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官网网址查询

发布时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官网网址查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虽然是本不错的医学期刊,但是没有被列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复合影响因子:938 综合影响因子:725 刊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主办: 中国病理生物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2137CN: 11-4423/R邮发代号: 2-38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创刊时间:199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是中文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是3核心期刊,应该算是 A类核心期刊。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官网网址

核心。国家级。我这有,私聊

格列卫治疗54例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江浩[1] 陈珊珊[2]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 14 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变化 刘辉[1] 邱镜滢[2] 《中华肿瘤杂志》2003年 3种同种异基因混合骨髓移植小鼠〔A+B+C→A)的模型 张晓明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 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与采集时动态快速监测造血祖细胞的意义 杨申森 刘开彦《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 干扰素—α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分析 洪虹 丘镜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 双份无关脐血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并长期无病存活二例报告 王峰蓉 张耀臣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3年 慢性髓系白血病不同bcr/abl融合基因转录子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秦亚溱 刘艳荣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 慢性髓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bcr/abl及m-bcr/abl融合转录子追踪观察 秦亚溱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 四硫化四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PML/PML—RARα蛋白的变化 王景枝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相关性 徐娟[1] 陆道培[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血液学进展》 陈文杰主编/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1978年3月 《白血病治疗学》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年1月 《医院内感染及其管理学》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0年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 张之南主编/陆道培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 陆道培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2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官网下载网址

是中文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是3核心期刊,应该算是 A类核心期刊。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就国内来说的话大部分杂志都需要交审稿费。审稿费一般在几百元之内。因为目前国内知名杂志期刊的版面有限,而投稿者众多,所以他们是不缺稿源的。一些需要晋升正高、副高的卫生系统内人员想要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版面费。稿件提交后一般2个月没有消息一般就是没过初审了,如果还是想确认一下可以打电话问问杂志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官网

你好审稿周期:本期刊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如果三个月作者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作者可以另投他刊。

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院医务工作者。血液学方面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该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官网网址

刊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419XCN: 51-1693/R邮发代号: 62-59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曾用刊名: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创刊时间:1978PS:该刊为国家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

第6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将于2021年12月11日-14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ASH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5000多名会员,每年都会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中陆道培医学团队以2篇口头报告(Oral),9篇墙报展示(Poster),共11项研究成果惊艳亮相。作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佼佼者,陆道培医院能将世界最前沿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离不开其分子医学团队的贡献。分子医学团队为陆道培医院的临床精准治疗保驾护航,提供了精准的检测支持,也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值此之际,医脉通诚挚地邀请陆道培医院检验科专家接受采访,分享其即将在ASH会议上公布的最近研究进展。医脉通: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分子谱的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您认为未来B-ALL疾病领域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摘要号:1312基于转录组分类模型和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B-ALL中新的CXCR4alt亚型和Blnk基因剪接变异曹泮翔(生物信息)研究员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具有分期特异性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异质性急性白血病。尽管对B-ALL分子谱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风险分层,但是在转录组层面,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仍然未明,这给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1)B-ALL的治疗需要对疾病进行分型。经过系统地研究,我们发现结合机器学习和转录组数据,可以精准地对B-ALL进行分型,尤其是针对缺乏典型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的病例,包括Ph-like、ETV6-RUNX1-like和ZNF384-r-like亚型。进一步基于基因表达特征进行聚类,首次成功分离出以CXCR4改变(CXCR4alt)为特征的候选分子亚型。这种新发现的CXCR4alt亚型占B-ALL病例的2%,具有以CXCR4 R334X突变及FLNA过表达,导致CXCL12-CXCR4-MAPK通路活化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2)尽管B-ALL的分型有助于治疗,但仍然有不少分子亚型的病例难治复发,因而需要对B-ALL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以及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深入挖掘B-ALL发生发展背后异常的功能模块和转录调控网络,这些功能模块和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可以作为潜在治疗靶标。3)B-ALL中经常发生基因转录的异常剪接,亟需探索其剪切形式以助力B-ALL靶向治疗。我们发现BLNK基因的剪接变异常见于特定亚型的B-ALL患者,包括BCR-ABL1、ETV6-RUNX1等,而以pre-BCR信号活化为特征的亚型,如TCF3-PBX1和MEF2D-r,无BLNK的剪接变异体,提示BLNK基因的剪切形式可以辅助发现pre-BCR信号是否激活,进而辅助B-ALL靶向治疗。医脉通: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ML诊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否分享一下您近年来在AML诊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摘要号:2243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活化促进的基因长度突变、及其与含ATG预处理方案的移植预后的相关性周晓苏博士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基因高通量测序(NGS)即二代测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相对于一代测序,NGS不仅能发现更多低频率的突变,而且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便于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分子遗传学。AML是异质性非常高的血液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明确了部分与AML预后分层有关的基因,如FLT3-ITD,NPM2,RUNX1,CEBPA双等位基因等。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危险度进行分层,但是同一危险层级的个体仍然存在较大生存差异,所以基因突变的分类需要更深入细化的研究。此次我们在ASH摘要上公布的这项研究就是在NGS的基础上,探讨了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DNTT编码)活化的微同源介导的复制依赖重组(MMRDR)机制与基因长度突变(LM)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578例AML患者,通过对基因LM类型的分析,发现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类型中,其添加序列具有高GC含量的特点,序列长度与GC含量正相关。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含TdT活化可能参与的基因LM类型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DNTT。这些证据显示,作为淋系特异表达的TdT,AML中其异常活化介导的MMRDR机制在这些患者的基因LM中发挥作用。在基因LM总体发病率最高的FLT3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含有FLT3 LM-III型(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患者具有显著的DNTT高表达。我们对239例接受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ML患者进行了预后分析,发现FLT3 LM-III型突变的患者经含ATG预处理的allo-HSCT预后更好,提示ATG在部分异常表达淋系抗原的AML患者中可能同时有抗肿瘤作用。由此可见,基于NGS的肿瘤基因突变Panel筛查,结合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有助于提供更多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信息。医脉通: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但复发仍然存在。在您的研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砷治疗APL患者的复发和耐药突变情况如何呢?摘要号:236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和PML-RARA融合基因耐药突变分析陈佳琦博士虽然基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和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情况。为此,我们对APL复发、继发肿瘤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APL患者的情况。虽然APL患者获得了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但仍有3例患者继发肿瘤。而初次发病的8例和缓解期的1例APL患者均通过三联疗法(ATRA、砷剂和化疗)获得持续缓解且未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另有28例APL复发后到我院就诊,其中9例患者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研究进一步强调了APL患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坚持系统规范的治疗是获得快速缓解和减少复发的必要条件。少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突变导致的疾病进展,可见在规范治疗APL的同时,也应重视治疗本身和患者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继发肿瘤等情况。医脉通:TCF3-HLF阳性B-ALL临床少见,预后极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TCF3-HLF阳性B-ALL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摘要号:2387TCF3-HLF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单中心24例患者分析陈雪博士伴t(17;19)(q22;p13)染色体易位或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非常罕见,而且预后极差。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们在三千余例B-ALL患者中总共发现24例携带TCF3-HLF融合基因,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组疾病最大宗病例的研究。我们详细报道了这组病人的分子特征(包括融合形式、核型、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和临床治疗及转归。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5个月(6-75个月)。13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中位OS为23个月(13-75个月),其中8例直到随访结束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11例患者未接受allo-HSCT,中位OS为9个月(6-29个月),其中7例死亡,3例复发后再诱导失败,只有1例到随访结束时处于CR状态19个月。12例患者接受了CAR-T治疗,其中9例在CAR-T治疗后达到CR并桥接allo-HSCT。虽然伴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患者预后极差,但及时应用CAR-T联合allo 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结语一年一度的ASH年会,是全球血液病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陆道培医院连年入围ASH年会,充分展示了其在业内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全球血液学领域权威对陆道培医学团队的认可,其优异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国际血液学界的广泛赞誉。希望这股“中国力量”不断探索,引领中国医学走入世界学术之巅,惠及更多血液病患者。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摘要号顺序撰写。曹泮翔 (生物信息)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学士、药理学硕士、检验技师、助理研究员、深度学习开发与应用工程师(高级)从事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及遗传病的临床转化研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在血液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负责实验室二代测序(NGS)分析流程及平台的搭建、维护及更新,包括基于多基因panel检测和基于全外显子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的组学分析。基于血液系统肿瘤和遗传病大数据,进行过系统性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在血液病分子诊断领域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相应的研究成果于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ASHG)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作过学术报告和交流。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周晓苏 博士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后转入血液病研究院负责科研项目开发。主要从事血液肿瘤相关的免疫治疗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以及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分子诊断以及致病机制研究的经验。致力于血液系统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细胞治疗技术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以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陈佳琦 博士病理和医学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助理研究员、临床药师吉林大学药理学博士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日本血液学会年会 (JSH)、韩国肿瘤学会年会(KCA)、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协会年会(ISLH)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检验专委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委员,血液系统疾病实验诊断专委会委员中国国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药理学会会员,中华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017年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从事药物基因组检测、报告解读和个体化用药指导咨询工作。致力于血液系统疾病个体化用药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负责血液肿瘤患者用药指导和靶向治疗耐药突变检测项目。陈雪 博士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副主管、检验医师、助理研究员、遗传咨询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学博士,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先后负责血液系统遗传病项目和融合基因项目的应用和持续改进工作。分析和总结2万余例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及千余例急性白血病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Blood Cancer Journ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Cancer Gene Therapy,Clinical Gene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就国内来说的话大部分杂志都需要交审稿费。审稿费一般在几百元之内。因为目前国内知名杂志期刊的版面有限,而投稿者众多,所以他们是不缺稿源的。一些需要晋升正高、副高的卫生系统内人员想要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版面费。稿件提交后一般2个月没有消息一般就是没过初审了,如果还是想确认一下可以打电话问问杂志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