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孔教会杂志全集

发布时间:

孔教会杂志全集

陈焕章(1888~1933年),字重远。今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砚洲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应试为邑庠生(秀才),在广州长兴里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读书时,与梁启超为同学,梁力主维新,推行君主立宪,陈主张尊孔,推行立会昌教。二人同为康有为得意门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澳门《知新报》主笔,撰文提倡孔学,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州时敏学堂任教。翌年,任学堂监督。同时在家乡砚洲创办颖川两等学堂,为肇庆有府属学堂之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朝考点内阁中书,入进士馆。后申请出洋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派为留美学员,先入库克学院学习英语,1907年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肇庆府第一位博士。1912年返上海,在沪海宁路创“孔教会”任总干事。1913年出版《孔教会杂志》,任总编辑。是年夏入京,与严复、梁启超等联名致书国会,请定孔教为国教,允许信教自由。是年,被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并创孔教会于山东曲阜。1914年,袁世凯称帝之风甚盛,陈返砚洲避之。是年高要县大洪水,砚洲尽成泽国,焕章倡议筑砚洲基围,并亲赴香港筹款,基围终于筑成。1918年,被中央学术团体推举为参议员,提议孔子诞辰应张灯结彩,放假庆祝,获两院通过。是年为“迦匿奇世界和平基金会”撰写《孔教经世法》共24卷,主张裁军铒兵,组织世界大国政府,受世界舆论重视,此稿藏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1919年,在北京发起建“孔教总会”会堂。1923年在京创立“孔教大学”,任校长。1926年,目睹国内难以弘扬孔学,乃赴东南亚各国传扬孔教,1927年应纽约世界和平联合会邀请,赴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宗教和平大会,被大会推举为副会长。1929年,从欧非讲学返香港,设“孔教学堂”,自任院长,每周亲作专题讲学。1931年,应聘为宣统“高要县志”主编,不久因故而停顿编纂工作。1933年10月,在香港病逝。

千万不要去定西通宇驾校,补考费250元一次,那个崔主任是个二球,梁力是个诈吃诈喝不要脸的东西,

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中文名新文化运动外文名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性质思想解放运动起止时间1915-1923主要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快速导航运动过程 运动口号 代表人物 运动目标 主要内容 反对势力 相关评价 历史意义兴起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运动过程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他还说“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他还说“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

孔子的教育思想用八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上,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倡导根据每个人特点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也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作为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让后人受益无穷。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管是对为人师者来说,还是对于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一种态度。孔子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待教育和学习都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不能够松懈。同时,孔子还提倡,不管一个人是何等的身份地位,不管这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可以跟大家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这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且孔子本身在教育他的弟子的时候,也会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身体力行在实践之中。毕竟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跟进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孔子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去教授给他们知识。选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被历代的读书人称为“圣人”,而且在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们一直想了解:孔子本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近历史上本来的孔子,但同时,我们的认识又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永远值得人们重新研究的缘由所在。孔子开创的中国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并不象有些学者所说的变成了“游魂”。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它、了解它。孔子的一生是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生,是追求社会治平、世界太平之道的一生,同时又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人生都有悲剧色彩,但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经历和情景是各相不同的。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似乎是逆着潮流而走。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民族和人类,所以说他是东方的圣人。在现在中西对话中,孔子是东方文化的象征。 一那么下面我先简单地谈谈孔子其人。孔子后来被尊为圣人,其实他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平常的。他晚年的时候曾经总结自己一生的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个总结大体上说明了孔子一生的生命历程。孔子三岁丧父,少年丧母,家境贫困。孔子生于陬地,在他幼年的时候,母亲就把家迁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什么迁到曲阜?曲阜是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周公是“制礼作乐”之人,曲阜在当时是文化典籍集中的地方,孔子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孔子在很小的时候玩游戏就显示了与众不同之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拿礼器来做礼仪方面的游戏,这与一般的儿童不一样。孔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我年少时地位卑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卑下的事情。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管理粮草和牛羊的官吏。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当他管理仓库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很认真很仔细;他在做牛羊官的时候,牛羊很肥壮。这就说明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认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行事。孔子一生非常勤奋地学习,从未间断,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没有间断过。他的学习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同于现在的一些人以学习作为实现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学习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讲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学习中对知识产生一种乐趣。孔子一生就是这样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以说是对其一生的一种总结。孔子一生无所不学,但学无常师(《论语·子张》)。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他曾向当时一个很小的诸侯国的人学习请教过历史文化问题,还曾专门跑到东周(今洛阳)问礼,据说还向老子问过礼。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国文化里头主要的有两派,一派是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一派是道家,以老子为代表。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儒道互补”,两家思想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形成张力,使得中国文化延续不断。这个说法可以商榷。我认为,儒、道是同根而生的。特别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如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比现在的通行本早得多,这里头有些关键的地方与现在通行本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现行本批判儒家的地方,出土本却很多地方和儒家思想没有根本上的不同。这就更证明了,他们的根本思想是同根的。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时代。在周商时代,学校教育是官学,贵族可以学习,一般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片段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发布者:郑茜 发布时间:2006-6-23 12:13:00 内容摘要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今天的教育者着力追求的目标。全面认识孔子教育思想,将有助于启迪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更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意义之所在。正文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孔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次执行局会议讨论,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一次全面的认识。一、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束修是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说愿意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孔子都是不会拒绝的。所以,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孔子不因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的差异作区别对待。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1],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摆脱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加速文化下移的进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文化在贫民中传播,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人才,有助于华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有积极意义。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等同于孔子主张教育平等,更不是主张教育普及,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但至少女性是排除在外的,他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所以,女性必然是被孔子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的,而他“来者不拒”之后的“去者不止”的作法也是其未主张教育普及的表现。但无论如何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使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民间的百姓中广泛的传播,为我国教育的普及和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同时,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时代,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皆将其作为教育对象,这也充分显示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魄力。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虽然孔子并未概括出“因材施教”四字,这是由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但是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看,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则建立在“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对学业生的志趣、专长、能力等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孔子都是心里有数,在掌握了每个人的特点之后,孔子有的放矢的对其施以不同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读《论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孔子在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知”时往往会根据学生性格、个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综观孔子的诸位弟子之所以各有所长,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方面的成绩,正是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专长,因材施教的结果。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进行施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在孔子看来,所有的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他将因材施教与启发式诱导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艺术,孔子则只用了几句予以表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按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3]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让其学生举一反三,要求学生不但要“闻一知二”,进而更要达到“闻一知十”的境地,而教师则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挥,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来体现的。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欲罢不能,乐学好学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见解、博学多闻的重要原因。三、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孔子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求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孔子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了谈话法,有许多人一起谈的,也有与个别人的交谈,《论语》记载的就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问答,讨论的情况。孔子在教学中主张民主,其思想基础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p87)。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妄自臆度,不能专断,不能固执己见,不能自以为是。在谈话教学中,孔子注意造就一种自然、友爱、诚恳的学习气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切实实践着“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率直鲁莽,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亦真心接受;而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的颜回,由于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反而引起孔子的不满,批评颜回的这种态度“非助我者也” [4](P111)。子游为武城宰很有政绩,孔子视察时“闻弦歌之声”,便“莞尔而笑”并言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马上反驳,说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说:我的为政都是从老师你那里学来的,孔子则马上就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P182)。孔子并不以子游的“当仁,不让于师” [4](P170)而难堪或怨恨,而是当即肯定了他的意见,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整个教学过程即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两者辩证互动,就教师而言,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就学生而言,从教师处学得知识的同时仍需自己努力,方能有所提高。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从而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共同进步。四、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孔子作为一位圣人、圣师,但他却并没有“至圣先师”的架子,他并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他对学生谦和友爱,他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展开在与学生的结伴郊游中,展开在与学生席地而坐的交谈中,这是一种充分的平等和民主。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敬而不畏,崇而不惧,他们对孔子畅所欲言,有疑必问。孔子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师生之间有如父子、朋友。孔子对学生的生活是关怀备至。对于不求上进,白天睡大觉的宰予,孔子的批评是很严肃的“朽木不可雕也,类土之墙不可圬也” [4](P45),这无情的责备是建立在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之上的,是一种真正的有情,正因为有了孔子的“无情”批评和热心教诲,才使“昼寝”的宰予最终能序在四科,成为孔门之贤。伯牛有疾,孔子亲自探望,“自牖执其手”,无限感慨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P58)哀痛之情一览无余,溢于言表。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弟子当属颜回,但颜回短命早夭,“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呼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P112),颜回的死让孔子涂感哀伤,有一次他曾说“颜回很好学,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婉惜、哀痛怀念之情令人感伤。孔子对学生的热爱,同样也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由衷的敬爱。周游列国时,颜回掉队,等追上来时,孔子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4](P117)师生之间生死与共的深情可见一斑。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5]孔子死后,众弟子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在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贡仍不忍离去,又独留三年。后来孔子的弟子及鲁国的其他人,相率前往孔子墓旁居住安家的有百余户,因而那儿就被命名为“孔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每个学生都是关爱有加同时又是一视同仁,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个特殊人物,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孔子的弟子陈元以为孔鲤从孔子那里得到了什么特殊传授,但经过调查后却发现没有这回事,高兴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4]( P178)孔子主张父子“亲亲”,但却不把它用在与孔鲤的师生关系上,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不亲亲疏疏,实在难能可贵。孔子穷数十年的教育经验,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具有深远意义和深刻启发性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资源。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时时感受到中国的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在许多方面依旧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孔子确实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开创型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历史的洗礼之后的今天更显得睿智而可贵。参考文献[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389[2] 金良年论语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89[3] 刘俊田四书章句集注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147-148[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5] 杨伯峻孟子泽注[M]北京:中华书局,74

[1]赵盛昌,郝庆印, 试谈徐特立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J] 徐特立研究,2000,(4)  [2]卜庆安, 徐特立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J] 徐特立研究,2001,(3)  [3]张洪英, 浅评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陈明,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J] 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3,(4)  [5]植景文, 实施适应素质教育形势发展的分层教学——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价值思考[J] 西江教育论丛,2002,(2)  [6]张同术,张怀书, 试论孔子的家庭教育思想[J]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  [7]易小兵, 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8]杨世武, 孔子教育思想的启示[J] 教育艺术,2010,(12)  [9]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J] 职教论坛,2011,(10)  [10]秦玉洁,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新课程理念[J] 教育革新,2009,(7)  [11]黎莉,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核与教育价值——从“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看孔子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J] 南方医学教育,2009,(1)  [12]王金娟,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3]陈玉芳, 孔子的道德伦理对当今学校教育的借鉴[J] 才智,2011,(10)  [14]李成泉, 走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小学教育结合之路[J] 当代教育科学,2011,(6)  [15]朱永,尚兵,李佳孝, 晏阳初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探究[J] 文史博览(理论),2011,(2)  [16]贺丽娟, 孔子的自省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17]张成武,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J] 青年教师,2007,(12)  [18]马新才,马丽丽,胡红梅, 孔子教育思想探析[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4)  [19]李卓英,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J]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0]彭智勇, 感悟孔子的教育民生之道[J] 新重庆,2010,(7)  [21]刘奎臣, 概说孔子教育思想理论[J] 英才高职论坛,2007,(4)  [22]林曾芬, 孔子教育理念价值的现代审视[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3]包旭生, 孔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2)  [24]何小江, 论孔子以人性观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思想[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5]平飞,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意义[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6]李三岗,李军胜,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可取之处[J] 青年文学家,2010,(20)  [27]李丽丽,王凌皓, 孔子高等教育思想寻绎[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  [28]童娟,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 文教资料,2011,(2)  [29]石华灵,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思想[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0]周达疆, 论孔子教育思想中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31]白炳贵, 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32]史俊, 以孔子体育教育思想为镜,观中国教育思想中轻体的痼疾[J] 搏击(体育论坛),2011,(1)  [33]冯丽丽, 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学理论,2011,(3)  [34]王娟, 孔子教育理念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2011,(2)  [35]蔡佩玲,陈树生,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 经营管理者,2011,(3)  [36]李佳,Gary Sigley, 汉语国际推广教育中的情感问题——以西澳大学孔子学院为个案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1)  [37]张乃芳,张冬生, 论孔子教育惩戒的耻感之度[J] 教学与管理,2011,(6)  [38]周憬,赵玲, 简论孔子的教育艺术[J] 大家,2011,(2)  [39]李楠,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对当代教育公平的启示[J] 商品与质量,2011,(S1)  [40]张鑫鑫,孙德玉, 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11,(7)  [41]陶临, 为了记住的纪念——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偶得[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2]袁礼, 试论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的制度化建构[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3]李珊珊, 孔子的礼乐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J] 大舞台,2011,(2)  [44]杨金玉, 孔子教育思想的完整美[J] 文学教育(下),2011,(3)  [45]武治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孔子乐教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  [46]王永明, 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1,(2)  [47]王晔华,杨胜松,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8]敖小云,严蔷薇, 试论孔子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贡献[J] 大家,2011,(6)  [49]薛连荣, 论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现实意义[J] 文教资料,2011,(8)  [50]陶红, 尊重个性 适时教育——由《侍坐》谈孔子教学艺术[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2)

孔子研究论文集

你是要写孔子老子的书,还是孔子老子写的书?如果是前者的话,我推荐《史记》和《孔墨的思想》 杨荣国著 三联书店 《古代儒家哲学批判》 赵纪彬著 中华书局《〈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古籍出版社《经学通论》 皮锡瑞著 中华书局《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 杜国庠著 三联书店 《〈论语〉疏证》 杨树达著 科学出版社《孔子的教育思想》 陈景磐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孔子的学术思想》 王荫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论语〉》新探 赵纪彬著 人民出版社《孔子、孟子、荀子论乐》(古代音乐论著译注小丛书) 吉联抗译注 人民音乐出版社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严北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大同思想》 侯外庐主编 科学出版社《孔子讨论文集》(第一集)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 山东人民出版社《孔子哲学讨论集》 《哲学研究》编辑部 中华书局《春秋哲学史论集》 关锋、林聿时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孔子学术思想新探》 王荫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孔子思想体系》 蔡尚思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教育思想初探》 许梦瀛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孔子研究》 钟肇鹏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律思想史》) 杨景凡、俞荣根著 群众出版社《儒家辩证法研究》 庞朴著 中华书局《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哲学小史》 方克立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 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论孔丘》 冯友兰著 人民出版社《孔子评传》 匡亚明著 齐鲁书社《孔丘》 骆承烈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孔子》 李启谦、徐志祥著 中华书局《玄儒评林》 张岱年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杜任之、高树帜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评孔纪年》 韩达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语〉》新解 钱穆著 巴蜀书社《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论文集) 乔伟、杨鹤皋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 学林出版社《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杨焕英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孔门弟子研究》 李启谦著 齐鲁书社《孔子思想研究论集》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编 齐鲁书社 《先秦两汉儒家教育》(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丛书) 俞启定著 齐鲁书社《大教育家孔子》 吕涛编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孔子研究论文集》 中华孔子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语〉》新译述评 王滋源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儒家思想研究》 吴乃恭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张文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刘锡辰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论语〉》浅解(中国古代文化要览小丛书) 钱逊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中国儒学辞典》 赵吉惠、郭厚安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 方克立、李锦全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 罗佐才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孔孟荀比较研究》 赵宗正、谢祥皓、高晨阳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评新儒学》 罗义俊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世界文化丛书) 王家骅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现代新儒学概论》 郑家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儒家与现代中国》 韦政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 姜义华、张荣华、吴根梁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儒家管理思想》 刘云柏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儒学思想史》 张岂之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 [韩国]金日坤著 邢东田、黄汉卿、史少锋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法]卡尔.雅斯贝尔斯著 李瑜青、胡学东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儒学史》 赵吉惠、高厚安、赵馥洁、潘策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美]杜维明著 曹幼华、单丁译 周文彰等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 朱义禄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先秦儒学》 钱逊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孔子新传》 金景芳、吕绍刚、吕文郁著 湖南出版社《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 李书有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儒学通典》 吴枫、宋一夫主编 南海出版公司《孔子与人格世界》 唐君毅著 香港人文出版社《孔子学说论集》 陈大齐著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子学说与现代文学》 张其昀著 中华书刊仪器社《孔子研究集》 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台北中华书局《孔子学说》 陈大齐撰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孟仁学之研究》 周伯达著 基隆著作印行 《〈论语〉》新解 钱穆撰 香港新亚研究所 《四书道贯》 陈立夫 台湾世界书局 《孔孟学说底真相和辩正》 任卓宣著 帕米尔书店印行 《〈论语〉》要略 钱穆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论语〉》新诠 方骥龄著 台湾环球书局 《孔子学说与中华文化》 教育部教育司 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原儒》 熊十力著 台北史地教育出版社 《孔子与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之比较》 陈树坤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儒家人本思想》 杨文鹤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孔子的道德哲学》 叶经柱著 台湾正中书局 《孔子哲学思想源流》 唐华著 台湾正中书局 《读经示要》 熊十力著 台北广文书局 《论儒学思想史》(上) 张君励著台北张君励先生讲学基金会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 施湘兴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蔡仁厚著 台湾学生书局 《孔子传略》 黎东方著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孔子精神建设论》 谭宇权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其命维新--孔子学说与现代思想》 严庆祥著 董氏基金会 它们都不错,选书要靠自己。还有关于老子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2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2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杨向奎:《论“道”》,《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 期。龚维英∶《老聃新考》,《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一期。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22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钱穆:《老子辨》第21页,中国书店1988年版。 如果是后者,那就无须我推荐了,他们两位写的书,众所周知,买正版的就行。另外,你不妨看看于丹的心得,虽有误解之处,但别有一番教益。

中华孔子学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中华孔子研究所。学会成立前后曾得到梁漱溟、张申府、冯友兰、周谷城、贺麟、季羡林、陈岱荪、邓广铭、白寿彝、赵光贤等著名学者的支持,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其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支持。    中华孔子学会会员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文化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德高望重、享有盛誉的老一辈学者,又有一大批中青年知名学者,还有许多关心和支持儒学事业的知名企业家。本会与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和学者有着友好联系。中华孔子学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学会的宗旨,紧密联系实际,积极从事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先后举办各种研讨会数十次,对推动儒家思想研究,加强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出版了《孔子研究论文集》、《传统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市场经济》等论文集,“中华文化教育丛书”、“中华孔子学会丛书”等系列丛书,及《国学通览》、《中华地域文化集成》等大型工具书。学会的刊物《中国儒学》也于2006年创刊,本会全体同仁将通力合作,力争把她办成国际国内有权威性的儒学刊物。中华孔子学会注重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现实作用,尤其注重用中华传统美德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年来,本会组编了大量传统文化教育丛书,尤其是《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的出版和推广,被许多媒体视为文化教育界的大事,并引发了关于儿童“读经”问题的全国性讨论。本会还与一些小学联合建设了“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试验基地”。中华孔子学会一直致力于儒学与现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与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协作。近十余年来,先后有中国银行、联想集团、海尔集团、清华紫光、北京同仁堂等著名企业的代表参与本会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本会将进一步加大同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华孔子学会自成立以来,接待了海内外众多学者,并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各界人士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增进海内外学者和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学术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本会欢迎各界朋友继续支持和参与学会的工作,团结协作,携手前进,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华孔子学会是一个以研究孔子、儒学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为主的民间学术团体。目的是团结国内外学术团体及人士共同研究并交流研究成果,以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学会实行会长负责制,下设学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基金委员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和办公室等机构,分别承办本会各项工作。中华孔子学会先后召开了8次大、中型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会刊》、《通讯》、《孔子研究论文集》、《传统文化综合与创新》;并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中华文化教育丛书》,已出版的有张岱年的《文化与哲学》、梁漱溟的《朝话》、闻一多的《集外集》和张申府的《罗素译述》等著作。正在编辑出版的有《中华孔子学会丛书》、《王国维年谱新编》等书。

博物杂志全集

现在看来,这可以说是我见过的硬伤最少的国风动漫,可以看出制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观沧海则是基于架空世界观却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凌瑶想要去独自斩将却失败,到最后还是靠着庞沧带兵击败乞军,战斗的方面也做的比较良心,虽然略微有些粗糙,但至少这是国漫第一次传递出这样的讯息:战争不是靠一两个人打的,武林高手也不可能独自打退几百个龙套。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后改为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享年55岁。代表作:小说集《呐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批判是时代造就的弃医从文是历史的选择

对于画面精雕细琢,却对打斗的设计是稀烂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主创本身就只会做美术设计,这是客观因素,国产动画还是一个良莠不齐的阶段,不过这个也是必经阶段,希望广大动漫迷还是擦亮眼睛,让国漫在良好的土壤里发展,优胜劣汰,让资本能追逐真正好的动漫,而不是靠资本炒作,打着国漫的旗号同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