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防灾科技学院论文查重

发布时间:

防灾科技学院论文查重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由原国家教委规范确定为现校名,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部委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防震减灾类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学校占地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余万平方米,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多人。学校在“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激励下,艰苦奋斗、严谨治校,在三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稳步发展。学校现设有9个教学系部,有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城市救援决策技术、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通信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二十三个招生专业方向,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管理和文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学校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育人有方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设备总值已达3690余万元。现有的4个现代化语音室,19个多媒体教室,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建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图书馆拥有藏书7万册,引进“书生之家”“时代圣典”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电子期刊、CNKI等多种电子资源数据库,并建有电子阅览室,为莘莘学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良的学习条件。设有语音调频台1个,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校。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为课件开发奠定了基础。我校各学科相继建立功能完善、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各类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60余个,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有多篇论文被“三大索引”收录。教科研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创造了教育的高质量。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近年来,学校积极走校所共建的道路,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防灾减灾类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助全局雄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以及信息化程度高等优势条件,将教学、科研与防灾减灾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层次。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我校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地震局和北京的科技、教育优势聘请中科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我校加强了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多次到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本着“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我校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数千人活跃在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面对新形势的挑战,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适当扩大办学规模;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办学结构,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激情,向着更好、更高、更强的目标奋进!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查重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防灾科技学院是一所理工类公办普通本科学校,有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金融学、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建校47年。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科研平台截至2020年8月,该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与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协会签署合作共建灾害信息与应急管理系统国际合作实验室。建有高教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                                    建设成果截至2020年8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防灾科技学院院系:震科学系、防灾工程系、防灾仪器系、灾害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基础课教学部、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继续教育中心等系部。建有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测绘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等;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等。                                    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8月,图书馆纸介藏书达100万余册,藏书以地球科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2018年,图书馆订阅期刊1789余种、报纸113种。图书馆购置了“汇雅书世界”、“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外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特色学科服务平台”等4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77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2000余种电子期刊,550万篇博硕士论文、450万篇会议论文。                                    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天津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3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辽宁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9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湖南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5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广东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1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湖南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5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江苏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2分;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江苏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5分。

怎样设计产品的包装  字数:4142  摘要:过去简单粗陋的包装严重影响了商品的内在品质,近年来,许多因素促使包装成为一项重要的营销工具。本文从包装设计的要求和如何充分发挥包装的促销功能出发,介绍了产品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列举了几种当前企业经常使用的包装策略。  关键词:产品包装 物流 促销  中图分类号: TB482 文献标识码: A  How to Design the Sales Packing  Wang Huiyan  (Economy Management Department,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In the past, the simple and shabby sales packing of commodity resulted in a bright to the actual quality of With discuss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acking designing and how to utilize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packing,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packing design and present several packing methods applied frequently by the businesses in   Key words: Sales Packing Logistics Promotion  传统意义上的包装,基于成本和生产的考虑,其主要功能只是包容和保护商品,不太注重包装的美学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包装的功能。所以过去简单粗陋的包装严重影响了商品的内在品质。近年来,许多因素促使包装成为一项重要的营销工具。它必须吸引顾客注意,描述产品的功能特色,给顾客以信心,使产品在顾客心目中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因此,包装的促销功能越来越突出,它是无声的推销员,充当着广告的媒体。而且,消费者收入的提高,表示他们愿意为产品的便利、美观、可靠以及包装精美所代表的名声多付一点钱。设计优良的包装可以很快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公司和品牌的形象。所以,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营销成功,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产品的包装。如何设计适合产品特色、品质、形象的包装,就成为企业制定产品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包装设计的要求  包装的大小、形状、色彩、文字说明和图案必须协调一致,支持产品的定位。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靳埭强设计的猛龙牛仔就是这一宗旨下的传神之作。" 因为美国以出产优质的牛仔裤而闻名,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为猛龙牛仔的形象增加了美国色彩。同时在其外包装上增加了充满节日气氛朱古力形象,使得这个包装有了浓郁的人情味。" 新的包装推出来后,猛龙牛仔的市场迅速打开,现在猛龙牛仔已是香港人过节送礼的佳品。比较典型的案例,如伊利儿童奶粉的包装。鉴于国内奶粉包装设计尚无人使用高质感玩具插图的情况,伊利选用了与儿童关联性较强的玩具插图当主视觉,让人一眼便知本产品与“儿童”、“成长”有关,视觉效果清楚又直接。伊利婴幼儿奶粉全系列的包装色彩采用粉色系,传达“亲切”及“温馨”的视觉感受。本产品上市后火爆的程度只能用“供不应求”来形容。  包装的构造要便于使用、保存。包装的发展主要基于使用的保质性、便利性。许多小食品的包装设计在这方面很典型:包装袋开启边设计成锯齿形,便于开启;包装袋内充上惰性气体,防止霉变,保持新鲜,便于保存。公司应考虑开发出复合包装来实现保质目的,如在大包装内进行独立包装的奶粉、卫生巾等。但是,有些产品的包装还有待于改进。如火腿肠、洗衣粉等等。火腿肠,尤其是小重量的,打开食用很不方便;洗衣粉包装应考虑在每次的用量上如何把握。  包装要不断创新。产品的改进和开发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变化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作为产品的一部分的包装也必须不断创新。哪个品牌能首先创新包装,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则其市场占有率必然会有显著提高,给公司带来胜过竞争者的可观利润。儿童型AD钙奶市场主要由“哇哈哈”、“乐百氏”两个品牌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包装采用吸管式。而新品牌“小家伙”果奶,一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其创新的旋转式盖子。只要稍稍用力旋转,再揭下盖子,便可饮用。这种包装安全、实用,很适合儿童。处于今天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偏好在不断改变,技术在不断更新,大部分公司必须每隔1年至2年甚至几个月便要重新设计包装。  包装必须和产品的广告、价格、分销渠道以及其他的营销决策一致。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图案、色彩、设计风格等必须与广告一致,这样做可以壮大企业声誉,提高可信度。百事可乐公司在亚洲请著名歌星王菲来做广告,其电视广告、户外广告与产品包装的色彩、图案、风格完全一致,使消费者能在不同的场合看到相同的信息,提高了接触频率,不仅加深了对产品印象,而且使消费者感觉公司的产品与广告宣传是一致的,是可以信赖的。追求包装精美、优良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也就是实际售价确定包装成本。如果目标市场顾客的购买力有限,就要相应地降低包装成本。反之,可以给产品设计精美、优良、材质成本较高的包装。可口可乐早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考虑到我国消费者消费水平偏低的特点,其产品一律使用塑料瓶的大包装,以降低包装成本,从而降低售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听装的可乐也开始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对物流、销售渠道环节多的大量分销的产品,如日用品,其包装要使经销商易于处理。  包装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其环保性。现在大部分产品的包装材料使用的是塑料、聚拢乙烯泡末,这类材料难以自然分解,形成了污染环境的“白色垃圾”。如很多食品的包装,一次性快餐饭盒,大部分零售商店包装所售商品等都使用这类包装。“白色垃圾”已经形成破坏环境的严重问题,社会急需可以降解的包装替代品。  包装设计具有很直观的效果。当你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寻觅时,你的目光在每件产品上的停留时间是很短的,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是直接的,直观的,它必须清晰明了,使顾客对产品的用途一目了然,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平面造型设计的基本技巧--图案与色彩的应用,正确的节奏把握,材质的选择等等,都有具体的了解与掌握,力求使每项设计都经济实用。伊利婴幼儿奶粉包装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一点。设计师考虑到每一位妈妈在摆满众多品牌奶粉的货价前,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多大了,他需要的是哪一个阶段的奶粉,其次看品牌。所以伊利把表示阶段的字样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设计得很抢眼。这也是伊利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之一。  二、可以使用的包装策略  再使用包装策略。使包装物不仅能包装商品,而且在商品使用后还能移做他用,给消费者以额外利益,促使消费者购买。月饼、糖果等类食品的塑料、铁制盒式包装,是比较成功的。  组合包装策略。就是按消费习惯,将多种有关联的商品组合在同一包装物中,便于配套购买商品,有利于商品的连带出售。如一套牙具、梳子、小镜子和香皂盒组合在一起,主要针对外出或旅行的消费者,便于购买和使用。礼品盒常常采用此中策略,如雀巢咖啡礼盒、茶具、酒具、婴儿用物品、地方多种特产组合等等,但必须注意包装外观要精美。  附赠品包装策略。包装内装有赠品或抽奖号码,借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和重复购买。这种策略在家庭消费品包装方面可以使用。因为小食品的购买频率比较高,而且主要消费群体是妇女和儿童,内装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赠品,就可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并且重复购买。  一致性包装策略。企业将其所生产的产品,在包装外型上(如图案、色彩、形状等)融入一致性因素,使消费者易于辨认或联想到是同一家企业的产品,可以借以提高或壮大企业的声势。特别当新产品上市时,采用这种包装策略,可以利用企业已有商品的声誉,增强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采用这种包装策略,一般以企业重点产品的商标或包装印象为一致性因素。  企业协作的包装策略。该策略是指普通企业由于企业声望小,产品知名度不高,特别是新产品问世,一时难以打开市场,可以与企业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联合经营,在商品包装上重点突出联合企业的名称。包装上仿效名牌产品的包装装潢,这是适应消费者的购买经验以保持商品主顾的一种作法。如日本电子产品在初进美国市场时滞销,后采用西尔斯的商标,并以此策略占领了美国市场。  产品的成功,未必是因为包装的成功,但包装的成功,能促进产品更大的成功。总而言之,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包装,应着重表现商品本体性、趣味性、市场性的意义,追求多元个性风格化的特定价值,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包装应成为一种促进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动力。法国社会学专家杨·波德里雅尔曾说过:“物品想要转化为消费品就必须成为一种记号”。即在今天成熟型消费社会里,消费者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一个作为物品的商品,只有在重视产品内在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同时,重视商品包装,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泰元好包装自己会说话--伊利婴幼儿奶粉包装设计手记[J]销售与市场,2002,10:89-  〔2〕李松涛浅谈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设计网,2002,8:26-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原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10-

防灾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大家都在找地理竞赛啊 我也参加了 o(∩_∩)哈哈有可能大家都要写一样啦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 。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项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技术服务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获得专利17项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报纸100余种,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 。 学术刊物 该校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 。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  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  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  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  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  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  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  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  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知网查不到论文

论文查不到是因为没有上传到知网,这个是要自己上传。而且有些本科毕业论文含金量可能比较低,这也是知网上没有的原因。

有的期刊,版本多,也许你的论文在后面排着呢

因为限制。因为知网就是一个很出名的网站,那么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在知网上不够有分量。

数学是多功能学科,逻辑性、系统性都很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有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就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学习有效果,就会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总是提不高,就会慢慢丧失学习信心。是否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