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

发布时间: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费劲找到所谓免费的你有没注意自己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成本是不是更高了呢?

目前我国适合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报刊主要有 :杂志方面: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除此以外,《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也有相当篇幅栏目探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参考。报纸方面:全国音乐类报纸只有3种,《音乐周报》是发行量最大、最为权威的音乐综合报纸,虽然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重小,但我以为从宏观视野了解音乐届、学术界的动向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中小学音乐老师业务的提高。此外,湖南音协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报》,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比较有针对性。而《音乐生活报》虽然以流行大众音乐文化为主,但是也有一个版面是关于音乐教育的。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电话

没有明确字数要求。一、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栏中注明稿件名称(文章名)。二、将稿件放置于附件中。三、文章格式顺序为:标题、作者名、正文,务必在稿件最后注明您的真实姓名、地址、邮编、电话等信息,以便编辑及时和您取得联系并寄送稿费和样书。四、邮寄稿件请用计算机打印稿,大16开(即A4纸),单栏排版,正文用小4号字。五、欢迎作者为文章配图,图片规格为300dpi,8cm×8cm以上(或1000×1000像素)。

人民日报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100733 65092121 人民政协报 北京丰台区赵公口小区20号 100075 中国日报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100029 文摘报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100050 63177386 工人日报 北京市安定门外六铺炕 100718 市场报 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100733 中国妇女报 北京市灯市口大街50号 100730 65120816 womannews@china-中国广播报 北京复外大街2号 100866 中国青年报 北京东城区海运仓2号 100702 64032233 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人民邮电 北京市朝阳区安苑路11号 100029 中国少年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后街3号 100028 北京日报 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34号 100734 65298114 北京晚报 北京东单西裱褙胡同34号 100734 光明日报 北京永安路106号 100050 63017788 北京科技报 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路甲5号 新华每日电讯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57号 100803 健康报 北京市旧鼓楼大街双寺胡同11号 100009 中国电视报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1号 100859 中国地质矿产报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100083 戏剧电影报 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 100031 音乐周报 北京市西长安街7号 100031 解放军报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100832 团结报 北京东皇城根南街84号 100006 计算机世界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翠微中里16号3号楼4层 100036 68259401 cai-国际商报 北京市方庄小区方星园三区14楼 100078 经济参考报 北京宣武门西街57号 100803 66013668 中国冶金报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号 100029 中国物资报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三号楼 100834 中国机电日报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100037 国际经贸消息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后巷28号 100710 64214024 中国乡镇企业报 北京朝阳区惠新西街15号 100029 中国农机化报 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100825 参考消息 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 100803 63073817 农民日报 北京朝阳区十里堡北里 100025 中国旅游报 北京市建内大街甲9号 100740 65138866-法制日报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 100015 京郊日报 北京市东单西裱褙胡同34号 100734 中国体育报 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8号 100061 北京电子报 北京市东城区建内贡院头条1号 网络世界报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1-2号 100037 新闻出版报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 100037 华声报 北京百万庄南街12号 100037 中国电力报 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二条1号 100761 空军报 北京市复兴路14号 战友报 北京市西山八大处甲1号 人民海军 北京市西三环中路19-27 铁道工程报 北京市复兴路40号 100855 人民武警报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一号 中国环境报 北京市崇文区小兴隆街甲15号 100062 67113791 中国人口报 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净土寺甲28号 100044 健康咨询报 北京市右安门外首都医科大学 科技新书目 北京市西外北礼士路54号 青年参考 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 100702 参考消息(大字版)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经济日报 北京市宣武区白 纸坊东街2号 100054 讽刺与幽默 北京金台西路2号 100733 人民公安报 北京丰台区方庄芳星园三区15楼 100078 67633344-中国交通报 北京朝阳区安华西里三区13号楼 100011 中国经营报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79号 100036 88130478 中国建设报 北京西郊百万庄建设部内 100835 中国石油报 河北省涿州 072750 69211931-中国贸易报 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100028 64667277 中国科学报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100864 中国职工技术导报 北京安外六铺炕工人日报社内 100718 标准新书目 北京市西外北礼士路54号 中国儿童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后街3号 100028 中国工商报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纪家庙 100071 北京法制报 北京东城区安内大街净土胡同15号 100009 中国包装报 北京东城区东四南大街礼士胡同161号 100010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市朝外金台西路2号 科技日报 北京复兴路15号 100038 中国花卉报 北京王府井大街277号 100746 65125044 office@china-中国有色金属报 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 100814 68514477-文艺报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6层 100026 北京自学考试报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甲4号 文学故事报 北京市朝阳区朝内大街166号 100705 中国劳动报 北京东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 100027 中国消费者报 北京西城区阜外北街255号 100037 棋牌周报 北京市体育馆路8号 北京经济报 北京宣武菜市口铁门胡同21号 100052 中国引进报 北京西城区定阜街1号 100009 中国纺织报 北京崇文区东花市北里中区12号楼 100062 中国文化报 北京东城区北河沿大街甲83号 100009 中国社会报 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南街9号 100032 66075314 中国建材报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100831 中国绿色时报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100714 中国绿色时报花草周刊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100714 (010)金融时报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44号 100073 中国军工报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26号 100036 中国医药报 北京宣武区陶然亭路甲8号 100054 中国企业报 北京海淀紫竹院南路17号 100044 68420502 中国汽车报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2号 100037 信息产业报 北京市海淀路甲21号 100080 62574853 中国计算机报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戊12号 100038 63952013 中国老年报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100832 中国信息报 北京阜外北营房东里13号 100037 中国石化报 北京安外小关街24号 100029 中国水利报 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二条2号 100053 63203467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几种

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社会科学就包括哲学,而宗教呢,只不过是由一定哲学派别或者信仰的相关的社会人类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它们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着的。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寓于人体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的过程,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由于氏族、部落融合以至统一王朝的建立,在人们头脑中,从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的观念。哲学家依据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任何宗教神学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时都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任何无神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实质上是相通的。唯心主义的实质在于把心理的东西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从心理的东西引出自然界,然后再从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识。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都相信神灵、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唯心主义与宗教神学是一致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不能彻底了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引出了关于可以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学说,然后引出了灵魂不死的论断,最后引出了一神教。宗教 哲学 科学 人性有弱点, 科学家是人, 因而也不例外。 疏忽、 偏见, 甚至蓄意的伪造都可能带来谬误。 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探索自然的漫长征途中去芜存菁, 获得卓越的发展, 正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 谦虚和理性的态度, 这是人类智慧的骄傲[注三]。 综上所述, 科学的目的可以大致地叙述为: 科学寻求的是对自然现象逻辑上最简单的描述这样回答满意吗? 谢谢 !!

fishb00ne 门吏 二级(267)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17/20)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娱乐 > 电影相关问题• 大陆电影是要经历一次变革? • 中国电影分哪几个阶段? • 中国电影的5阶段是哪我个阶段? • 谈谈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 中国电影的美学特点 订阅该问题互联星空 网罗天下电影资更新更全的电影资讯尽在互联星空!无论是体育、影视、音乐、娱乐可鼎办公家具 专业的电影可鼎办公家具专业生产办公家具,办公椅,礼堂椅,剧院椅,大堂椅,公购房者网站全新推出网络租购房者网站地产网络经纪人版块,强大的系统功能支持,个性化的房源项目经理挂靠-中国房地产房地产,勘察设计,建筑行业人才招聘门户网站!18万专业人才,3万个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华恒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专业提供职业经理人实用手册设计以北京市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学我校长期开设全国监理工程师、全国物业企业经理资格认证、理财规经理人-福州精成文教信息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证书考试---营销职业经理人权威证书,教育部考试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待解决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悬赏分: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5 天 18 小时提问者:yuannaisong - 试用期 一级 答复共 6 条伴随着清皇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100年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百年路程。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回答者:cyh7215 - 试用期 一级 1-30 08:36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 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

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中国电影三个历史阶段:开篇 艰难的孕育期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初期中国电影”、“民国电影”:那些幼稚土气的剧照却是中国电影之母亲最早的分娩。 自清末1905年至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的45年中,以无声默片和有声黑白片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艺术处于开拓时期即孕育期。那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闭落后、外强入侵、战乱频繁、满目疮夷,中国电影显得稚嫩病弱,但第一代正直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顽强努力地以30年代和40年代大都市上海为主要基地,创作出了系列优秀作品。值得回忆的代表成就有如《神女》、《春蚕》、《压岁钱》、《渔光曲》、《迷途的羔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等一批优秀佳片。 而在这期间,观看电影成了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与支撑。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一上海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也有称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仿效者。 通过那些早期看到的影片,大家记住了至今也常常出现在挂历上的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面容。伴随幼年的中国电影的,是让我们倾慕景仰的那些名演员。如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陶金、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等第一代优秀演员,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角色形象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会伴随着走过我们的一生。 如果要细数家珍般罗列一下中国早期影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总括一下,1905年到1949年值得我们回忆的20部国产影片是:《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胭脂》、《火烧红莲寺》、《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铁扇公主》、《沙鸯之钟》、《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 中篇 渐入佳境 我们再看看岁月的蒙太奇,当记忆跳跃到共和国成立之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17年间,我们眼前的中国电影正如从无声黑白片向有声彩色片过渡那样渐渐丰富多彩了起来。 中国电影进入了成长期。 在第二代有觉悟、有理想、有激情的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了如《白毛女》、《上甘岭》、《李时珍》、《林则徐》、《聂耳》、《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等等那样一批经典杰作,成为那一历史阶段的业绩丰碑。 少年的中国电影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由当年电影界评选出的孙道临、刘琼、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等22位巨星的肖像悬挂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瞻仰、流连忘返,成为那一历史阶段不可磨灭的品牌标志而永远传扬。 从1950年到1966年,可以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影片应该是这些,共24部:《桥》、《我这一辈子》、《武训传》、《南征北战》、《上甘岭》、《祝福》、《女篮五号》、《红孩子》、《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等。 断层期 无声空白段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之中,看过“起承”进而希望看到更好的“转合”之时,却突然“停电”、“熄火”,光消影灭。我们只好窒息在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大气不喘地睁大饥饿的眼睛注视着那一片暗无天日的黑暗,等待五光十色的影像再次复活…… 自1966年发生10年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的13年中,新中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和灾难,林彪、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一度统治中国社会,全国除8个“样板戏”外舞台银幕一片空白,整个文化事业遭受重创,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被扼杀窒息的断层期。 1968年下半年开始,江青下令“北影”、“长影”、“上影”和“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样板戏”,把“革命成果”搬上银幕。第一个投入拍摄的是《智取威虎山》,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比起“文革”时遭遇巨大打击的大多数电影人来说,他们虽然获得一定的行动自由,却同时被抹杀了电影创作和艺术追求上的自由。那个时代的荒诞令人不堪回首。 “8亿人民8部戏”概括了那8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不堪回首的1966年至1976年这10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可谓贫薄,仅有寥寥6部电影供给嗷嗷待哺的几亿中国人:《智取威虎山》、《侠女》、《精武门》、《闪闪的红星》、《创业》、《决裂》。 转折篇 走向成熟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路不可想象。 四人帮被粉碎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转折点的1979年至今,随着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带动了经济的大飞跃、政治的大变革、文化的大进步,以声、光、影现代化彩色片与更加大众化、现代化的电视艺术片结伴同行为技术特征,中国电影跨入了成熟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影视艺术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运作,各门类创作队伍全面壮大,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全面开放,生产经营向世界潮流靠拢,加之全球电脑信息化传播方式的擂鼓助威,推动着第三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如《小花》、《泪痕》、《庐山恋》、《喜盈门》、《芙蓉镇》、《牧马人》、《黄土地》、《红高粱》等等一大批传世精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丰硕成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的成熟时期,成年后的中国影视艺术大踏步飞跃前进,呈现出人才辈出、繁花似锦的兴旺面貌,更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第三代演艺明星,他(她)们的名字和塑造的精彩角色早已在亿万观众中广受崇仰。片子中主要演员的名字和主要角色的形象令人过目牢记、历久不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1977年至今的一些经典代表影片吧!这些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阮玲玉》、《三毛从军记》、《喜宴》、《大话西游》、《天下无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等。 闪回的情节剪接: 中国电影难忘的创新片段 中国电影的公司化经营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皇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后来出现了“明星” 、“大中华百合”、“天一”三家电影公司。自1925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市场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又以资格最老的明星公司为老大。 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严峻的是来自美国电影的威胁。尤其是中国电影业最活跃之地上海,美国的影片没有限制地在所有中、上等影戏院上映,而且档期与在美国的同步。 “香港电影之父” 第一个电影女演员以及男扮女装的男演员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他是“我镜剧社”的香港主持人。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21年黎民伟和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创建香港首家电影厂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以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他曾在孙中山北伐开始时,就扛着摄影机,在战火纷飞中拍摄攻打广东惠州城的镜头,甚至从飞机上俯拍战场全景,那些战地摄录镜头,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所以他也是一位革命者以及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工作者。 他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2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第一个摄影棚和第一部长故事影片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董事会张元济、夏瑞芳、鲍威昌等的支持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聘任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开始拍摄时事短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盛吉荪大出丧》等。1918年7月,决定扩大制片业务,单独成立“活动戏影部”,搭建了有玻璃屋顶的摄影棚。 首部中国故事长片《阎瑞生》。 是由轰动一时“阎瑞生勒死妓女王莲英”谋财害命一案所改编,片子极卖座。这之后,电影就蓬勃发展起来。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发行部门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与之前亚细亚公司的外资背景和幻仙公司的投机性质,“商务”活动影戏部自资经营,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规模,有比较明确的制片设想和管理制度,它的成立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经营的开始。 第一部“武侠”影片 从《侠女》、《大醉侠》、《神秘的大佛》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武侠片始终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电影在外国观众眼中的形象代言,不过当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捧起金像的那一刻,他应该在道谢名单里加上80年前的一部电影的名字—《火烧红莲寺》。“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数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有人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227部武侠神怪片。 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的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无论是从技术积累的角度,还是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看,“武侠”两字自此片后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从此在剑光侠影中长大。 《火烧红莲寺》掀起的是第一次武侠片热潮,之所以盛行主要还是各电影公司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发生地是在上海;第二次成规模的热潮,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港台地区,此时的电影人充分意识到了电影是高风险、投机性的商业产品,由胡金铨所代表的“文人武侠”到张彻强调男性情义的暴力武侠,导演的风格化展示越发凸显,在此期间还使武侠逐渐从“刀剑”向“拳脚”过渡;第三次高潮是在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佛》开始,《武当》、《神鞭》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时成就了这次高潮的最高峰;第四次热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一批“新编”性武侠片的拍摄为代表,《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使得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联手拍片,华语电影也进一步整合。最近《英雄》、《十面埋伏》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大陆电视版,包括许多影视中的武侠手法处理,也是一种热潮、现象。 第一次称呼电影导演 第一批电影明星 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今天,没有人会陌生“电影导演”、“电影明星”、“电影剧本”这些词。可你知道在中国什么时候才有了这些称谓吗? 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们,组织拍摄了上述一批优秀影片。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电影明星孙道临、赵丹、谢添、于洋、谢芳、田华、于蓝等。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金焰,则是中国电影明星中最早的“电影皇帝”。风流倜傥的金焰在联华电影公司有顶梁柱的地位。《野草闲花》是他首部成功之作。金焰是朝鲜人,父亲因为参加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当局通缉下举家逃亡到中国,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1929年,金焰向明星公司自荐,担任郑正秋的笔记员。后来孙瑜自美回国,选金焰担任自己的处女作《风流剑客》里的角色。 第一部有声电影 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首先试制了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两家影片公司合股,以“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的名义,租用日本发声映画株式会社的有声器材和设备,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有声影片《旧时京华》。联华影片公司在1930年拍摄的《野草闲花》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寻兄词》。1934年,以有声电影创作的影片《桃李劫》诞生了。 几年之前,贾樟柯拍了一部名叫《小武》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本片的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电影杂志 说到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进程,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以及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以至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可以忽视。 现代新闻传播史上,有一个很通俗很流行的叫法,称呼1933/1934/1935年为“杂志年”,因为在这几年中有着比之寻常年头更多的新杂志面世,从而形成一个杂志出版高潮期。30年代,正逢年轻的中国电影危难之时,何去何从?严峻的现实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此时此刻诞生的电影杂志肩负着“改革神圣、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宣扬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拯救影业的制片方针”的道义与任务。 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本《影戏杂志》(1920年1月)诞生以来的第一个10年(1920年-1930年),大约仅仅出现过20余家电影刊物,而第二个10年(1931年-1940年)就有90余家电影刊物问世(以上所指不含戏剧电影混编的综合杂志),在这近百种电影刊物中,出版于这3年的即占了半数以上(绝大部分产生于上海一地),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著名影刊:《明星月报》、《文艺电影》、《时代电影》、《现代电影》、《明星半月刊》、《电声》、《电通》、《联华画报》等。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终于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 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影片 《狂流》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农民反抗地主残酷压迫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春蚕》是第一部将“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优秀电影。 “国防电影”、延安抗日、动画片 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有家创立于1930年的联华电影公司, 在中国电影最危难时刻却定立“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宗旨。那个时期的好电影有《恋爱与义务》、《狂流》、《大路》、《渔光曲》等等。当时有先当演员后来却成为中共海外电影运动主帅的袁牧之,写出后来成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家聂耳,为《夜半歌声》写曲的冼星海,可惜两位的出色音乐家都英年早逝。幸好还有个贺绿汀,他为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作曲而声名大噪,《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至今仍有知音。著名剧作家如洪深、田汉,也都是当时出色的编剧。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暂时放下“私仇”一起抗敌,中国工农红军改名叫做 “八 路军”。这次国共合作,除了抗日有成绩, 也让共产党看到了电影事业的魅力,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也开始创建自己的“人民电影事业”了。当时的“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就在延安正式成立。 193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当时左翼文艺运动人士首先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香港在1937年成立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最后关头》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国防电影”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和香港电影界的爱国立场。1938年,史东山编导了第一部抗战故事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次正面描写了中国老百姓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1941年,动画片制作家万籁鸣、万古蟾到上海,带领70多人,以4个月的时间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故事片。 党中央创建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 第一部译制片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为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中共长春地下组织首先派共产党员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映”,组织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并于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与延安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学教育影片《预防鼠疫》,并第一次译制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第一次拍摄彩色影片 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梅兰芳的“电影外交” 华艺电影公司于1948年11月拍摄完成的、由梅兰芳主演的彩色戏剧片《生死恨》,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48年启明影业公司拍摄的戏剧片《祥林嫂》(南薇编导),是根据同名越剧拍摄的,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越剧搬上银幕。 说到梅兰芳,在这里不能不说说他与中国电影历史和中国电影外交的关系。作为中国民族艺术与戏曲电影的大师,梅兰芳在当时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多次赴国外演出,并令爱森斯坦、卓别林等世界影坛名流为之倾倒。 1930年1月,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邀请梅兰芳率剧团赴美演出,并为他拍了有声影片《刺虎》。由于晚上有演出,他只能散戏后午夜两点起在剧场拍摄,整整拍了一夜。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震动影坛。 1934年3月,梅兰芳访问苏联,适逢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周剑云及胡蝶女士应邀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剧团在结束正式演出后,又接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舞台纪录片《虹霓关·对枪》。影片由苏联影坛领袖人物、《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爱森斯坦亲自执导,他对拍片要求十分严格,镜头的角度、远近,交换频繁;京剧乐队的位置也都由专管录音的技师来安排。影片完成后,梅兰芳和爱森斯坦这两位艺术家成了知音。 建国后中国电影的几个精彩片段 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1946年的5月,内战一触即发,根据东北局的指示,脱胎于“满映”的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黑龙江的兴山。 这个活动于废弃煤矿的最初形态的电影基地,初创了我国电影体制的雏形。 “如生产能按计划,则整个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合作方法及制度将有新的制片厂之初步雏形,这对于分殖新厂有所帮助,不必再另起炉灶重新摸索。” 这段话来自袁牧之,后来的新中国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当时“东影”的顾问。他以“东影”为试点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则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东影”建立之初在生产发行体制上仍是将电影作为纯粹的宣传手段,经济上没有要求。有一个十分实惠而有趣的统计:“‘东影’在建立最初的两年里共制作46个拷贝,23个16毫米的供流动放映队无偿放映,35毫米的拷贝除一个送往国外,所余22个的放映总收入是11万斤粮食,而1948年8月一个月的人员及办公费用就达16万斤粮食(尚不包括从苏联进口胶片和设备及材料的损耗)”。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东影”不再满足亏损状态,力图把电影建设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希望通过良好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政治权力来争取进步电影的优势地位。为此,袁牧之领导“东影”开展了“三化立功”和“七片生产”运动。 1955年,“东影”正式迁回长春,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影”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名词结束了它的使命。它为北影厂,上影厂及各后起的电影制片厂树立了范本,无论是在内部机制还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宏观规划上,都是源头所在。提出的一整套电影体制方面的设想已经非常完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引进苏联电影和发展自身制片占领影院市场” 。 建国后第一次拍摄新闻纪录影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东影”派出田芳,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的“中电三厂”等国民党的电影机构。4月20日,正式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派往前线的各个摄影队,迅速投入新闻纪录电影的拍摄。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拍摄了6部新闻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太原》、《淮海战役》以及《简报》14号。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影片 1949年摄制的《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工人阶级的影片。 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建国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1953年,全国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举行,提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加强和改进党对电影创作的领导方法,鼓励电影艺术家发挥各自的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自1949年至1955年摄制的69部优秀影片和396位电影工作者。 电影展览月、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电影工作者协会”、“金鸡百花奖”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举行了新影片展览月。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1960年成立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协会每年组织电影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对上年度优秀影片、导演、演员、编剧及其他创作人员颁发电影“金鸡奖”,这是我国第一个由专家评出的奖项,协会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刊物《大众电影》。自1963年起,《大众电影》举办一年一度的电影“百花奖”评选,由读者自由投票,选出优秀影片,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观众评出的电影奖项。 第一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 1979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合作制片公司,与意大利合拍了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马可·波罗》,接着又与日本合拍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尾 声 此后,是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的历史在我们每一个读者、观众面前再也不是什么不可知道的秘密,且变得渐渐清晰起来。说起来,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因此以后的历史笔者就不加细说了。在后面的文章《中国电影对中国人的影响》里,我们还会提到那些中国电影的历史。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方式有哪些

蜘蛛精不错,喜欢看电影故事和世纪人物

我是学行政的,你最好考个秘书资格证,因为做行政工作的,首先秘书会的你也要会,如果你有驾照就更好了

教育类国家级期刊有哪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和国科技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办的面向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科教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科教事业发展。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收录。【主要栏目】科教论坛、科教研究、科教创新、科教动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图书馆论坛等。 《中国校外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杂志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一级综合性教育核心期刊,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及“双效期刊”,“双效期刊”,教育部“2+1”项目教材的辅导专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栏目设置:热点资讯、特别策划、名家专栏、名校采风、人物专访、教改前沿、管理纵横、教研探索、德育研究、智力开发、素质培养、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校长论坛、教师成长、科学自然、体育与艺术、特殊教育、职教幼教、学科教育、网络探究、教师随笔等。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国内邮发代号:80-609 国外邮发代号:M4078。报刊版式:大16开,168页码。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蒲芳路9号2号楼1009室《课程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本刊突出反映广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际、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教育类省级期刊都有哪些?《新课程学习》《新课程学习》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由山西出版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刊号CN14-1353/01,国际刊号ISSN: 1674-697X,邮发代号;22-402。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本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本刊遵循“全面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反映课改研究成果,交流教育学术思想”的方针,以适应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主要栏目:理论探讨、高等教育、实践交流、人文校园、热点研究、教师视线《吉林教育》《吉林教育》(旬刊)创刊1956年,由吉林教育厅主管,吉林教育杂志社主办,是吉林省教育厅机关刊物,是省教育厅的平面媒体门户期刊,已有50年的办刊历史。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9-0252,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42/G4,邮发代号 12-4 。它承担着传达教育政策信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推介教研教改经验、宣传教坛先进典型的任务,主要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同时也宣传我省各地、各办学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在治教和办学方面的经验,推介全省特色学校、重点教育人物、主要教学教研成果、国内外教育信息。《海外英语》刊名: 海外英语 主办: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期: 旬 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 语种: 中文;英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9-5039 CN 34-1209/G4 邮发代号 26-166 创刊年:2000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新一代》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本刊刊号:ISSN1003-2851(国际) CN62-1003/C(国内)邮发代号:54-4,《新一代》属于综合类教育期刊,主办:共青团甘肃省委。《新一代》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是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及中小学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主要栏目有:教育新观察、改革前沿、科教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课改论坛、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班主任论坛、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师德建设、师生思想建设、教育心理研究、体育与艺术教育等。管理方略、德育论坛、教育理论、教学探索、专业研究、素质教育等,主要服务高等院校等科研学术部门。《黑河教育》是国家二级刊物。多年来,我刊本着“指导实践、传播信息、启迪思维、研讨问题”的宗旨,刊发出许多反映我市教育教学改革新貌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边疆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校长、教师的评聘工作也已开始。如何展现自己的教育教学风采、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使自己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黑河教育》能为您提供展现自己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一席之地。《文理导航》《文理导航》 文理导航杂志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 2010 年 1 月起,由《中学英语之友》(高中)正式更名为《文理导航》,国内统一刊号变更为: CN15-1355/G4 ,国际标准刊号仍为: ISSN1674-2575 。同时,原 2010 年全国邮发的《中学英语之友》高一版、高二版、高三版的邮发代号 16-76 , 16-98 , 16-99 也分别改为《文理导航》的上旬、中旬、下旬的邮发代号。每期杂志每期 80 页,大 16 开。《文理导航》杂志系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的,面向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刊物,阅读对象是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中专院校、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教研员、校长及一线教师等。上旬和中旬主要侧重于中小学教育,下旬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为课程改革服务,进一步聚集课改热点,传递科研成果,设置如下版块与子栏目: 解读版块:分为名家论坛、疑难点击、热点跟踪、评价改革等子栏目   点播版块:分为教材教法、课程评价、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子栏目   共享版块:分为管理艺术、课程资源、考试辅导、百家杂谈等子栏目《数理化学习》杂志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学术类期刊、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其初中版国内刊号:CN23-1186/0,国际刊号:ISSN1007-8533,1985年创刊,邮发代号:14-188;高中版国内刊号:CN23-1188/O,国际刊号:ISSN1007-8525,1987年创刊,邮发代号:14-186;综合版刊号与初中版相同,创刊时间2007年。《中小学电教》《中小学电教(教研版)》:省教育厅主管,省电教馆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44/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503邮发代号:12-117 。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电教类核心期刊,省一级期刊。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开本,128页,定价5元。《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由山西出版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4-1324/G4,国际刊号ISSN: 1673-2162,邮发代号;22-405。本刊系山西省一级、国家二级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应课改而生,肩负传播课改理念、交流课改经验、展示课改成果的任务。是一份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指导刊物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刊物。本刊遵循“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推广新方法、促进新发展”的方针,旨在全面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开拓视野。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新课程研究》杂志是由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主办的面向广大教师、教科研工作者的教育专业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42-1778/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568。

简讯微杂志,是一款「微」阅读APP,短小的篇幅、多种范围内容,碎片时间就获取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旅行、电影、黑科技、音乐、电影、生活、娱乐等等。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订阅

及《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00-08-15在北京市东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522室。《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1802010606M,企业法人莫蕴慧,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出版、发行;艺术教育信息咨询(除中介服务);技术培训;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销售教学仪器、乐器;接受国家教委委托承办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国中小学音乐录像课评比、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308149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060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