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素材

1、传统节日与现代的对比;2、手机短信拜年和登门拜年;3、用工具书还是用网络搜索;4、传统书信和现代网络传送;5、传统的烟花爆竹和电子爆竹;6、中医和西医;7、琴棋书画;8、民风民俗;9、地方方言;10、诗词歌赋。范文:让传统与现代和谐载着漫长的岁月,载着悠久的文化,载着一个个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历史长河缓缓流着。从古至今,流传下了不少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这些节日都有传统的习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每一个节日都非常珍重,对每一个节俗都分外庄严。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对大自然十分崇敬。在每一个节日都注重向天地乞求幸福安康、合家欢乐。因此每一个节日都过得十分隆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节俗,自然而然有了许多的改变。现代的人们不愿守旧,追求自由、奔放、快乐,不再被传统所束缚。把节日习俗淡化,简单化了。在这些节日里,有的人们因工作太忙,忘了节日;有的人们则利用节日的时间外出旅游、散心;有的人们只在节日里送点礼品,似乎颠覆了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改变,有的外国节日也传入了中国。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人们似乎更喜欢外国节日的激情、浪漫,也就冷落了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人们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欢迎外来新而美好的节日也排斥庸俗的节俗。在传统节日与新节日之间有了轻重、有了责任,就能够使节日得到更新和发展。倘若盲目拥护外来新节日,只见其激情、浪漫,却不见其庸俗、低级,不注重选择。对传统节日只用过新的眼光看待,不知其庄严神圣的文化精髓与悠久的历史文明,只会堕落其中,看不到历史的光华。这样的颠覆和冷落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是对历史的冷淡,是对民族精神的不负责任。庆贺传统节日是历史的回顾,是发展的庆祝,是文化的拥护,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有注重选择,负起责任,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我们对于每一个习俗,都应是庄严神圣的。因为这些习俗都是在漫长的几千年岁月中不断流传、发展而来的。我们决不可淡忘这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让这些习俗的实质和精髓永远随历史的发展而延续,只有这样才能建造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的家园。

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选自“中医天下”中医无可争论的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议论文素材

当谈到中医药和 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对中医有什么影响时,薛院长说,  应该首先说,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方法能被中医所接受,或者作为中医的一种参考,我认为对中医的发展应该说是有益处的。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和现代同一的话,还不应该脱离中医理论完全和现代医学去套,有机地融合会更好,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和临床探讨,找能够融合的地方,如果非常勉强地融合就会对中医的东西有一些丢失,所谓的“废医存药”,没有中医的理论却还在用中医的药,很可惜。  接着,薛院长以顺义国医院为例,谈了情况中医新的发展方面 比较典型的事例 ,他说,因为是医院,主要在搞临床。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现代医学检查的指标、体征有要有一些综合的考虑,比如病人的血糖是多少,临床症状怎样,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归纳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参照,所谓“中中参西”吧,即把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为中医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现代的病人解决病痛。这应是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内分泌代谢系统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近年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恰好迎合了这一观点,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也就更突出了优势。另外,中医早就对七情内伤有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因此,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 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1世纪中医药要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医中药专家都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认为,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他说:“中医药怎样现代化?它应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是个开放体,在任何阶段都接受当时代最新的科技发展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在当代应研究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接下来我们连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就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王博士,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点》节目专访。近年来,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想请问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到底是什么?  王博士说,一般认为:“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优势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等。”  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进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我个人认为:中医与西医不是相互敌对的,应是相互平等、 互为补充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进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更注重“患病的人”。比如肿瘤,中医靠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应用一些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有抗肿瘤作用),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和生存治疗的目的;现代  医学更关注肿瘤,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它或放化疗使之达到实际缩小的目的,但是放化疗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破坏考虑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痛苦中因放化疗的失败而死亡的。(2)治疗模式不同,中医是调整治疗,依靠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谈用什么评价标准来比较。这里的标准主要包含临床有效性的标准和药物有效性的标准。由于两个医学模式的不同,用任何一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另一方似乎不全面。这就为中医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也就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它包含中药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将在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攻关中立项进行重点研究。  王博士说,1996年7月,由原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由此开始了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在各个部委全力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在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深入人心,中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阶段。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首先,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具有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二,中药行业增长态势高速而平稳,已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364 家,尽管SARS和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下调的影响,全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2004年尽管整个行业因多重原因影响了其增长速度,但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仍有较大的提高,达95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如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比2003年增长3%。另外,一大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药材种植的管理规范的推动,促进了濒危中药材的栽培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药材生产的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中药生产规范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应用。通过中药生产规范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安全有效的中药生产提供了保障。优良的实验室研究规范、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规范的实施,加强了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朝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  王博士说,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  确实如王博士所说,2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明白要表达什么?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差异性,西医强调普适性,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不能简单的用二元论来比较的。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

最近翻阅我国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其中关于艾纳香的一幅插图让我感慨系之,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和身着汉服的年长者共同探讨艾纳香。这让我对董竞成教授提出的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六阶段论”颇有感触。“六阶段论”阐述了中医学从最初在中国产生,到全疆域实现高水平发展乃至在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历程。作者揭示,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启迪下,在相关地域原初医疗经验和用药习惯基础上激荡发蒙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大中医”理念,即中医学是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苗医、回医等中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统称。“大中医”并非中国各民族医药的简单叠加,而是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交融互通;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更是实现中医学集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前进之路。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中医药一体性。在对百余年来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融发展经验总结基础上,作者从技术层面把中医分为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目的在于扬弃。即明确哪些是需要继承的精华,哪些是需要舍弃的糟粕,哪些是现代科学技术目前还无法辨识的。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那些既没有证实也没有证伪的部分。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中医药介入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切实疗效体现出中医“技术层面”的价值。“技术层面”价值被认可和进一步发展运用,反过来又促进中医文化的深入普及。正如本书所提倡的,我们应该争取尽快实现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在技术层面的融会贯通,在文化层面形成合力,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医学目的的一致性决定医学发展的趋同性,其走向可能形成一种不分古今和中西,而主要以疗效水平为评价标准并具有一定文化属性的全新医学。强调“文化属性”是因为虽然疗效说服力大,但医学无疑也会受到文化背景影响,不同文化甚至可以决定不同医疗手段在临床的应用。基于此,本书提出“三个融合”理念。扩展资料:对未来新医学实现路径提出构想:其一是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融合,建立中国传统医学新体系;其二是世界各民族传统医学融合,建立世界传统医学新体系;其三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技术与方法,挖掘阐释传统医学精华,丰富现代医学内涵,提高现代医学发展水平。三个融合同向并行,朝着人类医学更高水平进军。愿景美好,具体实践起来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挑战。着眼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传统医学的新发展,医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参考资料:人民网-助力中国传统医学新发展

以振兴中国医学事业读书的作文你可以从你是怎么对医学事业感兴趣的。中国现在医学事业的光景。以及你决定怎么样努力学习的这三个方面来写。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中医药文化从《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为主的丰腴的母体中源源不断吸收着养料,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和功力,从而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并与古代哲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思想形态和治法治则。中医学不但有“术”还有“仁”,践行“医乃仁术”。因此要在大医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下,培养新时代中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做好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养成教育。从中医药文化缘起切入,从中医药文化思想、中医药文化伦理、中西医文化比较等问题出发,在传承中提高认识,在扬弃中发展创新~

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选自“中医天下”中医无可争论的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议论文素材高中

当谈到中医药和 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对中医有什么影响时,薛院长说,  应该首先说,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方法能被中医所接受,或者作为中医的一种参考,我认为对中医的发展应该说是有益处的。但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和现代同一的话,还不应该脱离中医理论完全和现代医学去套,有机地融合会更好,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理论和临床探讨,找能够融合的地方,如果非常勉强地融合就会对中医的东西有一些丢失,所谓的“废医存药”,没有中医的理论却还在用中医的药,很可惜。  接着,薛院长以顺义国医院为例,谈了情况中医新的发展方面 比较典型的事例 ,他说,因为是医院,主要在搞临床。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对现代医学检查的指标、体征有要有一些综合的考虑,比如病人的血糖是多少,临床症状怎样,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归纳之后,结合现代医学的指标参照,所谓“中中参西”吧,即把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为中医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现代的病人解决病痛。这应是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功能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老年病、内分泌代谢系统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治这些疾病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近年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医学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中医恰好迎合了这一观点,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方面,也就更突出了优势。另外,中医早就对七情内伤有深刻的认识,并有相应的理、法、方、药,因此,针灸、推拿、药膳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 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也就是说,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1世纪中医药要更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医中药专家都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认为,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他说:“中医药怎样现代化?它应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是个开放体,在任何阶段都接受当时代最新的科技发展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在当代应研究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接下来我们连线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智民博士,就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等问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王博士,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点》节目专访。近年来,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那想请问您,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到底是什么?  王博士说,一般认为:“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优势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等。”  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进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我个人认为:中医与西医不是相互敌对的,应是相互平等、 互为补充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看问题角度不同,中医从宏观上把握疾病的进程,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更注重“患病的人”。比如肿瘤,中医靠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应用一些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有抗肿瘤作用),达到延长患者生命和生存治疗的目的;现代  医学更关注肿瘤,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它或放化疗使之达到实际缩小的目的,但是放化疗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免疫系统的巨大破坏考虑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痛苦中因放化疗的失败而死亡的。(2)治疗模式不同,中医是调整治疗,依靠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要谈到优势和特色,势必要谈用什么评价标准来比较。这里的标准主要包含临床有效性的标准和药物有效性的标准。由于两个医学模式的不同,用任何一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另一方似乎不全面。这就为中医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也就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它包含中药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等系列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将在国家的“十一五”科技攻关中立项进行重点研究。  王博士说,1996年7月,由原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由此开始了中药现代化的实施。在各个部委全力实施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在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深入人心,中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阶段。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产业。首先,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国有药用植物11146种,具有培育、发展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第二,中药行业增长态势高速而平稳,已成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364 家,尽管SARS和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下调的影响,全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6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66%。2004年尽管整个行业因多重原因影响了其增长速度,但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仍有较大的提高,达95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中药相关产业的产值,如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等,比2003年增长3%。另外,一大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药材种植的管理规范的推动,促进了濒危中药材的栽培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药材生产的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中药生产规范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应用。通过中药生产规范认证,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安全有效的中药生产提供了保障。优良的实验室研究规范、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规范的实施,加强了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朝向现代化企业的方向发展。  王博士说,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理念。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  确实如王博士所说,21世纪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能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继承传统、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中医药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系统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方医术、秘验单方等,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进行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形式,加强中医药文物、珍贵标本、医药古籍等的收藏保存。整理近代名医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做好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做好整理传承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院校、企业、国内外学术团体等机构部门的作用,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争取举办各种节会、展览会、推介会上增加中医药文化内容,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并发挥基地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继续推进中小学中医启蒙教育活动。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包括科普图书、网络、动漫、戏曲、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培育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探索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发展中医药文化,并助推区域的发展。中医药在甘肃的广泛认同感,有利于深化中医药特色医改,引导民众的健康观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变,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使中医药真正成为破解民众“看病贵”难题的重要手段。

关于传承中医的议论文高中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精诚大医》。这部气贯长虹、极富感染力的电影巨作在医药卫生界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和思考。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中,医患关系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特别是在医改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医务人员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何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精诚大医》令观者为之动容、落泪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答案。这个时代需要精诚大医,呼唤大医精诚精神的回归。我和《精诚大医》中李智华的原型、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是忘年交。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用了近一年时间整理了反映他医学人生的书——《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在我们亲密无间的相处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国医大师的人性光辉。他热爱中医事业胜过一切,他为祖国医学的发展献计献策,他为中医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他心中,中医事业与他血脉相连,是他一生奋斗的动力和源泉!这使得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从心里敬仰他。观《精诚大医》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为影片诞生做了大量工作的幕后英雄,并萌生了一些感想。第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精诚大医》从上千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两个最佳奖,这不仅是电影本身的荣誉,更是祖国医学的荣誉,更给了那些认为中医不科学者当头棒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工作。中医教研和中医临床工作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更是获得了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祖国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逐渐被更多的国家认可和接纳。《精诚大医》的获奖,就是祖国医学大发展的胜利,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已被国外承认,同时影片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医学的无穷魅力。“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正是中医长期发展的灵魂,也是医家的最高追求。第二,《精诚大医》中李智华的原型在“文-革”期间被打-倒,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患者,亲自为患者煎药、喂药;为了给更多患者治病,他累到吐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种心中只有患者、毫不利已的大医精神!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我相信,影片公映后,将会在医疗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卫生厅、河南中医学院等相关部门给电影的摄制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电影不可能问世。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对本部影片的发起、策划、运作、编剧等做了大量工作,党委副书记张丽霞组织拍摄,编剧张芳呕心沥血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共同为我们打造了丰盛的精神大餐。作为观众,我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我坚信,有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将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医学术将会传承创新,得到空前的发展,更多的精诚大医将会涌现!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了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 这象一场考试。估计全世界独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然是病人来求助医生。可却是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权威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象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 中医被西方一些人视为巫术不是没有道理的。西医看病,问清症状,还要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穿刺、内视、或者要从体内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切片。甚至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先看清楚了“病”才决定怎么治,这才是科学的嘛。中医看病,如果站在西医的角度不禁要问中医:你看到“病”了吗?这个病指的是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实质性的病。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中医拿不出这个病来。那就可以说中医是在“猜”病。母亲"猜"病猜得准。不仅通过诊脉“猜”透有得什么病,还能预测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该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的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通红,而另一个脸蛋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单是一个脸蛋红?我从来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的一味中药说,这味药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我把药买回,粉碎,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剂药。她说,流行病一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夜惊……。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的,这副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我正在制第二副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嗤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物,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又加紧制第二批药。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第二批药发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如今的中医不象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母亲治病很象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可是,从科学角度来看,母亲这样断病有何科学道理?这不就是“猜”病吗?而今的医生都是来一个看一个,面对一个个具体病人看病,,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秋天,母亲备好药,病人来了,当有的病人问自己的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窗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