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燃料与燃烧论文

发布时间:

燃料与燃烧论文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燃烧化石燃料综合利用论文你这个怎么谈,分析完整多少字,格式的非常的

燃料与燃烧论文题目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哥们 你的论文写好了嘛?我这次的论文也是这个!!!

燃料与燃烧论文选题

同是东华沦落人,我只搵到(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写有科学研究的论文,比如写植物,动物,先写开头,再写经过,再写结过就行了~~~~ 你可以写自然现象或者自己动手创作哦。把过程写一些_id=23&class_id=515

燃料与燃烧论文3000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燃烧化石燃料综合利用论文你这个怎么谈,分析完整多少字,格式的非常的

燃料燃烧论文5000字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5℃-5℃,修改为0℃-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0℃-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5℃-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0℃一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3℃-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3℃-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摘要:温室效应会引发种种—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减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决途径。温室效应,臭氧、空调,酸雨……等等—系列空气污染名词,伴随着我们人类踏上21世纪这块新土地。它们环绕在我们周围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牵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新名词中,最为显眼的当属温室效应。因为它是—把“双刃剑”,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是CO2,曾经被人类称为“最为乖巧的气体”,现在都变得“叛逆”起来。伴随着各种监测技术的日益臻熟,人类对温室效应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谓温室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变暖。这是人们对大气对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称。打个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冻,如果我们盖个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内的瓜果蔬菜则会—片生机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内始终保持着恒温。事实上,今天的地球也变成了个大暖房,这个能起“玻璃作用”的东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可让太阳光喷射到地面,加热地面使地球升温。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然后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很像温室的原理,故叫作“温室效应”。本来“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比较“温柔”的,它可以帮助调节温差,使地面上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对农业生产及其它方面是极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温室效应”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乖巧儿”了。它已经走火入魔了,正向人类发起了攻势。由于“温室效应”,海水变暖膨胀,海平面上升2—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导致了—些岛国被淹,就拿南极洲来说,它上面有—个巨大的水盖,厚度达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儿。现在天气变暖,南极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断上升。现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为了—片汪洋泽国。有不少专家指出,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则“二氧化碳”。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烧的也就看我们人类自己。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前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开状态。就拿我国来说吧,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仅次于美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对这科学家们各抒已见,—部分科学家认为高浓度的CO2会刺激植物的生长,无疑给人类带来福单。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国《自然》杂志的—篇研究后果定会令他们大跌眼镜,同时这也告示着世人。美国杜克大学几位植物学家经过实验得出结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只会在短时间内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长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不会有很大变化,仍会保持—定水平,这个结论是他们通过对两组森林实验所得到的。他们在第—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ug,g-1cug,g-1为之—的气体,以模拟6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为365ug,g-1左右,在实验开始的两年里,第—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显增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快约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与第二组森林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既然温室效应导致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温室效应”的元凶。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是今天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9月30日,来自60个国家与地区包括9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500多名科学家出席美国召开的“气候变化高层科学会”。会议提出,必须开发清洁绿色新源来取代燃煤油令这些易散发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如加大对太阳能的开发,大面积利用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这些都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来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条件,也有专家提出将煤经过科学处理用“环保煤”,我国用其燃烧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变废为宝,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最近美国与挪威科学肌�试验将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岩石缝中,把这些使全球变暖的“元凶”打入海底冷宫。总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必将能有效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使气候四季有序。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