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李爱群

发布时间: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李爱群

武汉体育馆小学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学校拥有马家庄校区(校本部)和藏龙岛校区(分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75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各类室内室外运动场馆及教学、训练、实验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并建有数字化图书馆和千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达80余万册。   学校现设有8院2系3部2校等15个教学单位。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学方向)、表演学(体育舞蹈方向)、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康复与健康、外语等14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产业经济学、舞蹈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9000人,研究生700余人。此外,举办了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专任教师、教练员中有教授60余人,副教授200余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3个,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20人。   学校现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运动项目,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有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北省设立的研究、培训基地8个。此外,学校还设立了4个研究所。学校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汉城奥运会上,学生张香花一举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奖”。 “十五”期间,学校学生共获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亚洲杯、亚锦赛比赛金牌23枚、银牌11枚、铜牌66枚,在两届全运会上获金牌30枚、银牌25枚、铜牌29枚,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3枚,培养出了像张香花、杨威、程菲、李珊珊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学校与国外和境外的近20多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学校奋斗目标是建设成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13253是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院校简介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据2022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校区占地面积546亩,校舍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400余万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35万余册,纸质期刊400多种。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共设置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1个。办学条件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隶属武汉体育学院,是武汉体育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科技学院的教育教学全面接受武汉体育学院的指导和监督,武汉体育学院的师资、图书、教学训练实验设施等资源与体育科技学院全面实行共享。武汉体育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优质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既是体育科技学院办学的有力保证,也是体育科技学院办学的优势之所在。体育科技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现设有体育教育、表演、经济学、新闻学、英语,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文化产业管理,运动健康与康复,休闲体育,学前教育等13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1个专科专业。体育科技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按体育科技学院的学籍进行管理,毕业颁发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由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可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设有各类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在校学生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学院也设有各类奖学金及助学金,奖励和救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学费及住宿费等费用按湖北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经过多年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本科为主,兼招专科,在校学生达到5000余人规模(其中本科生5000余人、专科生600余人)的体育类大学。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出色;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数量充足,结构梯队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学过程与日常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校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选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当前,体育科技学院正以一种全新的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运行,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全面的适应性体育人才。院系设置学院现共有两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及术科系。共有体育教育、表演、舞蹈学,休闲体育,学前教育(术科系),经济学、新闻学、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文化产业管理,运动健康与康复(人文社会科学系)等13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系)1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本科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并能够进行体育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休闲体育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休闲体育运动技能、懂经营、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从事经营与管理、研究与规划、产品策划与设计、休闲体育指导与推广以及相关专业方向学校教学工作。运动康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系统的运动康复和健康科学理论知识及应用技能,能够从事运动康复治疗与训练、健康科学管理、大众健康教育与指导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幼儿体育与健康)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体育和舞蹈艺术教学特长,能胜任学前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管理和培训工作,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大众艺术体操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表演专业技能及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和组织创新能力,能够在学校、社会团体、俱乐部、社区等单位从事体育艺术教学训练、表演竞赛、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舞蹈学(舞蹈表演与教育方向)培养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舞蹈教育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能在专业表演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文化系统从事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培养具备在区域性广播电台、电视台、体育赛事中采访、报道和现场解说以及各类新闻和综艺节目主持播报的能力的人才;培养能够在相关体育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大众传播文化公司中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采编、制作及宣传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出能够策划与主持大中型体育表演项目、大中型群众体育活动、休闲体育与体育娱乐活动的专门人才;培养出能够策划与主持体育产品与服务推广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培养适应本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广播电视编导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备先进的文化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过硬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编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相应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比较宽厚的自然和人文学科知识背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信息产业、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独立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节目制作、艺术摄影、影视文案撰写、广播电视新闻等方面的工作。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外语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经营项目策划及市场开发的方法,能在体育相关行业及一般企业从事经济分析、体育经营管理、市场开发及相关学科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学知识和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掌握媒体发展前沿动态,并具有体育传播专长、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策划和管理的新闻传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英语(体育外事英语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熟悉体育英语,能在对外贸易、基础教育、体育、文化、新闻等部门运用英语和汉语从事贸易、教育、文秘、翻译等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网络与新媒体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全国其他地区,服务网络信息与媒体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媒体传播、策划推广、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数字媒体设计应用、网站开发与编辑、互联网信息管理、媒体调查与分析、媒体经营管理、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主要从事信息传播和数字网络内容的应用、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广阔视野、先进理念和社会责任,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艺术产业机构、文化媒体等部门从事创意、经纪、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二)专科(学制三年,仅招湖北考生)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社会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育教育等。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运动康复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师资力量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746人,其中专职教师、教练员360人。在专职教师、教练员中,教授、研究员、国家级教练员50余人,副教授14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5500余人,研究生353人,成教学生3316人。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如果你指的重点学院是国家重点大学的意思的话,那么武汉体院不是,只有北京体育大学才是重点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重点没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社长

1982年9月—1986年6月,攻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6月,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硕士;1989年6月—2006年7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助教,讲师(1991年任职),副教授(1994年任职),教授(1998年任职),1996年1月—2000年1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1999年9月—2002年6月,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2000年9月后,担任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刊》(全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副主编;2001年4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10月后,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后,受聘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9月后,调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男,湖南茶陵人,汉族,1965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1986年6月,攻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6月,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硕士;1989年6月—2006年7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助教、讲师(1991年任职)、副教授(1994年任职)、教授(1998年任职),教授《学校体育学》、《体育原理》、《体育理论》、《健身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1996年1月—2000年1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1999年9月—2002年6月,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2000年9月后,担任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刊》(全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副主编;2001年4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10月后,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后,受聘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9月后,调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陈教授长期从事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学校体育、体育原理等领域著述颇丰,近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学校体育应该重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与应用”、“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加强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构想”、“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我国职业足球运动俱乐部的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学术论文广受好评;出版《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体育原理》、《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等学术著作6部,主编《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学校体育学》、《当代大学体育》教材3部;作为主要负责人,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第1负责人)。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电话

这个报纸上面应该有吧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地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体育学院(校本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武汉体育学院简称“武汉体院”,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占地面积1398亩,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组建于江西南昌,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2012年,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独立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在校生5200余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