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未来食品学报

发布时间:

未来食品学报

除了我们熟知的红茶、绿茶等,近年来凉茶饮料也成为了饮料界的一匹"黑马",跟汽水、可乐各种"肥宅快乐水",一起成为大众饮品。国人到底有多喜欢喝凉茶?这样的情景你一定不会陌生:炎炎夏日,点上一盆麻辣小龙虾,或者几十串烧烤,大快朵颐,满足味蕾,再配上几杯凉茶饮料,中和掉"重口味";忙碌的上班族,一顿宵夜过后,容易胃热上火,这时候喝上一瓶凉茶饮料,让人胃肠舒适;甚至在写字楼格子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最近改方案改得上火,急需一瓶凉茶降降火"……据中国报告网资料显示,作为目前国内第四大饮料品类中的一类,凉茶饮料拥有每年超过500亿元的市场规模。在2006年,广东凉茶,更是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饮料,喝的不仅是茶,更是文化!凉茶虽然叫"凉茶",但口感上既不"凉",也非"茶"。这种发源于岭南大地的神奇饮料,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当地受欢迎程度远胜过各种饮料,甚至被称为广东人的"续命水",大街小巷每隔200~300米就会看到一家凉茶铺子。王老吉早年凉茶铺清道光年间,广州爆发瘴疠,疫症蔓延。为挽救患者,嗜医好药的王老吉寻找良药,研制出一种凉茶配方,这种凉茶不仅解除了乡民的病痛,也帮助乡民躲过了天花、疫症等灾难。王老吉从此声名大振,被誉为"岭南药侠",还被清朝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是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王老吉品牌的本尊了!)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当做饮料饮用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缓解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不适。不论盛夏隆冬,四时可服,历久不衰。如今,凉茶饮料已经成为一种日常饮料,口味也从最开始的甘苦发展到清甜的,低糖的,无糖的,甚至茉莉口味……喝凉茶饮料,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以广式凉茶为代表的凉茶饮料,常用于"上火",或是消解由焦虑、疲劳引起的"心火"。其实生活中适量喝凉茶饮料,有很多好处。1、 炎热时喝:清热补水在炎热潮湿的夏季,人体内的火气不知不觉跟着天气逐渐上涨,此时喝上一杯凉茶饮料,清热补水。2、 秋冬干燥:赶走燥热一进入冬季,北方的暖气、南方的空调统统开了起来!人们满足了自己对温暖的需求后发现,屋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运动减少,饮食进补,很多人开始出现口舌干燥、喉咙不适等"上火"症状,这时,也可以来一杯凉茶饮料,帮助赶走燥热之气。3、 吃火锅时喝:预防上火有的人在吃火锅两三天后,常会出现咽喉不适、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医学专家称之为"火锅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上火"了。从中医上来说,上火就是内生燥热,使得人体出现各种"燥"的表现。搭配一杯凉茶饮料吧!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刊登在《中国食品学报》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热性饮食同时摄入王老吉凉茶,具有预防上火的功效。①凉茶饮料虽好,我们也喝得认真!1、 凉茶饮料可以热着喝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广东人喝凉茶,一般是喝热的。一是热茶更能喝完之后浑身出汗、清凉爽快;二是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茶饮料也不妨热着喝,清热的同时护好胃肠。2、 凉茶饮料也要分人喝女性生理期、新产妇等不建议喝凉茶饮料;另外,老人、孩子也不建议随意喝。②此外,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等体寒的人来说要少喝。总之,喝凉茶饮料也要把握好"度"。③3、 不可盲目选择凉茶饮料市面上有些凉茶饮料,对中药材质量把控标准不严,有些原材料外观相似容易混淆导致错用,有些凉茶饮料用料比例没有科学标准,甚至随意添加。2017年王老吉首次建立了完善的"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即凉茶界原料药的"亲子鉴定"技术。研究团队通过对中草药及其易混伪品的DNA条形码进行实验研究,获得DNA条形码序列,并制定了"基因身份证"。确保王老吉凉茶原料正宗、稳定、一致。喝凉茶饮料,我们喝出了一个国际标准11月7日,在2019《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上,广药集团子公司王老吉发布了全球首个《凉茶饮料国际标准》,该标准首次对凉茶进行明确的中英文定义,并以汉语拼音"Liangcha"作为其英文翻译。全球首个"凉茶饮料国际标准"发布仪式本次《凉茶饮料国际标准》发布,无疑促进中国凉茶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王老吉研究院院长郑荣波介绍:"作为国内首家进行凉茶国际标准研究的企业,王老吉联合瑞士SG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及数十个国家与地区的凉茶生产和贸易企业、专家学者共同开展,采纳了世界各国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结合中医药文化特点不断进行验证和专家论证,最终获得一百多位世界各地世中联理事投票通过,是凉茶行业在国际上正式发布的首个凉茶技术标准。"SGS认证机构杨璐芳博士指出,该标准结合了感官、理化、添加剂等多个技术指标,考虑了原辅料使用、生产工艺,以科学技术手段解开王老吉凉茶"神奇密码",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让凉茶生产更加标准化,从而得到世界认同与接受。近年来,王老吉开启凉茶文化输出模式,目前已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开设海外首个博物馆,并已启动中国台湾凉茶博物馆的建设和日本东京博物馆的选址,未来计划全球56个城市开设凉茶博物馆建设。参考资料:①柯李晶等1种凉茶饮料预防饮食诱导"上火"功效的人体观察[J]中国食品学报,2012[10]34-②2016-03-08健康时报客户端《孩子上火积食,别乱喝凉茶!》③2011-08-08健康时报网《凉茶喝多少 脾胃说了算》

中国食品学报,一般都是食品界的的牛人或者牛人的研究生在上面发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余秀芳(站内联系TA)当然是食品学报了hollad(站内联系TA)中国食品学报,一级期刊。食品科学,二级期刊。中国食品学报,一级期刊。食品科学,二级期刊。食品科学虽然影响因子高,但好LJ,业内都知道的啦,投到发9个月woniu2345(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woniu2345 at 1/4/10 16:03:换个头像的可可西里(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kkmonkey at 2010-1-7 16:54:国内的影响因子不用考虑,没有意义。 确实有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都是自己引用的别的期刊都没引用:D:D:Dyu19841(站内联系TA)两个垃圾杂志!等几年就会知道下场了;)jiangtianjia(站内联系TA)国内期刊还看影响因子啊,呵呵hsd3521(站内联系TA):D今天终于被食品学报录用了,从投稿到录用三个月,在给你半个月的返稿期,听说见刊咋地也得一年,双月刊,不过又遇到窘境了,俺们学校不将食品学报看做重点核心期刊:dnd:哎yan2001j(站内联系TA)本人认为两个期刊发的时间都比较长。而且都需要审稿费啊。

营养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

未来食品科学杂志

周一。只要你的作品好,报刊不同,回复的时间不同,有的会几日内回复,发表后寄发样报刊,也有的报刊不回复,采用后也不发样报刊。你自己多多注意所投的报刊好了。

当然是核心期刊,被EI收录的。怎么能不是核心期刊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论文

一、食品专业的就业方向:  食品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审评认证代理机构、基层安全监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从事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申办、质量管理、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学生毕业后适合在食品药品科研机构、生产营销等企业中,从事生产、质量分析与管理、品质控制、工艺监控、新产品开发、原料采购、市场营销等工作;在商检、卫检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管理与执法等工作。  食品专业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找工作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食品药品行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会成为高薪行业的。我国在2009年6月1日实行食品安全法后我国的食品行业呈现规范化发展,对于食品药品类的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大,尤其是掌握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属于生化与药品类中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很多,可以选择去食品药品类企业做管理工作,如果喜欢搞科研,可以努力进科研单位就业,薪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也可以从事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建议在学校是对药事法规及其他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最好是精通,这样毕业时找工作才会掌握主动权,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找到工作的质量越好,对将来的发展机会就会更多。2013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1000-1500人,其中男33%、女67%,2013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46%、理科54%,近几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2011(90%-95%)、2012(95%-100%)、2013(90%-95%)。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一直是可以的,关键要做到安全卫生,口感好。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食品营养研究、质量检测、品质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监督、食品机械设备管理、食品包装设计、食品贮藏管理、食品运输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食品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能在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工商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技术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也能在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支出额也越来越多,且受益于我国悠久的烘焙历史与各种具有南北风味的烘焙食品,进一步刺激了中国烘焙食品的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前瞻》最新数据显示,2008-2012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85%。数据还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烘焙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1106家,资产总计19亿元,2012年,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6%,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续改善,2012年,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24%,较2011年提升了47个百分点,当年,行业的利润总额为44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流动性充裕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将进一步拉动烘焙食品需求的增长。

《未来》杂志

应该有的

A.同系物中官能团的数目相同,葡萄糖中含5个-OH,二者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B.苏糖与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均为CH2O,则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含-OH,可发生取代反应,含-CHO,可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D.含-CHO,可发生银镜反应,故D正确;故选A.

乳制品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可不能因几个“害群之马”被统统抹煞。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  例如,我们家家户户用的酱油,为了防止夏天发霉,必须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大家熟知的名牌饮料可乐等,为了防止变质也添加了防腐剂苯甲酸钠;为了在常温下保存水果 和蔬菜,可以采用含仲丁胺的气雾保存,或用有防腐功能的保鲜涂膜保存;肉肠为了保证其保质期,必须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及异维生素C等抗氧剂……有些添加剂还已经被保健食品和药物采用。例如着色剂红曲、甜味剂甘草甜和木糖醇,均被列入了2002年的药物名单。  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不添加防腐剂,食品会很快霉变,腐烂。花生等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肉类中产生的芽孢杆菌毒性都很大,不使用防腐剂,就更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乳酸  链球菌素、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钠等13种。苯甲酸和山梨酸在饮料中常用。  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葡萄糖苷酸,并全部从尿中排出体外,不在人体内蓄积。苯甲酸是已知防腐剂中比较安全的一种。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  脂肪酸,在体内可以直接参与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几乎没有毒性,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较安全的防腐剂。  市场上的一些食品的外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都不够真实。事实上,所有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不含有食品添加剂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真实的。某些厂家之所以这样标识,主要是迎合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一些误解,是一种误导消费的行为。  我国实施乳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是针对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依据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以下技术和设备上取得突破,推动我国乳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  (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对环境污染小、能量消耗低、无需使用添加剂、避免产品的热破坏,而且过滤的同时将物料浓缩或分离等优点,使得它在乳品加工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①反渗析技术在浓缩乳清中的应用;②纳米过滤技术在乳清的脱盐和浓缩、循环加工用水、循环碱性和酸性清洗液、浓缩和提纯糖液、蛋白水解液和发酵液中的应用;③超滤技术在蛋白质浓缩、分离和提纯的应用;④微生物过滤技术在除去微生物、孢子、病毒和抗体中的应用;⑤电膜过滤在选择性分离和提纯带电成分(如生物活性蛋白质、多肽和其他分子量大小相近但带电不同的小分子量成分)、水解液处理、恢复乳铁蛋白等中的应用。  我国膜分离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在膜的基础理论、应用装置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些大型乳品企业已经将膜技术用于原料乳中,以除去乳中的微生物、孢子和病毒等,也有将膜技术用于生产乳清蛋白,但是我国对于膜技术在乳中蛋白质的浓缩、标准化方面,以及膜的装置、材料、组件上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2)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国内外近年来将生物技术在乳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利用基因工技术改造菌种微生物、利用工程菌生产特殊的酶系、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免疫乳等几个方面。  (3)冷杀菌技术冷杀菌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杀菌技术。由于杀菌过程中食品温度并不升高或升高很低,既有利于保持食品中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其色、香、味及其营养成分。  目前,高压加工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灭菌、抗微生物酶杀菌、微波杀菌技术、磁力杀菌、感应电子杀菌、辐射杀菌、脉冲强光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电阻杀菌在乳品工业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杀菌技术主要集中在热杀菌上,巴氏杀菌和超高温杀菌技术是我国乳品加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杀菌技术,其他杀菌技术在我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其应用在生产领域。  (4)检测技术乳品工业的发展,要求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乳制品进行检测,尤其是针对乳中含量甚微、但影响大的活性物质或毒素的检测。在国外,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技术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检测及在线检测  我国乳制品在线检测还刚刚起步,虽然引进了一些国外生产设备,国内也在研究开发,但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对而言检测水平比较低。  (5)流变学分析技术流变学分析技术因为能使技术人员对每一生产环节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和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全程了解和控制,而成为乳品科研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乳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措施。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  (6)冷冻干燥技术它能有效地防止热敏感物质的氧化变质,防止产品表面硬化,增强复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原有品质。免疫乳及其制品应采用此种加工技术。  在我国,主要应用在发酵剂的冻干保存上,现在有部分免疫乳采用冷冻干燥技术进行生产。  乳制品加工关键设备  (1)乳品浓缩设备在乳粉生产中,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多效蒸发器进行牛乳的浓缩,而在我国仅仅采用单效和双效的蒸发器。在液体奶的生产中,发达国家和浓缩设备也比我国先进,如先进的闪蒸没备,在我国仅有几家大型乳品企业采用这种设备。因此,改造我国老企业的蒸发设备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对提高产品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2)均质机均质机在乳制品中的应用,使脂肪球破碎,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乳品的品质,而且可以延长乳品的货架期。在我国均质机虽然被广泛使用,但设备稳定性与国外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我国还没有小型均质机应用于原料乳的检测。  (3)无菌生产线乳品生产的高温短时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方式和设备,在我国大量采用,但基本上引进的都是生产线。虽然有些企业研究开发无菌生产设备,但质量和性能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悬殊,而且没有无菌成套生产设备的研发。  (4)检测设备原料奶的自动验质、检测仪器与专用奶制品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刚刚起步。现有的快速检测设备多数是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数量少,目前我国原料奶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设备不足10套。原料奶自动验质中的脂肪测定设备与国外比较,还存在不足,所以采用的较少,多数企业还都在采用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  (5)乳粉生产设备我国乳粉生产用的国产化设备较多,但其二次干燥设备和速溶喷雾设备,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影响产品的速溶性能,今后应作为研发的重点。  (6)小型奶酪加工设备奶酪的生产是我国未来乳品发展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干酪生产很少,还没有国产的干酪生产设备。因此,加快干酪生产设备的研发对引进国外设备与技术的消化利用,开发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先进设备意义重大

乳制品作为日常饮食中补充蛋白质和钙的重要来源,对人类健康和营养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疫情期间,乳制品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系列活动,确保新鲜乳品供应。2020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为4万吨,同比增长84%。分产品来看,液态乳占据乳制品主要供应市场,近年来产量保持增长。分地区来看,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陕西和河南六大重点产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河北和黑龙江分别为液态乳和乳粉的第一大供应区。行业企业数量与奶牛数量双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数量逐年下降,2020年发生增长。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达到572家,较2019年新增7家。2015-2020年期间我国奶牛数量与乳制品企业数量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经历了连年的下降后2020年开始有所回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奶牛数量为615万头,比2019年新增了5万头。后疫情时代乳制品产量保持增长从产量来看,2015-2020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但整体保持在2600万吨以上的水平。近两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产量达到4万吨,比2019年增长84%。2020年初,受全国疫情防控的影响,导致乳制品的供应量发生了严重下滑。1-2月份全国乳制品产量累计为4万吨,同比下降5%;3月份乳制品产量月同比下降9%。直到第二季度整个行业的情况才发生了好转,4月份乳制品产量首次实现了正增长,同比增长8%。10月份乳制品产量单月增长达到了3%。液体乳份额略有提升,重点产区份额有所下降分产品来看,液体乳占据乳制品市场主要份额。2020年液体乳产量为43万吨,占整体乳制品产量的49%,较2019年增长17个百分点;2020年乳粉产量为23万吨,占整体乳制品产量的64%,较2019年下降23个百分点。分产区来看,我国乳制品产量重点省区有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陕西、河南等,其总产量为全国产量的一半左右。近年来六个重点产区乳制品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连年下降,从2017年的5%下跌至2020年的2%。河北为液态乳第一大产区液态乳为乳制品行业的主要细分市场,2016-2020年其产量整体保持着先降后增的趋势。2020年我国液态乳产量为4万吨,较2019年增长28%。液体乳产量分产区来看,2020年,河北液态奶产量56万吨,较2019年增长32%,占全国总产量的4%,位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92万吨,同比增长02%,占3%,仅次于河北;排名第三至第六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宁夏和黑龙江,其占比分别为9%、8%、5%和8%,六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7%,市场集中度较高。黑龙江为乳粉第一大产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乳粉产量整体保持波动变化的趋势。2020年其产量为23万吨,较2019年下降43%。乳粉产量分产区来看,黑龙江产量第一,2020年产量达到01万吨,较2019年增长02%,占全国产量的5%;排名第二至第五的产区分别为陕西、河北、内蒙古和江苏,其占比分别为5%、4%、5%和5%,五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的4%,市场集中度较高。——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乳制品行业产业链条相对较长,上游主要包括奶牛繁殖、饲料加工、原奶生产等多个环节,下游主要为市场销售环节。从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乳制品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s-1996年,为行业的起步期,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随着UHT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2008年后,我国乳制品行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加强乳制品行业的监管,提升行业门槛,产品品质持续提高,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行业经营情况相对较好从我国乳制品市场中主要产品的市占率来看,蒙牛和伊利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双寡头常温产品市场占率约为5%,蒙牛约为1%;伊利双寡头低温产品市场份额约为30%,蒙牛约为15%。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伊利的营业收入相对较高。2013-2018年,伊利营业收入均高于蒙牛,2018年伊利营业收入约为796亿元,蒙牛约为690亿元。2019年上半年,伊利营业收入达451亿元,蒙牛约为399亿元。从行业经营效益来看,我国乳制品行业经营效益较好。从盈利情况来看,近年来,蒙牛的盈利能力逐渐增强,2018年,蒙牛毛利率约为38%,伊利约为82%,2019年上半年,蒙牛毛利率超过伊利,为09%。从行业盈利能力来看,我国乳制品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年人均消费量仅为2公斤,不到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100公斤的8%。据资料显示,国家有关部门提出,2005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10公斤,2011年人均饮奶产量提高到16公斤。另外,随着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的实施,我国奶制品的消费空间将非常巨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