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茶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茶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发展:在汉代人们开始逐渐形成一条规范而复杂的饮茶流程。汉代人喝茶,先把茶做成类似于普洱茶饼的饼状,然后将茶饼放在火上烤脆。紧接着将茶饼在陶器里边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这一独特的喝茶习俗一直沿用到唐朝。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走向兴盛。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加之此时佛教、禅茶一味价值观的盛行也加速了茶文化的繁荣。宋朝是一个中国茶文化发展集大成的时代,也是这个时代另外一种茶——茶膏也逐渐在皇家盛行。茶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宋朝茶膏成为了皇家贡品,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里甚至还详细记述了茶膏的制作方法。茶膏用水直接冲服的喝茶方式也比宋代其它茶叶简单了很多。到了明朝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人们开始喝上红茶、黑茶,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朝茶楼开始广泛兴起,茶开始真正成为了一种“国民饮品”。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专设御茶房用玉山泉水和梨花木为碳经过72天186道工序制作茶膏,为茶文化的繁盛添上了秀丽的一笔。中国茶文化的知识茶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德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茶精神(茶道精神)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国利用茶叶也最早,据历史资料,商朝(约公元前16—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饭菜,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药物,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茶为主要商品之一,西晋(公元265—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鲜叶加工作饼茶,唐朝(公元618—907年)发明蒸青团茶,宋朝(公元960—1279年)发明蒸青散茶,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创制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创制白茶、青茶,至此,六大茶类齐全。此后迄今,所创制新的花色品类,都包括在六大茶类之内,无出其外。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茶的起源与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在周代极重岁祭祀的时候是作为祭品的,由此可以得知,中国3000年前茶叶的用途就已经扩大为祭品,证实我国的茶叶生产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距今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开始投入市场,到王褒时候,茶叶已经是士大夫们生活的必需品。扩展资料茶的发展:根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可知,在我国商末周初时期,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尔雅》中记载,“槚,苦茶”。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说明饮茶具有开发智力的功效。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茶叶的运输和茶叶文化的交流。上古无茶字,以“荼”字代茶字。自唐代,将“荼”字减去一笔,写成“茶”字,自此便有了专用的茶字。唐代开元年间,倡导饮茶,饮茶的风俗开始由南方向北方发展。公元758年左右,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随着茶区的扩大,种茶制茶、点茶的技艺精进,出现一批茶学专著,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明代,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清朝,随着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间,清朝开放海禁,我国饮茶文化和茶叶商品传往西方。民国初期设立了初级茶叶专科学校,设置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系,推广新法种茶、机器制茶,建立茶叶商品检验制度,制定了茶叶质量检验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茶业。1949年11月23日,专门负责茶业事务的中国茶业公司成立。自此,茶叶在生产、加工、贸易、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茶史

起源于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为了辨别草木的药理作用,曾经亲口品尝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时,用釜煮水,恰巧有几片叶子飘落进来,使釜里的水变成黄绿色。神农氏不以为意,喝了一点釜里的汤水,却惊奇地发现,这黄绿色的水味道清香,这种叶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农氏发现这种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和利尿解毒的作用。扩展资料:茶文化的意义:茶是劳动生产物,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普洱茶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系列酶促氧化和微生物活动复杂的变化过程。肝火旺盛的人易激动或冲动,急躁易怒,适合喝生普降火气,每天4杯普洱茶就可以使容易瘙痒或易长痤疮的肌肤得到缓解,而且口干或口苦等等虚火症状会逐渐消除。  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这些说法姑妄听之,毕竟把茶当药还是需要一些加工过程的。现代医学对普洱茶功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则更为夸张,即普洱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20多项功效,而其中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功效尤为突出。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省,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杀青后揉捻、晒乾的晒青茶为原料,经沤堆的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游牧民族主食肉类,俗谚“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见普洱茶对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证。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遐迩闻名,成为华茶名品。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思、普一带,闻名于普洱。    普洱茶有“传统普洱”和“现代普洱”两大类。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蒸压而成,古代大多为团、饼、砖、沱等,以便于储存、保质和运输。云南晒青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当年生饮有伤脾胃,所以,云南民间大多习惯烤饮(烤茶)或经数月甚至隔年存放(当地俗称“发汗”)后饮用。在云南的老茶区,饮陈茶、饮隔年茶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迄今仍较为常见。过去,云南晒青茶因运输不便,在本土存留时间较长,茶叶经历了自然“后熟”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陈质”。它得到了广大饮茶者尤其是港台饮者的喜爱和认同,并使其发扬。    因晒青茶的自然后熟的时间较漫长,时间成本较高,于是从50年代到1973年,云南部分主产厂家进行多年的探索,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普洱茶”。直到1973年人工发酵普洱茶的生产工艺才基本定型。它是通过对晒青茶叶进行人工后熟处理,使茶叶短期“熟化”、品质具有陈茶的某些特征。现代普洱茶也称“熟普”(用晒青直接压制的普洱茶也称“生普”),有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散茶外形条索肥壮,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汤色红浓,滋味醇和甘甜,耐冲泡。紧压茶用“熟普”压制而成。现代普洱茶现今已成大宗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不可替代性。普洱茶无论是“生普”还是“熟普”,都具有越陈品质越佳的特点,二者茶性各具特色。品质较好的陈“生普”,香高醇厚回甘有活力,喉韵悠长;陈“熟普”香浓醇甜,温和柔美,长饮不疲。二者香型有别,均为普洱佳茗。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有降脂、降糖、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赢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寿茶”等美誉。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文化”。云南普洱茶既是饮品也是文化商品,它是华茶大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云南普洱茶的传统品种有云南七子饼、云南沱茶、普洱沱茶、云南普洱砖茶、云南普洱散茶、内外销紧茶、云南普洱方茶、竹筒香茶。普洱茶新品有普洱小沱茶、宫廷普洱、陈香牌普洱等等。在这些茶品中有“生普”,也有“熟普”,花色达近百种。    云南普洱茶具有特殊的“陈质”,以陈为贵。普洱茶的品质因制作技术(选料、工艺、储存条件)和陈化期不同,表现各异,茶质有新陈、好差之别。同是陈茶,因储存条件、储存环境不同,茶叶的陈质也不同。储藏不当,甚至毁茶。同时,云南本地出产的普洱茶具有较强产地特质,与省外、国外出产的同名茶品质风格也有不同;与中国黑茶大类中的其他黑茶也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云南普洱茶时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加深对云南普洱茶个性的了解,做到会品云南普洱茶,了解云南普洱茶的真性;会鉴别普洱茶的陈新、好坏和真伪。尤其在目前老茶凤毛麟角、奇货可居,仿冒充斥市场的环境下,消费者更要淡化“茶龄”意识,强化茶质意识,注重口感,真正作到买普洱茶要买好喝的茶。

简单说,从三国时期就形成了初始状态的普洱茶,是以普洱府命名,它是最早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于公元年,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普洱茶的记载。

普洱茶起源地毕竟距离中华文化中心地区太遥远,交通不便及万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纪录非常贫乏,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内地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公认的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目前公认的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因而被广泛引用。如果我们冷静地来看樊绰的记录,仍有需要甄别讨论的问题。公元862年统治云南的南诏国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当时归属唐统治,唐政府在安南设有统治机构),唐政府派蔡袭继任安南经略使,樊绰是蔡袭幕僚。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诏情况,樊绰受命收集南诏资料并于863年写成《蛮书》,也就在同一年南诏攻占安南,蔡袭战死,樊绰逃走。樊绰其实并没有到过云南。因此对于《蛮书》关于茶的记录也需要进行甄别讨论。其一,书中所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应该是可信的。“银生”即银生节度,治所在银生城(今景东东县城),辖区包括了今普洱市、临沧市一部、西双版纳州等地,这一带正是公认茶的起源区域《蛮书》只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在唐代以前,景迈山种茶的说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写的经书记录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种茶,这当然还需专家认真考证。其二,说“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关于“散收,无采造法”应该是属于道听途说了。在澜沧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这些古茶山规模大,树龄老。以景迈山为例,可以采撷的面积超过一万亩,按照布朗族的传说种茶已有1800多年,这么古老而广大的茶园如果“无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于“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饮法,并不代表普洱茶产区的饮茶法。蒙舍蛮即南诏国的统治民族,南诏统一前在洱海周围有六诏(六个小王国),南面的蒙舍诏也称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其他五诏的民族都是“白蛮”,后来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建南诏国并先后征服今云南大部分地区。“蒙舍蛮”是当时“乌蛮”的一支,是南诏国的统治民族,所饮之茶应该是来自“银生城界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饮用时有加上椒、姜、桂煮饮的习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饮法应该起源于此。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陶瓷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原始的时代,那么中国就基本上有一些比较简陋的淘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用这些淘气。装一些水用来喝。虽然做的比较简陋,但是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时候,淘器已经做的是非常好的了,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了。尤其是到封建社会以后,陶瓷的发展就是更加发达了。那时候中国已经拥有了几大出名的陶瓷窑炉,官窑,汝窑等等。并且这些窑治的陶瓷制品到现在是非常出名的,并且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陶瓷的本身装饰也是非常多的,他通过上又彩绘等等,能够把各种美丽的景色,新人物的心情或者说是一些故事的发展情节。一些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都可以栩栩如生的表现在整个陶瓷器上面。让人看起来非常的赏心悦目。目前淘气有艺术陶瓷,还有工业陶瓷。并且技术都是非常完善的了。

迄今为止,陶瓷的界定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陶瓷的起源吧!所谓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陶瓷已经推向了世界各地。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会计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对管理生产和分配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这个词出现在遥远的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只是具体地说来,“会计”起源于何时,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起源于夏代。 有人说,“会计”这个名称的起源和治水的大禹有关。《史记》记载,大禹在江南某地会见诸侯,论功行赏,然后就死了,就地而葬,所葬之地命名为“会稽”,说这个会稽就是“会计”的起源。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可靠,毕竟也能自圆其说,只是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牵强。 二、起源于西周。 有人说,《周礼》中记载了“司会”这个官职,负责官府财会方面的职能,所以认为会计起源于西周。三、起源于战国时期。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各种著作,而这些著作中多次出现“会计”、“计会”等词语,还有人专门对这些词的数量作了统计。总的来说,上述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有人对这三个说法都作了反驳,认为“会计”这个名称的起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不是某个时期能完成的,而且夏商周时期人们对会计的认识还不明确,古籍中出现“会计”这个词也仅是偶然,所以他们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不科学。究竟“会计”这个名称起源于何时何地,其实对现代会计人影响不是很大,作为业余兴趣进行一般了解即可。不管怎么说,在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虽然和现代会计差别非常大,但可以肯定那个时候就已经逐渐产生了会计及其命名的行为。

回答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同人们对经济管理和经营决策的信息需求是分不开的。 会计的发展史: 从上古时代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剩余产品出现后的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记账员,从复式记账法的诞生到现代审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产生,无不反映了会计正是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推动下而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 、原始账簿是会计产生的主要标志 更多3条 

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导致人类最早的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历史动因。   人类最早的计量、记录行为产生的历史动因,首先取决于生产发展水平,而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是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正是在有了生产剩余物品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学会了储备,并学会了对储备物的管理;其次是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到足以维持生存的水平,或足以保障人类自身生产正常进行的水平,才能围绕剩余物品的合理分配,保障这些物品能在一定范围内维持人们的不断需要,从而萌生了人类最早的计量、记录观念与行为。

珠算的起源与发展论文

giao饿了就来咯哦哦哦怕啊撒泼硫酸亚铁离子的时候回来啊,?,我

珠算技能与技巧 人们从事某种复杂的活动,先要对理论知识有所认识,然后才能掌握技能,活的熟练的技巧,技能是在懂得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发生的动作;熟练的技巧则是在已形成的技能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即所谓熟能生巧学习珠算的全部过程就是练习看数、拨珠、定位、写数……,使之综合为统一的技巧薛大伟老师告诉我们:必须先理解知识,勤加练习,基础要打的扎实,达到正确无误,再灵活的选用简捷法,化繁为简,形成技巧这样才能使技巧趋于完善,以达到珠算稳、准、快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珠算的作用,体现出算盘的优越性!珠算是一种使用技能,衡量珠算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以稳、准、快为标准的“稳”就是一次算对,并要求算盘大的正确、稳定;“准”就是看数、计算、写数都得准确无误;“快”就是拨珠敏捷灵活,运算神速,时间短,效率高“稳”和“准”的要求是绝对的,这是质量;“快”的要求是相对的,这是数量吴明涛老师强调:练习珠算,要在稳和准上下功夫,在稳和准中求快,快必须稳准,即稳准又快,缺一不可决不可为快而快,一定要在准字上下功夫要在持久练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求数量!勤学苦练基本功 算盘要打的稳准快,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基本功只讲珠算理论和方法,而不勤于练习,这是空谈拨珠指法的敏捷、灵巧,看数过目不忘,算法随题巧变,都离不了勤学苦练基本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去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加减单项练,然后再综合练,这样可以做到学新练旧薛大伟老师指出:单靠在课堂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课外时间有目的的练习1) 看数与写数:打算盘是一种思维综合运动运动时必须眼脑手有机配合先是眼睛看数,再反映到脑,脑再支配手去拨珠,这就要求看数要准,争取看一遍就记住,争取做到眼看和手动并进对多位数要分节看数,随即分节拨珠我体会到:计算的正确与迅速,同正确看数有很大关系计算完毕后,写数一环也很关键,尤其是小数点和分解号,要点准,撇准,避免计算的得数正确,却因书写错了,造成疏忽性的错误吴明涛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会计数字和汉字的标准形式和正确书写格式她说:“会计人员一定要按照书写标准去写,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差错,现在,我们从实习做起,养成习惯以后就很自然了,而且他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一名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2) 脑珠结合:脑算又叫心算,他不用算盘,而是通过思维来计算我觉得脑算与珠算结合,既锻炼思维能力,又提高计算水平他是实现珠算稳准快的一种新方法3) 拨珠:拨珠现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口诀拨珠,一种是利用脑算拨珠薛大伟老师指出:我们实习时间短,同学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记珠算口诀,因此我们学习利用脑算拨珠,这样有利于初学者的接受4) 算法:加减法是基础,应该先练加减法,再练乘除法,加减法得心应手后,乘除法方能迎刃而解先练基本功,再练简捷算算盘打的稳准快,依靠操作熟练,二靠算法简捷我想到既有操作上的熟练,又有算法上的简捷,就能事半功倍5) 定位:定位是指小数点的位置,或积商的个位档常有人说,“算盘好打,位数难定”,这话不错定位是珠算最重要的一环答数准,而位数错,那就前功尽弃我们认真听取了薛大伟老师系统详尽的定位法感受颇深6) 查错:珠算有差错,就得懂得查错方面的基本知识既要采取措施预防差错,又要掌握常用的查错方法差错的产生一般有:听算时听错,看算时看错,写错或打错等,还有操作时的带珠错、定位错、重算错、漏算错、正负错、数字颠倒错、大小数错,等等我们学习差错的方法有还原演算法,九除法、十一除法、二除法、九余除法等基本四则运算

珠算教育的历史(1)1945年(二战)以前珠算教育的变迁算盘大约在500年前由中国传来日本,进入17世纪后,在从武士到平民的教育中迅速普及。其后,到了19世纪,被称为“寺子屋”的私塾教育激增,“读、写、算(算盘)”作为日本教育的原点被固定了下来。1873年,小学设立的算数科中引入了西洋的笔算。但是,由于一般社会对实际生活中所必须的珠算的要求,实际上采用珠算和笔算并行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在实务社会中珠算必不可少,实务界对珠算技能人员的要求增加。为了顺应此要求,专业进行珠算指导的百日稽塾(之后的共兴学舍)在三重县四日市同时诞生。以1天日夜连续练习16小时、连续练习100天的方式彻底锻炼速算能力,培养珠算人才。这被称为“伊势百日算”,毕业于此私塾的人才作为振兴珠算的指导者活跃在日本各地。珠算从约100年前开始就以私塾为中心进行普及。在商业教育方面,由1883年的横滨商业学校开始,各地纷纷成立商业学校,珠算与簿记是主要学科。而公众教育的初等教育(小学)中,当初是以笔算为主流的。珠算历经了被重视以及被轻视的时代,于1926年被高等小学(现在的初中)所采用,以此明确地建立了其作为正课的地位,并且,在1935年成为普通小学的必修课。随着教员执照制度范围的扩大,通过文部省的检定,1931年开始执行珠算课教师执照制度。1927年,对东京市立实业学校的学生实施的珠算证明考试在1931年被移交给东京商工会议所,并更名为“珠算能力检定测验”,东京的检定测验走上了轨道。当证明该测验能有效地用于珠算教学及学习、并证明学习者的技能后,各地的商工会议所及珠算教育者集团都开始进行检定测验。由于从测验制度的宗旨而言,各地分别进行检定测验绝不可取,因此,在1944年,为了将之统一,以商工会议所为中心成立了全国商工经济会珠算联盟,开始了全国性规模的珠算检定。另外,作为商业学校及其地区的珠算振兴政策,开始召开珠算竞赛。到了20世纪10年代,随着珠算塾的增加,珠算竞赛也盛行起来。1936年首次召开了全国珠算大赛,在各地珠算教师得到了交流。但是,珠算的全国性组织只有为了进行检定测验的全国商工经济会珠算联盟。(2)1945年(二战)之后的珠算教育变迁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经济界优先录用取得珠算高级资格人才的动向更明显,于是各地区都开设了珠算塾。即使说这种动向使珠算支撑起了日本高度成长的一部分天空也不为过。在这种状况下,1953年,珠算教师联合成立了全国珠算教育联盟(三年后作为社团法人取得文部省的批准 简称“全珠联”)。同时期,还成立了作为商工会议所协作团体的日本珠算联盟,领导其后的日本珠算界。此外,还成立了全国商业高中校长会(之后的全国就业高中协会)。这些珠算团体的成立,促进了珠算检定测验、全国大赛、以及各种具有个性的检定、竞赛的召开,使儿童、学生以及一般成人都有了学习的目标。特别是由于在IC时代到来之前,检定资格作为就职的一个条件必不可少,因此在特长兴趣班的排名中独占鳌头。但是,在IC时代到来的1975年以后,具有实务性需求的珠算的色彩淡化。社会上产生了培养算数数学基础的珠算及心算的需求。全珠联也为了将实务珠算转向教育珠算,在2000年之后将检定测验内容大幅度调整,直至今日。学习珠算的年龄层也从1975年以前的以小学高年级到高中为主转变为之后的小学中年级(10岁前后),直至今天的小学低年级的7、8岁儿童。作为教育之原点的“读、写、算(算盘)”也因在近年重新被认可而复活,近年来在儿童数量减少的环境中仍呈现出检定应考人数上升的现象。(3)作为公众教育之珠算教育的变迁二战前作为公众教育必修课的珠算到了战后也不断衰退。在中学,有段时期进入了职业学校的课堂,但后来完全消失了踪影。另一方面,小学中通过10年为周期进行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对珠算教学重复着一进一退的形势。去年修订的指导要领中,小学3、4年级有珠算加减法的课程。但是,对算盘的定位从计算工具转变为帮助理解10进制及各种单位的教育工具,各学年一年的教学时间也只有2至4课时。而在高中商业科中,作为计算实务的珠算从10年前开始渐渐走向消失,现在仅是选修科目。但是,珠算不仅能培养数感,而且有利于培养集中力、忍耐力、积极性,更是对大脑的发达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作为公众教育的学校教学到作为社会教育的珠算教室,珠算教育在如今也是健在的。这从刚才提到过的检定测验应考人数增加的现象中如实地得到反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