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研究鲁迅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研究鲁迅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国民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以强烈的战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与此同时,先生逻辑的论证与严密的说明吸引着众人,但是如何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挖掘文章的本质与内涵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关于“《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文本解读”尤为重要。 《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探析 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对当时极为盛行的“复古主义”与“卖国主义”以及其它左翼混乱思想的批判,同时推崇“拿来主义”,寓意深刻,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核心意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1“拿来主义”是建立在爱国基础之上的 “拿来主义”必须以爱国为前提,如果丧失了爱国的基本原则,那么“拿来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从清政府的腐败到开明民国这百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可以说都是典型的“送去主义”,无论是战败还是胜利,割地、赔款似乎成为一种“惯例”。这样不仅仅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更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之上,只有民族的尊严得到了良好的维护,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现实。 “拿来主义”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拿来主义”如果随意性太强,或者缺乏实用性,那么这种“拿来”就失去了为其应用的意义。“拿来”的东西必须是对自己有用的,必须是我们切实需要的,必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不能抱着“连国外月亮都比国内圆”的偏执想法,如果这样的话,“拿来”的东西就是垃圾,就失去了应有的实用性价值。为此,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拿来”的东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地创新与改进,将其真正内化成为自身所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这种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身上。 “拿来主义”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文本解析 首先,“拿来主义”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拿来主义”的核心与内涵就在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纵观学者们的研究,不难发现,最受欢迎的观点就是“文化遗产”是拿来的主要对象,而且人们通过“大宅子”这一经典、贴切的比喻,自然就可以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随着又可以慢慢发现针对国外,又出现了开头的闭关与送去等字眼,这样就实现了“外国文化借鉴”与“本土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逻辑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与“外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拿来”的对象是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要尽快确定,而且务必要准确、到位。我们回到先生的“全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杂文中的实际逻辑关系和各种比喻意义,我们认为最恰当的说法应该就是“外国文化”。 立足当时的写作背景,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坚持“闭关锁国”,不仅仅自己不愿意走出去,而且也不允许别人走进来,后来被枪炮攻破国门,就彻底成为了送去主义。先生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他人交往,一直将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先生对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极为痛恶的,同时也非常痛心于因为这种政策而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无能;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的建立,我们又开始任由他人进来,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还有文化的,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坏了,甚至就连一些原本意识清新的年轻人,也开始陷入了恐怖的状态,而此时,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不仅仅可以送去,可以送来,还要学会拿来。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葆有清晰、勇敢与无畏心理,提出了“拿来主义”。 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 不同的教材版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设定方面都是存在某种程度差异的,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文章的主要内容,去实现对学生文化交流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以当前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对象,让学生围绕现象来发表观点和看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待学生基本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者学生自我搜索的方式,依托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写的激情或者是说的欲望,让学生准确把握“拿来主义”的精髓,同时又能够将这种精髓准确应用到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体会先生文章中所特有的“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对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笔者建议一定要关注其内涵,如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明确最为贴切、恰当的说法就是“拿来主义”的对象就是“外国文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先生的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而非一篇杂文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其后续的应用。 杂文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写作的幽默与讽刺,这也恰恰是最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有力的依托,实现个性化杂文阅读的构建,具体来说就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初步体会出鲁迅杂文“匕首、投枪”般的力量;并在体会中分析出杂文批判和主张的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探究杂文的主旨深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解读必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不仅仅要去品味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去深入感受先生在杂文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超越时空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现实性的、是由针对性的、而是富有哲学性的。 先生的杂文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是对当时大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政治感、时代感以及历史感并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杂文中挖出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的现场中去,而不应是被老师加进去的。背景的挖掘和理解,是为了更好体会杂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所服务的。先生的杂文一向被公认为擅长漫画取像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地讲明道理,部分批判意味较强的杂文通过夸张、反语等手段极尽讽刺之能事,又幽默风趣、读来忍俊不禁,同时蕴藏着鲁迅先生成熟的理智思考和浓郁的感情色彩,让人读罢掩卷深思。《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之作,若零散地让学生选几句话来品读一番,恐怕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及鲁迅只会讥讽嘲笑别人的印象了,便失去了《拿来主义》本身的意义。 再次,通过对不同“主义”的对比,理解“拿来”的内涵 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的文本解决,都无法脱离开文本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文本论证方法的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会把文章作为一篇极为典型的议论文来教,常用的思路就是对论证结构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有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将其作为杂文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提到了,也只是分析文章在语言方面的幽默性与讽刺性,这样就不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涵,进而加以正确应用。为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发现文章中的几点见解,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拿来主义等。送来主义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至于闭关主义,不仅仅是自己不出去,更是指别人也不能进来,而送来主义就是无论好坏,只要是来自于国外的,我们统统都要。其实这一切论述都是为了反衬尽快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种对此,学生们往往就能更加自然地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不仅仅是占有与挑选,更重要的则是创新。 来源:文理导航

批判现实中丑陋的社会现状

篇幅多长 时间

研究鲁迅论文的目的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医者在与用医术 药材 救死扶伤~!而鲁迅在与用文章 医救 当时社会人民落后麻木的思想!!!两者相比 后者较于前着重中之重~!!这也就是鲁迅先生 为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

篇幅多长 时间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生于浙江绍兴,1936 年10 月19 日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 1898 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 年到日本留学,4 月入弘文学院,6 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1906 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 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出版。1909 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 年2 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1918 年5 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三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 余篇。1920 年8 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 年12 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 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除了小说,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最初的杂文集《热风》于1925 年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这些杂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剖社会和人性深刻遒劲,文风犀利活泼,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样式。20 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终其一生为培养文学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1926 年8 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 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 月辞职。同年10 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于此,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并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过多种文学期刊。在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与“民族主义”、“第三种人”等派别开展论战,也批评了“左联”内部的“左”倾思潮。1936 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他留下约一千万字的文化遗产,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鲁迅主要著译书目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 年,北京,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1924 年,北京,新潮社。(修订本)1931 年,上海,北新书局。热风(杂文集)1925 年,北京,北新书局。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 年,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杂文集)1926 年,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 年,北京,北新书局。坟(论文杂文集)1927 年,北京,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1927 年,北京,北新书局。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 年,北京,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 年,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杂文集)1932 年,上海,北新书局。二心集(杂文集)1932 年,上海,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 年,上海,天马书店。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 年,上海,同文书局。拾零集(编《二心集》时被审查机关删存之杂文)1934 年,上海,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 年,上海,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 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 年,上海,天马书店。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 年,上海,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 年,上海,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1937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20 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 1938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41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弢编)1946 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 年,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 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选集1952 年,上海,开明书店。鲁迅小说集1952 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弢编)1952 年,上海出版公司。

研究鲁迅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的结合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鲁迅先生创作后期,他倾注了大部分心血于杂文创作中,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他的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同样也是他的杂文。从其生前直到现当代,对他的杂文的肯定与赞赏、否定与嘲讽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一些文学评论家或读过鲁迅先生杂文的读者曾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就连他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事实却是难以回避的,即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先生的杂文在现当代仍是中国社会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它的每一次最新发表,仍能给读者一个针对当前现实而写的感觉。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可谓常读常新。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可以发现它在现当代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代传播中各种评论性文体的出现和影响,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以及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结合可谓影响至深。1、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的意义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人们说起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总要联想到“五四”时期的《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剐刊》,以及20世纪 3O年代的《萌芽》《太自》《申报 ·自由谈》等,这决不是偶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杂文是富于现代性的文体;或者说,它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它所处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鲁迅正是通过杂文这种形式,由地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接纳、反映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及时得到生活的回响与社会的反馈。随着现代传媒对人的现代生活的日益深刻的影响,杂文也就更加触及和深入到现代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作用与价值是其他非报刊文体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杂文与“现在时”的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杂文“魁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对此,鲁迅先生非常自信,他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儿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鲁迅曾经“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这种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斟的‘人史”。可以说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 中团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弓”,更是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有人甚至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要了解创造这国情的中国人;而要了解中国人 ,莫过于细心阅读鲁迅杂文这一历史文献。2 、鲁迅杂文对自由创作的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现一种叫做杂文的东西”。他还说:“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们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 ’的规定 ,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非这样写不可 ,他就这样写。” 这就是说,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无体”固然会给它的学习、推广、再产生造成困难,却同时提供了特别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问“以为非这样写不可,就这样写”,一切出于内心 自由欲念的驱动,最方便地表达 自由。可以说,正是因为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才使得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看到,鲁迅是那样自由地飞翔于杂文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进行着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性的思考,无忌地出入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心理、民俗、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以至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无拘地表现自己的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将各种艺术形式——诗的、戏剧的、小说 的、散文的、绘的,以至音乐的… …熔为一炉。鲁迅正是利用杂文这一形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他的文体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杂文”确实具有某种先锋性。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正如此,鲁迅的杂文,才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鲁迅杂文的“个人性”,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这一基本特征,利用它可以更直接地与现实对话,也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3 、鲁迅杂文富有创造力的语言运用与其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尤拘且极富创造力的。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鲁迅是那样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旬、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荚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敛。同时,鲁迅杂文的语青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讲青对思想的束缚,用以达到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映、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在鲁迅杂文中,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例如:“有理的压迫”“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有时他又随意乱用词语,例如,女士们“勒令脚尖”“小起来”,用“一只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这是“大词小用”;君子远离庖厨而大嚼,“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皮,‘万物皆备于我矣’了”:这是“庄词谐用”;“雄兵解甲而密斯托枪,是富于戏剧性的”:这是中(英语)、文(言)、白(话)词语对用;“商人……遇有不合自意的,便一气呵成屎橛,而世界上蛆虫也委实太多”:这是“雅俗杂用”;“诗人”坐在“金的坦克车”上“凯旋”,“教育家”在“酒杯问”“谋害”学生,“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老鼠“飘忽”地走着,那态度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这都是有意的词语配合不当;“好像失去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永远‘国’下去一样”:以名词作动词用,这自然是“明知故犯”;“日‘唉’乎于予蔑问之。何也?噫嘻吗呢为之障也”,“这确是一条熹微翠朴的硬汉!王九妈妈的凌曾小提囊,杜鹃叫道‘行不得也哥哥’儿。嗡然‘哀哈’之蓝缕的蒺藜,劣马样儿。这口风一滑溜,凡有绯刚的评论都要逼得翘辫儿了”:这更是一种“戏仿”,将对语言的偏颇推于极端。 所有这一切,又非事先的精心设计,而是笔到之处,自然流出;待写到兴会淋漓时,就更是无拘无忌地将诸多不相谐的语言顺手拈米,为“我”所用。请看“即使连国都不见了,也何必大惊小怪呢,君不闻迦勒低与马其顿乎?——外国也有的!”(《外国也有》)“今年,我竟发现了公理之所在了,……北京巾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道:公理战胜么?——Yes,就是这个”(《公理之所在》)“原来‘中国第一流作家’……不过是要给人……‘破颜一笑’,… …那么,我也来‘破颜一笑’吧——哈!”(《奇怪(三)》)。这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人们所看到 的是他对现存秩序(社会、文化的秩序,思维逻辑的 秩序,以及语言的秩序)的大不敬与随意戏弄,以及明知戴着镣铐,仍渴望着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的挣扎。鲁迅的杂文,正是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鲁迅的叛逆性与异质性。4、 鲁迅杂文对习惯思维的挑战鲁迅杂文的思维方式也足非规范化的,他常遨游在常规思维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采取全新的思路。例如,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著名的学术随笔里,当谈到嵇康、阮籍,学术史、思想史上“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这个几乎已成定论的问题时,但鲁迅却依据当时人们所谓的“崇奉礼教”,其实就是借以自利,进而提出了另一种独到的心理分析:真正信奉礼教的老实人对此“不平之极,无计可施,继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于是得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结论:嵇、阮之毁坏礼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潜意识里)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大杀革命党人,有人著文大加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事关重大的结论:“中国革命的闹成这模样,并不是因为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鲁迅杂文的这些分析、论断,常对读者的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但细加体味,却不能不承认其内在的深刻性与说服力。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具有某种实验性与先锋式,读者对鲁迅杂文的接受,必有一个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以至由衷叹服的过程。鲁迅的杂文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或想象力。人们最感惊异的是,鲁迅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物联结在一起:他总是在“行”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在鲁迅杂文里,几乎是俯拾皆是,从而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基本联想或想象模式。例如,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小品文的危机》);“批评家”砍杀杂文的立论与孔雀翘尾巴露出的屁眼(《商贾的批评》);失势的党国元老与宫女泄欲余下的“药渣”(《新药》);文坛高士的“归隐”与官场俗子的“瞰饭之道”(《隐士》);庄严的“现代史”与人的“变戏法”(《现代史》)等。在鲁迅联想的两端,一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经鲁迅妙笔牵连,就达到了“神圣”(之人、之物)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这其实揭示了更大的真实,被嘲弄者(也即自命的“高贵者”)越是不齿于此,越是仿佛被迫慑其魂一般,摆脱不掉。鲁迅联想力或想象力对习惯思维挑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历史(过去)”与“现实(现在)”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他一再谈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要预知令夫人日后的风姿,也只要看丈母”,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驰,独与我们中国无关”尽管在理性层面,鲁迅和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信奉着历史进化论,但他直接感受(感觉)到的他的心理与情感体验到的,真正刻骨铭心的,却是这老巾国时间的停滞,历史的循环与过去的重来。正是这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才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另一个基本的联想或想象模式。所以,在鲁迅的杂文中,历史上杀革命党人的袁世凯与现实中屠戮革命青年的蒋介石之间,魏晋时代爱礼教而反礼教的嵇、阮与国民党清党后避而不谈三民主义的孙中山的真正信徒之间,引起种种联想是十分自然的。而当鲁迅在打着“新艺术”的旗号的北京大学学生中看到了“旧道德”的重现时,他便找到了最好的杂文题材。后来,在他的笔下,不断地出现:“新式青年与桐城谬种 ’或 ‘选学妖孽’的喽罗”(《重三感旧》),“提倡白话”的战士与“念出古字来嘲笑后进青年”的教授(《“感旧”以后(下)》),“洋服青年”“拜佛”这一类的意象重叠。如果说前一类“把彼此不相干的事情牵连在一起”的联想给人以荒诞之感 ,那么,这类“新与旧、历史与现实重合”的联想,就让人感到绝望。这与人们所喜好的种种乐观主义的豪言相比,自然显得不合时宜,也是一种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信念规范的“怪”。

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痛苦与麻木。鲁迅的小说虽然到现在大家都不感兴趣,但在当时是开了一代白话小说的先河,让大众接近革命,接近现实。

鲁迅,这个人是很现实的,文章写得真不错,很会讽刺人,就因为讽刺的巧妙,所以真心静下来读的时候,有些快感,不做作,矫饰,他的许多东西都揭示了人和这个社会的黑暗,弊端,缺点,弱点,至今仍不失现实意义,他希望他可以让人们觉醒,从愚昧中,无知中走出来。他这个人也不失可爱,你可以读读他与许广平的日记。

鲁迅,主要是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名觉醒比较早的勇士,其作品主要正对封建制度对当代人民的残害与束缚,但是鲁迅对当时的人们没有表现的一位的同情,好像失去了交流的平台,祥林嫂,闰土,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语言风格比较有味道,可以看出鲁迅的独特的思想,和自由写作的方式,在我看来鲁迅值得研究的一是:思想性,能够较早的看出封建制度和国人的愚昧;二: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自由,亲切。

鲁迅散文研究论文目的

看看这个吧!

主要发起呼唤和抨击那些政府反动主义的。谢谢把我加为最好的回答啊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当中。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写作目的: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鲁迅是他的笔名,周树人才是他真名,因为在当时鲁迅写了许多的作品都是鼓励人不要放弃对黑暗反动派的摧毁,要振作起来,因为鲁迅他相信中国人能站起来 这就是鲁迅作品的意义

研究鲁迅论文的目的意义

鲁迅,这个人是很现实的,文章写得真不错,很会讽刺人,就因为讽刺的巧妙,所以真心静下来读的时候,有些快感,不做作,矫饰,他的许多东西都揭示了人和这个社会的黑暗,弊端,缺点,弱点,至今仍不失现实意义,他希望他可以让人们觉醒,从愚昧中,无知中走出来。他这个人也不失可爱,你可以读读他与许广平的日记。

鲁迅在日本医从文,就开始了他的唤醒民众,救国的光辉道路。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他的早期文言论文,和后来的风格差不多。早期的鲁迅受进化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社会是进步的,青年人必定胜过老年人,所以他在青年身上抱了很大的希望,对社会进步有着信心。但他并不知道将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但他的论文仍有重要意义,因为他的文章打击了封建旧势力,打击了宗法主义,针砭了国民的劣根性,还在破除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朝花夕拾

去谷歌搜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