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是谁

发布时间: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是谁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成果与名著归纳-叶斯柏森 2011-12-05 20:51:5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语言学家 叶斯柏森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1860-1943),丹麦语言学家。1860年7月16日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兰内斯,童年时就对拉斯克(Rasmus Rask)的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冰岛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读过缪勒(Max Muller)和辉特尼(Whitney)的著作。17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速记、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致力于语音学的学习和研究。1887年获哥大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欧洲,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从1893年起,叶斯柏森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为止。1920--1921年任该大学校长。他也是许多科学院和学会的成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还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的主席。1943年4月30日在罗斯吉尔德(Roskilde)去世,享年83岁。  叶斯柏森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极丰,代表作有:《语言进化论、特别着重英语》(Progress in Langu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语言教学法》(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的成长和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语法哲学》(Philosophy of Grammar)、《英语语法纲要》(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以及耗费他40年心血的7卷本巨著《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A Modern English Grammar: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叶斯柏森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贡献。百年来,他的一系列著作一直被视为语言科学历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人们公认的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拉波夫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3位语言学伟人时说:"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语法哲学》  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on)著,1924年英国伦敦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公司出版。全书共二十五章,引用了大量的英语材料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语言现象,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活动中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系统地阐述了语法的一般原则。这是作者在多年研究各种语言,特别是英语语法时形成的,可参阅作者的《现代英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精义》。《语法哲学》的中译本由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全书主要讨论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头三章,叶斯柏森论述他对语言学一般理论问题的看法,强调从实际交际中的活的言语入手研究语言的本质。针对把语法分成形态学、句法学和构词学的传统观点,他提出语法研究和语法描写的新分类法,主张语法应分两步来叙述:第一步从形式到意义,称为“形态学”;第二步从意义到形式,称为“句法学”。  在后面的章节中,叶斯柏森建立了他的语法体系,提出了“品级”(Rank)和“系联”(Nexus)两个重要范畴。  他认为词不是标志个别事物的,而是标志所有具有大量共同特征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物。词是语言的单位,而不是语音的单位,也不是表意的单位。第七章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品说”,根据词在句中的地位把它们分为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其中首品大致等于名词,次品大致等于形容词和动词,末品大致等于副词。“连接”(junction)和“系联”(nexus)理论也是叶斯泊森语法体系的基石之一,它们是词组的两种结构方式。  “连接”是一种限制或修饰关系,它表示的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系联"是一种主谓关系,它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系联中的次品总是把某种新的东西带到这种联结中,独立的系联就是一个句子,系联也可以作句子的成分。  关于句子定义,叶斯泊森从功能着眼,把句子分成三类:(1)非结合句;(2)半结合句;(3)结合句。最后,他谈到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史对语法研究的重要作用。  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传统的规范语法向现代的描写语法转变的重要一步。他冲破传统逻辑的束缚,从语言本身及其交际功能出发来研究语法,依据现代英语的实际,提出"三品说",使语言理论成为概括语言事实的工具,而不是让语言事实去迁就语法的教条。  叶斯柏森在书中创造了大量新的术语,如“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母音大迁徙”(Great Vowel Shift)等。他最先使用SVO三个字母代表“主动宾”,也是最早在著作中系统地使用“§1”来代“节”,这些在今天语言学著作中几乎已成定规。本书对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家陆志韦、吕叔湘、王力等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都采用了“三品说”。

崔希亮 男,1960年出生,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汉语熟语。已发表的论文有:并列式双音词的结构模式、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的隐现问题考察、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把”字句和“将”字句、汉语熟语的界定及其分类、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解释、汉语亲属称谓的嬗变及其动因、“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射、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话语的潜台词与交际策略、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律-统计及分析、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透视、普通话字音的异读及正音对策、“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空间方位关系的类型学考察、汉语方位结构“在……里” 的认知考察、汉语空间方位场景的态与论元的凸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试论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接口、日朝韩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中介语分析等三十余篇,著作有《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语言理解与认知》等。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李杨, 女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管理工作,学术专长的课程及教学(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主要著述有专著《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论文《论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语言教学中的限定与自由》等数十篇。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表有关丁玲、陈学昭、袁昌英、赵清阁、杨沫、熊塞声、张抗抗、铁疑等十多位女作家评传。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梦见我》(1991)获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杨庆华,男,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6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结业。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教学、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及汉语。曾参加《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校勘工作,并编著《唐人对外友好诗选注》、《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与人合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赵金铭,男 1940年出,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专著为《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论文有《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游仙窟〉与唐代口语语法》、《"我唱给你听"及相关句式》、《现代汉语补语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de"》、《现代汉语中"de"格式的分化及其后续成分的省略》。任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1996年曾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 张普 ,男,1942年出生,教授,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还担任巴黎"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国际评委。曾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汉语信息处理有关国家标准制定项目等重要汉语信息处理项目。主持的"普及型汉字输入方法"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能源部科进步二等奖、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曾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主编《中华小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卷》、《语言自动处理》等,著有《汉语信息处理研究》、《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文集》等。近年来致力"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流通度理论及其基本量化方法、语感的量化及其计算机模拟、第三代的动态流通语料库的建设等面向21世纪和网络的重要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新课题。 崔永华,男,1948年出生,中文硕士,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技巧》(主编)、《信息处理用GB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项目主持人);合作编写《标准汉语教程》、《学汉语》、《听、说、看中国语》等教材。代表论文有:《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连…也…"句式试析》等。 曲德林,男,1943年出生,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化工系统工程、过程设计及管理。已完成科研项目十余项,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二项,七五、八五攻关项目二项,其他均为省部级资助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6篇被SCI 、EI等权威文献索引摘录,并有译著一本。代表论文有 An Efficient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for weighed process J C E Japan, 25(5), An Encoding System for Group Contribution Method 和 A Decoding system for Group Contribution Method J C I and compu, soi, 32(5), An Efficient Logical Design Method f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Database 和 A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Estimation system with Route Choosing Sekiyu Gakaishi, Japan,38, 宋柔, 男 ,1946年9月出生,籍贯江苏。理学硕士,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软件工具、语言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信息处理。现任中文信息学报编委,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取得硕士学位。曾为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微软中国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访问教授。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另主持多项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带领课题组在符号处理语言的实现工具、自然语言处理的软件工具、汉语篇章处理、汉语分词系统、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词语属性检索系统等方面取得国内外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软件产品多种并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多次向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国内外多所大学、企业使用相关软件。199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韩经太,男,1951年出生,文学硕士,教授,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筹备委员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思想史等人文科学研究。代表专著有《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心灵显示的艺术透视》、《宋代诗歌史论》、《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诗学美论语诗词美境》。发表学术论文有《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中国诗学平淡美理想》、《论宋诗谐趣》等80余篇。专著《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入选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传统文化研究丛书》。1996年获准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等级。现正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方 立,男,1942年1月出生,籍贯浙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92年由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82年10月被北京语言大学派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一年,主要在该校的语言学系和东亚语系进修理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1990年11月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邀请对该校访问一年,主要进修理论语言学;还应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主任的邀请在该系做短期专题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语言学;英语。已开设的硕、博士生课程是:数理语言学导论、逻辑语义学导论、生成语法中的语义学、当代语义理论(上)、当代语义理论(下)、形式语用学、管约论、最小方案、转换--生成语法史、广义短语结构语法、中心语驱动语结构语法、范畴语法。发表论、译著近百种(有些与他人合作完成)。主要代表著作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 获奖情况:论文《乔姆斯基的早期句法理论与当前语言学界的争鸣》1987年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是什么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据网上搜索知: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包括现代的语言和古代的语言。例如对《诗经》的研究中,不但可了解古人如何运用文字,运用语言叙事抒情,还可了解到许多现在已经消失或者不常接触的植物名、动物名、生产生活方式、重要的祭祀活动等等;面对一个词语或者成语,除了现今的意思和用法,还可以知道其来源、典故等。事实证明语言学的研究是引领人们了解历史,思考未来语言发展的明灯。学科交叉研究法是把多种学科引进语言学,把语言学引进别的学科的指导方法。即立足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多向交流,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科际交流,尤其表现在方法的借鉴与习得上。这个方法的特点是多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融会语言学上的共时描写法、历时分析法、社会学上的社会调查法、阶层分析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统计法、历史研究法等等。这一研究方法的领域十分广阔。

外文文献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下载啊去自己的学校图书馆主页会找到很多外文数据库的中文文献到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下载,主页上也会有很多其他的上面的下载方式很多的,但只有在校园网内免费获取校园网外可以利用google学术搜索,有部分能免费下载另外还可以在百度文库等共享网站上找找

那难道他还研究叙利亚战争嘛 这说的什么话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是哪些

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王力(1900-1986) 著名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南王北钱,这里的王是王元化,他本行是文学理论家。但开放后好像成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社会的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有人亦把后设语言学(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语言学”)归类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研究范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以及他们的社会因素在传统的语言地理学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会语言学出现以后,这些内容都算做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了对社会本质的研究包括:* 语言的社会本质的特点及其规律* 语言、意识、社会在起源上的相互关系* 民族语言和民族形成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语言演变与社会演变的关系对语言差异的研究包括:* 标准语与方言、行话的差异o 发音差异o 用词差异o 地位差异* 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地区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差异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有什么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社会的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有人亦把后设语言学(metalinguistics,亦作“元语言学”)归类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研究范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以及他们的社会因素在传统的语言地理学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会语言学出现以后,这些内容都算做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了对社会本质的研究包括:* 语言的社会本质的特点及其规律* 语言、意识、社会在起源上的相互关系* 民族语言和民族形成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语言演变与社会演变的关系对语言差异的研究包括:* 标准语与方言、行话的差异o 发音差异o 用词差异o 地位差异* 同一语言在不同国家、地区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差异

上学校图书馆进期刊网,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免费

语言研究专业著名文献有哪些

<尔雅》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成果与名著归纳-叶斯柏森 2011-12-05 20:51:5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语言学家 叶斯柏森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叶斯柏森(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1860-1943),丹麦语言学家。1860年7月16日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兰内斯,童年时就对拉斯克(Rasmus Rask)的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冰岛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并读过缪勒(Max Muller)和辉特尼(Whitney)的著作。17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速记、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致力于语音学的学习和研究。1887年获哥大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欧洲,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从1893年起,叶斯柏森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文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为止。1920--1921年任该大学校长。他也是许多科学院和学会的成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还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的主席。1943年4月30日在罗斯吉尔德(Roskilde)去世,享年83岁。  叶斯柏森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极丰,代表作有:《语言进化论、特别着重英语》(Progress in Languag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语言教学法》(How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的成长和结构》(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语言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语法哲学》(Philosophy of Grammar)、《英语语法纲要》(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以及耗费他40年心血的7卷本巨著《现代英语语法:历史原则》(A Modern English Grammar: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叶斯柏森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有重大的贡献。百年来,他的一系列著作一直被视为语言科学历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人们公认的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拉波夫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3位语言学伟人时说:"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语法哲学》  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on)著,1924年英国伦敦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公司出版。全书共二十五章,引用了大量的英语材料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语言现象,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活动中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系统地阐述了语法的一般原则。这是作者在多年研究各种语言,特别是英语语法时形成的,可参阅作者的《现代英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精义》。《语法哲学》的中译本由何勇等译,语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全书主要讨论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头三章,叶斯柏森论述他对语言学一般理论问题的看法,强调从实际交际中的活的言语入手研究语言的本质。针对把语法分成形态学、句法学和构词学的传统观点,他提出语法研究和语法描写的新分类法,主张语法应分两步来叙述:第一步从形式到意义,称为“形态学”;第二步从意义到形式,称为“句法学”。  在后面的章节中,叶斯柏森建立了他的语法体系,提出了“品级”(Rank)和“系联”(Nexus)两个重要范畴。  他认为词不是标志个别事物的,而是标志所有具有大量共同特征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物。词是语言的单位,而不是语音的单位,也不是表意的单位。第七章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三品说”,根据词在句中的地位把它们分为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其中首品大致等于名词,次品大致等于形容词和动词,末品大致等于副词。“连接”(junction)和“系联”(nexus)理论也是叶斯泊森语法体系的基石之一,它们是词组的两种结构方式。  “连接”是一种限制或修饰关系,它表示的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系联"是一种主谓关系,它连接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系联中的次品总是把某种新的东西带到这种联结中,独立的系联就是一个句子,系联也可以作句子的成分。  关于句子定义,叶斯泊森从功能着眼,把句子分成三类:(1)非结合句;(2)半结合句;(3)结合句。最后,他谈到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史对语法研究的重要作用。  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传统的规范语法向现代的描写语法转变的重要一步。他冲破传统逻辑的束缚,从语言本身及其交际功能出发来研究语法,依据现代英语的实际,提出"三品说",使语言理论成为概括语言事实的工具,而不是让语言事实去迁就语法的教条。  叶斯柏森在书中创造了大量新的术语,如“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母音大迁徙”(Great Vowel Shift)等。他最先使用SVO三个字母代表“主动宾”,也是最早在著作中系统地使用“§1”来代“节”,这些在今天语言学著作中几乎已成定规。本书对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家陆志韦、吕叔湘、王力等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都采用了“三品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