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期刊业转型期的挑战和机遇

发布时间:

期刊业转型期的挑战和机遇

转型期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人员能否快速适应新的战略需求,企业文化能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以引导组织人员进入一种新型的工作状态,另外就是要针对新的战略设计出新的绩效考核及薪酬体系作为激励组织人员更好发挥能动性。

美国新闻学家对报纸运作的环状结构做了这样的描述:报纸以优质的新闻、副刊等内容吸引读者——读者的增加吸引广告商——广告商投资广告吸引读者以获取利润——报纸获得广告收入以盈利并保持和提高报纸质量。报纸首先是一种工具,是大众接收信息的媒介,报纸内容是否具有可读性,决定了受众是否会选择阅读这份报纸。而一个不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同时也是不受广告主欢迎的报纸。因此,可以说报纸的内容决定了报纸的广告收入。  那么,作为报业的经济命脉,报纸广告代理商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可能的赢得客户呢?这里我们先看一下美国的报纸广告代理公司是如何为客户服务的。  首先,美国的广告公司拥有先进的服务设施,也即他们的广告销售手段很现代化,已经脱离了完全靠业务员两条腿一张嘴的原始阶段。美国广告公司早已实行彻底的电脑化管理,所有客户来单都立刻进入电脑,很多广告公司与报纸广告部门联网,广告公司根本不需要往报社跑。远处的客户甚至可通过互联网络将广告内容和图片直接传给报社,以确保广告的及时刊登。照相、扫描、打印绘制等设备也保持着先进水平,以确保优质的服务。广告公司还充分利用电话与客户联系,很多报纸的广告代理商雇有大量电话推销或服务员。所以,在美国的广告公司,几乎看不到中国报纸广告部那样客户人头攒动的现象。  其次,广告公司帮助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即在深入了解客户全年广告需求的基础上,在报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客户提供实惠且高效的广告预算和刊登计划或套餐服务,尽力使客户的广告投放计划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这对吸引和保持新客户特别有用。  第三,广告公司还尽力扩大协议销售客源,即尽可能多的与客户签订半年、全年等长期协议,通过长期合作,能有效维持与客户的关系,并且,这种协议签署得越多,报纸广告销售状况越稳定,与其他报纸和报纸广告代理商的竞争力也越强。如美国的《费城问讯报》,该报每年有10000多广告客户,其中六成以上是全年协议客户。  第四,广告公司帮助客户制作可信任和有吸引力的广告版面,由于广告客户花钱的目的是销售产品和建立自己的信誉,广告公司有责任帮助他们制作最值得信赖和最具有吸引力的版面。为使报纸广告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广告公司都努力帮助客户避免使用失实或过于极端的词语。如“质量最好、价格最低”,“本市价格最低”,“您所见到的最好的游艇”之类词汇都在被禁止之列。  第五,广告公司为客户提供非常周详的广告资料,向客户提供包括价格、版面、截稿期、办事流程等在内的报纸广告政策资料及过去一段时间报纸读者的分布及广告效果调查等资料,用以方便客户和帮助客户作出更好的决策。  第六,广告公司争取报社的合作,即与报社保持良好关系,尽量满足其要求,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其为本公司多些优惠政策。  第七,广告在接单、审核、存档方面的高效运作,其关键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办公流程,将每一个环节的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据一些被访问者介绍,美国报纸广告客户的投诉,90%与此有关。  最后,广告公司还制作公平合理的价格体系。  了解了美国报纸广告运作的情况,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国内广告公司的报纸广告营销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  首先,广告公司对广告客户的结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为了招揽到客户,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考虑自身情况,也不研究客户的特征,不管客户是“黑猫白猫”,能出的起钱的就是“好猫”。报纸广告客户的结构特征包括广告主的行业特征、地域特征、投放策略、文化背景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报纸广告的运营平台。就国内报纸广告经营状况来看,大型企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广告客户较多的报纸,其广告客户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它在不同年份季度的广告收入浮动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大多数报纸在广告营销上缺乏宏观的规划,经营状况欠佳。广告公司在寻求报纸合作伙伴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广告公司本身对自己的广告客户的结构特征研究尚浅,甚至根本不去研究客户,完全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某一时间段的可能性随机地寻找、招揽广告客户。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了广告客户结构的散乱性,广告公司的报纸广告收入波动很大,不利于广告的长期经营。  国内广告公司缺乏主动出击、抢占广告资源的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报纸广告资源稀缺,广告公司大多处于“坐等广告上门”的状态。由于广告版面的稀少,广告公司不愁没有广告客户,而客户也要四处“找关系”才能刊登广告。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养成了报纸广告人员的惰性。今天,随着报业、媒介行业和广告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经常出现一些报纸广告量极少甚至没有广告的现象。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广告人员的惰性仍在延续,他们缺乏主动出击意识,与许多广告机会失之交臂,浪费了许多广告资源。  广告公司过分看重经济利益,缺乏对受众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报纸作为传播媒介,除了追求商业上盈利外,还要对社会和公众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即保持报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在报纸经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受众的利益。根据报纸的“双重销售”理论,报纸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承载信息的纸张),又包含了无形的服务形式。这种无形的服务形式有两种,一是向受众提供新闻和其它信息服务,二是向广告客户提供媒介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受众和广告客户都是报纸和广告公司必须追求的对象,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在目前许多报纸广告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广告公司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广告客户,理应受到优待,甚至“爱你没商量”,但是过多的广告版面必然会减少受众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从而导致报纸受众的减少和发行量的下降。  对照国内国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报纸广告营销理念、营销方法和服务方式,可以看出,国内报纸的广告营销在整体上是一种低水平的粗放式经营。在目前经济形式下,行业竞争逐渐国际化,国内报纸即将面临与国际传媒集团同台竞技的局面。那么国内广告公司要应对这种残酷而严峻的形式,必然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报纸广告营销之道,要虚心求教,“师夷长技以制夷”。  那么从国外报纸广告经营的经验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报纸广告在赚钱和吸引读者方面的双重功能。报纸广告既不仅仅是广告客户藉以增加销售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广告公司和报纸增加本身营业收入的方式,报纸广告对于报纸受众来说,同样是一种信息的来源,受众从广告中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生活、工作所需的必要信息,而且从广告的平面设计中感受到美学的理念。受众所需要的,就是广告公司和报纸所要提供的。报纸通过吸引受众的阅读,增加了发行量,同时就意味着广告客户的增多和广告收入的提高,当然也意味着广告公司的营业收入的提高。  目前的报纸广告品种有整版、半版、通栏和其它的一些形式,那么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广告客户,广告公司和报纸就要通过协作创新,开发或组合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广告形式和品种。同时报纸广告的操作手续要简单,太繁杂会把客户吓跑。国内所有行业几乎都有这个通病,喜欢把一些事情搞的很复杂,一些手续往往设置的非常繁冗,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往往事情完成之后,客户的心理承受也达到忍耐极限。  报纸广告营销总体上还要依托报纸的整体经营。只有报纸打出品牌,具有了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力,广告营销才有坚实的基础,在销售广告时就会事半功倍。广告公司在寻找报纸合作伙伴时,必须综合考虑报纸的品牌、营销、发行等诸因素。而作为报纸,为了更好的销售广告,吸引更多的广告公司前来合作,首先需要引入整合营销观念,培养宏观规划细分市场的能力。美国西北大学广告学教授、整合营销传播的创始人唐·E·舒尔茨教授在他的文章《整合传播演进的天性》中,对整合营销传播进行了重新界定。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协调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的传播活动的计划、开发和实施进行思考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推广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报纸广告的营销中,同样也可加以借鉴。报纸广告的整合营销,重点工作是要做好广告客户结构的宏观规划,也就是说根据报纸自身的特点,吸引具有长期发布广告需求的大型广告客户,形成较为稳定的优质广告客户结构。这是报纸和广告公司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良好的广告客户结构能给广告公司和报纸带来稳定的广告收入。《南方都市报》在2000 年实行了以区域为“块”、以行业为“条”的条块结合的市场细分原则,确立了以行业为纲的市场划分系统,把广告部具体划分为房地产部、行业部、专栏部、深圳部等4个分部,并且在行业部内又设置了健康、家电、食品、IT、电信、汽车、综合等7个子部门,房地产部又分为一部、二部、三部。这种细分再加上有效的开拓行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98年,在《南方都市报》正式改为日报的第一年,广告收入仅为1500万元;到了2000年,广告收入飙升到2.6亿元,而2001年则实现了广告收入突破5亿元的目标,达到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在竞争激烈的南方广告市场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广告公司要提高策划能力,以策划带动广告版面的销售。报纸广告销售策划是广告公司以自己的主要广告客户为对象,结合特定时期的热点、焦点,推出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主题,对广告版面进行推销。  广告发布量要掌握适度的均衡原则。根据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媒介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总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一般来说读者选择购买一份报纸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或其它资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仅仅为了广告而去购买某份报纸的受众还是极少数,然而一份报纸在不扩版、不增刊的情况下,其版面资源总是固定的。在这有限的资源里,就存在着广告与内容争夺版面空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出了报纸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受众与广告客户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体现着报纸广告的经营倾向。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以广告公司和报纸利益为基准,追求报纸广告效益的最大化,把受众的利益放在了末位,甚至弃受众利益于不顾,撤掉有价值的新闻或其他资讯版面,刊登广告客户的广告信息。较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广告发布上进行合理把关,推行适度原则,让广告与内容保持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应既满足报纸正常编辑内容、特别是拳头产品的发布,使读者在选购报纸时能够实现其“报偿保证”,又能够满足广告客户的发布需求,获得稳定的广告收入。这样才能实现读者和广告客户利益的平衡,获得多赢效果,使报纸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广告公司、报纸内部各部门沟通协作,共同提升报纸品牌形象,以品牌带动报纸广告的销售。塑造报纸品牌形象的方法,首先应该确定报纸的定位,即报纸与竞争对手的区隔点;其次需要整合所有的传播活动甚至营销活动,使有关报纸的所有活动都围绕其定位来进行;最后报纸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而且要利用一切方法不断的强化它,使之深入人心。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处于三足鼎立之势的《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份报纸各自的定位特征,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综合类日报中《广州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的风格截然相反。《广州日报》大气、沉稳,而《南方都市报》新锐、创新。这种具有差异和区隔的定位使两者各自有力地抓住了自己的读者群体。《羊城晚报》则是通过晚报与日报的差异和区隔获得自己的市场空间的,当然这种空间也在正随着整个大环境中晚报的逐渐衰落,以及《羊城晚报》对自身定位的忽视和推广传播的滞后而逐渐缩小。我们应该注意到同样是国内强势晚报的《北京晚报》2001年的一系列起到良好宣传效果的“晚报不晚报”主题推广活动 ,且不说该系列广告是否充分发掘并传播了晚报与竞争对手日报相比所具有的自身价值和优势,但是它至少开始注重并围绕晚报自身的定位 “晚报”来进行宣传 ,引起人们对晚报的再次关注。这种思路恰恰是《羊城晚报》以及国内晚报应该借鉴的地方。报纸广告的销售也有自身的品牌形象问题。良好的报纸品牌能吸引较大的公司企业慕名前来刊登广告,而如果报纸办的连起码的受众都维持不了,更遑论去吸引广告客户。因此报纸自身的品牌形象对其广告营销具有重要意义。报纸要推广并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需要结合广告公司的优势力量,整合报社资源,促使各个部门整体协作、共同努力,而决不是仅仅依靠报纸单打独斗。只有报纸生产出精彩的报纸内容产品,打出报纸影响,吸引更多的读者,才有利于广告广告公司拓展广告客户,实现经营收入的提高;也只有广告公司的经营收入持续增长,才能给报纸带来更多的客户和收益,维持整个报社的正常运转,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因此,在做好各自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报社和广告公司要加强信息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广告公司能够充分开发报纸的广告资源,实现报纸广告利润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整合,使报纸的广告经营能力超出各个部门能力的累加,实现增值的最大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纸经营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禁止有偿新闻,通过报社部门间以及与广告公司的沟通协作,使付费广告不因新闻或信息等其它方式大量流失,保护和培养珍贵的广告资源,实现报纸广告收入的稳定增长。  具体到广告营销的实务,广告公司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流程来销售广告呢?  首要的就是要做一家好报纸的广告代理商。那什么是好的报纸呢?就是通过报纸自身的品牌运营,随着报纸品牌形象的建立,有一批比较固定的受众群积聚在报纸周围,形成报纸稳定的读者或说消费者。广告公司要研究这些受众,作为报纸广告营销的前提,详细、深入的研究这部分受众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消费特征。通过研究结果,一方面促进报纸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期取得更多受众的认可,扩大发行渠道和发行量;另一方面,由此可以逆推出满足这部分受众的潜在广告客户所在的行业,并对此行业再进行深入研究。  在了解了报纸的潜在广告客户后,广告公司要根据报纸的品牌定位、经营特点、受众特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潜在客户进行告知与宣传,使之明确了解该报纸的特色、优势、受众特征、版面特点、广告效果等因素,以吸引其前来洽谈。  在广告公司内部,从业人员首先要克服以往的懒散思想,树立广告大市场和大竞争的意识,要切实把报纸广告作为一种商品去销售,并真正了解这种产品的所有特性。同时还要学会帮助客户制订实效的广告计划,说服潜在客户与公司签订半年或一年的合作协议,成为公司的长期、稳定的广告客户,并通过为客户提供周全的广告资料和为之制作美观、实效的报纸版面,实现报纸广告收入的平稳增长和增值。  以上转载自中国营销传播网

机遇:众多的媒体选择,分散了厂家广告投放,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媒体单一的时候登报纸广还得找后门:)挑战:众多媒体都有取代报纸地位的潜能问题:历来目标人群不确定,造成厂家资源浪费前景:堪忧,十年内报刊广告将逐步被其他更有竞争力的媒体取代

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大数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文章的话,大数据面临的机遇肯定就是以后发展越来越快的话

这个毫无疑问的,随着新的发现大数据肯定就是会被大量的运用

帮你写,就这样。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

大数据(Big Data)又称为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大数据时代》中提出,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知识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的新特征,为高校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1)知识生产方式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综合,需要不同学科联合攻关,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高校具有多学科优势,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高校通常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具有学术思想活跃、人数众多、新生力量不断的学术队伍,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3)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深入。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相比,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比较充分,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以2002年R&D项目的学科分布为例,高校在管理学、哲学等20门人文社会科学上的R&D项目55186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80项,不到高校的6%。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电脑慢慢“住入”了我们的家庭。现在的人们对于互联网是哪个不知道?哪个不了解?  但在10年以前,大多数人们都不了解互联网,更不可能考虑到互联网会给人带来多大的方便。以前的人们需要查阅资料总是参考去图书馆,报纸等……但是这总不方便,在图书馆还要把资料摘抄下来。在报纸上阅读,需要的资料极少,花费的时间又多,实在是费时费力。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我们有了电脑,有了互联网。查阅资料只需要控制我们手中的鼠标,  只要那么点一下,所有丰富的资料都展现在了你的面前,不仅如此,它还一一帮你分类了!  难道只能查阅资料仅仅如此吗?它能办的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办不到的事情吗?  那怎么行?你也太小看互联网了!它不但能够查阅资料,听音乐缓解自己的压力,玩游戏放松自己的心情,第一时间知道天气和最新新闻还能通过与网友的聊天来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呢!真是“有了互联网,快乐似神仙”!互联网那么神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利,那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老师们还反对呢?  让我来一一告诉你吧,互联网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它也有弊的地方。  记得以前有个新闻说道,一名高中生因玩网络游戏过度后而心里承受不了去跳楼自杀的事情。你可别说我夸张,确实是这样的。  合理玩网络游戏可以让自己放松压力,丰富了自己课余时间。但过度玩网络游戏不但会引起沉迷网游,因自己的虚荣心想在游戏中比别人强,但是零花钱又没多少,怎么办呢。最终虚荣心总是战胜了,就去偷家里的钱或欺父母和老师,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就比如酒,少饮则宜人;又如海洛因,陷进去便贻害无穷。许多中小学生执迷于电脑游戏,耽误了学业。甚至有很多以高分考入大学的骄子,因自己的放纵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而完不成自己的学分,毕不了业。如何来平衡这个问题,是当前学校和家长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学校和家庭都应当提倡和实践我所主张的原生态教育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如此,电脑出现的故障的话 容易让工作带来麻烦,美国一个发电局就是因为电脑坏了 然后让美国停电了八小时,上网容易遇到坏人,网上有很到和虚假信息你上当,学生现在有很多就是因为过度玩电脑而得近视,是因为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是上下左右跳跃式的,变幻迅速,玩的人目不转睛盯着荧屏,使眼睛过度疲劳,轻者引起近视,重者导致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严重障碍而突发暴盲,即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种种事情都说明了电脑还是有弊的地方。  但是我的明天,我们的明天便不可以失去互联网,因为它虽然带来的弊很大,对人们也会有一定伤害。但是我们的明天不能失去它,就好像如果现在的交通少了地铁,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明天,我想那也许就意味着我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因为互联网已经实实在在而又丝丝密密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互联网,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但愿我们能把互联网当作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因为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我们就会一直依赖它使我们的思想变简单,因为只要有什么事都去依赖互联网。但如果只是当作生活的工具,那它将给我们带来的是无限的方便。

中国科技正在走向引领世界所以需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武器、新装备,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科技强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竞争力,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航天科技、“四新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四个领域。以芯片和元器件、超级计算、新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云操作系统、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加速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万物互联时代,将对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未来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带来决定性影响。基因组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人造光合作用、分子模块育种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新能源(氢能、人造太阳能等)、新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碳化硅等)、新制造(增材制造、柔性制造、纳米制造等)、新通信(5G/6G通信、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将对全球竞争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胜算带来全局性、革命性、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任何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对经济增长持续居于世界经济增长前列的中国而言,机遇明显大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风险和困难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它将有力促进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和资本流动加速。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增加出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还带来了现代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中国企业可以更加直接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国际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不合理经济秩序的运行将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二步扩大。经济强国和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构成一定威胁。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经济波动的风险加大。关税税率降低以及贸易壁垒的消除,加剧全球范围内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无序竞争状态。加之各国经济的依存度加强,一国经济的兴衰对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贸发展的影响加深,甚至形成连锁反应,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传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资进入易于造成国内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使中国企业面临并购和竞争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为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但与地区国家建立相互依托的合作关系存在相当难度  区域集团化对中国带来的重要机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区分工,有利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争取主动。一方面,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4和世界贸易的70%以上,它们内部市场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的加强,商品、资金和技术的流量在区域内部以至区域集团之间都将增加,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已正式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排除了游离于区域集团化以外的不利处境,并可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方向起积极影响。参与这一地区的国际分工和合作,成为这一地区商品、资金、技术流通网络的一部分,将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高,并将增强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筹码。欧美国家为中国巨大市场所吸引,将保持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而欧美区域经济集团消除内部贸易壁垒,也有利于中国开拓这些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出口贸易带来种种限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与外部竞争。到20世纪末,全球共有各种区域性政治、经济或政治经济合二为一的组织近200个,仅在WTO注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就达170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区域经济集团已达110多个,这些集团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许多国家采取技术、环保、反倾销等更加严密的保护手段,加大了中国商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欧美等区域经济集团通过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内部贸易,对中国发展同美欧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不利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国际竞争的焦点将越来越集中在高新技术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下降,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将逐步丧失,在国际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引入资金有利,但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将随之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三大新特点,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二是国际资本流入亚洲地区特别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三是在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后,国际资本流动正在进入一定程度的调整,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和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200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骤减至7600亿美元,对美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大量逃离,但欧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250亿美元减少到970亿美元。只有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仍为外资所青睐。从总体上看,今后国际资本流动对发展中经济欣?/P>   中国加入WTO为中国更多地引资提供最佳机遇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入世”后招商引资工作将掀开崭新的一页。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大事都提高了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流入国。国际资本对华投资将加快,投资方式和投资存量将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可能是未来10年理想的投资目标。  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问题一是国际资金市场争夺加剧。国际官方发展援助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争夺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二是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加速,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从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一定挑战。1997年东亚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短期资本对东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冲撞所致。  (四)知识经济将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互动式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继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在争相抢占高科技产业制高点和加快传统产业高科技化的同时,使得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必将加快国际间产业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效应也进一步增强,为中国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首先,全球范围内产业垂直转移将加快。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企业可以接过国际传统产业转移的接力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形成最大竞争力,创造最大经济剩余。第二,发展中国家可利用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产品结构升级、工艺更新和产业组织调整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产品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第三,通过参与水平分工,可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生物制药、计算机、办公设备、特殊产业机械和电子元器件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向外转移逐渐增多,使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一些实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的产业部门,通过共同开发或协作配套等形式,实现重点突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  尽管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一个新趋势已经对世界经济带来重要影响,但至今世界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尚未统一。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数人认为高科技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2001年后,美日欧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却出现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所没有的同步下滑。此外,纳斯达克指数的暴跌以及世界性IT产业的大批裁员也为新经济的未来蒙上阴影。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泡沫破灭为标志的世界经济调整期何时结束尚属未知。

对外贸易模式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不容忽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引进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却影响和限制乃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机遇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们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挑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机遇论文

机遇就是金融危机和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减弱。挑战就是西方能否接受中国负责一方安全问题。

机遇和挑战并存,存在的地方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中国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