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新青年杂志和青年杂志

发布时间:

《新青年》和《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不是

倒过来 新青年 是 青年杂志的前身

新青年杂志和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标志是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现在还是叫新青年。(LA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 胡适创办的貌似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区别

不一样

《新青年》在1915年创刊于上海,最初的刊名是《青年杂志》。出版后不久,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写信给《青年杂志》的出版者群益书社,要求该杂志改名,理由是该会办有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在先,《青年杂志》在命名上与该会杂志有雷同之嫌。

不一样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初为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主编。1917年1月迁北京。1918年1月第四卷起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编辑。 不久,鲁迅加入编辑部。五四运动后休刊半年。 1919年10月前后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编。《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刊发了许多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和文艺作品。大量译介国外重要学说和文艺作品,并宣传和传播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思想。自1920年9月1日第8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反对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思潮。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四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为不定期刊。出五期,次年七月停刊。《青年杂志》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为《新青年》,它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抨击。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关系

不是他的前身,是另一本青年杂志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文典、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 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8月9日,钱玄同对鲁迅进行拜访,并为《新青年》约稿,鲁迅应允。后来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说: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此,鲁迅与陈独秀及《新青年》的关系日益密切。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浙江绍兴人。字豫才。1902年留学日本,初在仙台学医,后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1908年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往北京。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大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

倒过来 新青年 是 青年杂志的前身

新青年和青年杂志的关系

不是他的前身,是另一本青年杂志

新青年 胡适创办的貌似

倒过来 新青年 是 青年杂志的前身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