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的论文

发布时间:

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的论文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1 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有与地质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结构与改变自然演进过程的能力。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2 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 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Nassauer)、惠尔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1 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3.2 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

园林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选题

学习园林生态学,通过研究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所共同组成的园林生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孩子醒醒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会给你花时间写一篇论文啊,真是的,自己去写吧

城市绿地①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的大部分公园都属于公园绿地类型。朝阳公园 ②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如各种花卉基地。生产绿地③防护绿地防护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园绿地使用。防护绿地④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除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防护绿地 ⑤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绿维创景)

园林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题目

学习园林生态学,通过研究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所共同组成的园林生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园林生态学》针对我国园林生产实践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园林的生态学知识。全书分为园林生态环境篇、生态学基础篇、园林生态系统篇和园林生态实践篇四篇共十二章。

能说的具体些吗?什么叫接受若干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产生是你能拒绝吗?春去冬来是你能不接受的吗?刮风下雨你能不接受吗?

园林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积极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来了现代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给人以健康和美的享受,人们渴望与自然共融。现代社会的人们即向往自然又离不开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矛盾。为了改善并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以植物造景为主,融生态、保健、科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生态园林成了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园林植物的应用情况也成为评价园林优劣的重要指标。  花卉是园林植物中最主要的部分,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取其字面含义;广义的花卉指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是观赏植物的同义词。本文所讲的花卉主要指草本类和花灌木。花卉种类繁多,形态习性各异,在园林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花丛、花带、花台、花坛、花境、花卉立体应用和专类园等,现分别作一介绍。  一、 花丛  花丛是用几株或几十株花卉组合成丛的自然式应用,以显示华丽色彩为主,极富自然之趣,管理比较粗放。  花丛适宜布置在建筑物旁、路旁、林下、草地、岩缝和水边,特别适宜于自然式园林中应用。花丛多选用多年生,耐粗放管理的宿根或球根花卉,如蜀葵、芍药、鸢尾、萱草、菊花、百合、玉簪等。由于花丛体量较小,选材时应少而精,以一种或两种花卉为主体。同时,还应根据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选材和配量。花丛要求自然式布置,栽种时各株间距不要相等,也不要成行成列地种植,避免形成直线。同时各种花卉要高低错落、疏密间致,富有层次变化,并注意游人前进的方向,各花丛应有变化,避免千篇一律。  二、 花带  花带是花卉呈带状的种植方式,其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长度为宽度的3倍以上。  花带可设置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水景岸边、建筑物的墙基或草地中,形成色彩绚丽、装饰性较强的连续景观。花带按栽种方式可分为规则式花带和自然花带;按植物材料可分为专类花带和混合花带。专类花带是由一种或一类观赏花木的不同品种组成的花带;如水仙花带、郁金香花带、鸢尾花带、百合花带、杜鹃花带等;混合花带是由几种或几类花卉组成的连续景观,该类花带设计时必须根据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材,合理配置,以某种花卉为主调,其他花卉种类配合,并要求所选的花卉开花繁茂、花期一致。  三、 花坛  花坛是一种古老的花卉应用形式,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文人园林,16世纪在意大利园林中应用,17世纪在法国凡尔塞宫中达到了高潮。  花坛的最初含义是在具有几何图形轮廓的种植床内种植各种花卉,运用花卉群体效果来体现图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绚丽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花坛应用的植物材料主要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少量的大本观赏植物。广义的花坛还包括盆栽花卉摆设成各种形式的盆花组合。花坛常布置在建筑物前方、交通干道中心、主要道路或主要出口两侧、广场中心或四周草坪上等,与四周形成对比而引人注目,起到美化环境、分隔或联系空间的作用。花坛依布置方式分为盛花花坛和摸纹花坛。盛花花坛又称集栽花坛,是将几种不同种类、不同高度及不同色彩的花卉栽植成花丛状,一般是中间高,四周低,以供全方位欣赏或后高前低供单面欣赏。北方常用的花卉有三色堇、雏菊、金盏菊、紫罗兰、金鱼草、石竹类、瓜叶菊、美女樱、矮牵牛、鸡冠花、凤仙花、翠菊、一串红等。摸纹花坛又称毛毡花坛,是以色彩鲜艳的低矮种类为主,在平面或立面上用植物种植成各种精美图案的一种花坛形式,常用的花卉有五色苋、半支莲、香雪球、地被石竹、彩叶草、四季秋海棠等,平时应经常修剪以保持花坛图案的纹样清晰和整齐美观。  花坛的设计应根据立地条件和周围环境而定。花坛的形状、体量,植物材料的选择,色彩搭配都应与四周环境相协调。盛花花坛内部色彩不宜过多过杂,一般大面积花坛以3~5种为宜,小面积1~3种即可,且花坛内颜色应有主次之分,主色调在种植面积和体量上要大些。花色还应有随季节而调整,春季多以黄、红、橙和粉色为主;夏季以青、紫、蓝等冷色调为主;秋季为成熟收获季节,应以黄、橙为主;冬季以红色为主。摸纹花坛设计纹样要精细美观,但外形轮廓不宜太复杂,五色苋种植最窄处不小于10厘米才能保证图案清晰。  四、 花台  又称高设花坛,是将花卉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台座上面形成的花卉景观,一般面积较小,台座高度多在40~60厘米。  花台多用于广场、庭院、台阶旁、出入口两边及窗户下等处。花台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规则式花台有圆形、椭圆形、方形、梅花形、菱形等,多用于规则式园林中;自然式花台常用于中国传统的自然式园林中,形式较为灵活,常结合环境与地形布置。植物材料应根据花台形状、大小、及所在环境来选择。规则式花台多选用花色艳丽、株高整齐、花期一致的草本花卉,如鸡冠花、万寿菊、一串红、郁金香等,还可用麦冬类、南天竹、金叶女贞等作配植;自然式花台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更为灵活,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最为常用,如芍药、玉簪、麦冬、牡丹、南天竹、迎春、竹类等,在配置上可以单种栽植如牡丹台等,也可以不同植物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搭配,不同植物种类混植时要考虑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要求。  五、 花境  花境是根据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规律,加以艺术提炼而用于园林中的花卉应用形式,是花卉配置由规则式向自然式的过渡。  花境为一次设计种植,可多年使用,并能做到四季有景。此外,它还有分隔、围合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功能。花境多用于林缘、墙基、草坪边缘、路边坡地、挡土墙垣等装饰,故又称境边花坛、花缘。  花境一般为狭长形,常作有变化的重复,其基本组成单元是高矮、花期不同的5~10种花卉。花境边缘可以是直线或曲线,依所处环境而定。花境依游人视线方向可设为单面观赏或两面观赏。单面观赏的花境通常以树丛、绿篱、墙垣或建筑物为背景,近游人的一侧植物低矮,逐远渐高,宽度约为3~4米;两侧植物渐低,宽度约为4~8米。花境植物材料应以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可露地越冬的多年生花卉为宜。花卉配置时应体现出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匍匐生长的在前,无限花序直立的在后。此外,还应考虑花期和花色两方面,以达到生长季节不断有花可赏,且每个季节有突出色调,构成不同的季相景观。镶边材料可选用草坪或其他低矮植物。花境种植床土层深一般为30~50厘米,并有2%~4%的排水坡度。  六、 花卉立体应用  花卉立体应用是相对于常规平面应用而言的一种应用形式,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载体和植物材料,结合环境色彩美学与立体造型艺术,通过合理搭配,将花卉的装饰功能从平面延伸到空间,从而达到较好的立面或三维立体的绿化装饰效果。根据景观特点及所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将花卉立体景观分为垂直绿化和花卉立体装饰两大类。垂直绿化是用各种攀缘植物对建筑立面或局部环境、篱垣、棚架、栏杆、灯柱及桥梁等进行竖向绿化,是增加城市绿量的一个重要方法。花卉立体装饰有立体花坛、花钵、悬挂花篮或花箱等形式,立体花坛、花钵广泛应用于广场、公园及街头等处,悬挂花箱、花篮、花槽多用于庭院、墙壁、门厅等处装饰,也可装饰护栏、栏杆等。花卉立体应用可以弥补地面空间不足,增加绿量,并能短时间内形成景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花卉应用形式。  七、 专类园  专类园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花卉供游赏、科研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有些花卉变种品种繁多,并有特殊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宜于集中一园专门展示。专类园可分为专类花卉花园和主题花园两大类,专类花卉花园是在一个园中收集和展示著名的或具有特色的花卉,如牡丹、梅花、山茶、杜鹃、蔷薇、丁香、樱花、海棠、桃花、芍药、荷花、水仙、仙人掌类等;主题花园是利用植物的某一固有特征而营建的专类园,突出某一主题,如芳香园、百草园、岩石园、药草园、水果园等。专类园在景观上独具特色,能在最佳观赏期集中展现同类植物的观赏特点,给人美的感受。专类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可进行适当的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可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在景观上既能突出个体美,又能展现同类植物的群体美。  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花卉资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对于野生花卉的利用,早在公元前就已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开始了。且花卉的装饰范围,几乎与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游乐设施的不断增加同步发展。甚至可以说,凡是有人进行活动的场所与环境,就有花卉装饰,且装饰形式也多种多样,力求达到多层次、多方位的空间装饰效果,使花卉最大限度地接近人们,给人以亲近感。现在除了花坛、花境、花丛等常见应用形式外,还有各种室内装饰、艺栽、瓶景、箱景、礼仪用花等形式。不仅花卉应用形式繁多,花卉种类也相当丰富,早已跨越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花卉新品种选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的花卉种类或品种应用到城市绿化与家庭美化中,应用形式也将不断拓宽。花卉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生活添加光彩。  楼主自己修改发挥吧!

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李 文(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40)摘要: 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已经不是简单的栽树、种花, 而应该走向美学, 走向生态。这种植物景观设计才能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 才能代表城市绿化、美化的整体水平。关键词: 园林植物; 景观设计; 美学; 生态学观赏植物是城市景观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由于园林植物材料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 需要特定的生境条件。因此, 用园林植物创造景观,既要考虑美观, 又要考虑植物成活, 涉及到美学原理和生态原理。1  走向美学的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是一个艺术门类, 它要遵循形式美原则, 并可通过以下形式体现设计者的构思。111  对比与协调对比是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之间的对照, 使彼此不同的特色更加明显, 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兴奋的景象。协调是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等方面的统一、协调, 使整个景观效果和谐。其中对比可有以下几种:空间对比 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的对比。如果人从开敞空间骤然进入到闭合空间, 视线突然受阻, 会产生压抑感; 相反, 从封闭空间转到开敞空间, 则会豁然开朗。如东北林业大学校园主楼后, 通过高大植株组成的夹道很封闭, 当进入到喷泉区时, 空间对比强烈, 小空间也显得很开阔, 使人心情舒畅。方向对比 园林中由植株构成的具有线的方向性时, 会产生方向对比, 它强调变化, 增加景深与层次。如空旷的草坪和竖向高耸的密林相比,草坪显得更加开阔。又如水平方向开敞的大草坪与垂直方向的孤植树之间的对比, 使孤植树更加突出。体量对比 体量指景物的实体大小而言, 还有粗细与高低的对比关系, 目的是相互衬托。如哈市开发区绿地大小高低错落的球形剪型树与细长的桧柏对比, 令人耳目一新。色彩对比 色彩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的主要因素。“远观其色, 近观其形”, 色彩给人第一印象。三原色中, 每两种原色混合成的间色与第三种原色之间构成补色, 也称对比色。如橙与蓝、红与绿、黄与紫, 这种色彩对比能使人产生兴奋、刺激的感觉。如在花坛设计中, 黄色的金盏可以用紫色的矮牵牛镶边, 绚烂夺目。

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积极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来了现代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给人以健康和美的享受,人们渴望与自然共融。现代社会的人们即向往自然又离不开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矛盾。为了改善并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以植物造景为主,融生态、保健、科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生态园林成了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园林植物的应用情况也成为评价园林优劣的重要指标。  花卉是园林植物中最主要的部分,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取其字面含义;广义的花卉指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是观赏植物的同义词。本文所讲的花卉主要指草本类和花灌木。花卉种类繁多,形态习性各异,在园林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花丛、花带、花台、花坛、花境、花卉立体应用和专类园等,现分别作一介绍。  一、 花丛  花丛是用几株或几十株花卉组合成丛的自然式应用,以显示华丽色彩为主,极富自然之趣,管理比较粗放。  花丛适宜布置在建筑物旁、路旁、林下、草地、岩缝和水边,特别适宜于自然式园林中应用。花丛多选用多年生,耐粗放管理的宿根或球根花卉,如蜀葵、芍药、鸢尾、萱草、菊花、百合、玉簪等。由于花丛体量较小,选材时应少而精,以一种或两种花卉为主体。同时,还应根据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选材和配量。花丛要求自然式布置,栽种时各株间距不要相等,也不要成行成列地种植,避免形成直线。同时各种花卉要高低错落、疏密间致,富有层次变化,并注意游人前进的方向,各花丛应有变化,避免千篇一律。  二、 花带  花带是花卉呈带状的种植方式,其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长度为宽度的3倍以上。  花带可设置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水景岸边、建筑物的墙基或草地中,形成色彩绚丽、装饰性较强的连续景观。花带按栽种方式可分为规则式花带和自然花带;按植物材料可分为专类花带和混合花带。专类花带是由一种或一类观赏花木的不同品种组成的花带;如水仙花带、郁金香花带、鸢尾花带、百合花带、杜鹃花带等;混合花带是由几种或几类花卉组成的连续景观,该类花带设计时必须根据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材,合理配置,以某种花卉为主调,其他花卉种类配合,并要求所选的花卉开花繁茂、花期一致。  三、 花坛  花坛是一种古老的花卉应用形式,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文人园林,16世纪在意大利园林中应用,17世纪在法国凡尔塞宫中达到了高潮。  花坛的最初含义是在具有几何图形轮廓的种植床内种植各种花卉,运用花卉群体效果来体现图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绚丽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花坛应用的植物材料主要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少量的大本观赏植物。广义的花坛还包括盆栽花卉摆设成各种形式的盆花组合。花坛常布置在建筑物前方、交通干道中心、主要道路或主要出口两侧、广场中心或四周草坪上等,与四周形成对比而引人注目,起到美化环境、分隔或联系空间的作用。花坛依布置方式分为盛花花坛和摸纹花坛。盛花花坛又称集栽花坛,是将几种不同种类、不同高度及不同色彩的花卉栽植成花丛状,一般是中间高,四周低,以供全方位欣赏或后高前低供单面欣赏。北方常用的花卉有三色堇、雏菊、金盏菊、紫罗兰、金鱼草、石竹类、瓜叶菊、美女樱、矮牵牛、鸡冠花、凤仙花、翠菊、一串红等。摸纹花坛又称毛毡花坛,是以色彩鲜艳的低矮种类为主,在平面或立面上用植物种植成各种精美图案的一种花坛形式,常用的花卉有五色苋、半支莲、香雪球、地被石竹、彩叶草、四季秋海棠等,平时应经常修剪以保持花坛图案的纹样清晰和整齐美观。  花坛的设计应根据立地条件和周围环境而定。花坛的形状、体量,植物材料的选择,色彩搭配都应与四周环境相协调。盛花花坛内部色彩不宜过多过杂,一般大面积花坛以3~5种为宜,小面积1~3种即可,且花坛内颜色应有主次之分,主色调在种植面积和体量上要大些。花色还应有随季节而调整,春季多以黄、红、橙和粉色为主;夏季以青、紫、蓝等冷色调为主;秋季为成熟收获季节,应以黄、橙为主;冬季以红色为主。摸纹花坛设计纹样要精细美观,但外形轮廓不宜太复杂,五色苋种植最窄处不小于10厘米才能保证图案清晰。  四、 花台  又称高设花坛,是将花卉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台座上面形成的花卉景观,一般面积较小,台座高度多在40~60厘米。  花台多用于广场、庭院、台阶旁、出入口两边及窗户下等处。花台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规则式花台有圆形、椭圆形、方形、梅花形、菱形等,多用于规则式园林中;自然式花台常用于中国传统的自然式园林中,形式较为灵活,常结合环境与地形布置。植物材料应根据花台形状、大小、及所在环境来选择。规则式花台多选用花色艳丽、株高整齐、花期一致的草本花卉,如鸡冠花、万寿菊、一串红、郁金香等,还可用麦冬类、南天竹、金叶女贞等作配植;自然式花台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更为灵活,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最为常用,如芍药、玉簪、麦冬、牡丹、南天竹、迎春、竹类等,在配置上可以单种栽植如牡丹台等,也可以不同植物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搭配,不同植物种类混植时要考虑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要求。  五、 花境  花境是根据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规律,加以艺术提炼而用于园林中的花卉应用形式,是花卉配置由规则式向自然式的过渡。  花境为一次设计种植,可多年使用,并能做到四季有景。此外,它还有分隔、围合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功能。花境多用于林缘、墙基、草坪边缘、路边坡地、挡土墙垣等装饰,故又称境边花坛、花缘。  花境一般为狭长形,常作有变化的重复,其基本组成单元是高矮、花期不同的5~10种花卉。花境边缘可以是直线或曲线,依所处环境而定。花境依游人视线方向可设为单面观赏或两面观赏。单面观赏的花境通常以树丛、绿篱、墙垣或建筑物为背景,近游人的一侧植物低矮,逐远渐高,宽度约为3~4米;两侧植物渐低,宽度约为4~8米。花境植物材料应以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可露地越冬的多年生花卉为宜。花卉配置时应体现出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匍匐生长的在前,无限花序直立的在后。此外,还应考虑花期和花色两方面,以达到生长季节不断有花可赏,且每个季节有突出色调,构成不同的季相景观。镶边材料可选用草坪或其他低矮植物。花境种植床土层深一般为30~50厘米,并有2%~4%的排水坡度。  六、 花卉立体应用  花卉立体应用是相对于常规平面应用而言的一种应用形式,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载体和植物材料,结合环境色彩美学与立体造型艺术,通过合理搭配,将花卉的装饰功能从平面延伸到空间,从而达到较好的立面或三维立体的绿化装饰效果。根据景观特点及所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将花卉立体景观分为垂直绿化和花卉立体装饰两大类。垂直绿化是用各种攀缘植物对建筑立面或局部环境、篱垣、棚架、栏杆、灯柱及桥梁等进行竖向绿化,是增加城市绿量的一个重要方法。花卉立体装饰有立体花坛、花钵、悬挂花篮或花箱等形式,立体花坛、花钵广泛应用于广场、公园及街头等处,悬挂花箱、花篮、花槽多用于庭院、墙壁、门厅等处装饰,也可装饰护栏、栏杆等。花卉立体应用可以弥补地面空间不足,增加绿量,并能短时间内形成景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花卉应用形式。  七、 专类园  专类园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种植同一类花卉供游赏、科研或科学普及的园地。有些花卉变种品种繁多,并有特殊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宜于集中一园专门展示。专类园可分为专类花卉花园和主题花园两大类,专类花卉花园是在一个园中收集和展示著名的或具有特色的花卉,如牡丹、梅花、山茶、杜鹃、蔷薇、丁香、樱花、海棠、桃花、芍药、荷花、水仙、仙人掌类等;主题花园是利用植物的某一固有特征而营建的专类园,突出某一主题,如芳香园、百草园、岩石园、药草园、水果园等。专类园在景观上独具特色,能在最佳观赏期集中展现同类植物的观赏特点,给人美的感受。专类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可进行适当的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可采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混合式,在景观上既能突出个体美,又能展现同类植物的群体美。  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花卉资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对于野生花卉的利用,早在公元前就已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开始了。且花卉的装饰范围,几乎与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游乐设施的不断增加同步发展。甚至可以说,凡是有人进行活动的场所与环境,就有花卉装饰,且装饰形式也多种多样,力求达到多层次、多方位的空间装饰效果,使花卉最大限度地接近人们,给人以亲近感。现在除了花坛、花境、花丛等常见应用形式外,还有各种室内装饰、艺栽、瓶景、箱景、礼仪用花等形式。不仅花卉应用形式繁多,花卉种类也相当丰富,早已跨越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花卉新品种选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的花卉种类或品种应用到城市绿化与家庭美化中,应用形式也将不断拓宽。花卉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生活添加光彩。  楼主自己修改发挥吧!

近年来,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然而,宿根花卉周年生长在露地,一年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二年生草花绿化、美化所具有的应时性和灵活性。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在运用宿根花卉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优点,合理配置,创造出季相分明、色彩斑斓的优美景色来。具体说来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要遵循宿根花卉的生态特性 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阴性宿根花卉,如玉簪(Hosta plantaginea)、紫萼(Hosta ventricosa)、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石菖蒲(土麦冬(石蒜(Lycoris )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如葱兰/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沿阶草/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萱草(鸢尾、一枝黄花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如石菖蒲、万年青、马蔺、溪、黄菖蒲、芦苇香蒲、荷花、睡莲、千屈菜等;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处选择的宿根花卉有萱草、白头翁、垂盆草、日本景天、虎耳草、紫花地丁等。 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不同种类间种植,要尽量做到管理措施的一致。只有这样,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 (二)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功能相符合 不同的绿化环境,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对宿根花卉的种植设计也是不同的。如街道绿地,主要功能是遮荫和美化环境,在不妨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结合起来,既可丰富街景,又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又如居民小区和街心公园,其功能是美化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休息场所。在这一地段,一般以种植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精美的花灌木,耐修剪的造型植物,树型优美的小乔木等植物材料来营造幽雅的街区小景观。在街道的两旁,可以选择一些抗性强、株形紧凑的宿根花卉,如葱兰、石蒜、红花酢浆草、沿阶草等,也具有开阔视线、装饰效果强等特点。 (三) 要合理配置,使景观观赏效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宿根花卉一年种植,多年观赏。为了避免因秋、冬季节枯叶落叶及炎热夏季部分花卉休眠,地面裸露所带来的不良效果,要在对各种宿根花卉生态习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布置,使宿根花卉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荷包牡丹与耧斗菜在夏季炎热地区仅在上半年生长,炎热夏季到来时即因休眠而枯萎,这就需要在株丛间配置夏、秋季生长茂盛而春至夏初又不影响其生长与观赏的其他花卉。石蒜类根系很深,秋、冬季保持绿色,开花时又无叶,如与茎叶葱绿的麦冬类、萱草类,或与浅根系匍匐生长的爬景天配合种植,则会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又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与初秋花色丰富、略带清香的紫茉莉交替混种,正好错开了各自的展叶期和开花期,解决了树下黄土不见天的问题。 (四) 要注重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花期有早有晚。色彩也极其丰富(分为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橙黄系、紫色系、蓝色系等)。如果在种植设计时配合得当,注意季相的变化,又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花姿,以及与周围色彩的协调和对比,那将会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要实现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就要熟悉各种宿根花卉的花期、花色及花型。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郁金香、风信子、金盏菊、铁筷子、雪滴花等;夏季开花的各色美人蕉、大花马齿苋、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蜀葵、一枝黄花、玉簪、紫萼、葱兰等;秋季开花的早小菊、日本早小菊、蓍草、荷兰菊、菊花等;冬季开花的水仙、黄花石蒜等。在色彩的配合方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且要有主题,有特色,有意境,有美感。如在水边种植宜选用米黄色等浅色花卉,如水生鸢尾、玉带草等。在山边种植,应选择与山体、岩石等相近的色彩,如土三七、景天、荷兰菊等。在树丛中宜用红、黄、橙等暖色调。另外,还要根据气候、季节、园林绿地的功能等设计色彩,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多用冷色调,在寒冷的冬季则采用暖色调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