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教育家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教育家杂志主编

《当代教育家》杂志,是由著名教育记者,著名教育策划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先生创办,是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是一本推动中国教育家成长的综合性杂志。2012年1月1日,《当代教育家》杂志终于在国家层面获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全国统一刊号:CN37-1488/G4,国际刊号:ISSN2095-35。李振村出任总编辑,杂志社在上海、北京、山东设有编采中心。2014年1月,朱文君正式出任《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兼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当代教育家》是中国第一本以“教育家”名字命名的全彩印高端教育人物杂志。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携带着这样的梦想:推动更多一线老师和校长,从课堂上、从校园中、从教育田野里,走向教育家的殿堂!因此,她注定将具有与传统教育期刊完全不同的基因——她不仅仅努力办刊,还将努力“办学”:打造帮助校长和老师成长的“研修学堂”;汇集国内一流专家和名师,研发面向未来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她不仅仅致力于发现好的文章,还将致力于发现教育大地上那些隐于山川丛林的不被人知的非凡人物,提供舞台,提供机会,让草根教师和校长能够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2012年3月24号,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当代教育家》杂志创刊座谈会正式举行,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表达了热烈祝贺和大力支持之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著名教育家也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12年3月6日至9日,当代教育家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合作,推动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埃斯奎斯首度中国大陆行,雷夫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演讲引发国内教育界热烈反响; 2012年5月8日,《当代教育家》与新教育研究院合作,策划和举办了日本著名教育家、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上海演讲会;由李振村出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将作为《当代教育家》杂志社的第一所“全课程”改革实验校,开始系列“全课程”实验的破冰之旅。 《当代教育家》杂志已经在路上,她渴望支持,呼唤同行。

蔡元培 马寅初 陶行知

现任《当代教育家》杂志执行主编,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副主编、1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语文学科教研员兼科学学科教研员、全国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国家级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核心成员。2006年以来,开创小学“小古文课程”,独创“文白对读,文白对写”的教学策略,用情趣召唤小学文言课的归来,为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有益的尝试。2010年编著《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一书,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2012年《人民教育》长篇报道了朱文君的“小古文课程”实验,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作为一名编辑记者,朱文君参与了《为什么是抚松》《潍坊九问》等长篇教育改革纪实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为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薛法根、管建刚、贾志敏、周益民等做过专辑,为国内小语名师写过大量专题报道。

《家庭教育》杂志主编

《家庭教育研究》期刊正规。《家庭教育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人民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家庭教育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2-1470/G4,邮发代号:6-78。主要栏目:主要栏目:家教信息、家教论著、教育论坛、教学案例、家教经验、教育管理、理论探讨等。《家庭教育研究》杂志是研究探索家庭教育在人类生活中起源、发展、进化作用的综合性教育刊物。

我也听过这名字,好像什么绯闻

崔跃松 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供职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省直机关讲师团成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素质教育》特约专家;新安百姓讲堂金牌主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特聘理论教员。安徽省演讲学会会长;多年来,潜心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和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2004年朝核“六方会谈”前专程为钓鱼台国宾馆干部职工做礼仪及综合素质培训;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专业指导老师。曾在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和全国300多个城市的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单位做过近3000场专题讲座。著有《别让借口占上风》、《爱,我们有话要说》、《崔跃松 演讲的艺术》、《家庭教育101招》等系列丛书。主要讲授专题1、时政及党建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时事政治报告解读;党风廉政建设等。2、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执行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单位);企业文化;公务礼仪;家风家教;年终述职和竞聘上岗演讲技巧;领导干部演说能力等。3、励志类:做快乐有为的机关干部;打造阳光心态,做新时代有为干部等。4、其他类:可根据单位实际和要求命题作专题。

教育家杂志主编是谁

杨昌济 (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这个才是 最著名的

B、蔡元培 D、徐特立 E、陶行知

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一八八○年以后,美国当时仅有的一本哲学杂志是《思辨哲学》(Speculative philosophy)哈锐士教授是该杂志的主编人。哈氏受德国哲学的影响颇深,是德国哲人黑格尔(Hegel 1770-1831)的信徒。在一八八二年,哈锐士接受了杜威第一篇哲学性的论文「唯物主义之形而上的假设」(The meta physical Assumpations of Materialism)。稍后,杜威又写了两篇论文,交由哈锐士发表。这三篇文章的组织及系统化的技巧很好,并不以内容见长;但是对一位青年哲学家而言,自己的论文能够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是多么大的一种兴奋和鼓舞呢! 一八八二年的秋天,杜威向约翰霍布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申请教学奖助金,先后两次被拒,于是经由他大学时的泰锐教授以及哈锐士的鼓励,向他的姑姑借了五百元美金,开始了以哲学为主的研习生涯。当时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Gilman)聘请了不少哲学上卓有成就的学者;他本人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都寄以关切,时时给予指导;而且上课时采取讨论的方法,富于思辨的气息,注重自由运思的精神,不受传统思想的约束,举行公开的辩论,凡此种种,使杜威有发展哲学见解的机会与环境。在杜威完成其博士学位后,吉尔曼曾亲自在办公室召见杜威,加以鼓励,并劝勉杜威不可过分手不释卷地孤独自处,并且给杜威留学欧洲的一笔补助费用。 此后,杜威在密西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担任哲学讲师。在教学期间,有一位以前曾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过杜威半年的毛尔斯(GS Morris)教授让出房子给杜威夫妇居住。杜威为了感念这位恩师,把他后来所生第三个儿子取名为毛尔斯;这个孩子聪颖过人,是杜威六个子女之中最具天赋的一个,不幸却因病夭折。丧子之痛对杜威夫妇的打击很重。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一九○四年,因为实验学校的归并问题,杜威不表同意,遂辞职离去。他离开支加哥大学时,不知何去何从。他写信给当时心理学界权威詹姆士(William James),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希望获得一个教学的位置。经由詹姆士及杜威老友卡特尔(J Mckeenl Cattel)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协助,为他在哥大师范学院谋得一职。 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是杜威的教学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由于接触外籍学生的缘故,使他将教育的思想也能影响到世界其它各地。尾野教授是一位日本的留美学生,曾受教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担任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我国学人蒋梦麟先生也曾在美国受教于杜威,就近邀请杜威于日本讲学完毕之后来华讲学。一九一九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一九二八年,杜威曾经去了苏联;并到过土耳其,协助土国教育之改革;又到过南非、墨西哥等地。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廿六年才退休,退休之后仍从事著作,并热心于民本主义之阐扬。在他七十八岁时,还一度到墨西哥为苏联托洛斯基(Leon Trotsky)辩护,驳斥斯大林对托氏的指控。 杜威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在他的鼓励下,美国大学教师于一九一四年组织了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Th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四年之后又在纽约组织了纽约教师联合会(The New York Teachers Union),作为维护教师权益的一个有力组织,不仅消极地维护了教师的权利,而且积极地争取教育专业化的实现。 杜威曾在八十七岁时再婚一次。他与人合著的《认知与所知》(Knowing and the Known)在他九十岁的时候出版。他一生孜孜不倦的为学精神委实令人敬佩。他九十三岁时(公元一九五二年)因肺炎去世,当时身体并不孱弱,心智情况尚佳。 这些够了么

1、杨贤江(1895-1931)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1917年夏,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任职,工作之余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并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2、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3、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4、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5、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贤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元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有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特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教育家杂志主编名单

现任《当代教育家》杂志执行主编,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副主编、1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语文学科教研员兼科学学科教研员、全国中华吟诵协会理事,国家级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核心成员。2006年以来,开创小学“小古文课程”,独创“文白对读,文白对写”的教学策略,用情趣召唤小学文言课的归来,为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出有益的尝试。2010年编著《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一书,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2012年《人民教育》长篇报道了朱文君的“小古文课程”实验,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作为一名编辑记者,朱文君参与了《为什么是抚松》《潍坊九问》等长篇教育改革纪实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为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薛法根、管建刚、贾志敏、周益民等做过专辑,为国内小语名师写过大量专题报道。

B、蔡元培 D、徐特立 E、陶行知

应试教育是魔鬼,毁了多少孩子的青春。

《当代教育家》杂志,是由著名教育记者,著名教育策划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先生创办,是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是一本推动中国教育家成长的综合性杂志。2012年1月1日,《当代教育家》杂志终于在国家层面获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全国统一刊号:CN37-1488/G4,国际刊号:ISSN2095-35。李振村出任总编辑,杂志社在上海、北京、山东设有编采中心。2014年1月,朱文君正式出任《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兼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当代教育家》是中国第一本以“教育家”名字命名的全彩印高端教育人物杂志。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携带着这样的梦想:推动更多一线老师和校长,从课堂上、从校园中、从教育田野里,走向教育家的殿堂!因此,她注定将具有与传统教育期刊完全不同的基因——她不仅仅努力办刊,还将努力“办学”:打造帮助校长和老师成长的“研修学堂”;汇集国内一流专家和名师,研发面向未来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她不仅仅致力于发现好的文章,还将致力于发现教育大地上那些隐于山川丛林的不被人知的非凡人物,提供舞台,提供机会,让草根教师和校长能够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2012年3月24号,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当代教育家》杂志创刊座谈会正式举行,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表达了热烈祝贺和大力支持之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著名教育家也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12年3月6日至9日,当代教育家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合作,推动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埃斯奎斯首度中国大陆行,雷夫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演讲引发国内教育界热烈反响; 2012年5月8日,《当代教育家》与新教育研究院合作,策划和举办了日本著名教育家、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上海演讲会;由李振村出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将作为《当代教育家》杂志社的第一所“全课程”改革实验校,开始系列“全课程”实验的破冰之旅。 《当代教育家》杂志已经在路上,她渴望支持,呼唤同行。

教育家杂志主编姚曦

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初名沪读重元(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逼近江岸,寺基有倾圯之危,住持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现今寺址。 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明洪武二年(1369年),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至今呜响大殿,声洪震远。清初以来,静安寺屡经兴废。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并勒石记其事。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上海道(长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东建报恩院供僧众居住,捐田24亩供香火。。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咸丰同治之际,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唯余一座大住持殿。住持鹤峰在缙绅李朝观、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静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仪轨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蔚为奇观。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三月三到龙华(看桃花),四月八到静安(逛庙会)”遂成为沪上民谚民俗。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古寺山门前的涌泉,被誉为“天下第六泉”。 太平天国时期 静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仅存1座大殿。光绪初年,大殿塌记。光绪三年(1877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因捐资不继,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数年。后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劝募,并得邑绅姚曦、徽商胡雪岩等捐助,于光绪六年三月开工续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鹤峰等勒碑记其事。此后静安寺多次修葺。光绪九年(1883)由李朝观作记、住持鹤峰勒碑,《重建静安寺记》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宝殿前壁。 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座楼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静安寺恢复旧观。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静安南翔塔院”一座,将静安寺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建祖师祠,供历代祖师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专人管理。直到民国年间,尚有七十三间房屋,土地六十四亩。 1912年至于1916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八指头陀)任会长。次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1919年,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命名为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香火鼎盛,礼佛游览者洛绎不绝。寺宇不敷应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在大殿东兴建三圣殿,基本形成寺院之主体格局。静安寺又几度兴修。民国10年(1921年),沪西一带日益繁荣,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l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5亩。民国34年,回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内无所建树,而寺产纠纷兴讼不断,留下许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师继任住持,革弊图新,转向佛学教育,注重佛学研究,曾举办数十次佛学讲座,分别礼请应慈、圆瑛、芝峰、丁福保、赵朴初、蒋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讲,同时成立静安寺护法会,会同监院密迦整顿寺务,寺风顿有起色。 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木(铁翁)题额“静安古寺”。并在新山门前、“天下第六泉”井栏一侧,竖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为静安寺标志。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诞及静安佛学院开学,在揭幕典礼上,太虚大师以三喜临门,亲自主持剪彩,拈香礼佛,欢喜赞叹。与会僧俗逾万人,成为当时沪上佛界一大盛事。在此期间,静安寺还于寺后门向华山路,创办静安小学。于南翔建立静安农村实验学校。该校由持松、白圣、赵朴初、毛效同、顾恒(暨南大学农学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师主持教务。两校经费均同静安寺负担。 解放战争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监院密迦委托周孝廉、奚亚夫二律师,联名致函上海市佛教会,主动提出愿将静安寺由子孙剃度制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请市佛教会主持推贤选能继任静安寺方丈。同时,静安寺会体僧众也赞同德悟、密迦这一建议,亦函呈上海市佛教会请求改制选贤。于是,上海市佛教会尊重住持德悟法师及全寺僧众愿望,于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及全寺僧众,举行会议,一致决定该寺改为永久十方丛林,并公推持松法师为改制后首任住持,兼任静安佛学院院长。持松法师接任时,提出四项要求:“一、静安寺既定为十方丛林,今后住持选举,应由佛教会会同本市诸山代表及本寺两序大众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静安寺应作为佛教文化事业中心,逐渐减少酬应,以期成为纯粹弘法之道场。三、寺内经济应行公开,尽力所及,举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潜心内学,不善外缘,重违大众嘱托,除寺内行政大计如需本人主持外,其余事务,概由监院领导诸执事分别负责。所有琐务应酬,幸勿相累。”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持松法师担任住持后,任命白圣为监院,四项规约,得以实施,寺务大有进展。静安佛学院建于1946年春,聘太虚大师为首任院长。后持松法师继任院长,白圣为副院长。育枚为教导主任,圆明、守成、妙然先后任监学。师资一时称盛:原金陵大学哲学系主任本光法师讲授佛学概论、比较宗教学、唯识论等课程,道源法师讲授“贤首教仪”,度寰法师讲授因明学,林子青教授讲印度佛教史,关德栋、陈诒先教授先后讲国文,秀奇法师讲授美术。学僧行后就读者近百人。学风严谨,学术气氛甚浓厚,来院作讲座的先后有太虚大师、北平中国佛学院院长周叔迦、法舫法师、能海上师、雪嵩法师、暨南大学牟润孙教授、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学僧自己创办了《学僧天地》杂志,除发表本院学僧研究文章外,为《学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师、佛教学者大醒、法尊、霭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主任季羡林、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等。因经费困难,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响。1948年初,静安佛学院曾易名为静安学苑。1948年初,静安寺拨出沿街楼房一处,创立佛教平民诊疗所,持松法师任所长,白圣任副所长,秀奇、乐观先后任事务主任,聘费仲华、郑葆湜、李光佑为内外科主任,李根源为牙科主任。面向贫病之众,施诊给药,救难拯贫,慈悲济世。为筹募医疗基金,由持松法师发起,敦请海内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举行义展。当时有张大千、邓散木、唐云、白蕉、郑午昌、马公愚、施叔范、张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义赠书画、扇面二百余件,沪上各大报均以一定篇幅报道静安寺佛教平民诊疗所的施诊盛况。这一慈善事业,深得社会群众嘉许。 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两次拔款修理静安寺,成立修复委员会,由圆瑛、持松、苇舫、清定、赵朴初等十四人为委员,圆瑛任主任。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1、1954年2次拨款共2万多元对静安古寺进行修复。1953年4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复兴自唐代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接续了我国自五代以来失传已久的东密。是年5月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开光仪式。坛场设于法堂楼上。中间主坛称“大坛”,是修法时主要坛场,供奉毗卢遮那如来、不动明王、爱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坛称“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点乳香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后挂“金刚界大曼荼罗”。右坛称“圣天坛”,上供如意轮观音菩萨,后持“胎藏界大曼荼罗”。东西两壁挂传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师画像,分别为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善无车、一行、惠果、空海。东边一室,中供孔雀明王,两壁挂密迹金刚和真言宗历代祖师法系表。西边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诃利帝母。两壁挂十二诸天:东壁为月天、地天、毗沙门一、风天、水天、罗刹天;西壁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火天、炎摩天。从此,在持松法师主持下,寺内日常修习密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为弟子灌顶。每逢香期佛诞,全寺开放,香客游人,一时称盛。1966年“文革”中,寺庙遭受严重冲击,佛像被毁,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众被逐,整座寺宇被改为工厂。 嗣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对外开放,游人前往瞻仰、礼佛者众多。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刹废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古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4年,成立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30万元。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经全力修复,1998年,为配合轨道交通2号线静安寺站的建造,静安寺又一次进行了改造。现为上海市中心地区佛教开放场所之一。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拔乱反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静安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会长真禅法师任主任,副会长贾劲松副主任。在广泛征求佛教界及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按原样恢复。僧人也陆续返寺,一批幸存的古文物也相继归还。1985年静安寺修复开放后,淦泉法师任住持。 现代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全寺僧职人员共同努力,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勤俭起家,从零开始,自养自立,香火日盛,法务再兴。1985年,静安寺修复真言宗密坛期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长安之路”访问团参访静安寺,团长内海有昭、副团长静慈圆、秘书长前有隆,赠送了部分密坛法器,使真言宗坛场得以较快恢复。同时建立了“持松法师纪念室”,陈列持松法师海内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书画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师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宝殿,由赵朴初居士题额。1988年3月度寰法师圆寂后,同年10月,由真禅法师兼任静安寺方丈。香港李国庆居士夫妇捐献汉白玉观音菩萨立像一尊,供奉于圆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刘庚宇等捐资从缅甸请回高6米的释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于大雄宝殿。1994年,新建三层楼僧寮与上客堂,文物楼、寺务处办公室先后落成。是年十月举行持松法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与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美、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及港台地区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诸山大德、学者专家、护法居士近千人与会,盛况空前。落实政策以来的十年,静安寺的发展与修复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此外,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位于宝山区罗店镇上的玉皇宫,于1988年改称梵王宫,作为静安寺下院,由静安寺前监院从达法师住持。静安寺在自身修复的情况下,仍然拔出款项,支持梵王宫的修建开放。1993年,梵王宫改名“宝山净寺”,更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亲赴礼佛,并为安养院题辞:“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法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1995年底,慧明法师调来静安寺任监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师为主任的新的寺务委员会,在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阶。期间,慧明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中日韩佛教友好研讨会汉城大会,出席了尼泊尔蓝毗尼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庆典以及由中国援建的“中华寺”奠基仪式。他在参访尼泊尔加德满都斯瓦声杨布寺时,请回了佛陀舍利。

去上海档案馆查一查

二战期间,蒋介石妄图在国际上孤立日本,派蒋中正(蒋百里)前区游说意大利独裁统治者墨索里尼和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不与日本合作,虽然并为成功但阻止了两国对于中国战争的干预

大观园位于上海市青浦淀山湖畔,距市中心65公里。大观园是按照《红楼梦》中的描述而建造的古典园林。有“怡红院”、“潇湘馆”、“大观楼”、“衡芜院”、“体仁沐德”、“稻香村”、“梨香院”、拢翠庵“、秋爽斋”“紫菱洲”、“沁芳桥”、“牡丹亭”、“曲径通幽”等10余组建筑景点。园内中部大观楼群组,建筑气势宏伟,是为元妃省亲所造,东是缀锦楼,西为含芳阁。大门内西侧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是一座两路三进的院落。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在东侧的翠竹丛中。体仁沐德一组建筑是元妃省亲时更衣休息处。薛宝钗住的衡芜院是由藤萝山石和小楼组成的院落。此外,还有田园风光的稻香村、妙玉修行的拢翠庵等建筑群组。 你可以看看《红楼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