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河北林业科技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河北林业科技投稿经验分享

上海青灰色的建筑群组合园区,极具现代特色,园区内的标示设计、景观布置、绿化点缀、修饰风格无不显露出充满艺术氛围与创意组合的空间美。步入其中,感受到那股艺术穿梭的气息。两边的墙面涂满了趣味各色的涂鸦,天空虽然还下着不小的雨,但这些涂鸦在雨中浸润下更有了独特的感触,让人寻味。整条道路的墙面像是一幅展开的彩色画卷,极具层次感。主题丰富,用色多样且大胆,充满创意与艺术感觉的世界。  驻足细心观看,一弄一堂、一房一门、一瓦一土、一处拐角、一个门牌……到处都充满了创意色彩,门上水墨油画乱写乱涂几笔,废铜烂铁、旧纸破木头、不起眼的石头在艺术家的手里就会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和艺术。其实所有的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只要有思想在、善于思考肯实践,善于利用头脑创意,我们一样可以将生活处处变成充满艺术的时空和世界。艺术活动就能够在不经意间激活那些城市原本不起眼的角落,以及被城市发展的潮流和城市化进程中遗弃的地方。而如今,这里却成为了国内外“艺术界”、“设计界”们慕名而至的艺术创意中心,还有其崛起发展带来的相关产业链,这里,已然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而在这些背后,这些衍变,历史的变迁以及这些创意中心的形成、发展,足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细细的品读、学习、研究,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艺术、文化创意与产业紧密相融合而形成的附加价值和产业链,究竟怎样以更好的姿态前进,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当代,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比如,当地代表性的老建筑、民间手工艺术、象征时代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融合而成的各个产业链价值,结合现当代艺术文化、大众关注的生活方式,成为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和文化创意产业地标等,是否更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挖掘的呢?这些是我参观了上海后我最深的感触和最大的思考。  经过这次对我的人生很有意义的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古人们的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为什么古人能够创造的出至今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超过的境界呢。这一次考察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感触和思考,更多的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灵感。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 6亿t铝、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上接第50页)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2008版中不是。

河北林业科技投稿经验分享会

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2008版中不是。

河北林业科技 和 水土保持研究 很好啊 都是核心期刊 挺权威的

河北林业科技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比如现代园艺 中国园林是核心级的 相关、相似、能征收给类文章的期刊

河北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今年夏天的农大对口招生考试时由班长监考。我有幸关注了这场考试。我也有对口招生的同学。从学校本二,本三,与专科对比。相同点:老师:是进行抽签安排,不存在差异对待。学生:进入大学,在一个校园,没有人关注你当初高考考了多少分,又是啥专业的。大学里是有能者居上。教材:绝大部分教材相同,但一些会按照学生能力,其实就是录取批次。进行调整,比如本二和本三教材相同。专科教材是按照国家教委的来的,内容上要简单许多。专业课:这个是相同的,不存在因为是本三或者专科,实验室等时间比本二的安排的少的问题。不同点:课本:专科的内容深度不如本二本三。考试:考试分批次考,教室有限。题目不同。总体而言,本一本二的最难,本三其次,专科最简单。学费:本一本二是4500,农林类是本三贵,近一万。专科和本一本二一样。对口招生和本一本二也一样。毕业证: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本三会写: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学学院(本科),专科也会注明。建议:农林类建议考研,因为本科阶段很难有合适的职位。需求量也很小。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位,当然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科研所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看自己的实际水平去投就好了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林业科技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福建林学院学报广东林业科技经济林研究林业科技开发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木材工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林学院学报西部林业科学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中南林学院学报竹子研究汇刊(其实我也不懂,这些参考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应该都是核心期刊,09的借人了,抱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