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饮料的发展状况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饮料的发展状况论文摘要

54545454545454545

(二)学生准备: 1、文书材料方面:查阅课本、查阅图书资料、《健康报》等报刊杂志。 2、电子材料方面:查询电子读物(视听软件)、电视健康频道、社会频道、互联网的相关网页。 3、调查材料方面:走访老师和专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4、实验材料方面:利用可搜集的材料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 5、自己制作的各种材料表格,包括活动的程序、安全与组织纪律等制度的确定。 6、制作自制水果的材料和榨汁机。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二:对于饮料的市场调查活动活动三:问题的提出 活动四:问题的初步探究活动五: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六:自己制作饮料活动七:评价与反思 五、活动总结 洪江区幸福路小学 红领巾“绿色饮食”监测站 2006年11月饮料与儿童健康科技实践主题探究活动实施阶段活动记录一: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访 一、对校园内一部分人关于“最常喝的饮料;饮料的种类;饮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每小组内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用柱形图表示出人们最爱喝的饮料是什么。采访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经历写成日记,并进行小组内交流或在校园网上交流。 二、让学生对调查采访结果进行全班汇总统计画成柱形图,画在大卡纸上,(人们爱喝饮料的种类、人数、饮料的来源) 活动记录二:对于饮料的市场调查 调查人们最爱、常喝的饮料的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途径有三: 1.组织学生在附近超市或小店进行采访;教师的帮助是帮助制定表格,帮助小组内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记录方法。 2.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查找。图书馆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写出自己的发现或体会。 3.整理汇总小组内的调查资料,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方式呈现。 活动三: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可见饮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安全与否、营养有无,家长、学校里不让我们多喝饮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不如这样吧,关于饮料我们就来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好吗?看看饮料对我们生活、健康有什么影响。 2、首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把人脱落的牙齿浸泡在可乐中,过一段时间牙齿会变软。你相信吗?” 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确立研究方法 1、教师引导: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这条信息? 2、学生自由发言,预想自己的研究方法。 3、教师引导:你会运用哪些用具做实验呢? 提示1:如果没有牙齿,可以用什么实验材料代替呢? 提示2:牙齿变软,说明牙齿中什么物质被破坏? 4、学生分组讨论,由此开展研究,确定实验方案。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各组针对其实施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教师提示: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可乐瓶子的盖注意拧紧,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打开) (三)课后延伸 在课下与伙伴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活动建议: 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并学会填写实验报告表格。学生在课下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如果学生遇到问题,要及时引导其自行解决。 活动四:问题的初步探究 活动设计: (一)各组实验成果汇报 实验1: (1)具体做法:将鸡骨浸泡在可乐中。 (2)实验现象:经过一星期后,鸡骨完全变黑,并明显变软。 (3)实验结论:可乐中含有大量色素,可乐会破坏骨头中的钙。 实验2: (1)具体做法:将鱼骨浸泡在可乐中。 (2)实验现象:经过一星期后,整条鱼骨两边的小刺已经看不到了,中间的粗大部分完全变黑,并明显变软。 (3)实验结论:可乐中含有大量色素,可乐会严重破坏骨头中的钙。 (二)确立进一步探究问题 1、教师提问:看到这么触目惊心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体会。 3、教师引导:在经过了这次实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呢? 4、小组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选择组员们感兴趣的同时适合开展研究的主题。 (学生主题:可口可乐对人体的危害、饮料的种类与营养、身边的伙伴喜欢喝什么饮料、最适合人体健康的饮料等) (三)制订活动计划 1、分组确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分工和完成研究任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明确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 2、组间交流各自研究计划,师生共同探讨修订。 活动建议: 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亲眼目睹的实验现象而产生的新的思考与新的疑问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 活动五:研究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地点:教室学生活动准备:展示使用的相应工具与道具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教师创设一个综艺活动“研究总动员”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本次“饮料与儿童健康”主题研究成果展示会。 二、交流成果、共享互研 1、探讨交流:碳酸饮料的危害 (1)各组同学自由展示与交流自己的实践成果 (2)学生自由交流:实践中的感受与观看展示后的感受 2、调查分析:身边的小伙伴究竟有多少还在喝碳酸类饮料呢? (1)教师语言引导: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真是太大了,我们身边还有人在喝 可口可乐这种碳酸饮料,究竟还有多少人在喝这种饮料呢?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相关的调查分析) (3)自由交流:看了调查结果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展示交流:除了碳酸饮料,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1)教师语言引导:以前我们天天喝可口可乐,这一下子不让我们喝可口可乐了,那我们喝什么呢? (2)通过趣意盎然的形式介绍不同种类的饮料 (3)畅谈感受:欣赏了各组嘉宾异彩纷呈的饮料介绍,了解了各类饮料丰富的知识,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4)问题延伸: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呢? (5)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成果】 (一)碳酸饮料的危害 1、资料补充:色素的危害 2、资料:可乐中阿巴斯田的危害 3、实验:将鸡骨浸泡在可乐中,经过15天,鸡骨明显变软。 4、资料:咖啡因影响对钙的吸收 5、资料补充:咖啡因对人体的其他影响 6、意外发现:碳酸饮料的概念 7、资料补充:碳酸饮料的危害 8、意外发现: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中含有浓度足以危害人们杀虫剂残余物。 9、实验:将两只蟑螂分别放入果汁与可乐中,经过一段时间,可乐中的蟑螂先死亡,而果中的蟑螂依然活着。(可乐中含有过量杀虫剂残余物) (二)你喜欢喝什么饮料? 1、介绍调查问卷 2、进行问卷分析(统计图) (三)除了碳酸饮料,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1、果汁饮料 2、茶饮料 3、豆乳饮料 4、矿泉水 5、 纯净水 (四)要可口更要健康,我们明智的选择是什么? 健康新闻:介绍白开水是儿童的最佳饮料 (五)教师总结升华:喝任何东西都要适量,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 三、思维拓展、课题延伸 1教师引发思考:即使我们在偶尔喝喝的饮料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你觉得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讨论,将自己的倡议写在纸条上后贴在黑板前大幅的“健康倡议书”上。 3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建议。 4教师小结并引发新思考:看来喝饮料也是一门学问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留心处处皆学问,即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喝喝饮料,经过我们的研究竟也存在着这种种不健康因素,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是不健康的习惯,让我们共同完成一份健康倡议书。 5、自由畅谈:通过哪种方式将自己的倡议告诉给身边的人? 6、教师小结: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吧!让我们把健康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带上我们的倡议,向着健康的方向,出发!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灵活安排课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在校内进行汇报展示,作为对学生开展活动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愿望。 活动六:自己制作饮料 1、学生亲自制作饮料 在制作饮料时,所有同学都在为自已的饮料的“营养”花费了一翻心思,制成各种各样的特色饮料,这促使孩子们对所有的水果和蔬菜的营养成分进行仔细的研究。 2、写出自己的配制的结果 3

摘要: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 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关键词:茶饮料 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景展望一、前言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二、研究现状(一)市场现状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以生产乌龙茶饮料为主;美国主要生产冰茶饮料;印度尼西亚以生产花茶饮料为主。茶饮料业发展较快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其发展速度十分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销售额达l40亿台币,在各种饮料产品中居首位,茶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到目前为止,台湾已开发出100多种茶饮料,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饮料。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旭日升、顶新、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 ,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2、消费者特征分析1 l5—24岁的消费者是茶饮料的主要目标消费群,其次是25—34岁的消费者。这两个年龄段成为茶饮料的消费主体,与碳酸饮料和包装水的主要消费群差异不大。可以说青少年是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茶饮料的人数也在递减。青少年群体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在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对方便、爽口、健康的茶饮料情有独钟。 因此,众多商家都把青少年作为广告诉求的目标,强调茶饮料的“天然、健康、快捷、方便”的特点,并以在青少年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明星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以扩大产品在青少年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 2 茶饮料消费女性略多于男性。从茶饮料消费群体的性别来看,性别差异虽然不十分明显,但仍可发现女性消费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天然、时尚等因素,而茶饮料就很好地满足了女性消费者的这一需要。另外,喝茶饮料不发胖是女性多于男性选择茶饮料的主要原因,而且女性对茶饮料具有保健特性的认知度高于男性也是其更多青睐茶饮料的原因之一。3 健康、时尚是茶饮料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天然、健康、回归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而茶饮料之所以发展迅速,正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茶饮料的消费方式符合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饮料更怡人可口,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解渴的功效。(二)加工现状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料,尽管饮料茶研究与开发刚刚起步,但从矿泉水的生产、发展、销售业绩来看,2l世纪必将是饮料茶的世纪。茶业界人士加大力度研究与开发系列茶饮料,是势在必然。我认为,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若饮料茶能有象鲜牛奶一样的流通速度,则饮料荼在饮料业上的垄断地位指日可待。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三、存在的问题(一)技术问题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义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 足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过程中 ,仍然存在三大技术难点:一是茶的混浊沉淀(茶乳酪); 二是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保持;三是维持茶饮料在制造或储存中色泽的稳定。(二)质量问题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对茶饮料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查结果表明:具有80%市场占有率的大型生产企业,技术力量强大,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产品质量稳定。而一些小型生产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6.7%,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1、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低。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经抽查检验,有的茶饮料咖啡因含量为<3mg/L(标准规定是≥25 mg/L);茶多酚含量为10mg/L(标准规定足≥ 150 mg/L)。这样的产品不能称为荼饮料。2、个别产品微生物超标。3、存在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茶饮料中不得使用苯甲酸和山梨酸。4、甜蜜素含量超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甜蜜素是甜味剂其中的一种, 同属于限范围、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5、标签标注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是有的产品中检出了甜蜜素,而未在标篇上标注、产品属性名称标注不规范、净含量未在产品的主视面标注等。(三)成分问题据有关食品专家介绍: “真正的茶饮料应该是以茶叶提取液、浓缩液和速溶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其中的茶多酚含量应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如若不然,就说明茶的成分有问题”。此外,照《茶饮料》国家标准,茶饮料标签上应该明确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类型、净含量、配料表、制造商(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花茶应标明茶坯类型,果汁茶饮料应标明果汁含量;奶味茶饮料应标明蛋白质含量等。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尽管市场上各种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红茶,或只表明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混合饮料,而没有具体成分,在配料表上也找不到“茶多酚”的字样。有关部门的市场抽查也显示,众多的茶饮料不仅在质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且在品名、标签等方面也很不规范。更有甚者,不少号称茶饮料的产品实质上根本就不含有“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既然《茶饮料》国家标准早已实施,并且在标准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那为什么迄今仍有许多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产品坚决回避具体成分呢?首先,从茶饮料生产企业来看, 一些企业不仅诚信经营意识淡漠,利用消费者对《茶饮料》国家标准不熟悉,在生产过程中有意偷工减料,从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而市场监管的有关部门对茶饮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足。在《茶饮料》国家标准出台后,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说明在以往的市场监管中,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不够,亟待进一步强化。今后在监管中发现问题,除了进行严厉处罚外,还应将处罚结果及时向消费者告知。其次,商家在进货时也需把好质量关。要在进货的第一道门,就把茶饮料的“成分” 搞清楚,而对“成分不清” 的,则坚决拒之门外。再者,要提醒消费者注意,在选购茶饮料日寸,应多注意标签内容。对于标注内容不全、“成分不清” 的茶饮料,尽可能对其避而远之。四、前景展望(一)打造“好绿茶” 三步曲中国是世界绿茶生产消费贸易大国,绿茶是中国茶叶饮料研发和营销的产业基础。如何把天然、有机、健康、功能的中国绿茶开发成为好茶香, 好茶味,好天然,好健康的高品质绿茶饮料?仍然是摆在茶叶饮料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创新课题,需要浙江绿茶产业和绿茶饮料产业合作,共同研发。时下,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各种不同风味口感的名特绿茶、有机绿茶、生态绿茶、健康绿茶开发成为无人工成添加剂和无合成香精,无糖份,无热量的绿茶饮料。提高绿茶品质和品味是关键,只有有好茶叶才有好饮料、好绿茶、好茶味,才有好绿茶饮料的鲜爽口味和甘醇口感。其次要研究开发现代茶叶科技创新的天然提取技术,低温萃取技术,低温高效浓缩技术,天然香味回收技术。研发成为天然、健康、营养、功能的高科、高品质茶叶饮品配料。最后,要树立信心,加强广告宣传,加大绿茶与健康和功能的研发投入力度。比纯水更好喝,比汽水更健康,比其他饮料更具保健功能的天然纯鲜绿茶饮料,才能成为中国茶叶饮料消费者口味的第一健康选择。(二)花草茶的发展空间大茉莉花茶是中国茶叶的特色品类之一, 茶引花香,相得益彰。茉莉花,杭白菊花,金银花,玉兰花等都是中国茶叶饮料可利用的天然鲜花香味原料。研发各种天然,健康,清新自然,香气芬芳,口味香醇的中国花茶饮料,这是中国特色茶叶饮料的重大战略机遇。花草茶汉方草本茶饮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食疗同源,中草药保健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研究出好香味,好口味,更科学,更保健的草本茶叶饮料,一定会促进茶叶饮料的健康化功能化发展趋势。五谷奶茶花草奶茶饮料,使茶叶饮料更营养更健康。中国具有很多五谷豆乳植物蛋白资源与各种茶叶健康功能配料科学调配,研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奶茶饮料,还可利用纯鲜牛奶和花草叶茶提取物调配各种营养奶茶饮料,形成中国特色的花草奶茶饮料。天然水果冰茶饮料是中国目前广大年轻消费者较喜爱的主流茶叶饮品之一。未来几年冰红茶还将继续增长,成为中国红茶饮料的最大品类。利用各种天然水果汁。水果萃取物,水果浓缩液,天然水果香料与各种特色优质茶叶萃取物提取物相互调配。形成各种天然水果茶饮料,将大大促进各种天然果味果汁红茶系列饮品的发展。(三)实现茶饮料的“健康功能"天然、健康、功能、营养的中国茶叶饮料研发才刚刚起步,这需要茶叶、饮料、医药和卫生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合作开发,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时间更长,风险更大。积极开发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健康茶叶功能配料上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绿素、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等。逐步研究应用到茶叶饮料配方和配料的设计研发中来,进行健康功能性试验,真正研发成功几个有效成份清晰,功能明确,健康效果显著,口味口感良好的中国健康功能性茶叶饮料。中国茶叶饮料主要是调味型茶叶饮料为主,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消费意识和观念的逐步形成,对茶叶饮品配料的品味、品质要求亦将明显提高。对生产工艺而言,将涉及到有机茶叶萃取原料,天然茶叶饮品配料。天然萃取茶叶香料,生物技术茶叶香料等领域,这都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研发项目。(四)环保时代的新要求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是未来10年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对高速成长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会。中国茶叶行业将更加重视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绿色茶园、精细茶园的基础建设和种植管理,以低碳茶业理念和行动确保中国茶叶的安全、优质、天然、健康。其次,茶叶饮品行业将加大低糖份、无糖份,低热量、无热量,少添加剂、无添加剂的天然健康茶叶饮料的研发,将更专更精的开发创新中国名特好茶饮料。通过茶叶产业、配料产业、饮料产业、环保产业和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促进新时代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转向更天然、更健康、更低碳、更环保的方向科学发展,成为世界茶叶饮料产业的大国和强国。五、小结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点,迎合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加上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使茶饮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对茶乳酪的形成、茶色素稳定机理及茶风味物质变化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如酶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使茶叶提取技术将更加科学而有效。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提取率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中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为茶饮料市场的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色泽明亮、香高、味醇、茶韵充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纯绿茶、纯乌龙茶、纯红茶将日益成为茶饮料的主流,而利用各种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材与茶叶复配制成的混合保健茶饮料,不久将会成为茶饮料的新宠。

饮料的发展状况论文

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 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关键词:茶饮料  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景展望一、前言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二、研究现状(一)市场现状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以生产乌龙茶饮料为主;美国主要生产冰茶饮料;印度尼西亚以生产花茶饮料为主。茶饮料业发展较快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其发展速度十分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销售额达l40亿台币,在各种饮料产品中居首位,茶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到目前为止,台湾已开发出100多种茶饮料,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饮料。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旭日升、顶新、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 ,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2、消费者特征分析1  l5—24岁的消费者是茶饮料的主要目标消费群,其次是25—34岁的消费者。这两个年龄段成为茶饮料的消费主体,与碳酸饮料和包装水的主要消费群差异不大。可以说青少年是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茶饮料的人数也在递减。青少年群体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在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对方便、爽口、健康的茶饮料情有独钟。

饮料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健康专家认为,有针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其中包含许多科学道理。最近结束的“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专家研讨会”上,健康专家就饮料的健康消费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他们认为,追求健康价值,是未来中国市场饮料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何选饮料专家有说法  由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中国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中国健康月刊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专家研讨会”4月6日和8日分别在北京和沈阳两地举行。会议邀请了生理学、医学、药学及营养学领域内从事理论和产业研究的专家、领导20余人,与会专家均为我国医学健康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他们分别就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的现状以及消费者如何有目的、有针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了许多对消费者和饮料生产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专家们普遍认为,饮用水从水的原始形态发展成今天种类繁多的饮料,明显地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饮料市场的发展,以超越一般产业的速度,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与饮料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以健康为目标的科学的饮料消费与饮料生产,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会专家普遍推崇科技含量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独特健康价值的饮料,如最近市场上出现的从分解人体多余脂肪、调理胃肠入手进行科学减肥、防肥,继而预防富贵病的力丽功能饮料,和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功能饮料露露杏仁露、植物蛋白饮料大寨核桃露等。专家对以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茶饮料、果蔬饮料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专家推荐饮用富含茶多酚的绿茶饮料,如康师傅绿茶。专家同时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不要盲目听信企业自身的广告宣传,要仔细阅读饮料的成分,并结合医学保健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产品;对于保健饮料,还要认准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标志。  本次专家研讨,涵盖了八类市场常见的饮料产品,专家认为:  功能饮料:现在号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很多,但依照国家的有关部门法规,饮料的保健功能需经国家卫生部审批,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功能饮料的各类检验、功效测定日趋严格,经过国家认定的功能饮料因其科学的配方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成为饮料市场发展的潮流。  单纯就成分分析而言,其它几类饮料的健康价值如下:  瓶装水饮料:以补充人体水分为主要功能。矿泉水能提供一定的微量元素;纯净水因缺少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类而不宜经常饮用。  茶饮料:绿茶饮料具有抗氧化、抗疲劳作用,是良好的饮料种类,适合长期饮用;但红茶饮料的抗氧化和抗疲劳效果则不明显。  果汁饮料:具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等物质,具有抗氧化、助消化和增加体能等健康价值。  蔬菜饮料:具有抗氧化、补充膳食纤维等作用,具有良好的健康价值;  含乳饮料:普通含乳饮料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素,部分含添加剂的含乳饮料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钙、维生素,但直接饮用乳品效果更好。  植物蛋白饮料:提供能量和蛋白质,杏仁饮料还具有润肺作用,核桃因含有磷脂而具有健脑作用,植物蛋白饮料是健康价值较高的饮料。  碳酸类饮料:从市场消费的整体状况看,目前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类饮料占据着市场消费50%左右的份额,碳酸类饮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口感和消暑效果,但除了补充水分外,几乎没有健康价值,其成瘾性和刺激性却使在这类饮料的消费者中占很大比例的儿童和某些疾病患者长期饮用后造成潜在和现实的健康危害。  某些号称补充能量的功能饮料因为含有特殊刺激物质,可能因饮用不当而造成严重损害健康的后果。  专家一再提醒消费者,选择饮料,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选择,口味的偏爱和消费习惯可以适当满足,但不能以牺牲健康作为代价。

摘要: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 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关键词:茶饮料 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景展望一、前言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二、研究现状(一)市场现状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以生产乌龙茶饮料为主;美国主要生产冰茶饮料;印度尼西亚以生产花茶饮料为主。茶饮料业发展较快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其发展速度十分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销售额达l40亿台币,在各种饮料产品中居首位,茶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到目前为止,台湾已开发出100多种茶饮料,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饮料。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旭日升、顶新、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 ,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2、消费者特征分析1 l5—24岁的消费者是茶饮料的主要目标消费群,其次是25—34岁的消费者。这两个年龄段成为茶饮料的消费主体,与碳酸饮料和包装水的主要消费群差异不大。可以说青少年是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茶饮料的人数也在递减。青少年群体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在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对方便、爽口、健康的茶饮料情有独钟。 因此,众多商家都把青少年作为广告诉求的目标,强调茶饮料的“天然、健康、快捷、方便”的特点,并以在青少年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明星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以扩大产品在青少年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 2 茶饮料消费女性略多于男性。从茶饮料消费群体的性别来看,性别差异虽然不十分明显,但仍可发现女性消费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天然、时尚等因素,而茶饮料就很好地满足了女性消费者的这一需要。另外,喝茶饮料不发胖是女性多于男性选择茶饮料的主要原因,而且女性对茶饮料具有保健特性的认知度高于男性也是其更多青睐茶饮料的原因之一。3 健康、时尚是茶饮料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天然、健康、回归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而茶饮料之所以发展迅速,正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茶饮料的消费方式符合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饮料更怡人可口,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解渴的功效。(二)加工现状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料,尽管饮料茶研究与开发刚刚起步,但从矿泉水的生产、发展、销售业绩来看,2l世纪必将是饮料茶的世纪。茶业界人士加大力度研究与开发系列茶饮料,是势在必然。我认为,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若饮料茶能有象鲜牛奶一样的流通速度,则饮料荼在饮料业上的垄断地位指日可待。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三、存在的问题(一)技术问题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义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 足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过程中 ,仍然存在三大技术难点:一是茶的混浊沉淀(茶乳酪); 二是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保持;三是维持茶饮料在制造或储存中色泽的稳定。(二)质量问题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对茶饮料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查结果表明:具有80%市场占有率的大型生产企业,技术力量强大,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产品质量稳定。而一些小型生产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6.7%,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1、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低。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经抽查检验,有的茶饮料咖啡因含量为<3mg/L(标准规定是≥25 mg/L);茶多酚含量为10mg/L(标准规定足≥ 150 mg/L)。这样的产品不能称为荼饮料。2、个别产品微生物超标。3、存在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茶饮料中不得使用苯甲酸和山梨酸。4、甜蜜素含量超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甜蜜素是甜味剂其中的一种, 同属于限范围、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5、标签标注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是有的产品中检出了甜蜜素,而未在标篇上标注、产品属性名称标注不规范、净含量未在产品的主视面标注等。(三)成分问题据有关食品专家介绍: “真正的茶饮料应该是以茶叶提取液、浓缩液和速溶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其中的茶多酚含量应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如若不然,就说明茶的成分有问题”。此外,照《茶饮料》国家标准,茶饮料标签上应该明确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类型、净含量、配料表、制造商(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花茶应标明茶坯类型,果汁茶饮料应标明果汁含量;奶味茶饮料应标明蛋白质含量等。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尽管市场上各种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红茶,或只表明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混合饮料,而没有具体成分,在配料表上也找不到“茶多酚”的字样。有关部门的市场抽查也显示,众多的茶饮料不仅在质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且在品名、标签等方面也很不规范。更有甚者,不少号称茶饮料的产品实质上根本就不含有“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既然《茶饮料》国家标准早已实施,并且在标准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那为什么迄今仍有许多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产品坚决回避具体成分呢?首先,从茶饮料生产企业来看, 一些企业不仅诚信经营意识淡漠,利用消费者对《茶饮料》国家标准不熟悉,在生产过程中有意偷工减料,从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而市场监管的有关部门对茶饮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足。在《茶饮料》国家标准出台后,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说明在以往的市场监管中,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不够,亟待进一步强化。今后在监管中发现问题,除了进行严厉处罚外,还应将处罚结果及时向消费者告知。其次,商家在进货时也需把好质量关。要在进货的第一道门,就把茶饮料的“成分” 搞清楚,而对“成分不清” 的,则坚决拒之门外。再者,要提醒消费者注意,在选购茶饮料日寸,应多注意标签内容。对于标注内容不全、“成分不清” 的茶饮料,尽可能对其避而远之。四、前景展望(一)打造“好绿茶” 三步曲中国是世界绿茶生产消费贸易大国,绿茶是中国茶叶饮料研发和营销的产业基础。如何把天然、有机、健康、功能的中国绿茶开发成为好茶香, 好茶味,好天然,好健康的高品质绿茶饮料?仍然是摆在茶叶饮料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创新课题,需要浙江绿茶产业和绿茶饮料产业合作,共同研发。时下,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各种不同风味口感的名特绿茶、有机绿茶、生态绿茶、健康绿茶开发成为无人工成添加剂和无合成香精,无糖份,无热量的绿茶饮料。提高绿茶品质和品味是关键,只有有好茶叶才有好饮料、好绿茶、好茶味,才有好绿茶饮料的鲜爽口味和甘醇口感。其次要研究开发现代茶叶科技创新的天然提取技术,低温萃取技术,低温高效浓缩技术,天然香味回收技术。研发成为天然、健康、营养、功能的高科、高品质茶叶饮品配料。最后,要树立信心,加强广告宣传,加大绿茶与健康和功能的研发投入力度。比纯水更好喝,比汽水更健康,比其他饮料更具保健功能的天然纯鲜绿茶饮料,才能成为中国茶叶饮料消费者口味的第一健康选择。(二)花草茶的发展空间大茉莉花茶是中国茶叶的特色品类之一, 茶引花香,相得益彰。茉莉花,杭白菊花,金银花,玉兰花等都是中国茶叶饮料可利用的天然鲜花香味原料。研发各种天然,健康,清新自然,香气芬芳,口味香醇的中国花茶饮料,这是中国特色茶叶饮料的重大战略机遇。花草茶汉方草本茶饮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食疗同源,中草药保健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研究出好香味,好口味,更科学,更保健的草本茶叶饮料,一定会促进茶叶饮料的健康化功能化发展趋势。五谷奶茶花草奶茶饮料,使茶叶饮料更营养更健康。中国具有很多五谷豆乳植物蛋白资源与各种茶叶健康功能配料科学调配,研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奶茶饮料,还可利用纯鲜牛奶和花草叶茶提取物调配各种营养奶茶饮料,形成中国特色的花草奶茶饮料。天然水果冰茶饮料是中国目前广大年轻消费者较喜爱的主流茶叶饮品之一。未来几年冰红茶还将继续增长,成为中国红茶饮料的最大品类。利用各种天然水果汁。水果萃取物,水果浓缩液,天然水果香料与各种特色优质茶叶萃取物提取物相互调配。形成各种天然水果茶饮料,将大大促进各种天然果味果汁红茶系列饮品的发展。(三)实现茶饮料的“健康功能"天然、健康、功能、营养的中国茶叶饮料研发才刚刚起步,这需要茶叶、饮料、医药和卫生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合作开发,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时间更长,风险更大。积极开发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健康茶叶功能配料上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绿素、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等。逐步研究应用到茶叶饮料配方和配料的设计研发中来,进行健康功能性试验,真正研发成功几个有效成份清晰,功能明确,健康效果显著,口味口感良好的中国健康功能性茶叶饮料。中国茶叶饮料主要是调味型茶叶饮料为主,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消费意识和观念的逐步形成,对茶叶饮品配料的品味、品质要求亦将明显提高。对生产工艺而言,将涉及到有机茶叶萃取原料,天然茶叶饮品配料。天然萃取茶叶香料,生物技术茶叶香料等领域,这都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研发项目。(四)环保时代的新要求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是未来10年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对高速成长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会。中国茶叶行业将更加重视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绿色茶园、精细茶园的基础建设和种植管理,以低碳茶业理念和行动确保中国茶叶的安全、优质、天然、健康。其次,茶叶饮品行业将加大低糖份、无糖份,低热量、无热量,少添加剂、无添加剂的天然健康茶叶饮料的研发,将更专更精的开发创新中国名特好茶饮料。通过茶叶产业、配料产业、饮料产业、环保产业和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促进新时代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转向更天然、更健康、更低碳、更环保的方向科学发展,成为世界茶叶饮料产业的大国和强国。五、小结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点,迎合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加上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使茶饮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对茶乳酪的形成、茶色素稳定机理及茶风味物质变化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如酶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使茶叶提取技术将更加科学而有效。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提取率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中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为茶饮料市场的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色泽明亮、香高、味醇、茶韵充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纯绿茶、纯乌龙茶、纯红茶将日益成为茶饮料的主流,而利用各种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材与茶叶复配制成的混合保健茶饮料,不久将会成为茶饮料的新宠。

饮料的发展状况论文题目

(二)学生准备: 1、文书材料方面:查阅课本、查阅图书资料、《健康报》等报刊杂志。 2、电子材料方面:查询电子读物(视听软件)、电视健康频道、社会频道、互联网的相关网页。 3、调查材料方面:走访老师和专家、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4、实验材料方面:利用可搜集的材料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 5、自己制作的各种材料表格,包括活动的程序、安全与组织纪律等制度的确定。 6、制作自制水果的材料和榨汁机。四、活动安排 活动一: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活动二:对于饮料的市场调查活动活动三:问题的提出 活动四:问题的初步探究活动五: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六:自己制作饮料活动七:评价与反思 五、活动总结 洪江区幸福路小学 红领巾“绿色饮食”监测站 2006年11月饮料与儿童健康科技实践主题探究活动实施阶段活动记录一: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访 一、对校园内一部分人关于“最常喝的饮料;饮料的种类;饮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调查采访。每小组内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用柱形图表示出人们最爱喝的饮料是什么。采访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经历写成日记,并进行小组内交流或在校园网上交流。 二、让学生对调查采访结果进行全班汇总统计画成柱形图,画在大卡纸上,(人们爱喝饮料的种类、人数、饮料的来源) 活动记录二:对于饮料的市场调查 调查人们最爱、常喝的饮料的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途径有三: 1.组织学生在附近超市或小店进行采访;教师的帮助是帮助制定表格,帮助小组内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记录方法。 2.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查找。图书馆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写出自己的发现或体会。 3.整理汇总小组内的调查资料,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方式呈现。 活动三: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可见饮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安全与否、营养有无,家长、学校里不让我们多喝饮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不如这样吧,关于饮料我们就来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好吗?看看饮料对我们生活、健康有什么影响。 2、首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把人脱落的牙齿浸泡在可乐中,过一段时间牙齿会变软。你相信吗?” 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确立研究方法 1、教师引导: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这条信息? 2、学生自由发言,预想自己的研究方法。 3、教师引导:你会运用哪些用具做实验呢? 提示1:如果没有牙齿,可以用什么实验材料代替呢? 提示2:牙齿变软,说明牙齿中什么物质被破坏? 4、学生分组讨论,由此开展研究,确定实验方案。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各组针对其实施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教师提示: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可乐瓶子的盖注意拧紧,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打开) (三)课后延伸 在课下与伙伴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活动建议: 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并学会填写实验报告表格。学生在课下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如果学生遇到问题,要及时引导其自行解决。 活动四:问题的初步探究 活动设计: (一)各组实验成果汇报 实验1: (1)具体做法:将鸡骨浸泡在可乐中。 (2)实验现象:经过一星期后,鸡骨完全变黑,并明显变软。 (3)实验结论:可乐中含有大量色素,可乐会破坏骨头中的钙。 实验2: (1)具体做法:将鱼骨浸泡在可乐中。 (2)实验现象:经过一星期后,整条鱼骨两边的小刺已经看不到了,中间的粗大部分完全变黑,并明显变软。 (3)实验结论:可乐中含有大量色素,可乐会严重破坏骨头中的钙。 (二)确立进一步探究问题 1、教师提问:看到这么触目惊心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体会。 3、教师引导:在经过了这次实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呢? 4、小组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选择组员们感兴趣的同时适合开展研究的主题。 (学生主题:可口可乐对人体的危害、饮料的种类与营养、身边的伙伴喜欢喝什么饮料、最适合人体健康的饮料等) (三)制订活动计划 1、分组确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分工和完成研究任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明确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 2、组间交流各自研究计划,师生共同探讨修订。 活动建议: 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亲眼目睹的实验现象而产生的新的思考与新的疑问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 活动五:研究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地点:教室学生活动准备:展示使用的相应工具与道具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教师创设一个综艺活动“研究总动员”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本次“饮料与儿童健康”主题研究成果展示会。 二、交流成果、共享互研 1、探讨交流:碳酸饮料的危害 (1)各组同学自由展示与交流自己的实践成果 (2)学生自由交流:实践中的感受与观看展示后的感受 2、调查分析:身边的小伙伴究竟有多少还在喝碳酸类饮料呢? (1)教师语言引导: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真是太大了,我们身边还有人在喝 可口可乐这种碳酸饮料,究竟还有多少人在喝这种饮料呢?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相关的调查分析) (3)自由交流:看了调查结果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展示交流:除了碳酸饮料,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1)教师语言引导:以前我们天天喝可口可乐,这一下子不让我们喝可口可乐了,那我们喝什么呢? (2)通过趣意盎然的形式介绍不同种类的饮料 (3)畅谈感受:欣赏了各组嘉宾异彩纷呈的饮料介绍,了解了各类饮料丰富的知识,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4)问题延伸: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呢? (5)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成果】 (一)碳酸饮料的危害 1、资料补充:色素的危害 2、资料:可乐中阿巴斯田的危害 3、实验:将鸡骨浸泡在可乐中,经过15天,鸡骨明显变软。 4、资料:咖啡因影响对钙的吸收 5、资料补充:咖啡因对人体的其他影响 6、意外发现:碳酸饮料的概念 7、资料补充:碳酸饮料的危害 8、意外发现: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中含有浓度足以危害人们杀虫剂残余物。 9、实验:将两只蟑螂分别放入果汁与可乐中,经过一段时间,可乐中的蟑螂先死亡,而果中的蟑螂依然活着。(可乐中含有过量杀虫剂残余物) (二)你喜欢喝什么饮料? 1、介绍调查问卷 2、进行问卷分析(统计图) (三)除了碳酸饮料,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1、果汁饮料 2、茶饮料 3、豆乳饮料 4、矿泉水 5、 纯净水 (四)要可口更要健康,我们明智的选择是什么? 健康新闻:介绍白开水是儿童的最佳饮料 (五)教师总结升华:喝任何东西都要适量,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 三、思维拓展、课题延伸 1教师引发思考:即使我们在偶尔喝喝的饮料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你觉得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讨论,将自己的倡议写在纸条上后贴在黑板前大幅的“健康倡议书”上。 3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建议。 4教师小结并引发新思考:看来喝饮料也是一门学问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留心处处皆学问,即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喝喝饮料,经过我们的研究竟也存在着这种种不健康因素,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是不健康的习惯,让我们共同完成一份健康倡议书。 5、自由畅谈:通过哪种方式将自己的倡议告诉给身边的人? 6、教师小结: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吧!让我们把健康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带上我们的倡议,向着健康的方向,出发!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灵活安排课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在校内进行汇报展示,作为对学生开展活动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愿望。 活动六:自己制作饮料 1、学生亲自制作饮料 在制作饮料时,所有同学都在为自已的饮料的“营养”花费了一翻心思,制成各种各样的特色饮料,这促使孩子们对所有的水果和蔬菜的营养成分进行仔细的研究。 2、写出自己的配制的结果 3

功能性饮料在国外的发展纵观全球饮料市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清新自然、低糖、低热量,具有免疫、防病、美容和抗衰老等特殊功能的功能性饮料普遍感兴趣,其市场潜力极大。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饮料,同时也带动了饮料行业的发展。 植物芽饮料 荷兰等国用植物芽原料,如萝卜芽(富含维生素C和A、B1、B2等),香椿芽(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等,制成饮料。不仅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而且有降血脂、美容,防治糖尿病等功效。 桦汁饮料 欧美等国提取桦树木的汁液生产而成,喝起来清爽润口,解热消暑。据测定,新鲜桦汁含还原糖0.79%-0.86%,并含有10多种矿物元素,如钙、铁、镁、钴等,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成分。饮后能增进食欲,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在欧美一些国家,把桦汁作为“回归大森林”的最佳休闲饮料。 马丁饮料 由巴西和日本饮料公司联合开发,采用分布在巴西和乌拉圭的低株冬青植物马丁叶烘制而成。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含咖啡因约2%、丹宁8%,还富含活血抗衰老的Martin素,具有健胃、提神、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以及健身美容的作用,是进食油腻食物之后饮用的佳品。 甘草饮料 据欧美最新报道,将甘草用嗜糖乳酸菌发酵,甘草甜味可消失。利用发酵甘草精汁制成的饮料,具有减轻由四氯化碳导致的肝障碍和阻止消化道溃疡、改善末梢循环等功效。 蒲公英饮料 日本全药农公司开发推出利用蒲公英生产的罐装茶和蒲公英根研制的代咖啡饮料等,有咖啡风味而不含咖啡因,深受女性和老年人欢迎。蒲公英饮料富含维生素A、核黄素、硫胺素、抗坏血酸和其他微量元素,具有健胃、解热、强身作用,特别是蒲公英富含脂肪酸等营养素,具有润肤健肤的美容功效。 杜仲饮料 日本人体工程公司利用中国产的杜仲叶开发出杜仲茶、杜仲酸乳等杜仲营养饮料,具有补肝肾、健筋骨、强腰膝、降血压和防治糖尿病等功效,很受消费者欢迎。 银杏饮料 日本三菱化工机械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种添加银杏叶提取物的新型健康的饮料。银杏叶含有类酮类化合物,可以使已经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并能防止血液流动状况不佳引起的各部分器官功能的衰退。 葫芦饮料 这是日本市场最新流行的饮料,今年将开拓欧洲市场。田边制药公司用葫芦粉和葫芦叶制取的葫芦饮料,可促使人体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迅速繁殖,具有调节肠内菌丛、激活免疫功能、抗癌和防止人体老化等功效,是受中老年人欢迎的新型饮料。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麒麟饮料公司推出的氨基酸保健功能饮料、大正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力保健功能型保健饮料、阿萨希饮料公司最新上市的“阿萨希蔬菜”饮料、三得利公司上市的是新绿茶饮料“深绿”、宝酒酿酒公司开发生产的利于美容和保健的清凉饮料水— “魔芋、芦荟瘦身”等;同时一种新型的天然花卉饮料正走俏欧洲,这种花卉饮料不含刺激性物质,它不仅颜色、香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具有滋润肌肤、美容养颜和提神明目之功效,特别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 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关键词:茶饮料  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景展望一、前言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二、研究现状(一)市场现状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以生产乌龙茶饮料为主;美国主要生产冰茶饮料;印度尼西亚以生产花茶饮料为主。茶饮料业发展较快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其发展速度十分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销售额达l40亿台币,在各种饮料产品中居首位,茶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到目前为止,台湾已开发出100多种茶饮料,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饮料。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旭日升、顶新、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 ,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2、消费者特征分析1  l5—24岁的消费者是茶饮料的主要目标消费群,其次是25—34岁的消费者。这两个年龄段成为茶饮料的消费主体,与碳酸饮料和包装水的主要消费群差异不大。可以说青少年是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茶饮料的人数也在递减。青少年群体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在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对方便、爽口、健康的茶饮料情有独钟。

饮料的发展状况论文怎么写

功能性饮料在国外的发展纵观全球饮料市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清新自然、低糖、低热量,具有免疫、防病、美容和抗衰老等特殊功能的功能性饮料普遍感兴趣,其市场潜力极大。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饮料,同时也带动了饮料行业的发展。 植物芽饮料 荷兰等国用植物芽原料,如萝卜芽(富含维生素C和A、B1、B2等),香椿芽(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等,制成饮料。不仅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而且有降血脂、美容,防治糖尿病等功效。 桦汁饮料 欧美等国提取桦树木的汁液生产而成,喝起来清爽润口,解热消暑。据测定,新鲜桦汁含还原糖0.79%-0.86%,并含有10多种矿物元素,如钙、铁、镁、钴等,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成分。饮后能增进食欲,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在欧美一些国家,把桦汁作为“回归大森林”的最佳休闲饮料。 马丁饮料 由巴西和日本饮料公司联合开发,采用分布在巴西和乌拉圭的低株冬青植物马丁叶烘制而成。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含咖啡因约2%、丹宁8%,还富含活血抗衰老的Martin素,具有健胃、提神、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以及健身美容的作用,是进食油腻食物之后饮用的佳品。 甘草饮料 据欧美最新报道,将甘草用嗜糖乳酸菌发酵,甘草甜味可消失。利用发酵甘草精汁制成的饮料,具有减轻由四氯化碳导致的肝障碍和阻止消化道溃疡、改善末梢循环等功效。 蒲公英饮料 日本全药农公司开发推出利用蒲公英生产的罐装茶和蒲公英根研制的代咖啡饮料等,有咖啡风味而不含咖啡因,深受女性和老年人欢迎。蒲公英饮料富含维生素A、核黄素、硫胺素、抗坏血酸和其他微量元素,具有健胃、解热、强身作用,特别是蒲公英富含脂肪酸等营养素,具有润肤健肤的美容功效。 杜仲饮料 日本人体工程公司利用中国产的杜仲叶开发出杜仲茶、杜仲酸乳等杜仲营养饮料,具有补肝肾、健筋骨、强腰膝、降血压和防治糖尿病等功效,很受消费者欢迎。 银杏饮料 日本三菱化工机械公司最近开发了一种添加银杏叶提取物的新型健康的饮料。银杏叶含有类酮类化合物,可以使已经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并能防止血液流动状况不佳引起的各部分器官功能的衰退。 葫芦饮料 这是日本市场最新流行的饮料,今年将开拓欧洲市场。田边制药公司用葫芦粉和葫芦叶制取的葫芦饮料,可促使人体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迅速繁殖,具有调节肠内菌丛、激活免疫功能、抗癌和防止人体老化等功效,是受中老年人欢迎的新型饮料。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麒麟饮料公司推出的氨基酸保健功能饮料、大正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力保健功能型保健饮料、阿萨希饮料公司最新上市的“阿萨希蔬菜”饮料、三得利公司上市的是新绿茶饮料“深绿”、宝酒酿酒公司开发生产的利于美容和保健的清凉饮料水— “魔芋、芦荟瘦身”等;同时一种新型的天然花卉饮料正走俏欧洲,这种花卉饮料不含刺激性物质,它不仅颜色、香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具有滋润肌肤、美容养颜和提神明目之功效,特别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摘要: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 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 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关键词:茶饮料 研究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景展望一、前言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二、研究现状(一)市场现状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以生产乌龙茶饮料为主;美国主要生产冰茶饮料;印度尼西亚以生产花茶饮料为主。茶饮料业发展较快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其发展速度十分快,20世纪90年代中期销售额达l40亿台币,在各种饮料产品中居首位,茶饮料在饮料市场中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到目前为止,台湾已开发出100多种茶饮料,主要是乌龙茶和绿茶饮料。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旭日升、顶新、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 ,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2、消费者特征分析1 l5—24岁的消费者是茶饮料的主要目标消费群,其次是25—34岁的消费者。这两个年龄段成为茶饮料的消费主体,与碳酸饮料和包装水的主要消费群差异不大。可以说青少年是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茶饮料的人数也在递减。青少年群体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在茶饮料的消费群体中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对方便、爽口、健康的茶饮料情有独钟。 因此,众多商家都把青少年作为广告诉求的目标,强调茶饮料的“天然、健康、快捷、方便”的特点,并以在青少年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明星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以扩大产品在青少年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好感度 。 2 茶饮料消费女性略多于男性。从茶饮料消费群体的性别来看,性别差异虽然不十分明显,但仍可发现女性消费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天然、时尚等因素,而茶饮料就很好地满足了女性消费者的这一需要。另外,喝茶饮料不发胖是女性多于男性选择茶饮料的主要原因,而且女性对茶饮料具有保健特性的认知度高于男性也是其更多青睐茶饮料的原因之一。3 健康、时尚是茶饮料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天然、健康、回归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而茶饮料之所以发展迅速,正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茶饮料的消费方式符合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饮料更怡人可口,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并且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解渴的功效。(二)加工现状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料,尽管饮料茶研究与开发刚刚起步,但从矿泉水的生产、发展、销售业绩来看,2l世纪必将是饮料茶的世纪。茶业界人士加大力度研究与开发系列茶饮料,是势在必然。我认为,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若饮料茶能有象鲜牛奶一样的流通速度,则饮料荼在饮料业上的垄断地位指日可待。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三、存在的问题(一)技术问题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义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 足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过程中 ,仍然存在三大技术难点:一是茶的混浊沉淀(茶乳酪); 二是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保持;三是维持茶饮料在制造或储存中色泽的稳定。(二)质量问题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对茶饮料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查结果表明:具有80%市场占有率的大型生产企业,技术力量强大,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产品质量稳定。而一些小型生产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6.7%,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1、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低。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经抽查检验,有的茶饮料咖啡因含量为<3mg/L(标准规定是≥25 mg/L);茶多酚含量为10mg/L(标准规定足≥ 150 mg/L)。这样的产品不能称为荼饮料。2、个别产品微生物超标。3、存在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茶饮料中不得使用苯甲酸和山梨酸。4、甜蜜素含量超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甜蜜素是甜味剂其中的一种, 同属于限范围、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5、标签标注不符合标准要求。主要是有的产品中检出了甜蜜素,而未在标篇上标注、产品属性名称标注不规范、净含量未在产品的主视面标注等。(三)成分问题据有关食品专家介绍: “真正的茶饮料应该是以茶叶提取液、浓缩液和速溶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其中的茶多酚含量应明显高于国家标准,如若不然,就说明茶的成分有问题”。此外,照《茶饮料》国家标准,茶饮料标签上应该明确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类型、净含量、配料表、制造商(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花茶应标明茶坯类型,果汁茶饮料应标明果汁含量;奶味茶饮料应标明蛋白质含量等。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尽管市场上各种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只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红茶,或只表明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混合饮料,而没有具体成分,在配料表上也找不到“茶多酚”的字样。有关部门的市场抽查也显示,众多的茶饮料不仅在质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且在品名、标签等方面也很不规范。更有甚者,不少号称茶饮料的产品实质上根本就不含有“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既然《茶饮料》国家标准早已实施,并且在标准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那为什么迄今仍有许多打着茶饮料名号销售的产品坚决回避具体成分呢?首先,从茶饮料生产企业来看, 一些企业不仅诚信经营意识淡漠,利用消费者对《茶饮料》国家标准不熟悉,在生产过程中有意偷工减料,从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而市场监管的有关部门对茶饮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足。在《茶饮料》国家标准出台后,一些企业依然我行我素,说明在以往的市场监管中,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明显不够,亟待进一步强化。今后在监管中发现问题,除了进行严厉处罚外,还应将处罚结果及时向消费者告知。其次,商家在进货时也需把好质量关。要在进货的第一道门,就把茶饮料的“成分” 搞清楚,而对“成分不清” 的,则坚决拒之门外。再者,要提醒消费者注意,在选购茶饮料日寸,应多注意标签内容。对于标注内容不全、“成分不清” 的茶饮料,尽可能对其避而远之。四、前景展望(一)打造“好绿茶” 三步曲中国是世界绿茶生产消费贸易大国,绿茶是中国茶叶饮料研发和营销的产业基础。如何把天然、有机、健康、功能的中国绿茶开发成为好茶香, 好茶味,好天然,好健康的高品质绿茶饮料?仍然是摆在茶叶饮料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创新课题,需要浙江绿茶产业和绿茶饮料产业合作,共同研发。时下,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各种不同风味口感的名特绿茶、有机绿茶、生态绿茶、健康绿茶开发成为无人工成添加剂和无合成香精,无糖份,无热量的绿茶饮料。提高绿茶品质和品味是关键,只有有好茶叶才有好饮料、好绿茶、好茶味,才有好绿茶饮料的鲜爽口味和甘醇口感。其次要研究开发现代茶叶科技创新的天然提取技术,低温萃取技术,低温高效浓缩技术,天然香味回收技术。研发成为天然、健康、营养、功能的高科、高品质茶叶饮品配料。最后,要树立信心,加强广告宣传,加大绿茶与健康和功能的研发投入力度。比纯水更好喝,比汽水更健康,比其他饮料更具保健功能的天然纯鲜绿茶饮料,才能成为中国茶叶饮料消费者口味的第一健康选择。(二)花草茶的发展空间大茉莉花茶是中国茶叶的特色品类之一, 茶引花香,相得益彰。茉莉花,杭白菊花,金银花,玉兰花等都是中国茶叶饮料可利用的天然鲜花香味原料。研发各种天然,健康,清新自然,香气芬芳,口味香醇的中国花茶饮料,这是中国特色茶叶饮料的重大战略机遇。花草茶汉方草本茶饮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食疗同源,中草药保健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研究出好香味,好口味,更科学,更保健的草本茶叶饮料,一定会促进茶叶饮料的健康化功能化发展趋势。五谷奶茶花草奶茶饮料,使茶叶饮料更营养更健康。中国具有很多五谷豆乳植物蛋白资源与各种茶叶健康功能配料科学调配,研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奶茶饮料,还可利用纯鲜牛奶和花草叶茶提取物调配各种营养奶茶饮料,形成中国特色的花草奶茶饮料。天然水果冰茶饮料是中国目前广大年轻消费者较喜爱的主流茶叶饮品之一。未来几年冰红茶还将继续增长,成为中国红茶饮料的最大品类。利用各种天然水果汁。水果萃取物,水果浓缩液,天然水果香料与各种特色优质茶叶萃取物提取物相互调配。形成各种天然水果茶饮料,将大大促进各种天然果味果汁红茶系列饮品的发展。(三)实现茶饮料的“健康功能"天然、健康、功能、营养的中国茶叶饮料研发才刚刚起步,这需要茶叶、饮料、医药和卫生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合作开发,研发经费投入较多,时间更长,风险更大。积极开发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健康茶叶功能配料上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绿素、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等。逐步研究应用到茶叶饮料配方和配料的设计研发中来,进行健康功能性试验,真正研发成功几个有效成份清晰,功能明确,健康效果显著,口味口感良好的中国健康功能性茶叶饮料。中国茶叶饮料主要是调味型茶叶饮料为主,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消费意识和观念的逐步形成,对茶叶饮品配料的品味、品质要求亦将明显提高。对生产工艺而言,将涉及到有机茶叶萃取原料,天然茶叶饮品配料。天然萃取茶叶香料,生物技术茶叶香料等领域,这都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研发项目。(四)环保时代的新要求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是未来10年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对高速成长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会。中国茶叶行业将更加重视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绿色茶园、精细茶园的基础建设和种植管理,以低碳茶业理念和行动确保中国茶叶的安全、优质、天然、健康。其次,茶叶饮品行业将加大低糖份、无糖份,低热量、无热量,少添加剂、无添加剂的天然健康茶叶饮料的研发,将更专更精的开发创新中国名特好茶饮料。通过茶叶产业、配料产业、饮料产业、环保产业和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促进新时代的中国茶叶饮料产业转向更天然、更健康、更低碳、更环保的方向科学发展,成为世界茶叶饮料产业的大国和强国。五、小结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点,迎合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加上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使茶饮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对茶乳酪的形成、茶色素稳定机理及茶风味物质变化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如酶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使茶叶提取技术将更加科学而有效。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提取率和稳定性,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中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为茶饮料市场的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色泽明亮、香高、味醇、茶韵充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纯绿茶、纯乌龙茶、纯红茶将日益成为茶饮料的主流,而利用各种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材与茶叶复配制成的混合保健茶饮料,不久将会成为茶饮料的新宠。

饮料市场的发展突飞猛进,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健康专家认为,有针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其中包含许多科学道理。最近结束的“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专家研讨会”上,健康专家就饮料的健康消费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他们认为,追求健康价值,是未来中国市场饮料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何选饮料专家有说法  由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中国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中国健康月刊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专家研讨会”4月6日和8日分别在北京和沈阳两地举行。会议邀请了生理学、医学、药学及营养学领域内从事理论和产业研究的专家、领导20余人,与会专家均为我国医学健康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他们分别就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的现状以及消费者如何有目的、有针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了许多对消费者和饮料生产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专家们普遍认为,饮用水从水的原始形态发展成今天种类繁多的饮料,明显地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饮料市场的发展,以超越一般产业的速度,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与饮料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以健康为目标的科学的饮料消费与饮料生产,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与会专家普遍推崇科技含量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独特健康价值的饮料,如最近市场上出现的从分解人体多余脂肪、调理胃肠入手进行科学减肥、防肥,继而预防富贵病的力丽功能饮料,和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功能饮料露露杏仁露、植物蛋白饮料大寨核桃露等。专家对以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茶饮料、果蔬饮料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专家推荐饮用富含茶多酚的绿茶饮料,如康师傅绿茶。专家同时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饮料时,不要盲目听信企业自身的广告宣传,要仔细阅读饮料的成分,并结合医学保健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饮料产品;对于保健饮料,还要认准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标志。  本次专家研讨,涵盖了八类市场常见的饮料产品,专家认为:  功能饮料:现在号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很多,但依照国家的有关部门法规,饮料的保健功能需经国家卫生部审批,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功能饮料的各类检验、功效测定日趋严格,经过国家认定的功能饮料因其科学的配方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成为饮料市场发展的潮流。  单纯就成分分析而言,其它几类饮料的健康价值如下:  瓶装水饮料:以补充人体水分为主要功能。矿泉水能提供一定的微量元素;纯净水因缺少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类而不宜经常饮用。  茶饮料:绿茶饮料具有抗氧化、抗疲劳作用,是良好的饮料种类,适合长期饮用;但红茶饮料的抗氧化和抗疲劳效果则不明显。  果汁饮料:具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等物质,具有抗氧化、助消化和增加体能等健康价值。  蔬菜饮料:具有抗氧化、补充膳食纤维等作用,具有良好的健康价值;  含乳饮料:普通含乳饮料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素,部分含添加剂的含乳饮料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钙、维生素,但直接饮用乳品效果更好。  植物蛋白饮料:提供能量和蛋白质,杏仁饮料还具有润肺作用,核桃因含有磷脂而具有健脑作用,植物蛋白饮料是健康价值较高的饮料。  碳酸类饮料:从市场消费的整体状况看,目前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类饮料占据着市场消费50%左右的份额,碳酸类饮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口感和消暑效果,但除了补充水分外,几乎没有健康价值,其成瘾性和刺激性却使在这类饮料的消费者中占很大比例的儿童和某些疾病患者长期饮用后造成潜在和现实的健康危害。  某些号称补充能量的功能饮料因为含有特殊刺激物质,可能因饮用不当而造成严重损害健康的后果。  专家一再提醒消费者,选择饮料,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选择,口味的偏爱和消费习惯可以适当满足,但不能以牺牲健康作为代价。

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论文摘要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是近些年理论界、政府及f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r一d。文6章从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g个m方8面全面地分4析了g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5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b政府支y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普惠制农村金融 一e、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x放60多年来,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不z断地进行着改革。2008年以2来,先后有5个e金融文5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a部署和安排,分7别是2008—2008年每年的中5央一b号文2件,2000年的中5央三v号文1件及k2006年十i七x届三s中0全会通过的《中8共中5央关于b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k重大r问题的决定》中3的农村金融改革部分2。 农村金融问题也m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m一e。严瑞珍、刘淑贞(2005)从3国有商业银行从2农村的退出的视角分4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宋艳林、刘小v玲(2008)和李锋(2005)从1金融抑制的角度分4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周天w勇(2007)从2“三j农”特点人u手0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姚翟军(2005)、李喜梅(2003)基于z“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分2析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周立(2002)分6析和研究中1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丛丹6阳(2002)、王u晓云l(2002)从2功能定位与b战略调整的角度分2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吴晓灵(2001)从4支f持社会主义m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温铁军、姜柏林(2005)从7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的角度提出重构“服务三c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除此之i外,杜晓山l、焦瑾璞、高伟、韩俊、何广d文7、吴晓灵等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e大h量的研究。虽然已l取得了o一g些积极的成效,但到目前为4止7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仍0然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仍7不n完善。 二p、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q存在的问题 (一l)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z健全 现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以6农村信用社为8主体,中0国农业银行和中2国农业发展银行为4辅助,以8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2助社、贷款公4司)为8补充。这种机构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但各金融机构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3面仍2存在一o些问题。 8.农村信用社 一k是管理体制不o合理。具体表现为1:一d方0面,省级联社政企合一e的性质与w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i一k致。省级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d资格,从7而具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k是省政府的行业管理机构(正厅r级单位),故其具有政企的双8重属性。从0现实运行上d看,省级联社的高级管理人u员基本上n均由省政府任命,从4而形成了h省政府的行政权力i对其所有者权力k的一b种“替代”。就这一e点而言,这与j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f吻合。另一x方3面,省级联社与u下d级联社之i间关系与m市场经济条件下s的股权与d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省级联社与l下f级联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股权和控制权两个n方5面,从0股权关系来看,信用社之w间是自下p而上y的持股关系;而从0控制权来看,信用社之h间是自上l而下t的控制权。这种制度设计4与s市场经济条件下d的股权与s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 二b是产权制度不a健全。具体表现为4:一k方2面,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目前入h股农信社的社员,入c股的目的要么m是为0了n得到稳定的股金分3红,要么u是为5了t得到信用社的优惠贷款,但他们并不r关心5信用社的法人q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而最终风4险基本由政府承担。另一m方1面,股权结构非农化4倾向严重。很多地方3在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改革中1,对股东既没有身份要求,也g没有社区i范围限定,法人r、职工l、国家公1职人l员持有的股份明显增加,农民被边缘化7。股权结构的非农化7易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方4向的非农化4。 三h是公0司治理结构不u完善。主要表现为8农村信用社在形式上m具有由社员代表大h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构架的“三e会”制度构成的法人e治理结构,但其法人k治理有其“形”无u其“神”。由于e许多农村信用社所有权虚置,导致社员代表大o会流于y形式;由于z理事会成员素质普遍不n高、外部理事特别是企业法人d理事和自然人r理事的贷款问题、理事会议制度不b完善等原因,理事会很难真正执行其作为2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c会的执行机构和决策监督机构的职能;此外,监事会也y没能真正发挥各项监督作用。 2.中7国农业银行 一f是机构大c量收缩。自从65516年中1央金融工m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w县以3下q机构,发展中1小i金融机构,支t持地方5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农行开u始大i幅收缩县及h县以6下y机构,至2000年初只有80%的网点、82%的员工w、62%的存款、63%的贷款分3布在县域范围内1,与h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j断增加是背道而驰的。钟笑寒,汤荔(2007)构建信息模型分0析认3为7,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缩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机构的收入t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市场受到了q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j是产权主体虚化7、法人j地位残缺。国家与c农业银行财产权益缺乏4真正的利益关联,银行经营者缺乏0追逐利益的内5在动机,政府对经营者缺乏1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此外,地方7政府对农业银行的人q事、业务经营等方7面仍0有许多行政干y预。 0.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 一c是经营非效益化8倾向严重。由于o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漠以2及i地方3政府的干w预,导致经营中1不g太i注重成本核算,致使业务运行成本较高。二r是经营核算考核机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完善和改变。三i是风8险防范机制不h健全,业务管理机制非科学化6,内3部管理机制不h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不r完善,执行不y严格、不k彻底。四是内0控非刚性,自我约束力j不t强。五v是激励约束机制不j健全,活力k不m足,创新、开f拓精神欠6缺。六2是缺乏5现代信息技术支y撑。 4.中2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s是股权结构单一s,公3司治理结构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已z经成立,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中8国邮政集团公0司全资所有。现代公4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j化7基础之u上l的,而股权结构过于p单一e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二o是风7险管理缺失,表现为8风0险管理的理念还不y到位,对市场风8险、操作风7险等重视不p够,缺乏5实施不n同业务、不h同地区x之a间的差异化7管理;风4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7险管理所需要的大x量业务信息缺失。三p是人m员素质还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x831 名,其中2:大n专k以3上c学历o的共有271名(占比285。8%),具有中7级职称仅822名(占比57。8%),这两项占比7远低于z其它各大x商业银行。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h是数量不c足。截至2000年5月0末7,全国已h有66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j业,然而这一e数量与x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r相比4还显得有些不d足。二t是结算渠道不g畅。比4如目前绝大g多数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不q是直接与j当地人c民银行对接,而是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代理,势必给人q民银行监测其资金流动带来困难,也z无a法控制其流动性风3险。三j是经营人i才h匮乏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e规模小t,工d作环境欠5佳,难以3吸引5合格的金融人g才m。 (二a)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现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2农村信贷市场为7主,同时还包括规模较小f的农村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 0.农村信贷市场 一l是农村信用社形成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缺乏1竞争。由于q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大i规模机构收缩,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4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农村信贷市场中5占据了e垄断地位。如果将“三u农”贷款局限于n农业、乡e镇及p收购贷款三f类,据统计82001年农信社贷款占70。37%,农发行占24。02%,农行占32。01%;其中7,农信社贷款占所有农业贷款的5l。26%,乡t镇贷款的32。72%;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农户2正式渠道贷款的18。6%。农村信用社垄断的形成并非农村信贷市场各利益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u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的结果。 二y是贷款利率定价不a合理。具体表现如下v:第一c,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o限还存在,而在农村地区p的商业银行则已s经取消了v贷款利率上b限,这样就存在政策歧视问题,也w与i市场经济原则不z相符合。第二v,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还受到严格管制,从0而缺乏0实行风7险定价的机会。 2.农村资本市场 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5农业板块上e市公0司占整个q市场的比0重大a大b落后于r农业在GDP中8的比6重。比4如:2006年我国农业的国内0生产总值为62。42万x亿q元k,占全国C,DP的比6例为043。40%,而截至2006年42月183日5,我国农、林、牧、渔业上q市公8司的总市值仅8为5060亿v元m,占A股市场70。7万t亿r元c市值的比7重仅4为80。16%。很显然,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远远低于l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6而说明资本市场没有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y持。 6.农业保险市场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农业风8险日8趋严重而农业风2险保障却在减少2。据统计5,20世纪4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平均达7028亿d元p,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x升1趋势,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高达2032。5亿b元u。然而由于z农业保险承保的风7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4大x而且覆盖面广j,因此,保险公6司的赔付率也h相对更高,追逐利润的天r性使得作为3商业公7司的保险公7司不x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据统计6,农业保险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6由4422年的约0%下d降到2003年的不o足2%;农业保险赔偿金额从78252年的4。1亿h元d下n降到2005年的2。0亿g元d。虽然近些年,随着中1央政府及h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关注度的不q断提升4,加之q以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为4主要内2容的政府大f力z支w持,农业保险承保面、保费收入k及d保险赔偿金额都得到了j大x幅提升0,但与e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相比8还有些不m足。 (三g)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e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a完善主要表现为8服务范围过窄、总量不r足、品种有限、结构不v合理。比8如,中8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近些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但仍0然主要是专d注于f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基本还停留在中4国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三q种基本业务上i,近些年银行业发展的新兴业务基本上n没有开l展;农村金融供求缺口m严重,据杨兆廷(2002)测算,从61641~2000年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k从77642。50亿a元m增加到85002。02亿a元g,且仍0然还有不a断增大n的趋势。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e完备 目前,我国虽然己t经初步建立起一u个l分4工d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但从4审慎性风6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0还存在以3下r几w个k方4面的缺陷。首先,风3险主体缺位,难以3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其次,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得外部监管职能难以2发挥应有作用。再次,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8容陈旧,监管效率低下c。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l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而非现代意义d上y的金融监管。比1如现有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对农村信用社日5常经营活动的风7险和合规性监管不a够。最后,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1式和技术手8段不q适应市场监管要求。 (五f)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0佳 具体表现在如下n几k个q方8面,一h是法律建设不n完善,对失信者缺乏6有力k的惩罚机制;二k是有关农村金融的行政和中8介7机构服务水3平不l高,而且收费高,“三c农”融资成本高,比0如客户6在办4理房地产抵押时,有关地产评估和登记的费用达2%~0%。而且金融机构在处置抵押资产时,各项费用也l很高;三p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7程度较低。 三c、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v)加大j政府支p持力d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加大s政府支r持力a度,其核心8是打破原来只有中3国农业发展银行才g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让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开v展的支t农业务都可以8享受到一q定的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构建主要是基于l以1下k理由:由于e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g对称,农村金融需求数额较小j、层次较多和农业风8险性较高等特点,导致了k以6效益为0生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供给不q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这样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q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实力d的不x断增强,出于v解决“三b农”问题和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加大n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k持是当前政府义e不m容辞的责任,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5,所以8当前为3了d大k力v发展农村金融、不u断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应该逐步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二i)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职能定位 第一y,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现在僵化8的信贷管理体制,其省级机构应合理向下z级机构授权授信,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第二h,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机制并扩大s其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f发、农田水8利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6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开d发与j科技推广r的资金投入y。第三g,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体制、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公1司治理结构,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支c农主力f军的作用,坚持为3“三m农”服务的宗旨不z动摇,重点支h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专x业户5、专d 业村的发展。第四,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的风1险管理、完善内3控机制、努力d提高员工x素质,并扩大e其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在试点小g额贷款成功的基础上j,逐步开l展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业务。第五p,加大b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力b度并尽快出台配套措施。 (三e)大i力s发展资本市场 第一y,尽快出台推动农业企业步入h上y市进程的政策。根据“国九a条”和“非公517条”的精神,农业主管部门i和农业大g省的政府部门w要出台扶持农业企业上f市政策,使企业尽快做大o做强,从7而带动一q批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二r,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具有风0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早期的资金需要,对于l中3小f企业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我国的风4险和产业投资基金已r经有了m较大w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往往伴随着较大a的自然风8险,对民间资本吸引3力i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发展民间资本与n政府共同参与m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四)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鉴于c农业保险成本高、风0险大e、收益差,为1推进农业政策保险的起步,可以6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3和鼓励社会各方7力t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建议中1央财政出资建立中0央级农业救灾保险基金;探索将农村财产险、寿险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合并经营,用财产险和寿险的盈余,适当补贴生产保险的不g足,实现险种的搭配互7补;鼓励地方1政府、农业大b企业、社区q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i人c各出一o点资金,各级政府补一m点资金的办7法办8保险;对经办1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在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同时,同样通过一k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8的农业保险机构,并鼓励引8入r外资保险公2司开c办7农业保险业务。 (五q)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具体可以7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农村存款业务及p农村金融服务方8式上e实施创新。例如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可以6进行如下m创新。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5龙头企业,可举办2“企业+协会+基地+农户5”的“订4单农业”贷款,创办7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7单贷款等;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公2共事业贷款上h,创办7“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在小t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m,开k办8农村公5职人f员为8农户6保证贷款。随着《物权法》的实施,扩大p农户6和农村中3小k企业以7动产和不l动产抵(质)押贷款范围,可创办3仓7单质押贷款、滩涂承包经营权和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农民外出务工g和回乡c创业贷款等。 (六3)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5改革 一a方3面要端正思想认2识,走出理论误区x。要纠正“农村利率越低越好”、“低利率就是对农民的支a持”、“低利率才h能让城乡w人u民用得起贷款”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认5识。涉农贷款应在利率覆盖风0险的原则下t进行,即借贷利率要能覆盖贷款业务的全部成本。另一i方8面应尽快明确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互2助资金组织等领域取消贷款利率的上i限规定。 (七j)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b方1面,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1监管质量和效率,充实监管力j量。另一o方8面,中5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4维护其良好的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1控制度。 (八i)优化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u是强化5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首先,尽快修订6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h和企业法定代表人b的刑事责任。其次,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q,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最后,要大i力j推行依法行政,克服地方0保护主义o,大m力y支s持司法公3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p应有的行政干t预。 二d是完善征信体系,优化0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首先,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0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其次,要广w泛开k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z镇、信用村、信用社区b、信用户5、信用企业建设,进一r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1气7。再次,要加快对工n商、税务、公7安、银行等部门f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g人r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gūa圣颚eb

加我 原创 高质 高效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是近些年理论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职能定位,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普惠制农村金融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地进行着改革。2004年以来,先后有8个金融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分别是2004—2009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的中央三号文件及2009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农村金融改革部分。  农村金融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严瑞珍、刘淑贞(2003)从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的视角分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宋艳林、刘小玲(2004)和李锋(2004)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周天勇(2004)从“三农”特点人手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姚翟军(2006)、李喜梅(2006)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分析如何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周立(2005)分析和研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逻辑,丛丹阳(2005)、王晓云(2005)从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吴晓灵(2006)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温铁军、姜柏林(2007)从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的角度提出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除此之外,杜晓山、焦瑾璞、高伟、韩俊、何广文、吴晓灵等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仍然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仍不完善。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现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辅助,以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为补充。这种机构体系总体来看较合理,但各金融机构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信用社  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省级联社政企合一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一致。省级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从而具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是省政府的行业管理机构(正厅级单位),故其具有政企的双重属性。从现实运行上看,省级联社的高级管理人员基本上均由省政府任命,从而形成了省政府的行政权力对其所有者权力的一种“替代”。就这一点而言,这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吻合。另一方面,省级联社与下级联社之间关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省级联社与下级联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股权和控制权两个方面,从股权关系来看,信用社之间是自下而上的持股关系;而从控制权来看,信用社之间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权。这种制度设计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相违背。  二是产权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没有形成“权、责、利相称”机制。目前入股农信社的社员,入股的目的要么是为了得到稳定的股金分红,要么是为了得到信用社的优惠贷款,但他们并不关心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真正转变,而最终风险基本由政府承担。另一方面,股权结构非农化倾向严重。很多地方在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改革中,对股东既没有身份要求,也没有社区范围限定,法人、职工、国家公职人员持有的股份明显增加,农民被边缘化。股权结构的非农化易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向的非农化。  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在形式上具有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构架的“三会”制度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其法人治理有其“形”无其“神”。由于许多农村信用社所有权虚置,导致社员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由于理事会成员素质普遍不高、外部理事特别是企业法人理事和自然人理事的贷款问题、理事会议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理事会很难真正执行其作为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决策监督机构的职能;此外,监事会也没能真正发挥各项监督作用。  2.中国农业银行  一是机构大量收缩。自从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农行开始大幅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至2007年初只有60%的网点、51%的员工、42%的存款、35%的贷款分布在县域范围内,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是背道而驰的。钟笑寒,汤荔(2005)构建信息模型分析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缩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机构的收入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市场受到了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产权主体虚化、法人地位残缺。国家与农业银行财产权益缺乏真正的利益关联,银行经营者缺乏追逐利益的内在动机,政府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此外,地方政府对农业银行的人事、业务经营等方面仍有许多行政干预。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一是经营非效益化倾向严重。由于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意识淡漠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导致经营中不太注重成本核算,致使业务运行成本较高。二是经营核算考核机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完善和改变。三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业务管理机制非科学化,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不彻底。四是内控非刚性,自我约束力不强。五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活力不足,创新、开拓精神欠缺。六是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撑。  4.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一是股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成立,但是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化基础之上的,而股权结构过于单一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风险管理缺失,表现为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缺乏实施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三是人员素质还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667  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238名(占比6%),具有中级职称仅12名(占比8%),这两项占比远低于其它各大商业银行。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一是数量不足。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然而这一数量与农村金融的供求缺口相比还显得有些不足。二是结算渠道不畅。比如目前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不是直接与当地人民银行对接,而是通过其他的金融机构代理,势必给人民银行监测其资金流动带来困难,也无法控制其流动性风险。三是经营人才匮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工作环境欠佳,难以吸引合格的金融人才。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  现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以农村信贷市场为主,同时还包括规模较小的农村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  1.农村信贷市场  一是农村信用社形成垄断,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由于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机构收缩,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如果将“三农”贷款局限于农业、乡镇及收购贷款三类,据统计2005年农信社贷款占96%,农发行占84%,农行占97%;其中,农信社贷款占所有农业贷款的78%,乡镇贷款的52%;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占农户正式渠道贷款的8%。农村信用社垄断的形成并非农村信贷市场各利益主体激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的结果。  二是贷款利率定价不合理。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限还存在,而在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则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上限,这样就存在政策歧视问题,也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符合。第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还受到严格管制,从而缺乏实行风险定价的机会。  2.农村资本市场  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占整个市场的比重大大落后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比如:2006年我国农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8万亿元,占全国C,DP的比例为80%,而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仅为740亿元,占A股市场4万亿元市值的比重仅为71%。很显然,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远远低于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而说明资本市场没有给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3.农业保险市场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缓慢,其主要表现在农业风险日趋严重而农业风险保障却在减少。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平均达1747亿元,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高达1亿元。然而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据统计,农业保险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由1992年的约5%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2%;农业保险赔偿金额从1992年的1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0亿元。虽然近些年,随着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业保险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加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保险承保面、保费收入及保险赔偿金额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相比还有些不足。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服务范围过窄、总量不足、品种有限、结构不合理。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虽然近些年业务品种有所增加,但仍然主要是专注于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基本还停留在中国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三种基本业务上,近些年银行业发展的新兴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农村金融供求缺口严重,据杨兆廷(2009)测算,从1998~2006年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从50亿元增加到03亿元,且仍然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四)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备  目前,我国虽然己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但从审慎性风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风险主体缺位,难以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其次,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得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再次,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陈旧,监管效率低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机构设立、业务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比如现有的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对农村信用社日常经营活动的风险和合规性监管不够。最后,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  (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建设不完善,对失信者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二是有关农村金融的行政和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而且收费高,“三农”融资成本高,比如客户在办理房地产抵押时,有关地产评估和登记的费用达2%~6%。而且金融机构在处置抵押资产时,各项费用也很高;三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其核心是打破原来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才能提供政策性金融的局面,让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支农业务都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构建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由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需求数额较小、层次较多和农业风险性较高等特点,导致了以效益为生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供给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这样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出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当前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所以当前为了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不断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应该逐步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  (二)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职能定位  第一,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现在僵化的信贷管理体制,其省级机构应合理向下级机构授权授信,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第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机制并扩大其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的同时,还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开发与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第三,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体制、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 业村的发展。第四,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的风险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并扩大其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在试点小额贷款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业务。第五,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力度并尽快出台配套措施。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第一,尽快出台推动农业企业步入上市进程的政策。根据“国九条”和“非公36条”的精神,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大省的政府部门要出台扶持农业企业上市政策,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从而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二,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具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创业企业早期的资金需要,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我国的风险和产业投资基金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往往伴随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对民间资本吸引力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发展民间资本与政府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四)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鉴于农业保险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差,为推进农业政策保险的起步,可以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建议中央财政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救灾保险基金;探索将农村财产险、寿险和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合并经营,用财产险和寿险的盈余,适当补贴生产保险的不足,实现险种的搭配互补;鼓励地方政府、农业大企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各出一点资金,各级政府补一点资金的办法办保险;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在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同时,同样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机构,并鼓励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五)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具体可以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农村存款业务及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上实施创新。例如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可以进行如下创新。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举办“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贷款,创办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公共事业贷款上,创办“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在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开办农村公职人员为农户保证贷款。随着《物权法》的实施,扩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以动产和不动产抵(质)押贷款范围,可创办仓单质押贷款、滩涂承包经营权和林业资源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农民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贷款等。  (六)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方面要端正思想认识,走出理论误区。要纠正“农村利率越低越好”、“低利率就是对农民的支持”、“低利率才能让城乡人民用得起贷款”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认识。涉农贷款应在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下进行,即借贷利率要能覆盖贷款业务的全部成本。另一方面应尽快明确在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等领域取消贷款利率的上限规定。  (七)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要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充实监管力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要根据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以维护其良好的运作,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八)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强化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首先,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其次,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最后,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二是完善征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首先,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其次,要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再次,要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