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

发布时间:

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从众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也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设置矛盾与冲突的技巧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京剧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2、越剧越剧,公认为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除中国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亦有当地的越剧团存在。3、黄梅戏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4、评剧评剧,曾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5、豫剧豫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河南梆子”。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有说:是在河南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后与传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相结合而成;也有考证说它自成体系,是由唐宋梨园剧种及宋元时期中州流行的杂剧中抽绎、演变、发展出来的。除河南外、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甘肃、台湾、四川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都有豫剧团存在。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声腔,后出现过陈素真、桑振君、闫立品、崔兰田、常香玉、马金凤、唐喜成、牛得草等著名演员。剧目有《三上轿》、《抬花轿》、《春秋配》、《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等。扩展资料: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概念来源:“戏曲剧种”这一概念确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用来区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的特定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与地域之问,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国戏曲。1、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音乐素材也兼唱些地方小调(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时有国剧之称,现仍具有全国影响。代表着地地道道的国粹。京剧有:《打鱼杀家》、《状元媒》、《拾玉镯》、《锁麟囊》、《英台抗婚》、《春闺梦》、《玉堂春》、《荒山泪》、《红鬃烈马》、《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群英会》、《借东风》、《卧龙吊孝》、《白帝城》、《李陵碑》、《四郎探母》、《赤桑镇》、《上天台》等众多代表剧目。2、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豫剧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为著名豫剧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3、越剧 越剧是流行于浙江一带地方剧种,源出于浙江嵊县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先男演员为主逐步演变为女演员为主。1938年首次使用越剧名称。1942年袁雪芬对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剧昆曲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4、评剧 评剧是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的,先在河北农村流行,进入唐山后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评剧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刘巧儿》、《花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全国产生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评剧仍河北、北京带流行。5、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前身为黄梅地区"采茶调"。清代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安徽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地位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

都是真功夫,唱念做打,戏如人生……

在中国戏曲界地位是非常高的,然后京剧也是中国的国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非常的强,可以体现出和谐之美,节奏感非常的强,京剧也象征着中国戏曲界非常高的境界,已经走出了中国,走向了国际世界。

京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京剧是第1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的知名度也是比较高的,每年的春晚都会有京剧的表演。

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问题

我国传统戏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去”是必然的。“新生”的问题是庸人自扰。虽然没落是必然的,但这个过程是相当长的。即便衰亡了,仍会有人从事这个的研究的,看看“风、雅、颂”。所以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就是因为太多像你这样的孩子不喜欢,所以才不发达,懂了吗?

中国戏曲主要有三大特征即虚拟性、程式性和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它是包含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显著特点。虚拟性是指没有实物的表演。尽管在舞台上没有的道具和场景,但根据演员的虚拟表演,可以将其表现出来,使得观众产生身临其镜的感觉。程式性是指在我国戏曲的表演中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表现人物。而戏曲中的唱腔、龙套、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有其固定的角色,这为戏剧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韵味。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艺术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尤其重大: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经济发展有关

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是什么

6中国的戏曲总共有五种剧种。分别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京剧: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豫剧: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越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黄梅戏: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中国戏剧的五大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 ,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2、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4、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5、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各个剧种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唱腔和该剧种地区语言一致,带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戏曲的诸种要素中,戏曲剧种存在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十分丰富。与其笼统地称戏曲为“综合艺术”,不如说不同的“戏”是不同艺术元素的“组合”。不妨梳理一下当代戏曲所包含的艺术元素。(1)情节故事元素——西方理论以“演员”、“观众”为戏剧的两个基本要素,以“演员”、“观众”、“剧场”为戏剧的三要素,以“演员”、“观众”、“剧场”、“剧本”为戏剧的四要素。在戏曲中,情节故事作为戏曲要素的被强调,始于王国维所界定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亦即文学剧本的要素。此前,在文坛上,情节故事的元素主要表现在笔记小说(“传奇”)和通俗小说中,与戏曲同被视为“小道”。“故事”的受到重视,并作为“文学”进入正统文坛,乃至大学学府和“叙事学”的研究领域,自然是一大进步。有的戏曲剧目是以情节故事和“文学”见长的。(2)语言元素——这个问题与文学相联系。如上所述,中国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戏曲语言包括诗词歌赋的“唱”、文言色彩的“韵白”、日常方言的“口白”,表现为“曲牌”、“板腔”、“引子”、“数板”的多样的语言形态。至于因“南腔北调”的方言差异而带来的“声腔剧种”,则另作别论。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它们没有太大的区别。(3)表演艺术元素——即业界常说的唱、念、做、打“四功”,也就是所有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四功”都联系着“情”的表现。过去,表演艺术仅仅被视为“技艺”,文坛不重视,甚至鄙视。清中叶康熙、乾隆以后,戏曲作为“场上艺术”的本体崛起,其表演艺术受到了公众的青睐。在剧坛和艺坛上,戏曲演员渐渐上升为“表演艺术家”,地位与剧作家并列,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文人的位置,这意味着社会文明和艺术的进步。以上三个元素可视为“以表演为中心”的传统戏曲艺术的本体。20世纪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文学艺术形态和以古希腊《诗学》为标志的艺术分工理论被引入中国,相关的艺术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另外三个元素在当今戏曲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原艺术”元素——如上所说,即古希腊《诗学》所称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五大艺术。这五种艺术形态互相不可替代,日后有各自的发展途径。至于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基本上是五大艺术元素的综合和组合(包括近现代剧场和“舞台美术”、“舞台装置”概念)。(5)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科技成果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这个趋势不可阻挡。就中国戏曲而言,扬民族性乐舞(包括乐器、唱腔、表演)之长,补戏剧造型之短,似乎是西方话剧和剧场建筑引进中国以来出现的重要变化。特别是舞台装置、舞台布景、灯光照明等等,当代戏曲界并没有拒绝。声、光、电、雾、塑料泡沫、现代焰火被大量运用于舞台,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创作领域里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6)载体、媒体元素——载体和媒体的观念基本上是在20世纪后半叶渐渐引起学界重视的。载体涉及艺术的材料;媒体涉及到艺术的传播。尤其是,随着印刷媒体、胶片摄影、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的相继出现,在艺术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效应,有人称之为艺术的“材料革命”和“工业化革命”。在当代艺术界,无论艺术品的创作与制作、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的传播,载体和媒体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现代人文理念下,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近年来,东西方固有的民族性艺术形态出现了新的复兴。随着艺术领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时空艺术”、“视听艺术”概念被大大拓展,各种艺术元素的交叉运用(包括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愈来愈普遍。与此同时,艺术的载体、媒体,艺术的不同受众,艺术的传播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于是,与其说“五大艺术”以及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的专业领域森严壁垒,不如把它们都视为艺术元素,正视跨专业人士(及非专业人士)的全社会的艺术创造。尤其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出现了类似于“散乐”、“百戏”的艺术元素的“综合”或“组合”。当今,各地旅游点和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了一些以“情境”为名的艺术表演,分别被冠之以“情境戏剧”、“情境乐舞”、“情境武术”、“情境杂技”。这种以“情境”为名的艺术展示,或高雅,或低俗,大都利用特定的文化景观来创造艺术卖点,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创意者无非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元素,重在感官层面的视听享受。在民间,在文化艺术领域,艺术形态的“混沌”现象并不乏见,而且因媒体与载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借用当今广播电视的提法,叫“综艺”节目。这种以“综合”或“综艺”为名的文艺形态,有类于周秦以来的“散乐”、“百戏”、“杂戏”,可以看作是多元化时代艺术的返璞归真——其中存在着“戏”的精神,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层次上的返璞归真。或者说,是中华“戏”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艺术回归。对此,专业艺术家们不必愤世嫉俗,认为它们不过是“大众狂欢时代”的“流行文化”,甚至指责它们是艺术的“堕落”。笔者认为,专业艺术家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完成新的艺术创造。略举数例:2008年,在北京,笔者观看了由天创国际演艺公司制作的舞台演出《功夫传奇》。据称,该公司有“包括杂技、舞蹈、音乐、魔术和武术在内的30多个团队,制作过《天幻》、《梦幻漓江》等演艺作品,足迹遍及欧美。”《功夫传奇》作为常态的武术杂技表演,2004年春曾演出于北京崇文区的“红剧场”,后来由香港中旅投资公司和深圳“锦绣中华”公司联合投资,更名为《纯一:功夫传奇》,在2004年12月重新首演,而且在国际上巡演。近几年,它已经是红剧场的“旗舰式常态旅游演出”。[9]《纯一:功夫传奇》主要以少林寺武术和舞蹈为元素,演绎“中国一座古老的寺院内一个小和尚通过考验和磨难,成为武僧及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纯一”是剧中主人公小和尚的法号。戏剧情节比较简单:一个穷孩子,被母亲送入寺院,他克服身体和心理的种种障碍(包括青春期意识流及灵与肉的矛盾),终于接过老禅师的衣钵,成为寺院的住持。全剧分为“启蒙”、“学艺”、“铸练”、“思凡”、“面壁”、“山门”六场,以尾声“圆寂”作为结局。这似乎是进入少林寺学艺并皈依佛门的程序化的仪式过程,但是,节目的创意者有意淡化宗教观念,张扬武术、舞蹈的表演元素,纳入戏剧的故事元素,于是,既有娱乐和艺术层面的可看性,又带有人生哲理和一定的文化内涵。这种情形如同西方经典的芭蕾舞剧,依托简单的故事哲理,重在艺术展示。创意者兼制作人曹晓宁是这样说的:“我们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今天,那么这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故事。因为‘磨难’和‘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主题,人们对心灵完美的精神追求是共同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剧目,能给各位带来心灵上的鼓舞和愉悦。”显然,其中运用了戏剧的母题——“磨难”与“成长”。类似的演出不光呈现在舞台上,更多地出现在旅游景点。例如,浙江杭州旅游点的《印象西湖》,广西桂林旅游点的《桂林印象》、《印象刘三姐》、云南大理旅游点的《蝴蝶梦寻》、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点的《禅宗音乐大典》等。在此类演出中,非但融入了音乐、美术、建筑、服饰、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还融入了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传统和现代的仪式、社火、歌舞、游戏相交杂,甚至还使用喷泉、水雾银幕、计算机卡通、焰火等现代技术手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现代化的保利剧院里,笔者观看了一台“大型情境杂技”,名为《一品一三绝》。艺术总监是著名的舞蹈导演张继刚,由若干中青年舞蹈家和杂技艺术家联合执导,还有专业的舞美影像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道具设计,俨然是一套完整的舞台艺术和戏剧、电影创作班底。这台演出在奥运期间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演出50场,可以说是传统杂技的现代化艺术包装。尽管主要展示的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传统杂技表演,但是在现代化剧院里,面对现代的都市观众和国际观众,其重新组合、重新编排、重新包装具有现代审美意义上的音乐、舞蹈、美术、灯光、音响,甚至包括现代观念的人体造型和服饰造型,创造了带有现代意味的艺术意境。同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传播在整体上可以说是类似的“综艺”,是民族性文化和艺术元素的重新组合,是民族性文化艺术的现代包装和现代传播。它是动用多种视听手段的、仪式性的“大众娱乐狂欢”——其中显然关注了戏剧戏曲元素和影视剪辑元素。声像剪辑的高下之分,在中国的现场直播版与美国CNN录播版中豁然可见。艺术元素丰富多彩,为现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宽泛的创作途径。2008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除了中国的话剧、戏曲(京剧、越剧、梨园戏)、芭蕾以外,可以见到以流行音乐为基本元素的美国音乐剧《阿依达》;以民族性歌舞为基本元素的韩国音乐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希腊广场剧《普罗米修斯》;印度载歌载舞的短剧《杜里雅》;德国19世纪的经典话剧《沃伊采克》、现代哑剧《赛场幽默》;日本铃木导演强调心理动作展示的《西哈诺》;瑞典的独角戏《金鹰奥利安》;加拿大的多媒体剧《动画大师诺曼》,等等。笔者认为,戏剧形态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一方面,对于材料、元素、手段的使用不必固步自封;另一方面,并非一味使用时髦的艺术语言、一味叠加艺术元素便能产生好作品。艺术创作常常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与其简单地提倡“综合艺术”观念,不如强调“艺术元素的组合”,关键在于艺术功力和艺术精神。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艺术元素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创造艺术精品的关键不在于加法,往往在于减法。*作者简介:周华斌(1944-),男,汉,江苏无锡人,先后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学校电影电视艺术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影视传播学。

B设置矛盾与冲突的技巧

在唱、念、做、打四大要素中,唱居第一位。唱就是一套套的曲。戏曲之曲是诗的具体体现。戏曲作为表演艺术,从外貌上看是视觉的,但从本质上说,却是内在的、表情的。戏曲凡是最重要之处,都是靠唱来进行的。戏曲特有的诗的语言的唱,使戏曲成为心灵的、抒情的。所谓故事性的有话则长,都意味着唱。

戏剧的基本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动作、戏剧场面、戏剧情境、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结构、人物台词等。 主要是指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