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日本文化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发布时间:

日本文化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建议你先看看 中国饮食文化 是怎么写的,这个题目太大。

我写的是一个挺偏的题目:日本物哀文化与日本惯用语之间的联系

多看相关论文,你心里就会有感兴趣的题目了~我刚写完,日本文学方向的。我舍友文化方向写了“居酒屋”

关键看你对什么方面有兴趣,比如时装文化,街头文化,同事关系,等等,确定好了写哪个方面,才好定题

日本文化相关论文选题

多看相关论文,你心里就会有感兴趣的题目了~我刚写完,日本文学方向的。我舍友文化方向写了“居酒屋”

我写的是一个挺偏的题目:日本物哀文化与日本惯用语之间的联系

可以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写

依赖——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日本文化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可以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写

从偶像效应到日本文化日本の文化の起因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从日语的暧昧性看日本文化

绝对准确的资料(摆度)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满意请采纳

日本文化相关论文选题方向

武士道日本家庭文化

关键看你对什么方面有兴趣,比如时装文化,街头文化,同事关系,等等,确定好了写哪个方面,才好定题

写日本的政治经济变革史或者日本的文化发展史或者干脆写日本战争史都可以

从偶像效应到日本文化日本の文化の起因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从日语的暧昧性看日本文化

日本相关论文题目

多看相关论文,你心里就会有感兴趣的题目了~我刚写完,日本文学方向的。我舍友文化方向写了“居酒屋”

】 芥川奖是日本文坛上最有影响的纯文学奖项之一,是日本现当代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芥川奖的设立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芥川奖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35年到1944年,是芥川奖的设立与战时阶段。在文艺春秋社社长菊池宽的提议下,1935年1月正式设立了芥川奖,同年举行了第一届评奖。第一篇获奖作品是石川达三的小说《苍氓》(第一部)。这部小说深刻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为生活所迫无奈移民巴西的艰难历程,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到1944年为止,芥川奖进行了20届评奖,有22位作家的23篇作品获奖。这23篇获奖小说的作品主题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了日本国民艰难的生活状况,另一部分则是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歌功颂德和鼓噪。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是战后芥川奖的恢复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24次评奖,有22位作家的24篇作品获奖。这些获奖作品的主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反思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造成的苦难;二是表现战后日本人的艰难生存状况;三是表现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后出现新问题。许多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获此项殊荣。如井上靖的小说《斗牛》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小说以《大阪新晚报》社举办的斗牛比赛为背景,深刻反映了战后初期日本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现实。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获得了第三十二届芥川奖,小说表现了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的国民心理。石原慎太郎的《太阳的季节》获得了第三十四届芥川奖,这篇青春小说掀起了“太阳族”文学热潮。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中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失去了社会性目标的青春时代,恣意放纵自己的冲动和热情。开高健的《皇帝的新装》获得了第三十八届芥川奖,小说通过儿童的天真天性被利欲熏心的大人抹杀的故事,对现代一味追逐利益的成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大江健三郎的《饲育》获得了第三十九届芥川奖,作品通过一群儿童看护美军黑人俘虏的故事,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少儿战争体验主题。第三个时期为1961年至1980年,这是日本经济腾飞背景下的评奖阶段。这一时期共进行了40届评奖,有44位作家的44篇作品获奖。在文学创作中,显示出西化的特征,这些获奖小说深刻表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揭示了新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处于一种文学的“混沌”的状态。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柴田翔的《然而,我们的日子…》、村上龙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等。《然而,我们的日子…》表现了日本新的社会时期青年人的心灵世界。这篇小说带有青春小说、政治小说、或者恋爱小说、教养小说等多层性,在内容上隐含着“不透明”的扭曲,这些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小说的特点。《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成为了“透明族”文学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深刻表现了驻日美军基地里的日本年轻人以放荡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及传统的挑战。第四个时期为1981年至今,这是日本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芥川奖发展阶段。截止到2011年,这个阶段共进行了61届评奖,共有62位作家的62篇小说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反映出在日本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对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类自我的艺术认知,是现代日本社会与人们心灵世界的艺术展现。重要的获奖作品有柳美里的《家庭电影》、丝山秋子的《在海浪上等待》、川上弘美的《踏蛇》等。《家庭电影》是1996年芥川奖的获奖作品。这篇小说以新颖的形式和手法表现了当代日本社会家庭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展现了市场经济时代日本青年一代对传统家庭、亲情、爱情以及社会伦理观的颠覆。《在海浪上等待》以新颖的结构和清晰语言,通过两位主人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交往和情感交流,表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那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精神与心灵状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相互信任和勾通的现实,揭示了电脑时代人与物异化关系的新变化。这篇小说鲜明体现了日本文学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新变化的敏感性。川上弘美的《踏蛇》以变形记的形式反映出90年代后日本文学上的异化现象。芥川奖至今已经有77年的历史。芥川奖的历史既是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日本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映。芥川奖的获奖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同时,在如今商品化社会里,芥川奖已经成为一种日本独有的近百年的文化品牌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芥川奖凭借评选的严肃性;对扶持新人作家的满腔热忱  [1] 肖霞 突围与建构:论日本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J] 文史哲 2010(05)  [2] 陈世华 直面社会和人性:2009年日本文坛回顾[J] 译林 2010(02)  [3] 于长敏 第136届芥川奖获奖作品解读[J] 日本学论坛 2007(01)  [4] 施小炜 “他人就是暴力” ——漫话第133届芥川直木二奖[J] 译林 2005(06)  [5] 李讴琳 安部公房前期作品初探[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05)  [6] 王宗杰 试论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的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5)  [7] 张文宏 芥川文学“野性美”根源初探[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8] 臧运发 日本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6)  [9] 武德庆 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 宋凤军 日本悲哀之美内涵的解读[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