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投稿邮箱地址

发布时间: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投稿邮箱地址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地震会发生,但是目前还未发生大型的地震。而说起安徽的地震,昨天正好发生了两场小型地震:大家都知道,地震还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在版块之间的地震活动会更为频繁。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的交界部位。因为处理地震带,所以安徽时有地震还是很正常的。安徽历史上的大地震《汉书·本纪》记载:“[文帝元年]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这是目前所见涉及安徽地区的最早的地震记载,公历为公元前179年。当时楚国都彭城,时领楚、东海、淮阳、薛四郡国60余县,其中甾丘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北60里。在已保存下来的史志之中,有关安徽历史地震的记载约有700多条。根据目前已搜集到的地震史料的考证和推算,从公元294年至1903年,安徽共发生大于75级的地震12次:1)294年7月寿县5级地震2)1537年5月13日灵璧5级地震。3)1585年3月6日巢县南5级地震4)1644年2月8日凤阳5级地震5)1652年2月10日霍山5级地震6)1652年3月23日霍山东北6级地震7)1673年3月29日合肥5级地震8)1743年6月30日泾县5级地震9)1829年11月18日五河5级地震10)1831年9月28日凤台东北25级地震11)1868年10月30日定远南5级地震现代地震自1904年至1985年,安徽境内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5次,0级以上地震18次;1)1917年1月24日霍山25级地震2)1917年2月22日霍山5.75级地震3)1934年3月18日霍山、潜山间5级地震4)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间25级地震5)1962年7月12日庐江东4级地震6)1965年3月15日固镇任桥4级地震7)1966年7月27日定远4级地震8)1967年7月11日马鞍山6级地震9)1969年2月28日利辛21级地震10)1969年4月2日阜阳、阜南间4级地震11)1973年3月11日霍山5级地震12)1973年9月22日濉溪0级地震13)1979年3月2日固镇0级地震

盆地内不会发生地震,但与盆地的边缘及边缘往外是地震的高发区,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会波及到盆地。我国的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内不会发生地震,但边缘地震不断,例如汶川大地震就是四川盆地西边缘的龙门破裂带破裂导致的。新疆柴达木盆地四周6、7级地震不断。四川盆地内部的这些逆冲推覆断层成熟度低,在水平面和垂直剖面上往往呈雁列式分布,断层的端头、闭锁的弯折处、雁列迭重等部位都是应力集中和能量高度积累的地方,一旦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或摩擦强度,地震就发生了。扩展资料:盆地下的地壳一般较为坚实,相对于周围的褶皱或山地更不易变形破裂。但盆地与周边山地、褶皱的交接处一般更为脆弱,一般大的断裂带都沿着山地与盆地或平原的交接处分布,由于盆地地块的坚实,断层面也向山地方向发展深入。当断层不得不剪断强岩层(如砂岩、白云岩)向上斜爬时就可能形成5-5级中强地震。所以四川盆地内部绝对孕育不了12汶川0级那么强的特大地震。虽然四川盆地地势平缓,伴随中等地震,不会有大面积地震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和滑坡产生,但是四川盆地内建筑物大多建在第四纪松散或半固结的沉积物上,极震区里地震波的剧烈摇晃会使这些含水的沉积迅速液化,造成惨重的房屋倒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地震危险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盆地

重庆,四川,云南,河北这些地方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区,他们发生地震的频率非常的高,我们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一些警报。

华南地震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在我们国家广阔的疆土上,总共分布着七个地震带。首当其冲的是青藏高原地震带,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山峰,伫立在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但是这个山峰的高度还在逐年的增长,在这个地震带上的以及它周边的地区发生地震是非常频繁的,而且这个地震带上的板块活动是比较活跃的。华北地震带基本包揽的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地区,像唐山大地震就是因为这个地震板块活动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少人都在这次大地震里没有逃过死神的追逐。如今唐山又以它更好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都不会发生。第三个是东南沿海地区地震带,主要是附件和两广地区,这个地震带相对比较佛,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型的地震,倒是台风对于他们来说破坏力比较大。但是一旦这个地区发生大型地震后果也是无法想象的,海啸等二次灾害可能会让这些地区陷入一种更恶劣的境地。南北地震带是从我国的宁夏地区一直往东,穿过陕西四川云南等地,横断山脉就是在这个地震带上,近几年这个地震带异常活跃,陕西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都是在这里发生的,不难看出这个地震带上发生的地震级数较大造成的破坏力也非常强,希望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平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另外台湾地震带和新疆地震带的周边也会偶尔发生一些小型地震。不过希望大家无论经历了什么最后都能平安健康。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中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一、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居全国之首。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华北地震区: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辽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三、新疆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四、台湾地震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亚欧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东部地区地震频发,因多发生在外海,造成的灾害相对较少。西部地震虽不如东部地震频繁,但因其震源较浅,且多发生在陆地,加之人口稠密,破坏性大。五、华南地震区: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5级地震。 拓展资料:一、地震指地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二、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三、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被人们用作热能、动力的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人们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进行人为的释放这些物质的能量,制造了机车,发电,发热,以及炸药,炮弹等等,都是根据物质的属性,让物质转变成能量。说到这里,难道这些物质的能量必须需要人为么?不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大自然早就做好了,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让能量物质释放能量,那么,大自然也一样可以做到,那么,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就可以自然的释放能量,地球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能量物质,他们会按照大自然自身的释放过程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的自发式释放能量的现象怎没有了?这难道不是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的现象?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能做到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开采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能量释放,制造成热,电,动力,同样,大自然自身也可以完成这个能量的释放,也可以有地热,雷电,动力,这就需要思考了,大自然自身所做的这些,雷电看到了,地热发现了,但可是,大自然自发释放的“动力”,怎就没有了呢?假如说,地震是板块运动挤压能量形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注意看,地球内部能量矿物质自发释放的巨大动能去哪里了?巨大动能在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去哪了?肆无忌惮的宣传板块学说、板块挤压造成地震,被实锤,全部是。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四川泸县地震致境内停运、停课:泸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有一条国道和桥梁受损,高铁、客运站已经停运,县里面通往震中方向的公共交通也已经停运。泸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学校正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暂时没有上课。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0度,东经34度)发生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隆昌市16公里、距富顺县36公里,距泸州市38公里,距成都市196公里,距重庆市124公里。以上内容参考 云南防震减灾网-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投稿邮箱

当然会地震啦。广东省的河源市,堪称是广东省的“地震之乡”,几乎每年都会有地震。至于大地震的话,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潮州、汕头),在历史上就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EI工程索引期刊列表,期刊影响因子  1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工业大学 403 10348  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北京科技大学 550 15053  3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 529 18143  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 501 24889  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 593 24732  6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 756 25987  7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 383 11882  8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322 10837  9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 425 27042  10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大学 545 15236  11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 726 23134  12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优先出版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 502 44158  13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优先出版期刊  吉林大学 701 11771  14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大学 872 12987  15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解放军理工大学 288 5115  16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理工大学 330 10765  17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清华大学 517 57347  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 426 40700  19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深圳大学 610 3112  20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四川大学 744 13670  21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 537 17853  22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 634 37774  2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 560 33152  24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 395 11281  25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 608 19606  26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优先出版期刊  浙江大学 551 24977  27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大学 789 16413  28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 574 22747  29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38 72082  30 爆炸与冲击 中国力学学会;四川省力学学会;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663 11993  31 固体力学学报 中国力学学会 558 9595  32 计算力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力学学会 419 17521  33 力学学报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769 23615  34 振动与冲击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054 17498  35 高压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 510 4502  3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学会 360 37413  37 光学学报 中国光学学会 042 38833  38 光子学报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24 27690  39 计算物理 中国核学会 380 6681  40 声学学报(中文版)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国声学学会 901 15071  41 中国激光 中国光学学会 997 29497  42 人工晶体学报 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 462 9081  43 测绘学报 中国测绘学会 403 20079  44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武汉大学 779 27230  45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 705 27773  46 矿物岩石 成都理工大学 854 9010  47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299 66460  48 农业机械学报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723 32683  49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 242 37943  50 工程力学 中国力学学会 583 26938  51 振动工程学报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533 17034  52 材料工程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627 15145  53 材料研究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647 15567  54 复合材料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987 19396  55 功能材料 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 588 31878  56 无机材料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06 31374  57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真空学会 426 5836  5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矿业大学 077 19175  59 煤炭学报 中国煤炭学会 787 26000  60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 506 21541  61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333 19015  62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573 38668  63 石油学报 中国石油学会 437 34397  64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中国石油学会 619 9237  65 材料科学与工艺 优先出版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 508 11612  66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595 7509  67 焊接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555 16133  68 金属学报 中国金属学会 835 37021  69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827 19429  7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090 34615  71 光学精密工程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239 19822  72 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544 46013  73 摩擦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10 16939  74 仪器仪表学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785 36112  75 振动测试与诊断 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85 6972  76 兵工学报 中国兵工学会 377 10422  77 弹道学报 中国兵工学会 231 4293  78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431 25992  79 内燃机工程 中国内燃机学会 502 9758  80 内燃机学报 中国内燃机学会 688 14732  81 燃烧科学与技术 天津大学 498 7847  82 太阳能学报 中国太阳能学会 512 20533  83 核动力工程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257 5482  84 强激光与粒子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省核学会 671 17799  85 原子能科学技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47 6525  86 电工技术学报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161 26632  87 电机与控制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86 8721  88 电力系统自动化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083 109995  89 电力自动化设备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国家电力公司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687 21893  90 高电压技术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003 31448  9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319 118514  92 半导体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电子学会 431 14693  93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北京邮电大学 620 8292  94 电波科学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460 9672  95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科技大学 347 14519  96 电子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686 73923  97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328 21019  98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55所) 211 3635  99 光电子激光 天津理工大学 454 14853  100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光学学会 140 10134  101 通信学报 中国通信学会 595 30766  1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44 15032  103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499 36575  104 机器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731 22520  10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 705 38391  10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中国兵器工业210研究所 844 39070  107 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796 62317  108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 117 56723  109 控制理论与应用 优先出版期刊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555 31260  110 控制与决策 东北大学 907 41428  111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384 3022  112 软件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81 76363  113 自动化学报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572 35255  114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702 38249  115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952 12632  116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902 32509  117 硅酸盐学报 中国硅酸盐学会 969 35168  118 燃料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142 17565  119 新型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397 9132  120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会;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院 408 12149  121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重庆大学 533 14824  122 建筑材料学报 同济大学 597 9252  123 建筑结构学报 中国建筑学会 074 36926  124 土木工程学报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921 47212  12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505 89626  126 岩土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989 75588  127 岩土力学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879 48473  128 水科学进展 优先出版期刊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 230 26924  129 水力发电学报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546 10723  130 水利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378 65957  131 铁道学报 中国铁道学会 540 21133  132 中国铁道科学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99 14381  133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公路学会 996 28908  134 船舶力学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 332 4643  135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 375 8943  13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32 19179  137 固体火箭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中国宇航学会推进专业委员会 439 5740  138 航空材料学报 中国航空协会 464 5219  139 航空动力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航空学会 430 11516  140 航空学报 优先出版期刊  中国航空学会 636 23164  141 空气动力学学报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320 7668  14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64 14565  143 实验流体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268 3228  144 推进技术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434 11375  145 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 & Astonomy 中国科学院 453 423  146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860 1538  147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院 135 202  148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896 800  149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科技部863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1 160  150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323 141  15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中国光学学会 637 1705  152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76 211  153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 500 689  154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上海大学 262 1020  155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627 2511  156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中国科学院 440 780  157 Rare Metals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456 624  158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 156 280  159 Journal of Rare Earths 中国稀土学会 260 1359  160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369 243  161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 298 537  16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04 1704  163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东华大学 065 314  16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矿业大学 258 409  165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工学会 534 1078  166 China Welding 中国焊接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196 162  167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中国金属学会 263 448  168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 210 634  169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 128 429  170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6 315  171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215 962  172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浙江大学 323 510  17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北京科技大学 251 617  174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075 119  175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东南大学 295 818  176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上海交通大学 125 165  177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优先出版期刊  哈尔滨工业大学 132 355  178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 480 811  179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 097 686  180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16 771  181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中国航空学会 303 672  182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474 5232  183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天津大学 342 1093  184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邮电大学 596 176  185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中国航空机电集团第二研究院 268 387  186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华南理工大学 220 217  187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428 269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广东不可能地震的,只会被别的地方影响。轻微抖动不超过三分钟。

华南地震期刊投稿邮箱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3日6时2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发生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88度,东经14度。

岳麓版搜ANDY200126历史

不会有地震!首先,0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地区,而广东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并不处在两大板块交界之处,因此缺乏发生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次,从地壳运动速度来说,广东虽受到西北方向印度板块和东南方向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但运动速度仅为2mm/年,运动水平较低,近年也未发现运动速度加快、可能引发地震的迹象。第三,通常在大地震发生前的较长一段时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从目前地震观测资料和专家分析判断来看,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正常,未出现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前兆信息。因此,排除广东发生巨大地震的任何可能性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中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一、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居全国之首。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华北地震区: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辽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三、新疆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四、台湾地震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亚欧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东部地区地震频发,因多发生在外海,造成的灾害相对较少。西部地震虽不如东部地震频繁,但因其震源较浅,且多发生在陆地,加之人口稠密,破坏性大。五、华南地震区: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5级地震。 拓展资料:一、地震指地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二、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三、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重庆,四川,云南,河北这些地方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区,他们发生地震的频率非常的高,我们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一些警报。

当然会地震啦。广东省的河源市,堪称是广东省的“地震之乡”,几乎每年都会有地震。至于大地震的话,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潮州、汕头),在历史上就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我很佩服一楼。。呵呵o(∩_∩)分儿给他吧~~楼主

广东不可能地震的,只会被别的地方影响。轻微抖动不超过三分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