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小学五年级赶上“文化大革命”中学在北京第五中学读书。  1971年,16岁分配在北京市一商局东城服务修理管理处东城区修绱鞋厂八面槽(精益修鞋店)做修鞋工。师从祖传艺人王文通,学徒两年,出师。  1974年,调厂内机修组工作,在机修组8年,自学了车工、钳工、电工、木工,缝纫机械的维修,任技革小组长。并利用业余时间在东城夜大读完了械制图、机械设计专业(没领毕业证书);并在东城区业余艺术学校读完了美术专业(中专);参加了东城文化馆美术创作组(外交部街)在西城职工学校(丰盛中学)补习了高中文化。  1974年开始,同管理处下属的友谊照相高燕(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东风洗染厂岳连仲、中国照相李庄共4人组成美术组负责中山公园的重大节日游园活动的设计实施工作。  1980年调东城区修理公司工作,曾在办公室任通讯员;总务科、组技科、工会工作。在此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北京人文大学读了新闻专业。被聘为《中国商业报》通讯员。 1986年考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知识》编辑部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  1987年,参加了新闻出版署专为美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装帧设计”进修班。  1995年调到本社电子音像编辑部,199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项目组负责人,责任编辑。2000年,该项目荣获“首届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2001年社派中大彩视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2002年社派百科文化咨询公司任副总经理。  2004年调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全书(二版)编辑部工作。  赵彤(1973- ),男,祖籍山西忻州,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3月至8月曾在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史,汉语音韵学。  主要科研项目  “楚系古文字资料音韵汇编及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分韵撮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Word Families in Old Chinese: A Study of Morpho-Phonological Interface, Dialectal Variation, and Lexical Change (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项目,孙景涛教授主持)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战国楚方言音系》,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教材:  《古代汉语》(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文:  《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语文研究》,2001年第4期。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上古汉语的清鼻、流音声母》,《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  《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几个上古音问题》,《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上古音研究中的“内部比较法”》,《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第8期。  《以母的上古来源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  《郭店楚简〈老子〉乙组“闭其门”章新解》,《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卷,第1期,2006年。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第5期。  《中古舌根声母字和双唇声母字在战国楚系文献中的交替现象及其解释》,《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分韵撮要〉的声母问题》,《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  《试论古音研究中离析的方法》,《语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太多了楼上,李海洋是考研政治辅导的名师之一,人大的教授,政治讲的比较好,而且比较风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讲义系统性强,容易让人理解和整合与他齐名的还有徐之明、梁峰等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美学、比较诗学科研成果参与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译著作2部主要论文1) “口译中思维惯常定势举隅”,《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2) “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中画”,《外语与翻译》,2005年第3期3) “不辞冰雪为卿热——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4) “现代汉语中体的最简方案”,《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第1期5) “中国翻译学的核心思想——代偿”,《外语教学》(专刊),2008年5月6) “悼亦有道”,《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7) “功能语旨制约下的语篇及物性”,《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8) “专业英语八级汉译英主题的翻译与主语的选择”,《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9) “也谈图式与阅读能力的培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编、译著1)《翻译基础》(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2)《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英文译者之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参与项目1) 联合国项目《联合国环境署全球行动计划项目翻译》(项目编号:FPL-440610832632228200)2005-20062) 同济大学项目《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改革》2002-20043) 同济大学项目《加强实用文体的翻译教学,培养学生在世博会上的语言应用能力》2006-2008教授过的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汉翻译》、《博士生二外》等

刘学忠,男,汉族,安徽枞阳人,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 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曾任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现任副院长、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研究主向:唐宋文学与茶文化主要讲授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要科研教研成果:《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宋代茶词研究》(《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析“茗赏”的美学意蕴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2期) ;《<儒林外史>与明清茶文化》(《古籍研究》2000年第2期)等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主持的《玉川子诗集研究》等教育部古籍整理项目,已完成并顺利结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科研项目:  主持: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1立项,已结项。   第53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立项。   20世纪中国“美学热”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  参与: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西方美学通史1-2卷,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负责人,2014年立项。  3 抗战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中国文联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执笔,2013年立项 (已结项) 。   新时期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研究报告执笔,2011年立项(已结项)。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学术论文:《艺术作为救赎的阶梯——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总第33辑。  《“无利害性”原则源于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审美现代性肇端的社会学考察》,《东亚人文学》(韩国),2014年总第28辑。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  《政党、民族、全球——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社会历史意识的变迁》,《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主流影像叙事——以<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为例》,《东北亚文化研究》(韩国),2013年总第37辑。  《艺术与货币:消费社会中的审美伦理》(第二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新文学视野》(笔谈),2013年第3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奥古斯丁的“情感”理论》,《云梦学刊》2012年第3期。  《浅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笔谈)2012年第2期。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收入欧阳友权编:《网络与文学变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培植“艺术心”: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第二届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数是美的依据——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探》,《外国美学》2012年总第20辑。  《浅析普罗提诺思想中的审美与灵魂的回归理论》,《哲学门》2011年总第24辑。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电视、身体、审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管窥》,《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与“类型文学”的兴起》,《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浅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  《“摹仿说”探源》,《长江学术》2011年第4期。  《缪斯与上帝的相遇—生存论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悲剧的诞生〉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试论民俗事项中民歌的特点,《教育与教学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中册;2、试论民歌与民俗的相互关系, 《信阳师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98(1);3、和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尝试, 《音乐教育与改革》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6);4、论豫南民间歌舞“花鼓灯”音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4);5、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9(2);6、豫南“岔灯”民俗,《艺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刊,2000(1);7、解读性张力下的汉族情歌,《民族艺术》国家民委主办2000(2);8、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二),《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9、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一),《旋律研究论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06);10、豫南“岔灯”的民俗文化解义,《美与时代》2002(1);11、河南太康道情戏考略,《戏曲研究》2002(1);12、略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音乐的板式类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13、从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调中看文化过渡区的音乐风格,《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14、管窥传统和声学中协和性原则的历史与发展(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5、淮西山歌的句式结构分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3(3)。16、管窥传统和声理论中协和性原则的历史发展(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17、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8、论豫南“岔灯”民俗之基础,《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2)。19、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20、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思考,《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21、乐谱: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学报2007(3)。22、论民族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之基础,《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3)。23、论中国民间音乐音调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坠子书”唱腔的受容性为例,《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8(3)。24、论豫南皖西“杠天神戏”的基本功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25、一本以民族音乐学方法论为基础的道乐研究专著——读孙凡《全真正韵闵谱研究》有感,《美与时代》2008(7)。26、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音乐研究》2009(5)。27、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展演的空间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28、从个体到群体的中国音乐教育谱系研究,《音乐探索》2011(1)29、论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的概念、方法和表达方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30、论音乐过渡与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的基本特质为例,《音乐研究》2011(3)。31、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仪式舞蹈展演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凤阳大东关一号墓出土乐器的测音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宣读学术论文20余篇。 《大学生音乐基础》,副主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交响音乐赏析》,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中国传统音乐述稿》,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4、《中国民族音乐》,专著,撰写“中州音乐”部分,2008年8月版;5、《中国传统艺术论》,专著,撰写“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论”部分,2008年12月版;6、《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0月版;7、《封尘的绝响:钟离国钟磬乐器研究》,专著(合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8、《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探索》,专著(合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年11月。9、《中州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07月。 歌曲《中原之歌》1997年12月信阳地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歌曲《我的母亲我的中华》1997年12月信阳地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和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与尝试,1998年6月河南省音乐教改研究论文一等奖; 豫南山歌的句式结构分析,1999年10月河南省音乐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2000年8月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2000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贡献一等奖2002年9月获得信阳师范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三等奖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2005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一等奖。宋金元时期中原俗乐存在形态及流变、融合与中国“真喜剧”形成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10、论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知识储备方法,2009年2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效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11、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12、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2010年6月信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3、论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用乐的三种观念,2010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4、《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获奖编号:2012-C-T032,815、《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专著,2012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编号:2013-023, 豫南民间音乐研究,05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主持人, 结项。音乐表演者的临场心理问题研究,05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高师教育学科课程教学整体优化改革研究,0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豫南民间歌舞的审美研究,02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主持人, 结项。关于抢救和开发河南道情戏的研究,09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二完成人, 结项。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08河南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 结项。淮河流域河南民间音乐文化研究,0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07国家艺术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网络信息组织模式化问题研究,2005年4月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历史文化资料挖掘、拯救与开发研究——中原传统音乐资料数据库建设,2006年11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生成规律研究,2007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研究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中原文化生态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二完成人,结项。宋金元时期中原俗乐存在形态及流变、融合与中国“真喜剧”形成问题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三完成人,结项。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史研究,2011年8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结项。莆仙地区民间信仰舞蹈研究,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一参与人,在研,项目编号:2010C019。跨文化的草根艺术——大别山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文化特质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主持人,在研。项目批号:12YJA湖湘音乐文化史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一参与人,在研,项目编号:12YBA329。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在研,项目批准号:13DD25。民间音乐艺术市场化转化方式研究-以信阳民歌表演的市场运作为例, 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主持人:张荣华,项目编号:201310477026,批准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时间:2013年9月17日,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草根阶层的民歌文化志研究,项目编号:13YBA351,批准时间:2013年10月 1997年11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理事;1998年8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9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2002年6月全国高师理论作曲学会理事;2002年10月信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学术带头人;2004年8月“河南省教育系统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2007年5月信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9月全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理事;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基地”民间艺术研究项目负责人。2010年5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2011年5月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专家。2013年4月河南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评定专家。2014年6月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

李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咸宁学院人文院,通信地址 咸宁学院人文院 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5 。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周学时 专业 届数 总人数 课程类别 中国古代文学(本科) 4学时 中文 2002级-2003级 300人 专业基础课 大学语文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400人 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专科) 4学时 中文 1997级-2003级 460人 专业基础课 唐诗品探 2学时 非中文 2000级-2004级 250人 选修课 论文写作 2学时 中文 1998级-2002级 250人 专业基础课 山水田园诗研究 2学时 中文 1999级-2003级 210人 选修课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2001级、2002级实习生32人,指导毕业论文27篇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中国古代多线性教学模式探讨 咸宁学院院级 20004年 主持 四、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以第1署名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敦煌变文文体研究(咸宁学院重点kw0407);承担的教研项目有:中国古代文学多线型教学模式探讨。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论文17篇。 李明主要论著目录: 《唐诗品探》,群言出版社,2006。9 1,《山居秋暝》的景与情,《咸宁师专学报》4 2,《论王维诗歌的人生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专辑 3,《论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咸宁师专学报》3 4,《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北方论丛》2001专辑 5,《天荒地老无人识——李贺新论》,《全国第十六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 6,《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大学学报》,5 7, 《从看刘勰的文学观》,《咸宁学院学报》2 8, 《探微》,《语文学刊》3 9, 《从执着追求到诗意栖居——大众文化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理论月刊》4 10, 《王湾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7 11, 《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的引用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编辑学刊》2 12, 《敦煌变文的名与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3 13, 《的文化内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14, 《攫取大众人生智慧 透视民族文化心理——评王齐洲教授》,《湖北师范学院学报》3 15,《钟嵘的情性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3 16,《研究札记》,《天中学刊》4 17,《儒家中和意识对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1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上就业网

你好,我也前段时间投稿过,我们老师就是说,最快10多天通知作者,慢的话需要几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收到通知,就是不用你的稿子,应该不会另行通知吧。还有,我就是想问你下,你投稿的时候写上你的联系方式了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