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老年杂志社李晓红

发布时间:

中国老年杂志社李晓红

原来是政治部的,后来被派到谢文东旁边协助他,其实就是监视他,后来肯定是爱上老谢了,为老谢的白道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 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李晓红,女,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陕西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微量元素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1990年~199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进修学习。1993年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口腔种植中心进行技术交流。2002年赴美国俄罗冈健康科学大学访问,曾任口腔修复教研室副主任,口腔医学院党委委员、业务副院长职务。

老人世界杂志社社长李晓军

李晓军目标:做百年企业,让全世界都喝上健康的好茶!李晓军,1982年出生于安徽芜湖,2006年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中药学专业、国家级评茶师,民建党派。被誉为“网上卖茶叶卖得最好”。 2006年3月开始接触淘宝。2006年7月1日大学毕业后受杭州政府大学生创业政策吸引来杭州开始创业,创立“东艺茶业”店。2008年创立茶品牌“艺福堂”,3年时间成为互联网茶叶领导品牌,旗下西湖龙井、法兰西玫瑰、胎菊王等产品一直在淘宝和天猫销量第一。2009年李晓军作为杭州唯一茶企代表出席杭州首期食品质量安全指数研讨发布会,其在茶叶行业独树一帜,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中做了很大贡献,其创办的“艺福堂”引领茶叶电子商务思潮。但其为人很低调,在为“让全世界人喝上健康的好茶!”而努力。2010年4月与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创办两所茶艺学习班,至今已培育了100余人。2011年4月,其创办的“艺福堂”被网友评为最喜爱的茶叶品牌,成就“网上茶叶第一品牌”。2011年8月19日李晓军荣获2010年度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11年9月9日李晓军荣膺“全球十佳网商”荣誉称号 。2011年10月13日出席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三峡首届茶业园国际博览会(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湖北省农业厅、宜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三峡首届茶业园国际博览会,并在大会上做报告,艺福堂也是本次大会唯一一个从事茶叶电商的茶叶品牌)。2011年公司年会上,定下2亿年销售额的目标。2012年8月李晓军被聘为杭州高新区(滨江)青年创业俱乐部导师。2012年10月21日荣获“首届浙江省十佳杰出青年网商”荣誉称号。2012年12月艺福堂CEO李晓军荣获品牌中国产业联盟颁发:品牌中国2012中国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2013年10月30日,艺福堂董事长李晓军荣获“2013中国茶叶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称号。 2014年01月21日,CCTV-10对李晓军的创业事迹进行了报道,报道中评价李晓军:虽然未进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但他同样是一个创业英雄,他和其他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80后。

中国民生杂志社记者李晓伟

【人物简介】 王母娘娘,亦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人名叫做瑶琼;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刑罚和灾疫的怪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历史记载】 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时,西巡到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都作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汉武帝内传》谓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王母娘娘的诞辰,此日举行的隆重盛会,俗称为蟠桃盛会。 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神话演变】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凡圣职责】 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玉帝王母】 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而玉皇为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所以他们不是夫妻。只有中国民间的故事和小说,才认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民间信仰】 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朝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王母娘娘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时百戏竞演,热闹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会云。”近年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 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就是古代较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泰山玉女】 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药、赐福、赐子及化险消灾与泰山娘娘送生、保育、治病等有异途同归之意,道教仙话中的黄帝七女说与王母娘娘有关,也与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有关。李谔的《瑶池记》载: “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岱岳观位于王母池(古称“瑶池”或“群玉庵”)之西邻(李谔或许将岱岳观与王母池混了),李谔的《瑶池记》之瑶池,无疑是指王母池,而王母池供养的是王母娘娘,那么这个玉女显然就是王母娘娘了。一般说来,玉女是指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娘娘也是黄帝七女之一。如谢肇淛《登岱记》云:“元君者,黄帝七女之一也。”王思任《泰山记》载:“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文翔凤《登泰山记》亦有相同的看法:“至碧霞之宫,相传为黄帝时遣七女云冠羽衣,于岱岳之上以迎西昆真人,而玉女其一有道术者。”从以上文献记载不难看出,王母娘娘为黄帝七女之一者,也即泰山玉女娘娘。【有关传说】 在野三坡龙门天关小溪河东侧,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叫立儿石。石面上方有长二尺、宽一尺、深一寸的石坑。离立儿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来佛像。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在宫中虽过得很舒服,却整天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常言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她有件事儿一直不顺心。想当初她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闺女,曾高兴得了不得,生的第二个是闺女,也是娘的心头肉。等再看到第三个、第四个都是女孩时,王母娘娘可就不高兴了——盼儿子啦。没有儿子谁来继皇位呀!为了要儿子,王母娘娘一赌气一直生到七个,可七个都是丫头,还是难得一子。为这事愁的她饭水不思,彻夜不眠,整天唉声叹气。玉皇大帝也为这发愁。 一天,玉皇大帝陪着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间散心,来到龙门峡万仞天关之上,站在山顶向下眺望,那真是“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玉皇赞到:“好一个人间仙境啊!”王母娘娘哪里有心思赏景,撅着嘴站在一边只是闷闷不语。玉皇大帝知道她的心事,忽然想起何不让她去找如来佛求授生子之道呢。他把这个想法跟王母娘娘一说,王母娘娘也很同意,于是立刻驾起祥云跑到西天,找到如来,说道:“我屡生闺女,难得一子,还望大仙传授生子之道。”如来想:你已生七个女孩,还想要儿子,岂不乱了天规。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略施小计,让她用投石法碰碰运气,于是便对王母娘娘说:“龙门天关小溪流东侧一百步开外,有一块立儿石,生男生女须向石孔掷三块石子讨问。如果三块石子全都投中即是有男有女;如果有两块落入,就是只生男不生女;若是只有一块投中,那就只生女不生男;如果一块也不能投中,便是无男无女,为‘绝户之命’。”王母娘娘求子心切,听了这话便急步返回。这时如来佛用手指一点,在野三坡的龙门天关景区的小溪河东侧,就立刻突出了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石头,在石上方凹下一个很浅很浅的长方形石坑。王母娘娘踮着脚后跟,按着如来佛的话向石坑投石。第一块石子没投中,第二块石子连石坑边也没有碰着,幸好第三块石子落入石坑。王母娘娘心情沉闷,站在龙门天关最高处的望儿领上,仰天哀叹:“我求儿不得,只好寄予女儿们身上了!” 后来,野三坡一带的人们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妇便成双结队的来到立儿石前,投上三颗石子,求儿盼女,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考古推断】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有关西王母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百科全书,它以传奇般的笔法,记录了远古时代的山川、民族、物产、祭祀、神话等诸多内容。《 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乍一看,西王母简直是一个半人半兽、不伦不类的怪物,而在李晓伟看来,西王母是一个丰姿绰约的美人。 李晓伟说:“当代人考察古籍时,往往忽略了语境转移和丧失的因素,这就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困惑。” 李晓伟为我们还原了心目中西王母的形象。他认为西王母是一位长发披肩、面带虎饰、头戴玉器、身披豹皮、善于唱歌的部落女酋长。 如果李晓伟的假想成立的话,我们不难推断,虎豹有可能就是西王母所在部落的图腾,为了显示自己威仪,西王母就把老虎作为了面部的装饰,并将豹子的尾巴垂于胯下。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李晓伟让记者观看了上世纪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的照片。这只陶盆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在李晓伟看来,彩盆中垂于5名舞蹈少女腰下类似飘带的东西,就是一根豹尾。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的社会文化标志,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这种文化现象时,必然会感到迷惑,这或许正是人们难以理解《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李晓伟甚至还认为,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於菟就是西王母时代虎豹崇拜的一种延续。 『西王母确有其人?』 近年来,学术界对西王母是神话人物,还是确有其人一直争论不休。 青海省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在他的《昆仑神话》一书中写道:“《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一位会号叫而不说话的凶神。”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任长义博士则认为:“西王母有可能是一位以虎、豹为图腾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女性氏族首领。”李晓伟的观点显然趋同于后者。 对西王母的研究,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穆天子传》。 晋太康二年间,一个名叫不准的盗墓贼纠集几个恶徒挖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时,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用竹片写成的书籍,这就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以小说般的笔法,记录了西周五世国君周穆王的生平,专家推断,《穆天子传》至少成书于战国之前。 《穆天子传》中清晰地记载了周穆王西征时,与西王母对歌,并向西王母敬献礼物的情节。 赵宗福先生考证,周穆王是周武王曾孙、周昭王的儿子,名叫姬满。这就意味着,《穆天子传》记录的相关情节有可能是真的。 而司马迁在《史记》上的一段话,更加让李晓伟坚信,历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 东晋学者郭璞也曾断言:“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 李晓伟因此断定,西王母不但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位氏族部落或是部落联盟的女首领。 『西王母由人到神的转化』 从《山海经》中西王母在中国文化视野中的首次登场后,有关她的记载不胜枚举。西王母不但与黄帝、尧、舜、大禹等远古时代的帝王见过面,还在此后和汉武帝见过面(见《汉武帝内传》),其间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跨越。难道西王母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长生不老吗? 这显然是种误会。李晓伟认为,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完全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误读。他说,古今中外历史和神话杂糅的现象经常发生,人类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常将历史的功绩附会给某个人,将他神化。上古时期,人们崇尚巫术,掌握巫术的人,往往就是氏族最高的统治者。西王母被神化的可能性很大。还有,历代的西王母人选是在不断更替的,但是西王母国的存在和西王母的封号却没有变,所以就造成了一个西王母长生不老的传说,也就是说,西王母很可能是氏族或是氏族联盟的代名词。 李晓伟在他的著作《西王母故地》中写道:“崇拜是一种古老的拥戴方式,而崇拜到了极致,便会产生神化。”这或可看做是西王母从人到神演变过程的内在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认为,虽然西王母由人到神转化的假设还没有被认定,但的确有可以丰富的地方。上世纪,考古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西王母石前一处占地8亩的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两块保存完好的瓦当,瓦当上分别铭刻着“常乐万亿”和“长乐未央”的篆书铭文。我们知道,未央宫是汉朝皇帝办公的地方,宫殿上的瓦当均有“长乐未央”的篆书铭文,这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样等级的瓦当,出现在了离都城镐京数千里之遥的天峻,实在是一件值得人们研究的事。据考证,遗址是一座祭祀西王母的祠堂,可见早在汉朝,祭祀西王母的活动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活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西王母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 青海天峻县西王母石室坐落在关角吉日沟一座嶙峋的小山内,石室共有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中有一个天然的石炕,很适合居住。在时光的流逝中,石室被人们附会了各种传说,石室主人的身份也就显得扑朔迷离。 上世纪80年代,李晓伟在解放军某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他奉命采访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关角隧道的解放军战士。采访期间,他对西王母石室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做了详细考察,并结合史书中的记载,大胆地对石室的功能、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据《论衡·恢国篇》记载,汉王莽时期,“羌献其鱼盐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等。李晓伟认为,史书上所说的“鱼盐之地”指的就是今天的茶卡盐湖,仙海就是青海湖,西王母石室正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地理位置和史书记载十分吻合。而这一看法得到了日后的考古印证。 当我们把西王母石室放在更大的地理背景下观望时,会为有关西王母的地理考古发现暗自惊叹。 《 山海经》中对西王母主要活动区域的描述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这样的描述与青海的地理环境也是相吻合的。 李晓伟认为,西海当指青海湖,流沙在柴达木盆地随处可见,赤水指的是今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的恰卜恰河,黑水就是发源于祁连山南脉流入河西走廊的黑河。也就是说,西王母生活的核心区域就是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区域。【文学作品中的王母娘娘】 【一】《齐民要术》中说:“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邀请各路神仙前来赴会,只单单遗漏了自称是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孙悟空不仅偷吃了顶好的仙桃,一怒之下,他竟然视天规、天条如儿戏,大闹蟠桃会,把王母娘娘精心策划起来的盛会搅乱得一塌糊涂,从而惹怒了王母,惊怒了玉皇,使得天兵天将下凡,与孙猴子好一番大战。 【二】牛郎、织女,原本是天上、人间,天各一方的天仙和凡人,织女因贪恋凡间的自由和多姿多彩,下到凡间与憨厚、勤劳的牛郎结亲,两人相亲相爱,成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而当王母娘娘知道后,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是织女严重违反了天廷的清规戒律,盛怒之下,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便出现了一道无边无际的天河,生生地把一对恩爱夫妻拆开。后来,王母稍有怜悯之心,让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给人们对美丽爱情的一丝向往与追求。 【三】王母娘娘除了仙桃,还有一种不死药,这种不死药的原料就是月桂树上的果实,它生长在月亮上。嫦娥是月亮上的仙女,她看不得人间的生死病老,于是,偷偷地把桂树的果实撒向人间,使人间的人们延年益寿。至今,民间还流传月亮落桂籽的说法。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赞:“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嫦娥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天条,被王母娘娘惩治,而把美丽的嫦娥贬作一只丑陋的蟾蜍。嫦娥尽管面容丑陋了,但她那颗撒向人间都是爱的善良的心灵,却是最最美丽的,是最永恒的美。 王母娘娘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尽管以反面的形象展现出来,但她仍不失为天姿绝色、雍容华贵、仪态万千、母仪天下的模样。

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是古代 的一个神仙,玉皇大帝的老婆

编辑本段 神话演变 第一个阶段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第二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中国民生杂志社记着李晓伟

【人物简介】 王母娘娘,亦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人名叫做瑶琼;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刑罚和灾疫的怪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历史记载】 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时,西巡到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两人都作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汉武帝内传》谓她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王母娘娘的诞辰,此日举行的隆重盛会,俗称为蟠桃盛会。 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神话演变】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凡圣职责】 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玉帝王母】 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而玉皇为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所以他们不是夫妻。只有中国民间的故事和小说,才认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民间信仰】 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朝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王母娘娘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时百戏竞演,热闹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会云。”近年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 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就是古代较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泰山玉女】 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药、赐福、赐子及化险消灾与泰山娘娘送生、保育、治病等有异途同归之意,道教仙话中的黄帝七女说与王母娘娘有关,也与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有关。李谔的《瑶池记》载: “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岱岳观位于王母池(古称“瑶池”或“群玉庵”)之西邻(李谔或许将岱岳观与王母池混了),李谔的《瑶池记》之瑶池,无疑是指王母池,而王母池供养的是王母娘娘,那么这个玉女显然就是王母娘娘了。一般说来,玉女是指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娘娘也是黄帝七女之一。如谢肇淛《登岱记》云:“元君者,黄帝七女之一也。”王思任《泰山记》载:“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文翔凤《登泰山记》亦有相同的看法:“至碧霞之宫,相传为黄帝时遣七女云冠羽衣,于岱岳之上以迎西昆真人,而玉女其一有道术者。”从以上文献记载不难看出,王母娘娘为黄帝七女之一者,也即泰山玉女娘娘。【有关传说】 在野三坡龙门天关小溪河东侧,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叫立儿石。石面上方有长二尺、宽一尺、深一寸的石坑。离立儿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来佛像。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在宫中虽过得很舒服,却整天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常言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她有件事儿一直不顺心。想当初她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闺女,曾高兴得了不得,生的第二个是闺女,也是娘的心头肉。等再看到第三个、第四个都是女孩时,王母娘娘可就不高兴了——盼儿子啦。没有儿子谁来继皇位呀!为了要儿子,王母娘娘一赌气一直生到七个,可七个都是丫头,还是难得一子。为这事愁的她饭水不思,彻夜不眠,整天唉声叹气。玉皇大帝也为这发愁。 一天,玉皇大帝陪着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间散心,来到龙门峡万仞天关之上,站在山顶向下眺望,那真是“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玉皇赞到:“好一个人间仙境啊!”王母娘娘哪里有心思赏景,撅着嘴站在一边只是闷闷不语。玉皇大帝知道她的心事,忽然想起何不让她去找如来佛求授生子之道呢。他把这个想法跟王母娘娘一说,王母娘娘也很同意,于是立刻驾起祥云跑到西天,找到如来,说道:“我屡生闺女,难得一子,还望大仙传授生子之道。”如来想:你已生七个女孩,还想要儿子,岂不乱了天规。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略施小计,让她用投石法碰碰运气,于是便对王母娘娘说:“龙门天关小溪流东侧一百步开外,有一块立儿石,生男生女须向石孔掷三块石子讨问。如果三块石子全都投中即是有男有女;如果有两块落入,就是只生男不生女;若是只有一块投中,那就只生女不生男;如果一块也不能投中,便是无男无女,为‘绝户之命’。”王母娘娘求子心切,听了这话便急步返回。这时如来佛用手指一点,在野三坡的龙门天关景区的小溪河东侧,就立刻突出了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石头,在石上方凹下一个很浅很浅的长方形石坑。王母娘娘踮着脚后跟,按着如来佛的话向石坑投石。第一块石子没投中,第二块石子连石坑边也没有碰着,幸好第三块石子落入石坑。王母娘娘心情沉闷,站在龙门天关最高处的望儿领上,仰天哀叹:“我求儿不得,只好寄予女儿们身上了!” 后来,野三坡一带的人们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妇便成双结队的来到立儿石前,投上三颗石子,求儿盼女,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考古推断】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有关西王母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百科全书,它以传奇般的笔法,记录了远古时代的山川、民族、物产、祭祀、神话等诸多内容。《 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乍一看,西王母简直是一个半人半兽、不伦不类的怪物,而在李晓伟看来,西王母是一个丰姿绰约的美人。 李晓伟说:“当代人考察古籍时,往往忽略了语境转移和丧失的因素,这就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困惑。” 李晓伟为我们还原了心目中西王母的形象。他认为西王母是一位长发披肩、面带虎饰、头戴玉器、身披豹皮、善于唱歌的部落女酋长。 如果李晓伟的假想成立的话,我们不难推断,虎豹有可能就是西王母所在部落的图腾,为了显示自己威仪,西王母就把老虎作为了面部的装饰,并将豹子的尾巴垂于胯下。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李晓伟让记者观看了上世纪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的照片。这只陶盆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在李晓伟看来,彩盆中垂于5名舞蹈少女腰下类似飘带的东西,就是一根豹尾。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的社会文化标志,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这种文化现象时,必然会感到迷惑,这或许正是人们难以理解《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李晓伟甚至还认为,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於菟就是西王母时代虎豹崇拜的一种延续。 『西王母确有其人?』 近年来,学术界对西王母是神话人物,还是确有其人一直争论不休。 青海省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在他的《昆仑神话》一书中写道:“《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一位会号叫而不说话的凶神。”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任长义博士则认为:“西王母有可能是一位以虎、豹为图腾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女性氏族首领。”李晓伟的观点显然趋同于后者。 对西王母的研究,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穆天子传》。 晋太康二年间,一个名叫不准的盗墓贼纠集几个恶徒挖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时,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部用竹片写成的书籍,这就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以小说般的笔法,记录了西周五世国君周穆王的生平,专家推断,《穆天子传》至少成书于战国之前。 《穆天子传》中清晰地记载了周穆王西征时,与西王母对歌,并向西王母敬献礼物的情节。 赵宗福先生考证,周穆王是周武王曾孙、周昭王的儿子,名叫姬满。这就意味着,《穆天子传》记录的相关情节有可能是真的。 而司马迁在《史记》上的一段话,更加让李晓伟坚信,历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 东晋学者郭璞也曾断言:“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 李晓伟因此断定,西王母不但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位氏族部落或是部落联盟的女首领。 『西王母由人到神的转化』 从《山海经》中西王母在中国文化视野中的首次登场后,有关她的记载不胜枚举。西王母不但与黄帝、尧、舜、大禹等远古时代的帝王见过面,还在此后和汉武帝见过面(见《汉武帝内传》),其间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跨越。难道西王母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长生不老吗? 这显然是种误会。李晓伟认为,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完全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误读。他说,古今中外历史和神话杂糅的现象经常发生,人类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常将历史的功绩附会给某个人,将他神化。上古时期,人们崇尚巫术,掌握巫术的人,往往就是氏族最高的统治者。西王母被神化的可能性很大。还有,历代的西王母人选是在不断更替的,但是西王母国的存在和西王母的封号却没有变,所以就造成了一个西王母长生不老的传说,也就是说,西王母很可能是氏族或是氏族联盟的代名词。 李晓伟在他的著作《西王母故地》中写道:“崇拜是一种古老的拥戴方式,而崇拜到了极致,便会产生神化。”这或可看做是西王母从人到神演变过程的内在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认为,虽然西王母由人到神转化的假设还没有被认定,但的确有可以丰富的地方。上世纪,考古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西王母石前一处占地8亩的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两块保存完好的瓦当,瓦当上分别铭刻着“常乐万亿”和“长乐未央”的篆书铭文。我们知道,未央宫是汉朝皇帝办公的地方,宫殿上的瓦当均有“长乐未央”的篆书铭文,这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样等级的瓦当,出现在了离都城镐京数千里之遥的天峻,实在是一件值得人们研究的事。据考证,遗址是一座祭祀西王母的祠堂,可见早在汉朝,祭祀西王母的活动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活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西王母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 青海天峻县西王母石室坐落在关角吉日沟一座嶙峋的小山内,石室共有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中有一个天然的石炕,很适合居住。在时光的流逝中,石室被人们附会了各种传说,石室主人的身份也就显得扑朔迷离。 上世纪80年代,李晓伟在解放军某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他奉命采访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关角隧道的解放军战士。采访期间,他对西王母石室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做了详细考察,并结合史书中的记载,大胆地对石室的功能、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据《论衡·恢国篇》记载,汉王莽时期,“羌献其鱼盐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等。李晓伟认为,史书上所说的“鱼盐之地”指的就是今天的茶卡盐湖,仙海就是青海湖,西王母石室正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地理位置和史书记载十分吻合。而这一看法得到了日后的考古印证。 当我们把西王母石室放在更大的地理背景下观望时,会为有关西王母的地理考古发现暗自惊叹。 《 山海经》中对西王母主要活动区域的描述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这样的描述与青海的地理环境也是相吻合的。 李晓伟认为,西海当指青海湖,流沙在柴达木盆地随处可见,赤水指的是今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内的恰卜恰河,黑水就是发源于祁连山南脉流入河西走廊的黑河。也就是说,西王母生活的核心区域就是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区域。【文学作品中的王母娘娘】 【一】《齐民要术》中说:“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邀请各路神仙前来赴会,只单单遗漏了自称是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孙悟空不仅偷吃了顶好的仙桃,一怒之下,他竟然视天规、天条如儿戏,大闹蟠桃会,把王母娘娘精心策划起来的盛会搅乱得一塌糊涂,从而惹怒了王母,惊怒了玉皇,使得天兵天将下凡,与孙猴子好一番大战。 【二】牛郎、织女,原本是天上、人间,天各一方的天仙和凡人,织女因贪恋凡间的自由和多姿多彩,下到凡间与憨厚、勤劳的牛郎结亲,两人相亲相爱,成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而当王母娘娘知道后,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是织女严重违反了天廷的清规戒律,盛怒之下,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便出现了一道无边无际的天河,生生地把一对恩爱夫妻拆开。后来,王母稍有怜悯之心,让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给人们对美丽爱情的一丝向往与追求。 【三】王母娘娘除了仙桃,还有一种不死药,这种不死药的原料就是月桂树上的果实,它生长在月亮上。嫦娥是月亮上的仙女,她看不得人间的生死病老,于是,偷偷地把桂树的果实撒向人间,使人间的人们延年益寿。至今,民间还流传月亮落桂籽的说法。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赞:“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嫦娥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天条,被王母娘娘惩治,而把美丽的嫦娥贬作一只丑陋的蟾蜍。嫦娥尽管面容丑陋了,但她那颗撒向人间都是爱的善良的心灵,却是最最美丽的,是最永恒的美。 王母娘娘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尽管以反面的形象展现出来,但她仍不失为天姿绝色、雍容华贵、仪态万千、母仪天下的模样。

编辑本段神话演变 第一个阶段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第二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中国文化杂志社李红兰

总台应该多推出一些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积极鼓励我国人们的对文化的热爱和学习。

2018年世界格局千变万化,文化如何突破藩篱沟通彼此?40年改革开放成就今日中国,而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世界哲学大会期间首个场外沙龙“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日前在京举行。 论坛聚焦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中外学者精英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知己:想要传播出去的文化,首先要自身认同歌德学院中国区前总院长阿克曼本身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过莫言、张洁、王朔等作家的作品。他直言,“什么叫中国文化,什么叫西方文化?文化是一个丰富、复杂和多元的体系,包含了多种内涵。当我们在谈论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必须要更加聚焦,更加清楚自身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把自己建立起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对西方来说,我们要跳出汉学时代的轨迹,从一个后汉学时代建立一个新哲学的自我认识。然后了解西方的整个脉络,才能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在这种交往中人类可以共同做什么。”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主要发起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一个优秀文化,首先就应该有利于自己,要自己认同。“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它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现代生活的困境。而走出去,就像中餐馆,因为我喜欢,对我有用,所以自然而然希望对别人有用。首先利己,而后利人。”知彼:对外的“实用性”,是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北京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洪汉鼎教授是中国著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他直接推动了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结合自己从事领域的多年经验,他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必然,要有宽容开放的心态。文化交流要看对方有没有需求,用对方的语境来诠释,而不在于主动去“送”。在阿克曼看来,中国学者和汉学家们首先要清楚,文化要走向哪里去?要讲给谁听?“文化的传播不在于是不是传统,而在于其是否能给今天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同样表示,“佛、儒、道”等东方哲学能够帮助西方哲学看到他们的不足,西方哲学也能够帮助东方哲学看到自身的不足,这种交流才更加有价值,“只有让西方社会看到东方哲学蕴含在生活中的价值,才能更加容易的走出去”。这场沙龙同时也是“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平行论坛的一场。“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和一点资讯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全球华人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接下来,组委会还将于9月份在武当山举办第三场国学高峰论坛,10月下旬还将举办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颁奖盛典。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现任美术馆馆长是吴为山。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生,江苏东台人。1981年毕业于无锡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0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研修心理学硕士学位课程 ,任南京师范大学雕塑教研室主任。1996年为欧洲陶艺工作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同年应荷兰政府之邀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1997年至1998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为宗教学、美术学两个方向的硕士生导师。2003年创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3月任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12月25日,文化部任命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15年12月3日,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衔。2016年5月14日,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12月2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扩展资料吴为山的学术活动:吴为山作为学术主持或大会学术主席多次组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倡导主旋律。2014年9月,吴为山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以来,积极整合藏品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让经典作品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吴为山为总策划推出了多个系列展览,如“典藏活化系列展”、“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一带一路系列展”、“学术邀请展”等系列,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均已形成品牌。不仅如此,吴为山积极推动与策划将中国美术馆的优秀展览送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延安革命老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努力创新拓展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为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