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审

发布时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审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看你发的是什么级别的期刊,这样可以跟好的和你说的。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2002年“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2006年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2007年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2008年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2009年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2010年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2011年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周期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 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项目 “十二五”以来,该校每年从各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千项,合同额超15亿元。2014年,清华大学文科新开课题6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6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2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一般、专项)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1项。 部分重大项目、重点推广项目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成果奖励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0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20项。2015年,学校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1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61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01项。2015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7项,进行国家科技成果登记项目44项。  重要科研成果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专利技术2015年学校国内、国外及地区专利继续保持较高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内申请总数2130项,国外申请总数530项;国内授权总数1810项,国外授权总数390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5%;国防专利申请总数23项,授权总数3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2015年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三位。2015年,学校共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获奖总数继续踞国内高校首位。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1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该校2005-2014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计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4195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972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82篇。2015年该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8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96部。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2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4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394种;本校博、硕士论文3万余篇;缩微资料8万种;各类数据库551个;全文电子期刊69737种;电子图书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万篇。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国内多家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世界建筑》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装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快吗

您好,小编详细整理了关于该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15年,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同时以“大学校名”和“学报”冠名的期刊,是以客观的学术语言记录清华大学发展的编年史。《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月刊。作为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期刊,众多学术权威的力作与莘莘学子的处女作在其上交相辉映,使之成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科学精神的见证。ISSN 1000-0054;国内刊号:CN 11-2223/N。《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国内多家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这个也太多太多了吧,很明显范围太广。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

《经济全球化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交际礼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正确认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贫富差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8年第1期。“迈向学习型社会”,《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终身教育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网络时代,挑战传统文化传播观念”,《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22期。“公共关系传播手段与中国软实力构建”,《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论中国城乡间的信息传播”,《媒介产业—全球化 多样性 认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审视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性教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版。《区域传播学》,撰写国内传播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五个一’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2期。“2008北京奥运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模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建设和创新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0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浅析”,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8期。“新形势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8期。“传媒教育与传媒人的职业素质” 《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跨界融合,全面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阴山学刊》2011年第5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清华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