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毒理学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毒理学文献综述

动物药学 理工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培养目标:动物药学专业是根据当前社会市场需求新办的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品配方、生产开发、药残检验、药品营销及药政管理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2、主干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卫生检验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生物制品学、药物分析、药品毒理学、药政管理学、中医学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 3、毕业就业方向: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到药品生产、检验、销售、研究开发等制药企业、保健公司、药检局、防疫站、现代养殖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药学有关的药品配方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还可以自主研发动物药品,申请专利,独立建场,独立创业。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基础兽医学学科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方向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本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刊登军事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性论著为主,选登部分研究简报,技术方法及有一定指导性的文献综述。内容涉及放射医学、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化学、基础医学、卫生学与环境医学、卫生装备、临床医学及医学高新技术等领域。 主管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编: ISSN:1000-5501 CN:11-1060/R 地址:北京太平路27号 邮政编码:10085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咨询QQ:22879940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辅导发表:童老师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采编网址: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采编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我们承诺合作的保密性,所推荐期刊的合法性; 我们承诺按时完成任务,以高效率高品质求发展; 我们承诺收取费辅导费的合理性,坚持诚心诚意服务的原则。 备注:本机构非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编辑部,请作者在文章里面留下您详细的联系方式(包括作者单位、邮政编码、通讯方式及地址,性别、出生年、职称或职务、QQ及其它特殊要求等),以便我们为发表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同类型同级别期刊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本机构坚持”诚信服务,满意合作”的服务理念,打造学术服务行业第一流品牌。

毒理学相关文献综述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卫生科学由过去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扩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现代毒理学研究领域大大扩展,并与现代医学、卫生学,特别是与预防医学、环境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分类外源性化学物质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通过与机体接触进人机体,在体内产生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又称“外源性活性物质”。早期人类接触的外源性毒物,主要是动物和植物中的天然毒素,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依据毒物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I类:天然毒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如毒蘑素、蛇毒、河豚鱼毒素、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此外,还有天然有毒气体,矿物毒物等。II类: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包括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污染物、农用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军事毒药、放射性核素等。现今全世界已登记的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已有1000余万种,常用的有8万种。易引起灾难性中毒事件的化学品有100~150种。描述性毒理学研究主要是观察和识别外源性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作用影响,包括用动物实验来预测外源性毒物的潜在危害和对接触人群的直接观察,为外源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毒机制的研究这现代毒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不但有很高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为中毒防治提供科学根据,首先要求研究者的思路要明确,应从不同层次(脏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毒机制。当前从总体上看应当加强分子水平的研究,但注意避免“基因包装”,忽视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倾向。概括的讲,从分子水平研究中毒机制,可从两方面人手:①确定生物大分子靶点,即要回答何种生物大分子是该化学物质的靶点;②从受试物中分离出活性代谢产物,绝大多数有机毒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因而分离和鉴定活性代谢产物,是研究中毒机制的重要一步。建立危险度评价模型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动物试验的资料推论于人,也就是如何把高剂量、短时间接触的毒作用结果,外推到低剂量长期接触,小样本如何外推到大样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危险度评价方面现已有许多新方法,有待于毒理学家去验证,因为各有优缺点,来美国环保局制定了有关致癌性与非致癌性危险度评价准则,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以生理为基础的毒代动力学模型;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的模型,综合为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危险度评价模型,以降低外推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阈值和无阈值的有害作用的危险度评价格会发展成为规范的评价方法。加强管理及制订标准、法律、法规研究控制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毒理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国策。国家行政部门制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标推都要依据毒理学研究的资料和数据在毒理学家的参与下进行安全性或危险度评价,作出是否允许合成该种新药,并进人人类环境作出判断和决定,提出相应的安全使用(或接触)标准和管理措施,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并依法进行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以达到保障人民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为了加强对健康相关产品的管理,自1999年3月26日制订了“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涉及“饮用水的卫生产品”等称为健康相关产品。其评审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件》、《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监督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由于现代毒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需要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各领域由相应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外界各种有毒物质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毒物、认识毒物,直到研究毒物为人类所用,大约经历了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到20世纪发展形成了现代毒理学。由此可见,现代毒理学整个发展过程即是人类起源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古人对毒物和中毒过程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生,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常误食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中毒。我国古书籍《淮南子》的《修务训》篇中载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通过对许多动植物、矿物的外形和颜色、味道等学会辨认毒物和非毒物,用文字加以记载。《周礼·天宫》称胆矾、丹砂、雄黄、紫石和磁石为“五毒”。古人还把毒物作为他们狩猎、战争和谋杀的工具,如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把毒物作为杀人工具,直到公元前82年,Sulla颁布法律,禁止用毒物为杀人工具。有关毒物的各种词汇,正是在古人实践过程中,逐渐创造和衍生出来的。如英文“toxic”这个词原来自希腊文“toxon”词意是弓箭,并由此派生出“toxicology”(毒理学),此期间在古埃及和西方的书籍中部有对毒物和中毒的记载。在和疾病作斗争中,人们逐步积累了利用天然产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共计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古人认为:上品“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斟酌为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说明古人已认识到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并且知道毒副作用与服药疗程及剂量的关系。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有独特的见解。宋代宋慈著《洗免集录》提到因服毒(自杀或他杀)致死,较早地提出了如何进行毒物鉴定的方法,他被认为是法医学的鼻祖。明朝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时20年,三易其稿而成书,是对我国及国际影响较大的巨著。近代毒理学的萌发和发展1.萌发代毒理学的研究始于16世纪,其背景是西欧开始进人资本主义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已认识到应摆脱只凭经验和直观来认识事物,要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最值得介绍的是一位瑞士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最先奠定毒理学的实验基础,开始萌发了近代毒理学的幼芽,摆脱了直观和经验研究的模式,尝试用实验研究、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Paracelsus也是一名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一句名言“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译成中文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样没有毒,只有正确的剂量才能使药物不成为毒物”。明确指出,化学物质的剂量和它的毒性关系,是毒理学的中心问题。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煤烟和烟垢的毒性危害等,并提出了职业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的早期概念,为近代毒理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2.发展19世纪毒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西班牙籍学者Orfila(1787~1853)首先提出的。19世纪初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人在工厂、矿山从事繁重的手工业生产,劳动环境恶劣又缺乏防护,曾出现过多次严重急性中毒事件,如陶瓷工人发生铅中毒,多数采矿工人发生汞中毒、磷中毒,矿工多数息有矽肺,甲醛中毒也屡见不鲜,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许多学者围绕各种职业接触的化学物质开展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使实验毒理学获得迅速发展。Magendie(1783~1855)、Orfila(1787~1853)、Lewin(1854~1929)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毒理学研究,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Orfila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曾在法国用几千条狗做实验,多次反复地观察到有毒物质与生物机体发生毒效应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并建立了生物的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和犯罪学开辟了用尸检材料和化学分析方法作为中毒的法律证据,促进了法医学和犯罪学的发展。1815 Orfila出版了第一本毒理学专著“Traite de loxicoloie(法语)”,并提出毒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期还有很多学者进行实验研究,如著名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研究一氧化碳和箭毒的毒性作用及性质,直到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实验方法及描述多种毒物的专著,促进了近代毒理学的成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毒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是毒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生命科学倔起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现代毒理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推动了现代毒理学的迅速发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遗传密码的破译,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推动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全面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渗透到了现代毒理学中,所以在凹世纪四年代后,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现已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现代毒理学分支学科有30余个,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分子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在建立和应用分子终点的新方法后,对预测致癌性化学物质开辟了新的前景。现代毒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上,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完善当今的边缘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毒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20世纪印年代后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按学科领域分类 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兽医毒理学、饲料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毒理学史毒理学。(2)按靶器官分类 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肺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眼毒理学、神经与精神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发育毒理学、皮肤毒理学c(3)按机制研究分类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膜毒理学、细胞毒理学、遗传毒理学、受体毒理学、量子毒理学。(4)按化学物质分类 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高分子化合物毒理学、材料毒理学。以上众多的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既在毒理学的领域之内形成交叉,又与生命学科领域的相关学科交叉,使毒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可以预计将来还要出现新的分支学科。2.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间学术交流频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毒理学会的国家(1960),又是第一份专业性杂志“Toxicnlogy and pharmacoiogy”发行的国家(1958),这是现代毒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现代毒理学的成熟,而且也促进了毒理学的飞跃发展。此后,国际毒理学会及各国毒理学会陆续成立,学术会议及国际间联系频繁。论文逐年增多,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召开毒理学学术会议10次以上,创办的专业性杂志超过70种,每年出版的学术专著20。25种,大型国际毒理学会议1977~2001年共开过9届会议,已出版了9本论文集。自从1907年化学文摘问世以来,至1991年初共收集有关毒物的毒性及毒理学文摘量67959篇,其中1991年只一年就收集丁12584篇,是20世纪韧10年累计(1907~1916)276篇的46倍。第一届美国毒理学学会只有会员20人,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今已有会员4000余人。国际毒理学联盟(IUTOX)自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当时只有国家和地区毒理学会成员13个,现今已增加到43个,拥有来自37个国家及地区的毒理学家2000余名做为IUTOX的主要成员:继美国成立毒理学会1960年之后,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先后成立了毒理学会。我国毒理学会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卫生毒理学大发展时期应运而生的。此时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毒理学专业处队伍,有会员100余名,多数分布在预防医学科研单位,当时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1993年12月9日中国大毒理学会正式成立,同期陆续成立了16个二级专业委员会,发展会员300余名。截止2001年9月注册会员已有1100余名,现有二级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毒理学会30余个。1997年中国毒理学会已加入国际毒理学联盟及亚洲毒理学会。1995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毒理学家为报效祖国,成立了中国旅美毒理学家协会,积极开展与国内毒理学界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举办过“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讲习班”,并出版了《现代毒理学及其应用》生命科学专著。德国已建立了对毒理学工作者毕业后教育模式,是教育界与毒理学界相结合的产物,提供了涵盖毒理学全部学科范畴的最好教育,受教育者可得到毒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理论培训,并获得德国实验与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协会(DGPT)颁发的“毒理学专家”证书。德国的这一举措受到世界各国毒理学界的重视。2001年在第9届国际毒理学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同意成立毒理学家国际认定机构。考虑到未来国际间的合作,国家应为新一代毒理学家的教育和认定确立标准。我国已经跨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门槛,毒理学界国际间合作与学术交流极为频繁,结合本国国情,拟订适合中国实施的认定程序,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毒理学家作出贡献。3.研究机构不断地完善,研究的项目更加前沿各国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各种毒理学研究机构,如美国较著名的国家或军方从事毒理学研究机构有国家肿瘤研究所,美国毒理学规划组织由7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组成,其中国家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所为组成单位,负责审批每年由国家拨款、资助或契约方式资助的课题,1980年立题9900个,资助金额达4亿美元,到1992年每年增加到8亿美元1998年美国毒理学会及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BEHS)计划完成一项重大课题“环境基因组研究”,国家投资6000万美元,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他们计划从各主要民族中选出1000人,就每个人基因组中的200个以上关锭基因进行测序,然后详细研究这加多个基因各自的功能,并对受检人群进行健康调查,研究这些关键基因与受检人群中各种高发疾病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十分艰巨复杂,耗资惊人,可是一旦成功,将会攻克人类各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实现人类世代梦寐以求的夙愿。世界上著名的大型企业,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道氏公司等都设立毒理学研究所或研究室。每年投资巨额资金,进行毒理学研究及危险度评价,仅美国就有这种独立的研究单位数百家,估计全世界可达到上干家,他们具备优良的科学设备及集中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毒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4.“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引导现代毒理学跨人新时代在20世纪中,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及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大自然采取了过度的开采利用,工业发展迅速,导致大量有害因素(物理、化学、生物)释放到人类生存环境中,危害到人类健康。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毒理学界迎来了新的挑战,即研究机体对环境中有害因子易感性机制和对其进行鉴定及评价,特别是对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进行准确判断,是当前毒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与人类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毒理学在生命科学中的特有作用将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健康事业中得到充分展示,生命科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以人类基因计划(HGP)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给毒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1世纪的毒理学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著名的毒理学家Terhard Zhinden在1992年第6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指出,实验毒理学研究划分为3个时代:①发现时代:从上个世纪延续到21世纪初,其发展高峰期是20世纪80年代;②生物机制探索时代: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高峰期在20世纪90年代,并将在21世纪继续延伸下去;③个体表达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进人发展高峰时期。个体表达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受环境因子暴露个体的遗传背景的重要性。这个时代的毒理学家将鉴定出大量的特征性遗传表达标志,并揭示出决定暴露个体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人们更为关注环境因子与机体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如肿瘤)中的重要性。毒理学家Kenneth olden博士在2001年澳大利亚里斯本举行的第9届国际毒理学大会上,他做了一个精辟的论述“遗传装弹药、环境扣板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引出了毒理基因组学,从而赋予了毒理学新的发展机遇,使毒理学家更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迎来毒理学发展的新时代。

病毒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 能“传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 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 机成熟时, 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 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 同时能够自我复制, 具有传染性。所以, 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 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地故意制造出来的, 有时一旦扩散出来后连编者自己也无法控制。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纯计算机学术问题, 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几年前,大多数类型的病毒主要地通过软盘传播,但是,因特网引入了新的病毒传送机制。随着现在电子邮件被用作一个重要的企业通信工具,病毒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扩展得快。附着在电子邮件信息中的病毒,仅仅在几分钟内就可以侵染整个企业,让公司每年在生产损失和清除病毒开销上花费数百万美元。 今后任何时候病毒都不会很快地消失。按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发布的统计资料,已有超过10,000种病毒被辨认出来,而且每个月都在又产生200种新型病毒。为了安全,我们说大部分机构必须常规性地对付病毒的突然爆发。没有一个使用多台计算机的机构,可以是对病毒免疫的。 计算机病毒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的背景是: (1)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犯罪的一种新的衍化形式 计算机病毒是高技术犯罪, 具有瞬时性、动态性和随机性。不易取证, 风险小破坏大, 从而刺激了犯罪意识和犯罪活动。是某些人恶作剧和报复心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表现。 (2)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术原因 计算机是电子产品。数据从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环节, 易误入、篡改、丢失、作假和破坏;程序易被删除、改写;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产周期长;人们至今没有办法事先了解一个程序有没有错误, 只能在运行中发现、修改错误, 并不知道还有多少错误和缺陷隐藏在其中。这些脆弱性就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机的普及应用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必要环境 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验证。几年前计算机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国才是近年来的事。而这几年正是我国微型计算机普及应用热潮。微机的广泛普及, 操作系统简单明了, 软、硬件透明度高, 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措施, 能够透彻了解它内部结构的用户日益增多, 对其存在的缺点和易攻击处也了解的越来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目前, 在IBM PC系统及其兼容机上广泛流行着各种病毒就很说明这个问题。 计算机病毒的来源有哪些?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 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 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它针对性强, 破坏性大, 产生于内部, 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计算机病毒是如何分类的? 计算机病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若按其表现性质可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坏系统和数据, 但大量占用系统开销, 将使机器无法正常工作,陷于瘫痪。如国内出现的圆点病毒就是良性的。恶性病毒可能会毁坏数据文件, 也可能使计算机停止工作。若按激活的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 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操作系统型病毒( 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操作系统病毒),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 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原码病毒, 在程序被编译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语言编制的源程序里, 完成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语言处理程序或连接程序中;外壳病毒, 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 对源程序不作更改, 这种病毒较常见, 易于编写, 也易于发现, 一般测试可执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序之中, 并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块或堆栈区, 这种病毒一般是针对某些特定程序而编写的。若按其是否有传染性又可分为不可传染性和可传染性病毒。不可传染性病毒有可能比可传染性病毒更具有危险性和难以预防。若按传染方式可分磁盘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传染的计算机病毒和一般应用程序传染的计算机病毒。若按其病毒攻击的机种分类, 攻击微型计算机的, 攻击小型机的, 攻击工作站的, 其中以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为多, 世界上出现的病毒几乎90%是攻击IBM PC机及其兼容机。 当然,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特性,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还有其他的方法, 例如按攻击的机种分, 按寄生方式分等等。因此, 同一种病毒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破坏性:凡是由软件手段能触及到计算机资源的地方均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其表现:占用CPU时间和内存开销, 从而造成进程堵塞;对数据或文件进行破坏;打乱屏幕的显示等。 (2)隐蔽性:病毒程序大多夹在正常程序之中, 很难被发现。 (3)潜伏性:病毒侵入后, 一般不立即活动, 需要等一段时间, 条件成熟后才作用。 (4)传染性:对于绝大多数计算机病毒来讲,传染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它通过修改别的程序, 并自身的拷贝包括进去, 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 微型计算机病毒寄生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可直接或间接执行的文件, 是依附于系统特点的文件, 是没有文件名的秘密程序, 但它的存在却不能以独立文件的形式存在, 它必须是以附着在现有的硬软件资源上的形式而存在的。 微型计算机系统在目前来说永久性存储设备即外存储器主要是磁盘。磁盘包括硬盘和软盘。从存储容量角度来讲, 硬盘容量是一般软盘容量的几百至几千倍、并且硬盘容量越来越大, 软盘一般密度44MB。微型计算机系统所使用的文件存放于磁盘之中, 所以微型计算机的病毒是以磁盘为主要载体的。 计算机病毒寄生方式有哪几种? (1)寄生在磁盘引导扇区中:任何操作系统都有个自举过程, 例如DOS在启动时, 首先由系统读入引导扇区记录并执行它, 将DOS读入内存。病毒程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自身占据了引导扇区而将原来的引导扇区内容及其病毒的其他部分放到磁盘的其他空间, 并给这些扇区标志为坏簇。这样, 系统的一次初始化, 病毒就被激活了。它首先将自身拷贝到内存的高端并占据该范围, 然后置触发条件如INT 13H中断(磁盘读写中断)向量的修改, 置内部时钟的某一值为条件等, 最后引入正常的操作系统。以后一旦触发条件成熟, 如一个磁盘读或写的请求, 病毒就被触发。如果磁盘没有被感染(通过识别标志)则进行传染。 (2)寄生在可执行程序中:这种病毒寄生在正常的可执行程序中, 一旦程序执行病毒就被激活, 于是病毒程序首先被执行, 它将自身常驻内存, 然后置触发条件, 也可能立即进行传染, 但一般不作表现。做完这些工作后, 开始执行正常的程序, 病毒程序也可能在执行正常程序之后再置触发条件等工作。病毒可以寄生在源程序的首部也可以寄生在尾部, 但都要修改源程序的长度和一些控制信息, 以保证病毒成为源程序的一部分, 并在执行时首先执行它。这种病毒传染性比较强。 (3)寄生在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中:例如大麻病毒感染硬盘的主引导扇区, 该扇区与DOS无关。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过程应包括哪些环节? 计算机病毒的完整工作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传染源:病毒总是依附于某些存储价质, 例如软盘、 硬盘等构成传染源。 (2)传染媒介:病毒传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环境来定, 可能是计算机网, 也可能是可移动的存储介质, 例如软磁盘等。 (3)病毒激活:是指将病毒装入内存, 并设置触发条件, 一旦触发条件成熟, 病毒就开始作用--自我复制到传染对象中, 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等。 (4)病毒触发:计算机病毒一旦被激活, 立刻就发生作用, 触发的条件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内部时钟, 系统的日期, 用户标识符,也可能是系统一次通信等等。 (5)病毒表现:表现是病毒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时在屏幕显示出来, 有时则表现为破坏系统数据。可以这样说, 凡是软件技术能够触发到的地方, 都在其表现范围内。 (6)传染:病毒的传染是病毒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染环节中, 病毒复制一个自身副本到传染对象中去。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法有何不同? 从病毒的传染方式上来讲, 所有病毒到目前为止可以归结于三类:感染用户程序的计算机病毒;感染操作系统文件的计算机病毒;感染磁盘引导扇区的计算机病毒。这三类病毒的传染方式均不相同。 感染用户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是病毒以链接的方式对应用程序进行传染。这种病毒在一个受传染的应用程序执行时获得控制权, 同时扫描计算机系统在硬盘或软盘上的另外的应用程序, 若发现这些程序时, 就链接在应用程序中, 完成传染, 返回正常的应用程序并继续执行。 感染操作系统文件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是通过与操作系统中所有的模块或程序链接来进行传染。由于操作系统的某些程序是在系统启动过程中调入内存的, 所以传染操作系统的病毒是通过链接某个操作系统中的程序或模块并随着它们的运行进入内存的。病毒进入内存后就判断是否满足条件时则进行传染。 感染磁盘引导扇区的病毒的传染方式, 从实质上讲Boot区传染的病毒是将其自身附加到软盘或硬盘的Boot扇区的引导程序中, 并将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存入引导扇区512B之中。这种病毒是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进入内存中, 并取得控制权, 在系统运行的任何时刻都会保持对系统的控制, 时刻监视着系统中使用的新软盘。当一片新的软盘插入系统进行第一次读写时, 病毒就将其传输出该软盘的0扇区中, 而后将传染下一个使用该软盘的系统。通过感染病毒的软盘对系统进行引导是这种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 计算机病毒传染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是以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及读写磁盘为基础的。没有这样的条件计算机病毒是不会传染的, 因为计算机不启动不运行时就谈不上对磁盘的读写操作或数据共享, 没有磁盘的读写, 病毒就传播不到磁盘上或网络里。所以只要计算机运行就会有磁盘读写动作, 病毒传染的两个先条件就很容易得到满足。系统运行为病毒驻留内存创造了条件, 病毒传染的第一步是驻留内存;一旦进入内存之后, 寻找传染机会, 寻找可攻击的对象, 判断条件是否满足, 决定是否可传染;当条件满足时进行传染, 将病毒写入磁盘系统。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通过哪些途径? 计算机病毒之所以称之为病毒是因为其具有传染性的本质。传统渠道通常有以下几种: (1)通过软盘:通过使用外界被感染的软盘, 例如, 不同渠道来的系统盘、来历不明的软件、游戏盘等是最普遍的传染途径。由于使用带有病毒的软盘, 使机器感染病毒发病, 并传染给未被感染的“干净”的软盘。大量的软盘交换, 合法或非法的程序拷贝, 不加控制地随便在机器上使用各种软件造成了病毒感染、泛滥蔓延的温床。 (2)通过硬盘:通过硬盘传染也是重要的渠道, 由于带有病毒机器移到其它地方使用、维修等, 将干净的软盘传染并再扩散。 (3)通过网络:这种传染扩散极快, 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网络上的机器。 目前在我国现阶段计算机普及程度低, 还没有形成大的网络, 基本上是单机运行, 所以网络传染还没构成大的危害, 因此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软盘。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是否一定要满足条件才进行? 不一定。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分两种。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进行传染, 即条件传染。另一种是对一种传染对象的反复传染即无条件传染。 从目前蔓延传播病毒来看所谓条件传染, 是指一些病毒在传染过程中, 在被传染的系统中的特定位置上打上自己特有的示志。这一病毒在再次攻击这一系统时, 发现有自己的标志则不再进行传染, 如果是一个新的系统或软件, 首先读特定位置的值, 并进行判断, 如果发现读出的值与自己标识不一致, 则对这一系统或应用程序, 或数据盘进行传染, 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 有的病毒通过对文件的类型来判断是否进行传染, 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只感染COM或EXE文件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有的病毒是以计算机系统的某些设备为判断条件来决定是否感染。例如大麻病毒可以感染硬盘, 又可以感染软盘, 但对B驱动器的软盘进行读写操作时不传染。但我们也发现有的病毒对传染对象反复传染。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只要发现EXE文件就进行一次传染, 再运行再进行传染反复进行下去。 可见有条件时病毒能传染, 无条件时病毒也可以进行传染。 微型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计算机病毒对微型计算机而言它的影响表现在: (1)破坏硬盘的分区表, 即硬盘的主引导扇区。 (2)破坏或重写软盘或硬盘DOS系统Boot区即引导区。 (3)影响系统运行速度, 使系统的运行明显变慢。 (4)破坏程序或覆盖文件。 (5)破坏数据文件。 (6)格式化或者删除所有或部分磁盘内容。 (7)直接或间接破坏文件连接。 (8)使被感染程序或覆盖文件的长度增大。 计算机病毒传染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在系统运行时, 病毒通过病毒载体即系统的外存储器进入系统的内存储器, 常驻内存。该病毒在系统内存中监视系统的运行, 当它发现有攻击的目标存在并满足条件时, 便从内存中将自身存入被攻击的目标, 从而将病毒进行传播。而病毒利用系统INT 13H读写磁盘的中断又将其写入系统的外存储器软盘或硬盘中, 再感染其他系统。 可执行文件感染病毒后又怎样感染新的可执行文件? 可执行文件COM或EXE感染上了病毒, 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 它驻入内存的条件是在执行被传染的文件时进入内存的。一旦进入内存, 便开始监视系统的运行。当它发现被传染的目标时, 进行如下操作: (1)首先对运行的可执行文件特定地址的标识位信息进行判断是否已感染了病毒; (2)当条件满足, 利用INT 13H将病毒链接到可执行文件的首部或尾部或中间, 并存大磁盘中; (3)完成传染后, 继续监视系统的运行, 试图寻找新的攻击目标。 操作系统型病毒是怎样进行传染的? 正常的PC DOS启动过程是: (1)加电开机后进入系统的检测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对系统的基本设备进行检测; (2)检测正常后从系统盘0面0道1扇区即逻辑0扇区读入Boot引导程序到内存的0000: 7C00处; (3)转入Boot执行之; (4)Boot判断是否为系统盘, 如果不是系统盘则提示; 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 否则, 读入IBM BIOCOM和IBM DOSCOM两个隐含文件; (5)执行IBM BIOCOM和IBM DOSCOM两个隐含文件, 将COMMANDCOM装入内存; (6)系统正常运行, DOS启动成功。 如果系统盘已感染了病毒, PC DOS的启动将是另一番景象, 其过程为: (1)将Boot区中病毒代码首先读入内存的0000: 7C00处; (2)病毒将自身全部代码读入内存的某一安全地区、常驻内存, 监视系统的运行; (3)修改INT 13H中断服务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 使之指向病毒控制模块并执行之。因为任何一种病毒要感染软盘或者硬盘, 都离不开对磁盘的读写操作, 修改INT 13H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是一项少不了的操作; (4)病毒程序全部被读入内存后才读入正常的Boot内容到内存的0000: 7C00处, 进行正常的启动过程; (5)病毒程序伺机等待随时准备感染新的系统盘或非系统盘。 如果发现有可攻击的对象, 病毒要进行下列的工作: (1)将目标盘的引导扇区读入内存, 对该盘进行判别是否传染了病毒; (2)当满足传染条件时, 则将病毒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写入Boot区, 把正常的磁盘的引导区程序写入磁盘特写位置; (3)返回正常的INT 13H中断服务处理程序, 完成了对目标盘的传染。 操作系统型病毒在什么情况下对软、硬盘进行感染? 操作系统型病毒只有在系统引导时进入内存。如果一个软盘染有病毒, 但并不从它上面引导系统,则病毒不会进入内存, 也就不能活动。例如圆点病毒感染软盘、硬盘的引导区, 只要用带病毒的盘启动系统后, 病毒便驻留内存, 对哪个盘进行操作, 就对哪个盘进行感染。 操作系统型病毒对非系统盘感染病毒后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因为操作系统型病毒只有在系统引导时才进入内存, 开始活动, 对非系统盘感染病毒后, 不从它上面引导系统, 则病毒不会进入内存。这时对已感染的非系统盘消毒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盘上有用的文件拷贝出来, 然后将带毒盘重新格式化即可。 目前发现的计算机病毒主要症状有哪些? 从目前发现的病毒来看, 主要症状有: (1)由于病毒程序把自己或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用坏簇隐起来, 磁盘坏簇莫名其妙地增多。 (2)由于病毒程序附加在可执行程序头尾或插在中间, 使可执行程序容量增大。 (3)由于病毒程序把自己的某个特殊标志作为标签, 使接触到的磁盘出现特别标签。 (4)由于病毒本身或其复制品不断侵占系统空间, 使可用系统空间变小。 (5)由于病毒程序的异常活动, 造成异常的磁盘访问。 (6)由于病毒程序附加或占用引导部分, 使系统导引变慢。 (7)丢失数据和程序。 (8)中断向量发生变化。 (9)打印出现问题。 (10)死机现象增多。 (11)生成不可见的表格文件或特定文件。 (12)系统出现异常动作, 例如:突然死机, 又在无任何外界介入下, 自行起动。 (13)出现一些无意义的画面问候语等显示。 (14)程序运行出现异常现象或不合理的结果。 (15)磁盘的卷标名发生变化。 (16)系统不认识磁盘或硬盘不能引导系统等。 (17)在系统内装有汉字库且汉字库正常的情况下不能调用汉字库或不能打印汉字。 (18)在使用写保护的软盘时屏幕上出现软盘写保护的提示。 (19)异常要求用户输入口令

药物毒理学综述论文

第1章 绪论思考题第2章 药物毒效动力学第1节药物毒性作用分类第2节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第3节剂量?反应关系第4节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第5节药物毒性防治基本原则第6节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考题第3章 药物毒代动力学第1节药物的体内处置第2节药物毒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3节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原则与要求第4节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参数思考题第4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第1节肝脏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药物肝毒性的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第3节引起肝脏毒性的常见药物第4节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所致肝功能障碍的后果第5节药物肝脏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5章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第1节肾脏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药物肾毒性的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肾脏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6章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特点及药物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心血管系统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7章 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药物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神经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神经毒性的评价及防治措施思考题第8章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药物呼吸系统毒性的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呼吸系统毒性的评价和防治原则思考题第9章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血液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血液系统毒性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血液系统毒性评价及毒性的防治思考题第10章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第2节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及其发生机制和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免疫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11章 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第1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点及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12章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第1节皮肤的结构功能特点及药物皮肤毒性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皮肤毒性作用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皮肤毒性的评价及防治原则思考题第13章 药物对眼的毒性作用第1节眼的结构功能特点和药物眼毒性作用机制第2节药物对眼毒性作用的类型及常见药物第3节药物眼毒性的评价及防治措施思考题第14章 药物依赖性第1节概述第2节常见的依赖性药物及其临床表现第3节药物依赖性评价及防治措施思考题第15章 药物致癌性第1节药物与肿瘤第2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第3节化学致癌作用机制思考题第16章 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第1节概述第2节药物对男性生殖的毒性第3节药物对女性生殖的毒性第4节药物的致畸作用第5节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思考题第17章 药物的遗传毒性及评价第1节药物致遗传损伤的类型第2节药物致遗传损伤的机制第3节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第4节药物致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思考题第18章 中药的毒性作用第1节概述第2节常见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第3节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和合理应用思考题第19章 药物安全性评价和GLP实验室第1节药物安全性评价第2节GLP实验室思考题第20章 一般药理学研究第1节概述第2节一般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思考题第21章 全身用药的毒性评价第1节急性毒性评价第2节长期毒性评价第3节注射制剂的安全性评价思考题第22章 局部用药的毒性评价第1节概述第2节局部用药的毒性评价要求及方法思考题第23章 药物特殊毒性评价第1节药物遗传毒性评价第2节药物致癌性评价第3节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评价第4节药物依赖性评价思考题第24章 上市药品的安全性监测第1节药品风险产生的原因第2节药物警戒与药品上市后的风险管理第3节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第4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思考题附录1 维生素K1注射乳的一般药理作用研究附录2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参考文献

药物毒理学与药理学交叉,药物在上市之前,先要进行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而临床前实验要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估就是毒理实验。药物毒理学研究是药物临床前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药厂研发部,科研单位或者是药物安全评价中心,都和药物毒理学分不开。

药物毒理学论文综述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月满则缺,物极必反,其实在现代医学中许多药物的研究与研发都是基于药物毒理学展开的。最普通的例子就是对于蛇毒的应用以及对于吗啡的应用。微量的蛇毒可以治疗心脏疾病,但是过多的剂量则是致命的;同样的道理,吗啡可以缓解疼痛,过量服用则会让人产生生理依赖。药物毒理学在亚历山大时期就已经开始,不同的是在那时人们主要研究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而非药理作用,用来谋杀和刺杀,亚历山大就可能死于这样的一次毒药谋杀,因为对于他的死有众多的疑点。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毒性数据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唯一依据,同时也是新药评审的重点内容之一。药物毒理学是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动物学、病理学、统计学等为基础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对药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以及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这些这些研究为正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危害性提供科学依据,对临床的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毒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药物毒理学在新药开发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能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等。 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毒性,药物对人危害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其有效剂量,从而发挥其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中的效能。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现代毒理学:研究在特定情况下,生命有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产生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的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的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机制、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科学。 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 药物毒理学负担着现有的和新生产的药物对健康影响的安全评价,探讨药物对靶器官的毒性作用机制个对人的危害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剂量。药物毒理学的任务:包括临床毒理学、新药临床试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等任务。药物毒理学对药物毒性的研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人类的健康仍将起到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是用于防病治病,但是有很强的两重性。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受试药物的中毒剂量,初步了解反复给药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确定药物毒作用的靶组织或靶细胞,进而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具有可变性,有些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其毒副作用会伴随治疗作用一起出现,另一些药物则可能由于误用、滥用或故意超剂量使用而产生某些毒副作用,一个药物的毒性是否可逆,在停药或采取某些治疗后被毒性作用所损害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否可以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新药的开发中也是决定一个药物命运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救措施;通过对动物实验的重复给药,为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线索,作为药物开发研究的毒理学部分,从方法上看其特点,其中较长时间地重复给药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所不能及的,为生命学提供资料,开发新药。 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毒性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往往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是体现的危害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药物引致的毒性反应所造成的持续性的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停药后恢复较慢,甚至终身不愈。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也归属于药物毒性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种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过敏物质,药物本身或代谢物或杂质。例:青霉素。与水解产物的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有关。因药因人而异,与药物效应及剂量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皮疹、皮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严重的可致死。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特点: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抗疟药伯氨喹引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生殖毒性: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多代生殖毒性评价:涉及药物对子代生殖系统的影响。速发性毒性作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迟发性毒性作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的。如乙烯雌酚。可逆性毒性效应:停药或减量后可以逐渐减轻消失。不可逆性毒性效应: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呵呵,太费时间了,这是我从书上摘抄的

药物毒理学与药理学交叉,药物在上市之前,先要进行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而临床前实验要观察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估就是毒理实验。药物毒理学研究是药物临床前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药厂研发部,科研单位或者是药物安全评价中心,都和药物毒理学分不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