模型按小时进行评估;对于湿度参数,因在传统气象观测记录中缺乏相应的数据。采用专家估算值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TCK不仅在中国积雪地区能发病,而且在中国的非积雪的冬小麦地区也能发病,TCK适生面积占全国冬麦面积的2%。关于孢子允许量。由于在犹他州田间试验的成功,按照美国PRA报告中对允许量所规定的计算方法,即根据试验中发病的最低接种水平来确定允许量的方法(美方依据过去的试验结果最低发病接种量为8个冬孢子/cm2,得出了3万个孢子/50g小麦样品的允许量),此次犹他州Logan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最低发病接种量为88个冬孢子/cm2,允许量亦应相应地下调至4300个孢子/50g小麦样品。关于美国百万分之二风险的计算结果。美国根据定量PRA模型,用Monte Carlo模拟分析了基本模式、需要雪盖模式、均由PNW地区出口的模式、增加中国进口小麦数量的模式、考虑生物累积5种情况,认为仅在生物累积模式过程中,仅有2次超过阈值(共模拟1000000次)。根据这个结果,得到了中国发生TCK概率仅有“百万分之二”。2001年中国专家组在美期间注意到美国提供的“50g小麦样品中TCK孢子数”与美国PRA分析中使用的数据中“50g小麦样品中TCK孢子数”有出入。美国在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最高含量不到20000个孢子。针对美国提供的数据中有1%的数据超过2万个孢子及最大观察值达2100000个的事实,要求美国在不改变原50g小麦样品中TCK孢子数频率分布的经验分布函数前提下,改变观察极值,在考虑所有小麦自PNW地区的情况下,按美国提出的原模型计算中国可能发生TCK的概率。10万次模拟计算表明,在尚未考虑生物累积的情况下,仅调整观察极值,在PNW地区出口的模式中就有073%计算结果超过阈值(86000000个/hm2)。即相当于在10万年中,中国将有4073年可以发生TCK,发生的概率为07%,这大大超过美国原有的计算结果。综上所述,美国所建立的定量PRA模型不仅存在严重缺陷,在一些使用的数据上也有不合理或不完善,因此所得结论也欠准确。

来个简单的,除了基础学科之外主打可以分为三个方向,植物病理。昆虫害虫学,农药学或者植物药剂学。也就是说,危害的植物的是病,与虫,防治的药。现在有了新的学科策略出现,考虑到病害三角。等等。

人类认识、研究和防治植物病害远在人、畜病害之后。人类注意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也比病害早。因为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用肉眼看不见为害农作物的微生物。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极其有限。往往幻想是超自然的神灵在主宰自然现象的变化。认为植物病害是人们的罪孽使上帝发怒或日月星辰移位所致。这种神学观念统治长达2000年之久。自18世纪后期,许多科学家冲破宗教信念的束缚,对植物病害的本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法国的MarthieuTillet经过实验证明小麦腥黑穗病是由一种“黑粉”传染所致,其后法国的MPrevost确证这种病原物是一种真菌,成为第一个用事实证明植物病害直接原因的人,这也是病原学说的开端之一。1845年和1846年,一种严重的马铃薯病害几乎毁灭了爱尔兰所有的马铃薯而造成了大饥荒,这一悲剧性事件把许多科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病害上来,给予植物病理研究以极大激励。当时对马铃薯的这种病害原因众说纷纭。德国医生兼真菌学家Anton de Ba-ry花了5年时间研究,到1861年完全证实是由一种疫病菌所致的马铃薯晚疫病,说明真菌是植物病害的原因。由此建立了植物病原说。他还提出黑粉病和霜霉病是真菌侵染的结果,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他被视为植物病理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继LuisPasteur和RobertKoch(1876)发现动物炭疽病的病原是细菌,并由RobertKoch提出了著名的柯赫氏法则之后,ThomasJBurrill(1877)在美国证明了梨和苹果的火疫病为细菌所致。美国ErwmFSmith从1895年起在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植物细菌病害方面写了100多篇论文,特别是在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细菌性萎蔫病方面消除了人们对其病原的疑问。他首次研究了果树根癌病的解剖学及其发展,认为该病类似于人类和动物的肿瘤,被誉为植物细菌病害的奠基人。植物病毒病害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但对病毒的认识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的。德国人AdolfMayer(1886)发现烟草花叶病可由病叶的汁液传染,证明这种病害是一种传染性病害。俄国人(1892)进一步证明烟草花叶病病株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仍具有致病力。荷兰科学MartinusWBeijerinck(1898)重复了试验,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且发现这种致病物质能在琼脂中扩散,认为这是一种“传染性活液”,后来称之为病毒。这才首次把植物病毒病同其他侵染性植物病害区别开。此后类似的病害不断发现,并且还发现了病害同媒介昆虫的关系。1935年美国的WMStandey用硫酸铵沉淀法和醋酸铅脱色法提纯烟草花叶病毒,得到纯结晶,并证明它是一种蛋白质。1936年英国的FCBawden和NWPirie发现烟草花叶病毒中含有核酸(RNA)。1956年HFraenkel-Conrat发现烟草花叶病毒除去蛋白质后,仅用核酸接种,也有侵染力,并表现出原有症状。RShepherd等人(1968)证明花椰菜花叶病毒是DNA病毒,1972年TODiener发现了类病毒。英国TNeedham(1743)第一个报道小麦籽粒(虫瘿)内的植物寄生线虫。植物寄生线虫奠基人NACobb(1907)在美国农业部内建立第一个线虫学研究机构,并于1913—1932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寄生线虫,对线虫的分类学、形态学和方法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16年,章祖纯发表了关于北京附近的小麦粒线虫和粟线虫的报告,我国其他学者对其他植物线虫病害也做了调查研究,其中朱风美1940年研制的小麦粒线虫虫瘿汰除机,汰除虫瘿率达99%以上。1967年,日本科学家土居养二发现几种由叶蝉传播、引起植物黄化病的植原体。可认真考虑,总结经验。随后有人提出了病害三角关系、病害四面体关系,认为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将对植物病害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生态学的发展,植物病理学界也随之提出了植物病害系统的概念以及较为科学的病害综合防治策略,使植物病理学迈入成熟发展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更多的是用生化技术、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病害发生的机制,阐明植物病害过程中寄主与病原物相互识别的分子基础,寄主、病原物与病程有关的基因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近年来以DNA重组技术为基础开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以及对植物病原物进行分子标记用于病原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和病害流行学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我国植物病理学起步较晚,大约在1912年前后才开始有人从事植病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植病工作者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倾注于主要经济作物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大白菜三大病害和苹果树腐烂病等。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的有关植物病理学的领域,在我国已经没有空白,经过广大植病工作者的努力,有些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植物病理学今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协作和不断努力,才能为保障人类的食物来源、环境的优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植物病理学报第1卷目录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刘宗善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植物病理学报》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植病知识》(1957~1966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这个可以到国家新闻总署去看看的,这个是有很多的。不过过核心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就是先要把自己的文章先写好。

同意楼上所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