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解放军报社编辑

发布时间:

解放军报社编辑

邵华泽,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将军衔。《人民日报》社原社长,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报业协会名誉会长、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顾问。著有《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历史转变中的思索》等。发表《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几个特点》、《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论文。文章: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和启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党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奋斗的七年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多彩的美而陶醉坚持求实精神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几个特点国情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浙江省严州中学。1951年01月至1953年08月为上海军医大学学员、文书。1953年08月至1954年08月为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员。1954年08月至1958年09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助教。1958年09月至1960年09月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60年09月至1964年04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政治教研室教员。1964年04月至1975年12月任解放军报社编辑。1975年12月至1979年07月任解放军报社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1979年07月至1981年10月任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处副处长。1981年10月至1985年02月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02月至1989年06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9年06月至1991年0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1年01月至1992年11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2年11月至1993年09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3年09月至1996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至2000年0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2000年06月起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2001年3月、2003年3月分别增选、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2013年10月卸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目前还只是大校

已经是少将了

解放军报社编辑部

向上级申报1、写好自己的稿件。这两份报刊是军委总政主板的面对全军和武警部队发刊的,稿件质量要求极其严格,要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推动部队思想建设的好文章才行。要投稿必须是好文章。2、向上级层层申报或邮寄。写好后提交至指导员或单位宣传部门审核,上级会逐层递交给创刊部门。如果对自己文章有绝对信心也可以邮寄到报刊上标注的邮箱或地址。3、等待审核。如果可以的话便会在报刊上发表,不合格那就没有下文了。如果还不清楚可以咨询你的单位政治主管和部队宣传单位做新闻报道的机关干事和追问我。

解放军报社的通信地址是公开的:北京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编辑部(100832)100843《空军报》北京复兴路14号均为编辑部收(投稿一般最好不要指明具体人收,因为每天编辑部有人专门处理来稿并送到责任编辑手上,如果指定收件人反而容易因为当事人出差生病等原因耽误)

杂志报刊都有专门的投稿途径,你找找看

邮箱投解放军报社的通信地址是公开的:北京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编辑部(100832) 100843《空军报》北京复兴路14号 。均为编辑部收(投稿一般最好不要指明具体人收,因为每天编辑部有人专门处理来稿并送到责任编辑手上,如果指定收件人反而容易因为当事人出差生病等原因耽误)。建议你先给自己军区报投稿,如果没有人带的话,一年发表一篇都危险,解放军报自然用稿在在1%以下,不是写的不好,关键很难达到那个水平,专职人员太多自然用稿很少。

解放军画报社总编辑

顾棣,男,1929年生于河北阜平,《山西画报》原总编辑、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从事暗室、通联、摄影档案工作15年。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1955年授大尉军衔。1958年由北京转业山西,曾任《山西文化》《山西戏剧》杂志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专职摄影记者兼编辑,《山西画报》总编辑等。1987年被评为编审,1989年离休。2009年获第二届沙飞摄影奖特别贡献奖,2012年在第9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解放军报编辑部

Return to the World Exhibition Thereafter, war restricted China''s attendance at World E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2 America Knoxville World Exhibition that China returned to the World Exhibition China sent delegations to the following World Exhibits: the 1982 America Knoxville World Exhibition, the 1984 New Orleans Rivers World Exhibition, the 1985 Tsukub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ld Exhibition, the 1986 Vancouver Transportation World Exhibition, the 1988 Brisbane Relaxation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0 Osaka World Gardening Exhibition, the 1992 Spain Seville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2 Genoa Ship and Ocean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3 Taejon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7 Quebec Follows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8 Portugal Lisbon World Exhibition, the 1999 China Kunming World Gardening Exhibition and the 2000 Germany Hannover World E The charm and spirit of China again received world-wide The history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Exhibition reflected the ups and downs of China from decline to However, modern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 universal exhibitions were too competitive, and not entirely without This was almost true in an age of hum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World War II, the humans reviewed their existence, hoping to set up new beliefs on the ruins of This is no longer an age of Human Pride, instead w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dest as we determine our place in the eternity of People are calling for all races to share the power and intelligence of mankind to resolve the issues of Humanity need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address the hole in the ozone layer,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and weapons of mass Humanity must unite to remove the threats to human While it started as an arrogant display of national wealth, the World Exhibition now looks to global unification, a common dream of all human Thirty-five years ago, Martin Luther King Jnr, a great American, expressed his visionary faith in the future: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jangling discords of our nation into a beautiful symphony of " This is the dream of the World E

很简单啊,到百度多翻几下就找到了解放军报编辑部电话是 010-66720796中国国防的电话是 010-68529647中国石油报的电话是 010-62095850中国石化报的电话是 010-84271813 人民海军报的是 (0201)954030〔军线)还有就是(010)66954030〔地方线〕和(010)66960361〔地方线传真〕

195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8年参加政府工作,1962年应征入伍,服务于空降兵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秘书。其间因在战备训练、大比武和抗洪抢险中奋不顾身、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1967年调至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同年调空军报社任编辑,1977年调解放军报编辑部。在四十多年的新闻和文学工作生涯中,文字涉猎甚为宽泛,及于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评论等,其中不乏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佳作,如《迫害狂江青》等被全国报刊广泛转载,并被选入《全国优秀通讯作品选》和《历史在这里沉思》等书;《有感于“卡玛罢宴”》、《“严肃处理”要严肃》等被《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等多家书刊选载。

向上级申报1、写好自己的稿件。这两份报刊是军委总政主板的面对全军和武警部队发刊的,稿件质量要求极其严格,要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具有推动部队思想建设的好文章才行。要投稿必须是好文章。2、向上级层层申报或邮寄。写好后提交至指导员或单位宣传部门审核,上级会逐层递交给创刊部门。如果对自己文章有绝对信心也可以邮寄到报刊上标注的邮箱或地址。3、等待审核。如果可以的话便会在报刊上发表,不合格那就没有下文了。如果还不清楚可以咨询你的单位政治主管和部队宣传单位做新闻报道的机关干事和追问我。

解放军报社编辑部主任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孙继炼少将已升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成为正军级将领,其前任谭健少将已年满60岁。12月25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在第5至12版推出“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纪念特刊”,并刊登署名解放军报社社长李秀宝、总编辑孙继炼的文章《为强军兴军鼓与呼——写在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之际》。这是孙继炼首次以解放军报社总编辑身份亮相官方报道。孙继炼于2012年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2013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同年晋升少将;此番升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成为正军级将领。解放军报社是总政治部下辖的正军级单位。现任社长李秀宝少将于2015年初由南京政治学院政委转任该职,前任社长禹光2014年底转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这是李秀宝与孙继炼第二次“结缘”。2013年,中国女排前国手、总政治部宣传部原副部长陈招娣因病去世,时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李秀宝接任陈招娣留下的职务,孙继炼则接班李秀宝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卸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的谭健少将,今年60岁(1955年3月生),湖南慈利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高级编辑,2012年开始担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至今,目前已满正军级将领最高服役年限。 谭健至少两次获得由中国记协主办评选的中国新闻奖。2003年,他为第一作者的报道《带兵要与时俱进--四谈密切新时期官兵关系》,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3年,他为第一作者的报道《滑跃14度: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亲历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训练生活》,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二等奖。《解放军报》是解放军报社出版的中央军委机关报,创刊于1956年1月1日。1999年10月,《解放军报》发行网络版,2004年10月定名为“中国军网”。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王愿坚简介 中文名称: 王愿坚 性别: 男 民族: 汉 职务: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曾任) 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曾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生卒年: 1929--1991 国别: 中国 作品 正式发表: 四渡赤水(上下集) 星火燎原 闪闪的红星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王愿坚(1929--25)男,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1929年生,山东诸城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该片成为“文革”时期最好的影片,伴随一代人成长。 他的另一部重要剧本《四渡赤水》创作于1983年,塑造了红军时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亲的军事统帅***的动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动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环境中,真实地表现了他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指挥艺术,通过剧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个性更加深刻鲜明。该片为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王愿坚善于刻画处在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他的四个剧本(另两部是《映山红》、《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这一主题。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参与影片: 草地 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闪闪的红星 (1974) 星火燎原1961 (1961年7月)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现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