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财经》杂志社评洗白联想

发布时间:

《财经》杂志社评洗白联想

今时,包括《财》在内的很多所谓权威媒体。已经被“改制”,国家早已失去控制权,变为各领域企业资本家掌控的传声筒了。

听起来很著名。。看你做什么,编校排印的薪水应该比较固定,广告业务和发行则关乎业绩

《财经》杂志社评

这三个都是比较权威的~我推荐是《商业周刊/中文版》,除了及时的报道外,还有深度的内容,另外财经365也不错从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剖析问题~看一个杂志办的好不好,关键看他的内容及时性、深度,还有提供的资讯是否对自己有价值。

还行,最好是看看国外的杂志,含金量更高

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 1998 年 4 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在2008年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财经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1998年4月18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创办了《证券市场周刊Money》杂志,并聘任胡舒立担任主编。杂志后更名为《证券市场周刊月末财经版》、陆续刊发多组报道和评论,关注中国证券市场、电信业重组、中国加入WTO等重大话题。2000年10月杂志正式以《财经》刊名出版发行。《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琼民源》、《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这些文章不但以其调查之缜密、叙述之简洁而为世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叹服的是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2002年1月,《财经》改为半月刊。随着“谁来接管银行”、“开平之劫”、“贷款黑洞”、“接管深发展”、“东亚:银行涅盘”等一系列封面文章问世,《财经》开始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新探索。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基金黑幕》一文,矛头直指中国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揭露了许多腐败的现象,比如在桑拿浴间里头接庄等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十家基金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三大报上发表了严正声明,对《财经》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人打来电话,意思是基金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我们要小心呵护它、爱护它。批评一个具体的事件或批评一家公司可以,但怎么可以针对一个行业。面对着重重压力,《财经》发表了《批评权、知情权和新基金使命》一文予以反驳,严正指出:媒体的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远远大于利益集体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财经》继《基金黑幕》以后,又发表了《银广夏》的报道,揭露了宁夏一个上市公司造假的事实:他们不但改财务报表,生产线是假的,连海关报关单也是假的。《财经》懂得“打蛇要打七寸”的道理,为了这篇报道,厦门的记者整整跟踪了一年多,才掌握了充分的事实,然后经过了严格谨慎的调查研究,才写出了这篇力作。《财经》的文章斩断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财路,胡舒立却说:“我们要保护的是更多人的财路。”由于《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发表的报道又锋芒毕露,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同时《财经》杂志也一夜成名。为此,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财经》又推出了《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结果: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2009年11月9日胡舒立辞去主编职务。新任主编由何力担任,在何力及新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财经》继续坚持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方针,保持原有犀利风格的同时,注重可读性和服务性,发行量继续稳定增长。2010年3月1日出版的第五期《财经》杂志,其封面文章《再问央视大火》引发了全国各大媒体及民众的广泛关注。杂志全国范围脱销,后紧急加印5万册。这在《财经》12年的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订杂志就上杂志云

思想杂志联经

《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英国剑桥(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人文书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0,27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北京:三联书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14;北京:三联书店,2014)。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收入周阳山主编,《从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9),页242-267。《从曾静案看十八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大陆杂志》4 (1992):1-22。《历史记忆与历史:以中国近世史事为例》,《当代》91 (1993):40-49。《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3):679-712。Fu Ssu-nien: the Latter Days of a May Fourth Youth,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1 (1993): 5-〈心即理说的动摇与明末清初学风之转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94):333-372。〈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新史学》4 (1994):141-162。〈邵懿辰 (1810-1861) 与清季思想的激烈化〉,《大陆杂志》3 (1995):1-8。〈刘师培与清末的无政府运动〉,《大陆杂志》6 (1995):1-9。〈读傅斯年档案札记〉,《当代》116 (1995):30-53。The 'Daring Fool' Feng Fang (1500-1570) and His Ink Rubbing of the Stone-Inscribed Great Learning,Ming Studies 35 (1995): 74-〈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新史学》4 (1995):1-20。〈傅斯年与陈寅恪〉,《中国文化》12 (1995):238-241。〈清末民初的社会观与傅斯年〉,《清华学报》4 (1995):325-343。〈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汉学研究》1 (1996):177-193。〈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思与言》3 (1996):1-18。〈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新史学》2 (1997):93-132。〈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陆杂志》4 (1997):1-4。〈清初思想趋向与《刘子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97):417-448。〈清初的讲经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7):503-588。〈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两种危机〉,《当代》122 (1997):44-63。〈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学人》12 (1997):1-28。〈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当代》125 (1998):110-129。Evolving Prescriptions for Social Lif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From Qunxue to Society, in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Joshua Fogel and Peter Zarrow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258-〈潘平格与清初思想界〉,《亚洲研究》23 (1997):224-268。〈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二十一世纪》45 (1998):47-54。〈明末清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三礼的告天之学为例〉,《新史学》2 (1998):89-123。〈明末清初的一种道德严格主义〉,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69-81。〈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 (1998):245-294。〈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 (1998):557-587。〈方东树与晚清学风〉,《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页557-567。〈王国维与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论》与《夷夏东西说》为主的讨论〉,收入孙敦恒、钱竞编,《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页10-31。又收入贺照田、赵汀阳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三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页473-492。Gu Jiegang,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Wang Ke-we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 1998), 128-New Tide Society,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Wang Ke-we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 1998), 242-〈清初的下层经世思想:陈瑚、陆世仪与蔚村〉,《大陆杂志》1 (1999):1-21。〈思潮与社会条件〉,收入余英时等着,《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页103-143。〈明代心学家的社会角色──以颜钧的「急救心火」为例〉,《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页249-266。〈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李永炽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页279-318。〈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125-146。〈民国史学中的新派及其批评者〉,收入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页31-130。〈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不入城、不赴讲会、不结社〉,收入周质平、Willard J Peterson 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页367-418。〈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6 (2002):1-28。Zhang Binglin (Chang Ping-lin),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tonio S Cua (London: Routlege Press, 2003), 854-〈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学》4 (2003):177-19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一件公案──再论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交涉〉,见新亚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收入《新亚学术集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2003〕,第14期),页241-260。〈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页161-176。〈对《文史通义‧言公》篇的新认识〉,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229-256。〈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历史研究》(北京)2:59-74。王泛森著,冰野善宽译,〈历史と社会:中国近代史学の回顾〉,《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26 (2005):29-46。〈钱穆与民国学风〉,《燕京学报》新21 (2006):1-35。〈「主义」与「学问」──一九二○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收入刘翠溶主编,《四分溪论学集:庆祝李远哲先生七十寿辰》(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6),上册,页123-170。Preface, in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Tze-ki Hon and Robert Joseph Culp (Leiden, Boston: Brill, 2007), vii-〈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关「自我」的几个问题〉,收入氏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页171-200。〈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 (3):63-93。〈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别册1 (3):93-96。〈近代中国的线性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新史学》2 (6):1-46。The New Academic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umanities, 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 The Journal of Eastern Studies: Dae Dong Mun Hwa Yon Gu 63 (9): 81-〈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收入国家图书馆参考组编辑,《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国家图书馆丛刊‧专题选目类》第14种;台北:国家图书馆,3),页47-59。〈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二十一世纪》113 (6):44-54。〈程廷祚与程云庄──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个研究〉,收入田浩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2),页245-271。〈主义与学问:一九二○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收入许纪霖编,《启蒙的遗产与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评Peter Burke,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新史学》2 (1992):169-180。〈评Carlo Ginzberg,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新史学》3 (1995):217-228。〈历史方法与历史想象: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国学术》(北京)总18 (2004):219-237。(原应为2004出版,该刊脱期,实际出版时间为2005。) 杜正胜、王泛森主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傅斯年往来书信选:陈寅恪部分〉,连载《联合报》,12。〈史语所藏胡适与傅斯年来往函札〉,《大陆杂志》3 (1996):1-23。〈陈寅恪的未刊往来书信〉,《当代》123 (1997):64-68;124 (1997):52-61。〈刘半农与史语所的「民间文艺组」〉,《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册,页119-133。〈容肇祖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345-352。〈李晋华与《明实录》〉,《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下册,页467-473。〈逯钦立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册,页773-781。

中国当代思想前沿的报纸有人民日报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也是权威啊,cssci!

杂志社就是杂志社。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一个公司或一个什么局的基础上,顶多算个主办单位。。应该不会分级的。。单单自己什么都不算。

思想杂志台湾联经

史学研究顾颉刚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顾颉刚的私淑弟子黄现璠曾说:“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月,获得学术界好评。《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民俗研究在民俗方面,顾颉刚作过很多考察研究。对妙峰山的考察,对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对苏州婚丧礼节的论述,都不断有文章发表。在风气未开的当时,影响颇大。其中《妙峰山的香会》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这体现了顾颉刚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观点。吴歌研究1918年,他因病休学在家,因《北大日刊》的影响,开始搜集“怡情适性”的歌谣。他的搜集工作只有八个月,连带搜集了谚语、方言方音,后来发表于《晨报》,得到“研究歌谣专家”称号。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得到来自文学方面的称赞。胡适说:《吴歌甲集》“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道地的方言文学”、“这部书的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又开一新纪元了。”他此书突出的成绩在于对歌谣结合吴地的地域文化(特别是民俗)进行阐释;标明歌谣适合的场所、参与者、具体的动作等;不同地域歌谣的变化;特别是它内容详实的附录———阐述了从题目的类型到《诗经》以来的争论。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吴歌甲集》“不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了。像这样比较完善的民间文学整理本,不要说在解放前,就是在解放后也是不多见的”。故事研究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中国是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他对记载于各种古籍和流传于当时口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统的考证,意在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阐释。其《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特别是后文,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顾颉刚的见解,他最重视“演变法则”,试图由此来认识故事的源头、发展及变形。显然,他是将其古史学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运用到这个故事的研究中来的,这使其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成就卓然不群。顾颉刚对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结论,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其中对故事历史系统的研究成果,多年来一直成为定论。后来的许多民间文艺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补充与发挥,他的“演变法则”,也成为至今还在沿用的研究方法。当然,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是将传说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从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历史面目了。既然如此,传说中记载的其他古史现象也便不可信了。这才是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贯穿了新疑古派的思想与方法。在古史研究中,顾颉刚还涉及到许多古神话传说故事,对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均有研究。顾颉刚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动态考察的眼光(“演变法则”)和对古籍资料搜求鉴别的真知灼见,曾给我国民间文艺研究以巨大影响,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话传说人物、事件等,成为后来一些人的研究课题。除此,单就他在主编杂志、主持学会、宣传民间文艺、提醒带动同人进行民间文艺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导性作用而言,其功劳也是异常卓著的。 《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重印本) 《汉代学术史略》,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 《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 《崔东壁遗书·序言》,亚东图书馆,1936 《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中华书局,1955 《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尚书通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与章巽共同编写,谭其骧校订)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至第三集),中华书局,1988 《顾颉刚读书笔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浪口村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当代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 《我与〈古史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西北考查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 《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 《国史讲话》,中华书局,2010 《顾颉刚日记》,中华书局,2011 《国史讲话全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三采

台湾的出版社有:台湾商务印书馆、联经出版公司、皇冠出版社、三之三文化出版社、卫城出版、艺术家出版社、时报出版、东立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角川出版社、东贩出版社等。台湾采用西方社会制度,出版结社门槛较低,因此出版社较多。全台湾两千多万人口,其中注册的出版社四千多个,但实际运行的只有八百多个。扩展资料台湾省出版业在日本统治时期业相当落后,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到台湾时,全省仅有出版社100余家,期刊100余种。其后,出版业发展较快。1987年,全省出版机构约6200家,其中图书出版社2968家,有声出版社650家,余为报刊出版社和非盈利出版机构。1987年全省出版图书12010种(不含教科书和翻印书),期刊3177种、有声出版物1453种。全省70%以上的出版机构集中在台北市,小出版社居多,只有800余家图书出版社2年之内有书出版。年平均出书50种以上的中型图书出版社有22家,年平均出书100种以上的大型图书出版社是:台湾商务印书馆、联经出版公司、皇冠出版社等。全省出版社会科学书籍和刊物分别占全部书刊品种总数的80%和86%,因省内市场狭小及竞争激烈,书刊的售价低、销量小。除教科书和外国畅销书的中译本外,一般图书销量不超过2000册。期刊也因销量小,年停刊率在10%以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出版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省出版业

艺术财经杂志社联系方式

我帮你查了一下新版的北大核心目录,你所提到的这个刊物不在2011版的北大核心目录里面。

四川市场与发展杂志社 / 东升街89号蜀源大厦十三楼 / 86674087 高尔夫时尚杂志社 / 体育场路1号 / 6742574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 下汪家拐街16号 / 6138809 《财富时代》杂志社 / 东胜街1号青羊大厦7楼 / 6626320 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永陵路5号泰艺楼6楼 / 13808097426 农村经济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内 / 87013295 经营管理者杂志社 / 通锦桥路93号 / 6644767 《新食品》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洞桥街8号 / 66000119 四川省《分忧》杂志社读者之家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93584 财经科学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248 经济学家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17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 7013893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 商业街16号 / 86603211 《当代职校生》杂志社 / 陕西街26号3楼9号 / 86113069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 / 百花东路二号 / 7014462 《分忧》杂志社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32884 《民族》杂志社 / 文殊院街18号 / 6610665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 / 清江路口温哥华广场13楼F座 / 7775873 四川省情杂志社 / 清江东路31号 / 87366023 四川小学生生活杂志社 / 大安东路61号太升大厦10楼E座 / 028-86910952 现代领导杂志社驻西南记者站 / 实业街30号 / 6265228 《警苑》杂志社 / 文庙后街40号 / 6301426 中华儿女杂志社驻成都记者站 / 金河路57号团市委大院四楼 / 6125394 四川烹饪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6641387 晚霞杂志社 / 文庙前街92号 / 6116148 四川烹饪杂志社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86644735 银幕内外杂志社 / 东城根南街37号 / 6120448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外贸与交流杂志社 / 红星路一段9号 / 6623811 金税杂志社 / 南新街37号 / 6664774 《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锦江大礼堂后楼401室 / 6135350 优雅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43834 四川省教师之友杂志社 / 盐道街3号内招待所406,408号 / 86650231 电子天府杂志社 / 桂王桥西街66号 / 4372965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 / 福字街88号 / 6740338-6901 《商》杂志社 / 督院街30号省政府办公厅401室 / 86604245 西部旅游杂志社 / 盐道街3号 / 6670439 四川都市丽人杂志社 / 提督街54号锦阳商厦14楼I座 / 6618396 外事天地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72号 / 6248967 音乐世界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85547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东玉龙街52号 / 13908090667 四川视听技术杂志社 / 鼓楼南街99号 / 6748982 《钢管》杂志社 / 牛市口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内 / 4553136 中国商贸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双栅子街27号4单元9号 / 6612517 四川档案杂志社发行部 / 花牌坊189号 / 87699357 《西部皮革》杂志社 / 一环路北三段二号 / 83231807 四川建材杂志社 / 马鞍西路15号 / 3347475 家庭电子杂志社 / 抚琴东南路10号 / 87778793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畜禽业杂志社 / 茶店子东街130号 / 7533133 建筑安全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83379323 四川档案杂志社 / 花牌坊街191号 / 87660619 成都理科爱好者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西三段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 / 87770659 《建筑电气》杂志社 / 星辉西路八号 / 3310296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四川建筑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3336908 海峡两岸杂志社 / 蜀汉东路海峡大厦 / 87529567 汽车杂志社 / 九兴大道6号 / 85184287 四川交通安全之友杂志社 / 七道堰6号 / 6301448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 致民路36号 / 5451128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 11号 / 558032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四川工作站 / 磨子桥天歌大厦 / 5577648 技术开发与贸易机会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9772 《管理世界》杂志社驻四川记者站、《现代企业导刊》四川记者站 / 菊乐路24号406室 / 7041930 科幻世界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8745 西部畜牧经济(杂志社) / 武侯祠大街3号 / 85571033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四川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 创业路6号院内212,214,223房 / 5193030 《电焊机》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29号 / 028-83243976 中国西部杂志社 / 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 84361647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成华西街8号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2楼26号 / 7786116 四川草原杂志社 / 犀浦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办事处 / 85546877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02-07-11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泛利大厦10层。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740401117H,企业法人王波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财经》期刊出版发行;信息咨询(不含中介服务);技术培训;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749155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50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