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精神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精神病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精神障碍的概念二、临床精神病学发展史三、精神医学的特点四、精神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展望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和分类一、精神疾病的病因二、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评定一、精神疾病病史和精神检查的特点二、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及技巧三、病史采集四、精神状况检查五、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六、精神科诊断过程七、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八、精神科病历书写第二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常见临床综合征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一、阿尔茨海默病二、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三、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四、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五、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六、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一、概述二、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三、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四、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第四节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二、心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三、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四、肾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第五节 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一、概述二、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三、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第三章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三、物质滥用的原因第二节 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酒精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二、酒滥用及酒依赖的病因三、酒依赖的特点四、酒中毒临床表现五、酒依赖的治疗及康复六、酒滥用及酒依赖的预防第三节 阿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药理作用二、戒断反应三、治疗第四节 烟草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药理作用二、危害三、处理方式四、预防第五节 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镇静催眠类和抗焦虑类药物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三、可卡因四、致幻剂五、苯环已哌啶六、大麻类物质七、吸入剂……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五章 心境障碍第六章 神经症第七章 分立(转换)性障碍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第九章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第十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第十一章 精神科急症与处理中英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学》刘新民 主编  原价:00元  作者:刘新民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765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出版时间:2007-7-1  印刷时间:2007-7-1  字 数:629000  商品标识:9352079  图书封面大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18章,前5章主要阐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判别标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分类和诊断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当于总论部分;接下来的12章讨论各种心理障碍,是变态心理学的各论部分;最后1章论述与心理健康行业有关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第一章绪论中,除了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判别标准等基本概念外,以较大的篇幅系统地回顾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通过对变态行为处理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的透视,促进我们对异常心理复杂性的理解。  变态心理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是另一重点内容。本书第二、三章对影响异常心理形成的具体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门介绍。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多年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观点,它反映了有关心理障碍认识与处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解释和处理异常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工具。本书遵循当前国内外有关心理障碍分类的主流趋势,以中国的分类(CCMI-13)为基础,重视比较WHO和美国最新分类系统的各自特点。  异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样是人类的主观体验,以科学方法和思维予以对待十分重要。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于专业人员在提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解释结果和推论以及发表论文等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客观和科学的基本原则,防止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本书用最多的篇幅讨论了各种具体的心理障碍,即将变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异常心理的描述、解释、诊断、预测和防治中,以获得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和处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收入,如心理生理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资料。  最后一章讨论心理健康职业活动中必然涉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关系问题,使专业人员在变态心理的临床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规范意识并始终遵循行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小结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  第二节 心理因素  第三节 社会因素  第四节 病因的相互作用  小结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行为模型  第四节 认知模型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模型  第六节 社会文化模型  第七节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模型  小结  第四章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美国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的分类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参考1 定量分类系统  参考2 美德与性格力量分类  小结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步骤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五节 实验研究  第六节 单被试研究  第七节 研究与伦理  参考1 疗效研究的方法  参考2 疗效研究的质量  参考3 APA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准则  小结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三节 情感障碍  第四节 意志与行为障碍  第五节 意识障碍  第六节 综合征  小结  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参考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小结  第八章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癔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焦虑症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第七节 躯体形式障碍  参考 慢性疲劳综合征  小结  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防治  参考1 经前综合征  参考2 产后抑郁症  小结  第十章 自杀与自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杀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自杀的原因和机制  第四节 自杀的预测和防治  第五节 自伤  参考1 怎样对自杀者做心理检查  参考2 怎样询问自杀  参考3 如何接听求助电话  小结  第十一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及其类型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原因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参考 肥胖症  小结  第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一节 睡眠概述  第二节 睡眠障碍的分类  第三节 常见的睡眠障碍  第四节 睡眠障碍的原因  第五节 失眠症的防治  参考1 “健康睡眠”知识  参考2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小结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特质  第二节 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表现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治疗  参考 Cleckley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描述  小结  第十四章 性心理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 性心理障碍概述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分类  第三节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  参考1 色情杀人狂  参考2 性骚扰  参考3 强奸  参考4 乱伦  小结  第十五章 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质滥用的心身危害  第三节 物质滥用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常见的物质滥用与依赖  参考1 新型毒品  参考2 网络成瘾障碍  小结  第十六章 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分裂症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感应性精神障碍  参考1 分裂样精神病  参考2 旅途性精神病  小结  第十七章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学习障碍  第四节 儿童多动症  第五节 品行障碍  第六节 儿童孤独症  第七节 抽动障碍  第八节 排泄障碍  参考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小结  第十八章 相关的行业、法律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患者的权利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索引

精神病论文参考文献

_BlogLogKaspx?cBlogLog=1002184629自己看,

那就去找下别人的论文里的参考文献呗,看下(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啊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自杀危险因素探讨作者:宋瑞芹 王芬 杜延涛 张玉敏 陶春艳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家庭安全护理要点。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144例患者,进行为期2~6年的护理随访,对自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25%)患者发生过自杀,其中自杀未遂30例(83%),自杀死亡6例(17%)。自杀危险因素:为双方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生和自杀未遂史,保护因数为多次住院。结论 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防范,家庭安全护理非常重要,住院治疗为有效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自杀;危险因素;家庭护理;保护因素;护理随访 目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我们采用队列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随访研究,探讨其自杀的危险因素,为家庭护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防范提供依据,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44例病人为我院200301~200601的出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病学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男60例 ,女84例,平均年龄(6±8)岁,病程1~16年,平均(8±6)年。根据首发病至随访时的发作过程将临床类型分为单项抑郁症(简称抑郁症)42例,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双相)58例,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混合循环)32例和单项躁狂症(简称躁狂症)12例。  2 方法  1 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即往病情、诊断、治疗、出院后就医、服药和病情演变的情况;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BSS)。  2 研究方法:采用对列内对照研究方法,将出院到随访时发生自杀(含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36例病人为研究组,其余108例作为对照组。  3 统计学分析:随访期间是否自杀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婚姻、文化、职业、性格、自杀家族史、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总病程、诊断亚型、发病次数、即往自杀未遂史、临床症状、SSRS评分、LES评分、GAS评分、SDSS总分、治疗情况和住院次数等变量为暴露因素,以比值比(OR)作为相当危险度(RR)的估计值,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资料量化后输入联想586计算机,用STATA(1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自杀发生率 144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自杀36例(25%),其中30例(83%)自杀未遂,6例自杀死亡(17%)。  2 自杀危险因素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女性、自杀家族史、诊断亚型、发作频率(≥5次/年)自杀未遂史和多次住院(≥1次)6个因素与自杀显著相关(P<05),其他因素与自杀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自杀危险因素(略)  注:*P<05,**P<01  2 多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自杀未遂史为危险因素,而多次住院为保护因素,见表2。表2 自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略)  3 剂量反应分析 病情发作频繁和自杀未随史次数越多,则发生自杀的危险性越大(P<01),而住院次数越大,自杀的危险性越小(P<05)。见表3 。  4 交互作用分析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多次住院与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频繁发作有负交互作用(P<01),而 多次住院与自杀未随史无交互作用(P>05)。见表4。  表3 自杀危险因素的剂量反应分析(略)  注意:趋势χ2检验,**P<01  表4 自杀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略)  注 :(1)--为因素均暴露,-+为危险因素非暴露,+ -为危险因素暴露、保护因素非暴露++为2组因素均暴露;(2)趋势χ2检验,**P<01;(3)S为交互指数,RERI为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无交互作用  3 讨论  1 危险因素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情绪不稳定,在临床上易发生激越自杀现象,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及双向快速循环型,更容易发生自杀。本文对出院后的14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有25%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占83%。重性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未遂的病例占50%~70%,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自杀发生率最高,有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死于自杀。因此,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应广泛重视,加强防范。应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语言和情绪反应。对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重点防范,其自杀危险性是无自杀未遂史的35倍[1]。自杀未遂史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一项高危因素,以被不少研究所证实。因此,自杀未遂史也是预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高危指标,对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亚型中,双相混合和快速循环型的自杀危险性最高。有研究指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最危险的阶段是混合状态[2],快速循环型也是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说明双相混合型或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一个临床亚型,临床上对此型也要高度重视,加强治疗和重视预防。同时,我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了护理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预后不良与发作频率、住院频率呈显著相关。发作频率(频繁发作)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住院治疗控制疾病是预防自杀的有效的保护因素,稳定情绪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有潜在自杀危险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发作频繁也是自杀的一项预测指标,家属应高度重视,加强看护,减少自杀的发生。  2 家庭安全护理  1 居所安排:家属应与病人同居一室,室内要简单,禁止存放危险物品,对有自杀迹象的病人应整天有人陪伴,注意观察病人的动向,夜间不让病人蒙头睡觉。  2 病情观察:掌握病人情绪变化规律,有些病人自杀的计划周密,致死的危险性交大,但大部分有自杀企图病人在语言、情感、行为表现中都会有些流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病人不能离开家属的视线。病人常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在清晨最易发生自杀。深夜和凌晨更要加强看护,切勿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有的病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一反常态,如:主动热情帮助别人,取得信任后易发生不测,不可以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给病人造成可乘之机。  3 安全护理:掌握病人的病情特点几思想情况,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危险品的保管,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经常检查病人身上及床铺上有无存留危险品或病人书写的遗书和字条,去厕所也要有人陪伴,注意检查口腔,严防病人积存大量药物一次吞服而造成自杀。  4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极为重要,出院时应给予家属充分的指导,家属不要嫌弃病人,要多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打消病人的消极念头,对周围人应保持正常接触,避免孤独感,多关心体贴病人,转移其注意力,不要整天沉侵疾病中,让病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参考文献】 1] 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149;162

精神病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式方法,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调查。 结果 就业、经济状况、家庭监护、医疗保障是精神疾病患者突出的生活问题。 结论 应当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基本生活状况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 The essential life condition survey of the400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Methods It was a adopt way of the randomised block interview,to400cases make a grouping Results The employ-ment,economic condition,family wardship and medical safeguard are outstanding life problem of the Conclu-sion It should tr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ng on constitute a self-supervise mode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s basic life conditio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elf-supervise 精神疾病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显现,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的患者在不断上升 [1] 。本文拟从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切身状况:就业、收入来源、家庭监护、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旨在阐述: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入组对象为2003年4月~200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00例患者,均符合CCMD-2及CCMD-3诊断标准。男240例,女160例;年龄6~72岁,平均(65±34)岁。精神分裂症255例,心境障碍4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其他35例。 2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方法,对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缓解,能够做相关检查治疗的患者357例和有家属陪护开放治疗的患者43例,进行就业、经济来源、住院状况、家庭监护、医疗状况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1 就业状况 见表1。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400例患者中就业困难人员92例(分流人员61例,无业31例),占00%。 表1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状况调查略 2 收入及收入来源 见表2。精神疾病患者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负担重者偏多。400例患者中个人收入低于300元/月或无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低保人员共140例,占00%。 表2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入和收入来源调查 (略) 3 患者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见表3。精神疾病患者个人收入对家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00例患者中分别有96例(00%)和253例(25%)患者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和主要经济来源。这无疑加大了患者的生活压力,患者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家庭生活状况。 4 住院状况 见表4。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住院率偏高。400例患者中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的有170例,占 50%。 表3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经济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略 表4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略 5 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见表5。400例患者中有61例(25%)是独居,这对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和监护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一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 6 医疗状况 见表6。精神疾病中自费治疗者偏多。400例患者中有186例自费,占50%。 表5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略 表6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状况 略 3 讨论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和防止疾病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精神卫生工作者,患者家庭、单位和国家医疗保障部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通过对本文调查不难看出精神医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业,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维持治疗,预防,监护,医疗保障每一方面的压力都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巨大影响。是否有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压力本文未做分析,但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医疗支出是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国家已在开展和循证研究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治疗和病人收容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在社区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患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后能够明确其行为方向,增强对健康的信心,监控疾病症状,情感变化,提高自己对疾病状况的适应能力。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经科学验证的适应慢性病管理的保健模式,它强调真正以患者为核心,通过医患协作来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的健康状态。从我国上海开展的CDSMP随机调查试验证实:这一新型的教育干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社区保健模式 [2]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非常重要,反复发病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家庭致贫,返贫的因素之一。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应当尝试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延续巩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承接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并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授给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人群,通过家庭、社区的力量关心、关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疾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医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骆宏,谢斌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117-

《变态心理学》刘新民 主编  原价:00元  作者:刘新民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765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出版时间:2007-7-1  印刷时间:2007-7-1  字 数:629000  商品标识:9352079  图书封面大图  --------------------------------------------------------------------------------  内容简介  本书共18章,前5章主要阐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判别标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分类和诊断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当于总论部分;接下来的12章讨论各种心理障碍,是变态心理学的各论部分;最后1章论述与心理健康行业有关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第一章绪论中,除了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任务和判别标准等基本概念外,以较大的篇幅系统地回顾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通过对变态行为处理的许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的透视,促进我们对异常心理复杂性的理解。  变态心理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是另一重点内容。本书第二、三章对影响异常心理形成的具体因素以及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专门介绍。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多年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观点,它反映了有关心理障碍认识与处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对于解释和处理异常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工具。本书遵循当前国内外有关心理障碍分类的主流趋势,以中国的分类(CCMI-13)为基础,重视比较WHO和美国最新分类系统的各自特点。  异常心理如同正常心理一样是人类的主观体验,以科学方法和思维予以对待十分重要。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于专业人员在提出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解释结果和推论以及发表论文等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客观和科学的基本原则,防止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本书用最多的篇幅讨论了各种具体的心理障碍,即将变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异常心理的描述、解释、诊断、预测和防治中,以获得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和处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收入,如心理生理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资料。  最后一章讨论心理健康职业活动中必然涉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关系问题,使专业人员在变态心理的临床工作中,具有必要的职业规范意识并始终遵循行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  作者简介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小结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  第二节 心理因素  第三节 社会因素  第四节 病因的相互作用  小结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生物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行为模型  第四节 认知模型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模型  第六节 社会文化模型  第七节 家庭模型  第八节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参考 中国传统医学模型  小结  第四章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美国的分类  第四节 中国的分类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参考1 定量分类系统  参考2 美德与性格力量分类  小结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步骤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五节 实验研究  第六节 单被试研究  第七节 研究与伦理  参考1 疗效研究的方法  参考2 疗效研究的质量  参考3 APA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准则  小结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三节 情感障碍  第四节 意志与行为障碍  第五节 意识障碍  第六节 综合征  小结  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参考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小结  第八章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癔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焦虑症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神经衰弱  第七节 躯体形式障碍  参考 慢性疲劳综合征  小结  第九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类型与表现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防治  参考1 经前综合征  参考2 产后抑郁症  小结  第十章 自杀与自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杀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自杀的原因和机制  第四节 自杀的预测和防治  第五节 自伤  参考1 怎样对自杀者做心理检查  参考2 怎样询问自杀  参考3 如何接听求助电话  小结  第十一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及其类型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原因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原则  参考 肥胖症  小结  第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一节 睡眠概述  第二节 睡眠障碍的分类  第三节 常见的睡眠障碍  第四节 睡眠障碍的原因  第五节 失眠症的防治  参考1 “健康睡眠”知识  参考2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  小结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特质  第二节 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表现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治疗  参考 Cleckley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描述  小结  第十四章 性心理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 性心理障碍概述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分类  第三节 性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  参考1 色情杀人狂  参考2 性骚扰  参考3 强奸  参考4 乱伦  小结  第十五章 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质滥用的心身危害  第三节 物质滥用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常见的物质滥用与依赖  参考1 新型毒品  参考2 网络成瘾障碍  小结  第十六章 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分裂症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感应性精神障碍  参考1 分裂样精神病  参考2 旅途性精神病  小结  第十七章 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学习障碍  第四节 儿童多动症  第五节 品行障碍  第六节 儿童孤独症  第七节 抽动障碍  第八节 排泄障碍  参考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小结  第十八章 相关的行业、法律和伦理问题  第一节 心理健康行业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患者的权利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与法律相关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索引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又称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或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是司法精神病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鉴定人,应用司法精神病学专业理论、技术和经验,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委托的鉴定事项展开调查、分析和判断,最终提出专业意见和结论的过程。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小问题的解答,带领读者初步认识一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属于医学鉴定吗?医学鉴定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是不同的。司法鉴定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主要由司法机关依据诉讼需要委托由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开展的。鉴定主要以明确个体的精神状态及有关的法律能力、因果关系评定为主。而医学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精神卫生法》。由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或其监护人通过委托具有医学鉴定资质的机构开展的鉴定活动。医学鉴定主要用于明确个体是否患有严重精神障碍以及是否需要住院。2司法精神病鉴定属于临床精神病学吗?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和临床精神病学是不同的,首先主要体现在两者的鉴定任务不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律和司法,重点在于通过科学论证个体的精神状态与法律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个体是否具有法律能力的结论,而不仅仅是个体有无精神疾病,这一点与临床精神病学以明确患者诊断和诊治方案为主要落脚点不同的。这一点也说明即使患者确诊精神疾病,也并不代表患者没有相应的法律能力。其次,二者的鉴定条件不同。临床上经常面对的是有治疗或求助需求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的患者,患者和家属。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属于经验性鉴定,主要根据调查材料、精神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给出鉴定结论。材料来源较多,因此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混杂因素。另外,在某些鉴定中,例如刑事司法鉴定过程中,还会遇到希望通过夸大甚至是伪装精神障碍来脱罪的个体。第三,时间范围不同。临床精神病学主要以明确患者当前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为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诊疗活动。在面对疑难病例时,还允许医生暂时使用过渡性的诊疗方案。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则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出明确的鉴定结论,鉴定结论不仅涉及个体当前的疾病状态,还包含对个体涉案时及过去的精神状态的回顾性评估意见。3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是由哪些人完成?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主要由鉴定医师组成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小组并完成鉴定任务。一般来说,鉴定小组由两名及以上的鉴定人组成,其中至少一人应具有本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对重大和疑难复杂的案件的鉴定,至少要有三名鉴定人,且其中至少一人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4司法精神病学鉴定都有哪些常见类型?目前,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主要受托事项包括有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作证能力、服刑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以及民事行为能力等法定能力的判定。有些机构还开展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工伤鉴定、医学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精神损伤鉴定以及精神残疾鉴定等业务。5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法律能力评定是怎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最常见的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鉴定两类。刑事责任能力主要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以及无刑事责任能力三种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的鉴定分为一般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和具体民事行为能力鉴定。一般民事行为能力鉴定又可以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公民的民事能力做了相应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含义,即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第十四条法定代理人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6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结论是怎样的?根据我国《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关于印发司法鉴定文书格式的通知》的要求,鉴定结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医学诊断,案发时及当前的精神状态;法律能力或因果关系评定意见,说明案情与个体精神状态的关系,个体辨认或控制能力状况;以及必要的建议。限于篇幅,有关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内容就先介绍这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文末主要参考文献中的相关书籍。主要参考文献 郑瞻培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M] 知识产权出版社, 杨德森,刘协和,许又新 湘雅精神病学[M] 科学出版社,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 第6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郑瞻培,高北陵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及精神伤残鉴定争议案例评析[M] 中国检察出版社, 赵虎,蔡伟雄 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M] 人民卫生出版社,图丨网络编 辑丨SMHC 宣传科原标题:《带你初识神秘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精神病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精神障碍的概念二、临床精神病学发展史三、精神医学的特点四、精神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展望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学和分类一、精神疾病的病因二、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评定一、精神疾病病史和精神检查的特点二、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及技巧三、病史采集四、精神状况检查五、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六、精神科诊断过程七、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八、精神科病历书写第二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常见临床综合征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一、阿尔茨海默病二、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三、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四、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五、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六、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一、概述二、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三、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四、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第四节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二、心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三、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四、肾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第五节 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一、概述二、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三、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第三章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三、物质滥用的原因第二节 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酒精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二、酒滥用及酒依赖的病因三、酒依赖的特点四、酒中毒临床表现五、酒依赖的治疗及康复六、酒滥用及酒依赖的预防第三节 阿片类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药理作用二、戒断反应三、治疗第四节 烟草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药理作用二、危害三、处理方式四、预防第五节 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一、镇静催眠类和抗焦虑类药物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三、可卡因四、致幻剂五、苯环已哌啶六、大麻类物质七、吸入剂……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第五章 心境障碍第六章 神经症第七章 分立(转换)性障碍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第九章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第十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第十一章 精神科急症与处理中英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特别是在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身上。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杀人的小孩可能会发展出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得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社会学家认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或遭受天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机会得到精神疾病。贫穷、无常和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也会比富裕和稳定的地区有较高机会得精神疾病。

精神科论文参考文献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去了解抑郁症,让人们正视它,明白它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以去克服它。很多人并不在乎自己的抑郁情绪,导致加重。可能身边人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很多人的情绪,而不是过多的抱怨。能正视自己抑郁症的人很少,很多人不去认同抑郁症,所以希望更多人能重视抑郁症,去关心身边负面情绪很多的人。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一些最普通不过的话语可能就会改变他的情绪。很多人说对于抑郁症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很多人因为遇到一点点的负面情绪就说自己抑郁的。也有人说很多人因为一点点负面情绪的影响,开始装抑郁,抑郁本没有错,只是装的人多了就成了过错。对此我特意去查了关于抑郁症的解释。对于抑郁症的解释:在临床上关于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缺乏兴趣乐趣为主的一组心境障碍在临床上患者往往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大脑反应迟钝,感受不到生活中的乐趣,兴趣和快感。所以说,患者往往感受到自己没有价值感,一无是处,无能无用,患者常常自罪自责,严重的出现了,活着没有意思,自杀的行为或想法。抑郁是负面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自觉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自杀危险因素探讨作者:宋瑞芹 王芬 杜延涛 张玉敏 陶春艳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家庭安全护理要点。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144例患者,进行为期2~6年的护理随访,对自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25%)患者发生过自杀,其中自杀未遂30例(83%),自杀死亡6例(17%)。自杀危险因素:为双方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生和自杀未遂史,保护因数为多次住院。结论 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防范,家庭安全护理非常重要,住院治疗为有效的保护因素。 【关键词】 情感性精神障碍;自杀;危险因素;家庭护理;保护因素;护理随访 目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我们采用队列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护理随访研究,探讨其自杀的危险因素,为家庭护理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防范提供依据,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144例病人为我院200301~200601的出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病学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男60例 ,女84例,平均年龄(6±8)岁,病程1~16年,平均(8±6)年。根据首发病至随访时的发作过程将临床类型分为单项抑郁症(简称抑郁症)42例,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双相)58例,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简称混合循环)32例和单项躁狂症(简称躁狂症)12例。  2 方法  1 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即往病情、诊断、治疗、出院后就医、服药和病情演变的情况;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BSS)。  2 研究方法:采用对列内对照研究方法,将出院到随访时发生自杀(含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36例病人为研究组,其余108例作为对照组。  3 统计学分析:随访期间是否自杀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婚姻、文化、职业、性格、自杀家族史、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总病程、诊断亚型、发病次数、即往自杀未遂史、临床症状、SSRS评分、LES评分、GAS评分、SDSS总分、治疗情况和住院次数等变量为暴露因素,以比值比(OR)作为相当危险度(RR)的估计值,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资料量化后输入联想586计算机,用STATA(1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自杀发生率 144例在随访期间发生自杀36例(25%),其中30例(83%)自杀未遂,6例自杀死亡(17%)。  2 自杀危险因素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女性、自杀家族史、诊断亚型、发作频率(≥5次/年)自杀未遂史和多次住院(≥1次)6个因素与自杀显著相关(P<05),其他因素与自杀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自杀危险因素(略)  注:*P<05,**P<01  2 多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自杀未遂史为危险因素,而多次住院为保护因素,见表2。表2 自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略)  3 剂量反应分析 病情发作频繁和自杀未随史次数越多,则发生自杀的危险性越大(P<01),而住院次数越大,自杀的危险性越小(P<05)。见表3 。  4 交互作用分析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多次住院与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频繁发作有负交互作用(P<01),而 多次住院与自杀未随史无交互作用(P>05)。见表4。  表3 自杀危险因素的剂量反应分析(略)  注意:趋势χ2检验,**P<01  表4 自杀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略)  注 :(1)--为因素均暴露,-+为危险因素非暴露,+ -为危险因素暴露、保护因素非暴露++为2组因素均暴露;(2)趋势χ2检验,**P<01;(3)S为交互指数,RERI为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无交互作用  3 讨论  1 危险因素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情绪不稳定,在临床上易发生激越自杀现象,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及双向快速循环型,更容易发生自杀。本文对出院后的144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有25%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自杀,其中自杀未遂者占83%。重性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未遂的病例占50%~70%,抑郁症在精神疾病中自杀发生率最高,有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死于自杀。因此,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应广泛重视,加强防范。应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语言和情绪反应。对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重点防范,其自杀危险性是无自杀未遂史的35倍[1]。自杀未遂史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一项高危因素,以被不少研究所证实。因此,自杀未遂史也是预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高危指标,对有自杀未遂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亚型中,双相混合和快速循环型的自杀危险性最高。有研究指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最危险的阶段是混合状态[2],快速循环型也是自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说明双相混合型或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一个临床亚型,临床上对此型也要高度重视,加强治疗和重视预防。同时,我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了护理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预后不良与发作频率、住院频率呈显著相关。发作频率(频繁发作)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住院治疗控制疾病是预防自杀的有效的保护因素,稳定情绪可以减少自杀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有潜在自杀危险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发作频繁也是自杀的一项预测指标,家属应高度重视,加强看护,减少自杀的发生。  2 家庭安全护理  1 居所安排:家属应与病人同居一室,室内要简单,禁止存放危险物品,对有自杀迹象的病人应整天有人陪伴,注意观察病人的动向,夜间不让病人蒙头睡觉。  2 病情观察:掌握病人情绪变化规律,有些病人自杀的计划周密,致死的危险性交大,但大部分有自杀企图病人在语言、情感、行为表现中都会有些流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病人不能离开家属的视线。病人常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在清晨最易发生自杀。深夜和凌晨更要加强看护,切勿被病人的假象所迷惑,有的病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一反常态,如:主动热情帮助别人,取得信任后易发生不测,不可以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给病人造成可乘之机。  3 安全护理:掌握病人的病情特点几思想情况,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危险品的保管,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经常检查病人身上及床铺上有无存留危险品或病人书写的遗书和字条,去厕所也要有人陪伴,注意检查口腔,严防病人积存大量药物一次吞服而造成自杀。  4 心理护理:心理治疗极为重要,出院时应给予家属充分的指导,家属不要嫌弃病人,要多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打消病人的消极念头,对周围人应保持正常接触,避免孤独感,多关心体贴病人,转移其注意力,不要整天沉侵疾病中,让病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参考文献】 1] 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  [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149;162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式方法,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调查。 结果 就业、经济状况、家庭监护、医疗保障是精神疾病患者突出的生活问题。 结论 应当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基本生活状况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 The essential life condition survey of the400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Methods It was a adopt way of the randomised block interview,to400cases make a grouping Results The employ-ment,economic condition,family wardship and medical safeguard are outstanding life problem of the Conclu-sion It should tr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ng on constitute a self-supervise mode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s basic life conditio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elf-supervise 精神疾病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显现,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的患者在不断上升 [1] 。本文拟从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切身状况:就业、收入来源、家庭监护、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旨在阐述: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入组对象为2003年4月~200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00例患者,均符合CCMD-2及CCMD-3诊断标准。男240例,女160例;年龄6~72岁,平均(65±34)岁。精神分裂症255例,心境障碍4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其他35例。 2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方法,对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缓解,能够做相关检查治疗的患者357例和有家属陪护开放治疗的患者43例,进行就业、经济来源、住院状况、家庭监护、医疗状况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1 就业状况 见表1。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400例患者中就业困难人员92例(分流人员61例,无业31例),占00%。 表1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状况调查略 2 收入及收入来源 见表2。精神疾病患者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负担重者偏多。400例患者中个人收入低于300元/月或无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低保人员共140例,占00%。 表2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入和收入来源调查 (略) 3 患者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见表3。精神疾病患者个人收入对家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00例患者中分别有96例(00%)和253例(25%)患者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和主要经济来源。这无疑加大了患者的生活压力,患者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家庭生活状况。 4 住院状况 见表4。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住院率偏高。400例患者中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的有170例,占 50%。 表3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经济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略 表4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略 5 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见表5。400例患者中有61例(25%)是独居,这对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和监护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一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 6 医疗状况 见表6。精神疾病中自费治疗者偏多。400例患者中有186例自费,占50%。 表5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略 表6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状况 略 3 讨论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和防止疾病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精神卫生工作者,患者家庭、单位和国家医疗保障部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通过对本文调查不难看出精神医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业,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维持治疗,预防,监护,医疗保障每一方面的压力都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巨大影响。是否有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压力本文未做分析,但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医疗支出是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国家已在开展和循证研究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治疗和病人收容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在社区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患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后能够明确其行为方向,增强对健康的信心,监控疾病症状,情感变化,提高自己对疾病状况的适应能力。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经科学验证的适应慢性病管理的保健模式,它强调真正以患者为核心,通过医患协作来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的健康状态。从我国上海开展的CDSMP随机调查试验证实:这一新型的教育干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社区保健模式 [2]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非常重要,反复发病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家庭致贫,返贫的因素之一。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应当尝试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延续巩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承接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并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授给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人群,通过家庭、社区的力量关心、关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疾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医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骆宏,谢斌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11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