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sci吗

发布时间: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sci吗

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内容与新知识,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狭义信息论是研究在通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广义信息论被理解为使运用狭义信息论的观点来研究一切问题的理论。信息论认为,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信息论能够揭示人类认识活动产生飞跃的实质,有助于探索与研究人们的思维规律和推动与进化人们的思维活动。  2、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来的。一般说来,开放系统有三种可能的存在方式:(l)热力学平衡态;(2)近平衡态;(3)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论者认为,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向着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的方向进化,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论断。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普利高津发现,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非对称的涨落现象,当达到非线性区时,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将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事物的这种在非平衡状态下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就称为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论则是探索耗散结构微观机制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行为的理论。系统论所要寻求的也就是这种具有有序性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耗散结构论与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的。 他科学地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的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学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协同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协同论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的类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了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既为一个学科的成果推广到另一个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人们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提供了有效手段。  突变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托姆在1972年创立的。其研究重点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稳定性数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多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并通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并对系统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突变理论通过探讨客观世界中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着的突变式质变过程,揭示出系统突变式质变的一般方式,说明了突变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它突破了牛顿单质点的简单性思维,揭示出物质世界客观的复杂性。突变理论中所蕴含着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内部因素与外部相关因素的辩证统一;渐变与突变的辩证关系;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内在联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深化发展。  通过下面的文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新三论和老三论的特点。  自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之后,出现了形而上学领域广泛探讨系统哲学的局面。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由欧文·拉兹洛先生的系统哲学。系统哲学的世界观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图景:从宇宙基本构件到可经验的有形自然实体,从有形自然实体到有机生物、人,再从人到大尺度的宇宙星体,一切存在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万物的相互作用不是无序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它们都具有同一或者说不变的构型,这种构型叫做系统,在我们存在的光锥内,这些系统从最基本的能量波产生出来,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纽结、超纽结,在各种由相互作用构成的条件中,纽结逐步演化出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个透明的、具有高度有序性的系统世界。在每个等级上,系统都是其下层组分的整体,同时又是上层系统的参加者。在系统等级体系内,每一个等级结构都是协调其下层组分在整体意义上发挥由上层系统决定其配定位置的效能的分界面。由系统为基本构型的存在具有不可还原性,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拆成其组分后都不可能具有作为整体上存在的系统的特性和功能,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由系统构成的世界中,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从最基本的能量流向日趋复杂化的系统构型发展。这就是说系统的世界具有单一的时间之矢。系统一旦成形,它具有自我稳定特性,这种特性能够使它成为能在各种扰动环境中能够抵抗熵的宇宙的构件(构件的意义就是自稳定),任何一个系统解体都不会完全瓦解到宇宙史开端,同时任何一个系统解体而贡献出来的宇宙要素都能够在现在这个有序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合乎现有秩序的容身之地。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都是研究系统演化的理论,都是试图找到一个能对系统结构的自发形成起支配作用的原理。它们从二个不同的方面,互相补充地说明了系统的演化原理。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它对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演化提出方案。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以产生转变,由原来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他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命名为“耗散结构”。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需要4个条件:①必须是开放系统;②必须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④涨落导致有序。  协同学是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形成于70年代初。它对非远离平衡态系统实现的系统演化提出了方案。哈肯在研究中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不一定要远离平衡,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同动作也能够导致系统演化(内因对于系统演化的价值和途径)。他认识到熵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了序参量的概念。序参量是系统通过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而形成,同时它又支配着各个子系统的行为。序参量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变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它决定着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当系统处于混乱的状态时,其序参量为零;当系统开始出现有序时,序参量为非零值,并且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善和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当接近临界点时,序参量急剧增大,最终在临界域突变到最大值,导致系统不稳定而发生突变。序参量的突变意味着宏观新结构出现。  突变论吸收了系统结构稳定性理论、拓扑学和奇点理论的思想,发展出一套研究不连续现象的数学方法。突变论认为,系统的相变,即由一种稳定态演化到另一种不同质的稳定态,可以通过非连续的突变,也可以通过连续的渐变来实现,相变的方式依赖于相变条件。如果相变的中间过渡态是不稳定态,相变过程就是突变;如果中间过渡态是稳定态,相变过程就是渐变。原则上可以通过控制条件的变化控制系统的相变方式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  《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  《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  《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半导体学报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4财贸经济 5地球科学 6大学图书馆学报 7低温工程 8低温物理学报 9地质学报 10地球物理学报 11地震学报 12地质科学 13电子科学学刊 14电工技术学报 15电子学报 16电信科学 17动力工程 18动物学报 19法学研究 20分析化学 21复合材料学报 22钢铁 2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4高分子学报(中英) 25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6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2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8国际问题研究 29光电工程 30工程热物理学报 31固体力学学报 32管理世界 33国际贸易 34光学学报 35光子学报 36硅酸盐学报 37航空学报 38环境科学学报 39海洋学报 40海洋与湖沼 41化学学报 42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3化工学报(中英) 44化学物理学报 45会计研究 46计量学报 47经济研究 48机械工程学报 49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5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5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 5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4计算机学报 55计算数学 56建筑结构学报 57金属学报 58近代史研究 59金融研究 60建筑学报 6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2科学学研究 63科学通报 64科研管理 65矿物学报 66空气动力学学报 67控制理论与应用 68历史研究 69力学学报 70马克思主义研究 7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72煤炭学报 73磨擦学学报 74内燃机学报 75内燃机工程 76汽车工程 77情报学报 78软件学报 79热力发电 80燃料化学学报 81日语学习与研究 82社会学研究 83社会科学战线 84水力发电学报 85声学学报 8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87生物工程学报 88生物化学杂志 89生物物理学报 90生理学报 91实验生物学报 9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3世界经济 94世界历史 95世界宗教研究 96水利学报 97石油学报 98数学年刊(A、B辑) 99数学学报 100数学进展 101太阳能学报 102体育科学 103天文学报 104通信学报 105土木工程学报 106外国文学研究 107外国语 108外语界 109外国文学评论 110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文学评论 112文艺理论研究 113文艺研究 114文艺遗产 115物理学报 116物理化学学报 117微波学报 118微生物学报 119无机化学学报 120无机材料学报 121现代外语 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3细胞生物学杂志 124心理学报 125学术月刊 126应用数学学报 127仪器仪表学报 128遗传学报 129有机化学 130岩土工程学报 131哲学研究 132自动化学报 133振动工程学报 134植物学报 135自然科学进展 136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37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138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39新华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 140中国高教研究 14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42中国法学 143中国翻译 144中国机械工程 145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46中国公路学报 147中国环境科学 148中国农村经济 149中国激光 150中国科学(A~E辑) 151中国劳动学 152中国体育科技 153中国社会科学 15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55中共党史研究 156中国史研究 157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58中国图书馆学报 159政治学研究 160中国音乐 161中华医学杂志(中英) 162中国语文 163中华放射学杂志 16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可以自己看着找需要的文章

三路和新城路肯定是有区别,他一般都是新了的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sci

[1] 张兴华,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反步控制,控制与决策,2008,(3):341-345(EI收录)[2] 张兴华,具有参数和负载不确定性的感应电机自适应反步控制,控制与决策,2006,(12):1379-1382(EI收录)[3] 张兴华,基于递阶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的规则生成和参数整定,信息与控制,2006,(3):304-308[4] 张兴华,感应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逆解耦控制,电工技术学报,2005,(9):55-60 (EI收录)[5] 张兴华,戴先中,感应电机神经网络逆控制的数字实现,仪器仪表学报,2006,(9):1213-1217(EI收录)[6] 张兴华,戴先中,基于逆系统方法的感应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控制与决策,2000,(6):708-711(EI收录)[7] 张兴华,戴先中,基于无源性的感应电机转矩与转速控制,电工技术学报,2001,(4):34-38 (EI收录)[8] 张兴华,周刘喜,PID控制器的粒子群多目标优化设计,应用科学学报,2007,(4):392-396[9] 戴先中,张兴华,刘国海等,感应电机的神经网络逆系统线性化解耦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1):112-117(EI收录)[10] 殷铭,张兴华,戴先中,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发酵过程溶解氧预估控制,控制与决策,2000,(5):523-526(EI收录)[11] DX, HD, ZX, ZT MIMO system invertibility and decoupling control strategies based on ANN ɑ-order inversion, IEE Proceedings-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1, 148(2): 125-136 (SCI,EI收录)[12] 张兴华,戴先中等,感应电机的逆系统方法解耦控制,电气传动,2001,(2):28-31[13] 张兴华,基于DSP和IPM的感应电机直接矢量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2003,(5):44-47[14] 张兴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恒压频比控制的数字实现,电气传动,2004,(2):12-15[15] 张兴华,基于Simulink/PSB的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5,(9):2099-2103(EI收录)[16] 张兴华,基于转子电阻自适应估计器的感应电机逆解耦控制,电气传动,2005,(11):36-40[17] 张兴华,牛兴林,林锦国,基于EKF的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逆解耦控制,系统仿真学报,2006,(4):982-985(EI收录)[18] 张兴华,朱筱蓉,林锦国,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多目标PID优化设计,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5):744-746(EI收录)[19] 张兴华,空间矢量调制算法的DSP实现,微特电机,2004,(1):37-39[20] 张兴华,矢量控制神经网络线性二次型调节器的设计,电气自动化,2004,(1):19-21[21] 张兴华,一种神经网络辨识的混合学习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8):33-36[22] 张兴华,一类Takagi-Sugeno模糊控制器的自适应遗传优化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34):22-25[23] 张兴华,张冀,永磁同步电机的逆系统解耦控制,微电机,2007,(8): 9-12[24] 张兴华,朱筱蓉,林锦国,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自整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21): 218-220[25] 张兴华,李纬, 周刘喜,一种PID参数整定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33):227-229[26] 叶成平,张兴华,基于DSP的异步电机的恒压频比控制,中小型电机,2004,(1):28-32[27] 吕俊,张兴华等,基于自适应递阶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优化策略,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305-307[28] 夏俭军,张兴华,采用模糊控制的转差频率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中小型电机,2005,(6):26-29[29] 戴先中,刘国海,张兴华,恒压频比变频调速系统的神经网络逆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7):109-114(EI收录)[30] 朱筱蓉,张兴华,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多峰函数全局优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39-42[31] 张兴华,Simulink/PSB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077-1079[32] 张兴华,朱筱蓉,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PID调节器多目标优化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8):208-210[33] 朱筱蓉,张兴华,一种带修复函数的QGA及其在背包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2007,(5):1187-1190[34] 杨剑琳,张兴华,沈捷,Backstepping控制方法在PMSM速度跟踪控制中的应用,微电机,2007,(10):52-54[35] 朱筱蓉,张兴华,基于改进量子遗传算法的连续函数优化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1):5195-5197[36] 张兴华,无刷直流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7):25-28 (EI收录)[37] 张兴华,沈捷,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驱动的感应电机逆解耦控制,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8):81-85 (EI收录)[38] 张兴华,感应电机的非线性输出反馈变频调速系统,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4):468-472 (EI收录)[39] 张兴华,丁守刚,非均匀气隙永磁同步电机的自适应混沌同步,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6)(EI收录)

1半导体学报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4财贸经济 5地球科学 6大学图书馆学报 7低温工程 8低温物理学报 9地质学报 10地球物理学报 11地震学报 12地质科学 13电子科学学刊 14电工技术学报 15电子学报 16电信科学 17动力工程 18动物学报 19法学研究 20分析化学 21复合材料学报 22钢铁 2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4高分子学报(中英) 25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6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2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8国际问题研究 29光电工程 30工程热物理学报 31固体力学学报 32管理世界 33国际贸易 34光学学报 35光子学报 36硅酸盐学报 37航空学报 38环境科学学报 39海洋学报 40海洋与湖沼 41化学学报 42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3化工学报(中英) 44化学物理学报 45会计研究 46计量学报 47经济研究 48机械工程学报 49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5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5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 5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4计算机学报 55计算数学 56建筑结构学报 57金属学报 58近代史研究 59金融研究 60建筑学报 6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2科学学研究 63科学通报 64科研管理 65矿物学报 66空气动力学学报 67控制理论与应用 68历史研究 69力学学报 70马克思主义研究 7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72煤炭学报 73磨擦学学报 74内燃机学报 75内燃机工程 76汽车工程 77情报学报 78软件学报 79热力发电 80燃料化学学报 81日语学习与研究 82社会学研究 83社会科学战线 84水力发电学报 85声学学报 8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87生物工程学报 88生物化学杂志 89生物物理学报 90生理学报 91实验生物学报 9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3世界经济 94世界历史 95世界宗教研究 96水利学报 97石油学报 98数学年刊(A、B辑) 99数学学报 100数学进展 101太阳能学报 102体育科学 103天文学报 104通信学报 105土木工程学报 106外国文学研究 107外国语 108外语界 109外国文学评论 110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文学评论 112文艺理论研究 113文艺研究 114文艺遗产 115物理学报 116物理化学学报 117微波学报 118微生物学报 119无机化学学报 120无机材料学报 121现代外语 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3细胞生物学杂志 124心理学报 125学术月刊 126应用数学学报 127仪器仪表学报 128遗传学报 129有机化学 130岩土工程学报 131哲学研究 132自动化学报 133振动工程学报 134植物学报 135自然科学进展 136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37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138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39新华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 140中国高教研究 14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42中国法学 143中国翻译 144中国机械工程 145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46中国公路学报 147中国环境科学 148中国农村经济 149中国激光 150中国科学(A~E辑) 151中国劳动学 152中国体育科技 153中国社会科学 15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55中共党史研究 156中国史研究 157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58中国图书馆学报 159政治学研究 160中国音乐 161中华医学杂志(中英) 162中国语文 163中华放射学杂志 16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可以自己看着找需要的文章

三轮的区别非常的多,而且我感觉三轮就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马尔可夫机制转换的非线性协整回归模型研究”(70901013)。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平滑转换的协整回归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090451416)。主持 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协整指数模型和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X0870)。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尺度非线性随机模型的理论与SAR图像无监督分割”(60375003)。参与 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尺度非线性随机模型的SAR图像无监督分割。参与中国试飞研究院合作项目:ARJ支线飞机数据处理软件。论文发表情况:⒈Zheng YANG,Zheng TIAN,Zixia YUAN,Small sample improvements in the threshold cointegration test using residual-based moving block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8,78⑷: 507- (SCI检索;EI检索)⒉Zheng YANG,Zheng TIAN,Zixia YUAN GSA-bas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threshol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2007,52⑴: 109- (SCI检索;EI检索)⒊杨政,田铮,原子霞 检验门限协整模型中的线性协整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25⑷: 613-618 (EI检索)⒋杨政,田铮,党怀义 水平门限同积模型参数的拟极大似然估计 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24⑵: 299- (EI检索)⒌杨政,田铮 协整模型中门限协整的一种辨识方法系统仿真学报,2007,19⒀: 2885- (EI检索)⒍杨政、原子霞 指数平滑转换的协整回归模型检验及其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6月刊出。⒎杨政,田铮,党怀义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西部省市固定投资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⑶:420-⒏杨政,田铮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7,37(22):20-⒐田铮,杨政,韩四儿 协整关系中门限效应的Wald检验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2009,24⑴: 23-⒑杨政,田铮 基于MAR模型的SAR图像的聚类分割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⑼,156-⒒黄维,田铮,杨政 门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门限同积bootstrap 检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 ⑺: 78- (EI检索)⒓王红军,田铮,杨政 异方差混合双自回归模型—HMDAR,系统仿真学报,2007,19⑶: 497- (EI检索)⒔陈洁,田铮,牛莹莹,杨政 Bootstrap平滑转换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非线性协整SupW检验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7⑸: 742- (EI检索)⒕温显斌,田铮,林伟,杨政 指数信号模型中参数估计的Bootstrap逼近工程数学学报,2004,21⑹: 973-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是SCI吗

不是的,就跟中文文章不全是中文核心一样,没有数据库可以收录全部所有的文章的,如果一本杂志是SCI收录的,那么在上面发表的所有文章都会被SCI收录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必然不是啊……

当然不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sci几区

将所有SCI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前5%是一区,前20%是二区一般SCI论文分四个区,一区都是国际顶级期刊,二区次之,

你好,关于SCI分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科院分区,一个是汤森路透分区,他们都有四个区,你是的一区和二区,我分别给你说一下你就明白了。中科院分区:前5%为该类的1区,6%-20%为2区,21%-50%为3区,其余的为4区,该分区1-4区呈金字塔状分布,越往上杂志质量越高;汤森路透分区(简称ICR):前25%(含25%)为Q1区,前25%-50%(含50%)为Q2区,前50%-75%(含75%)为Q3区,75%之后为Q4区,JCR的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这四个区的。拓展资料: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图中科院分区汤森路透(JCR)分区图片来源:百度

sci分区和影响因子都是权衡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sci期刊的分区,sci期刊的分区有两种,一种是jcr的分区,另一个是中科院的分区,这两类分区很类似,都是分为四个区,分区的标准也都是期刊的影响因子,至于不同区的期刊的区别,很显然的区别就是这四个区是按照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的。一区期刊是影响因子最高,学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四区期刊就是四个区中影响因子最低的一类刊物。一般能发表一区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知名大学教授、或者一些在本专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二区期刊仅次于一区期刊,二区期刊国内作者发表的就相对多一些了,目前国内一些标准中明确要求发表二区及以上期刊,所以二区是很多国内作者的首选,二区期刊发表难度略小,但也要看具体的学科和具体的期刊,一般的规律是二区期刊较一区期刊容易一些。三区四区期刊的发表难度就会更低一些,但三区四区期刊在国内有些许争议,就是因为上述我们提到的硬性要求,有些单位和高校是不认可二区以下的刊物的

被 WEB OF SCIENCE 核心库收录的期刊是SCI期刊被 ENGINEERING INDEX 收录的期刊是EI期刊被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收录的是核心期刊

控制理论与应用是核心期刊吗吗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经典控制理论以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为研究对象,所用数学模型为高阶微分方程,采用传递函数法(外部描述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来作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主要运用 频域(复域)、频率响应、根轨迹法和PID控制及校正网络。现代控制论理论以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阶微分方程作为数学模型。研究问题时,以状态空间法(内部描述)为研究方法,以线性代数矩阵为研究工具。同时,分析方法采用了 复域、实域,可控和可观测,设计方法采用了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另外,经典控制理论中,频率法的物理意义直观、实用,难于实现最优控制,现代控制理论则易于实现最优控制和实时控制。

控制理论与应用》创刊于1984年,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

内容包括: 1) 系统建模、辨识与估计; 2) 数据驱动建模与控制;3)过程控制; 4)智能控制; 5)网络控制; 6) 非线性系统控制; 7) 随机系统控制; 8) 预测控制; 9) 多智能体系统及分布式控制; 10)鲁棒与自适应控制;11) 系统优化理论与算法; 12) 混杂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 13)工程控制系统;14)航空与航天控制系统;15)新兴战略产业中的控制系统;16)博弈论与社会网络;17)微纳与量子系统;18)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19)智能机器人;20) 先进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21)系统控制科学中的其它重要问题。

以下几个都不错,更多的计算机的期刊见我的百度空间 计量技术N014 计量学报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S049 计算机仿真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S012 计算机工程*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S006 计算机科学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S018 计算机学报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S029 计算机应用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S048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C003 计算力学学报B014 计算数学C094 计算物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