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

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内容

传统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内容

基本原则:修辞的基本原则是统领着修辞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具体的原则和规则,反映着修辞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联系主要内容:「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更多详细资料:

修辞的概念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 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民族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编辑本段]修辞手法(修辞格)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谐音双关。语意双关。音、形双关。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编辑本段]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具体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编辑本段]有关修辞的问答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比喻 | | 对偶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喻比喻||对偶|

什么叫修辞、修辞格、修辞学对于修辞的定义,各种词典和各大语言学家的说法不一,但根本精力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明是:修辞是“润饰文字词句,应用各种表示方法,使语言抒发得正确、鲜亮而活泼有力”。修辞格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方、对偶、排比等”。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研讨如何使语言表白得精确、赫然而生动有力”。(见《古代汉语词典》订正本第1416页,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修辞格,即辞格。”“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它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点的系统,领导人们运用和发明各种修辞方法恰当地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见《辞海》缩印本第242页)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张志公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必定的目标精心肠取舍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见《修辞和修辞教学》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胡裕树在《现代汉语》增订本中指出:“修辞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见《现代汉语》第42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兰州大学黄伯荣传授在《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中指出:什么是修辞,其一指一种语言中加强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和手段,即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其二是指人们在语言实际中对各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说、写的修辞活动。修辞是对语言各方面“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运用的研究,它与现代汉语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亲密相干,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科。(见《现代汉语》第475~477页,甘肃国民出版社出版)湖南师)大教授)周秉钧、李维琦认为:“修辞就是用各种语言手段来改良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它的表达效果。修辞学则是总结修辞的历史,研究修辞的手段、方式及其利用,概括修辞规律的科学。”(见《修辞学》第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湘潭大学副教学王勤以为:“修辞这个概念有三个含意。一是指人们对语言诸要素和表现手法所进行的部署和抉择。这是一种行动或运动。二是指语言作品中各种形成因素和表达系统的体制。这是一种经由调整、加工的语言现象。三是修辞学科。……修辞学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规律的科学。”(见《修辞说略》第5~7页)李裕德认为:“‘修辞’有三个含义。咱们说‘写文章要进行修辞’,这‘修辞’指修辞活动;说‘这篇文章在修辞方面有不少特点’,这儿的‘修辞’是指修辞现象;假如说‘大家都要学习语法修辞’,这里的‘修辞’指修辞学。”(见《新编适用修辞》第1页,北京出版社出版)1988年6月出版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解释是:所谓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详细题旨情境而采用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如“茅台酒尚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为了描述佳酿而成心运用“超前夸张”手法,看起来违反事理,但却非常生动。这就是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等于此意。依据题旨情境,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来恰当地表达特定思想内容的一种活动。即指调整语言的活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修”:“饰也”;又释“辞”:“讼也,从“音乱”,犹理辜也。”“辜”为“罪”之意,“理辜”即分辩论讼。到了现代,“修辞”指的是调整、修饰语词和文词。《修辞学发凡》说:“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实用语辞。”(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第443页,安徽教导出版社出版)所谓修辞格,简称“辞格”,也称“语格”、“辞藻”、“藻式”、“辞式”、“修辞方式”、“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修辞技能”、“修辞手段”、“修辞格局”等。它是在修饰、调剂语言,以进步语言表达后果中构成的具备特定表达作用和特定表达情势的特别的修辞方式或办法,如比较、借代、析字、顶针等等,它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进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比喻、夸大、对偶、重复、反语、援用等。在上古汉语中就已运用并被发明而有所阐述。辞格至今仍存在极强的性命力。然而辞格理论的体系研究,开端较晚,直到1923年唐钺的《修辞格》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成了科学辞格论研究的先声。从此辞格研究便翻开了一个新局势。特殊是1923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辞格作为踊跃修辞的基础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以来,汉语辞格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顶峰。近多少年来对新辞格的概括和辞格比拟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因为对辞格和非格的界线意识不一辞格的概括和分类还存在着不合。唐钺《修辞格》分为五类二十六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分四类三十八格,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分为三类二十四格。不仅小类的划分演绎有同有。异尺度还很不同一大类的划分也七嘴八舌。再说,语言的运用在一直发展变更现在汉语辞格到底有多少?当初依据有关材料所供给的,大概在90种以上。这些辞格都是在语言材料的基本上产生,并且受语言材料的制约的。各种民族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方式既有独特的,如比喻、夸张、相比等等,也有汉语自己所特有的,如析字、析词、镶嵌、藏词、对偶、顶真、回文等等,所以察看和剖析辞格,应周密留神民族语言的特点。正由于汉语的辞格丰硕多彩,又是语言艺术化的主要手段,辞格的教养和研究才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占领重要位置。(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第44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所谓“修辞学”,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及其余附近学科之间的一门边沿性、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如何根据题旨情境,运用语文的各种资料、各种修辞伎俩和巧技,恰当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维内容。修辞研究首先要讲求题旨情境的适应。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引自《修辞学发凡)》)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吕叔湘提出:“适度”或“适当”,也即“做作”的准则(见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序》),指的是相似的意思。即运用修辞手段时,要充足斟酌如何使之适应写说的主题,合适写说的对象、天然环境、社会环境、高低文、语体、写说者主观前提等。修辞学也要研究如何运用语文自身的各种材料,如考虑语音音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文字因素怎么应用等。修辞学更要研究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组成各种各样的修辞手腕、表达方式,来为特定的思惟内容服务。修辞学以修辞景象为研究对象。修辞学以摸索修辞手法和修辞理论的法则为己任。我国对修辞手段跟修辞实践的探索历时八千年。结果散布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古代的研究有本人的特色,当时虽未被称为“学”,但内容异样丰盛,为世界所常见。我国现代修辞学是从本世纪初起,在欧美和日本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来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迷信的修辞系统。

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继汤氏之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修辞学论著为数众多,人们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也各说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1 、美辞说在我国修辞学界,持美辞说的学者较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修辞专著中,如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都从“美辞”的角度给修辞学下过定义。王易认为“, 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又说:“修辞学者,乃研究文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介白认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章衣萍指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以上三家之言虽然提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修辞的核心是“美化文辞”,都侧重从美学角度给修辞学下定义。 特别是陈介白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文字表达得要精美,这是要求形式美;二是要有丰富的情思,这是要求内容美;三是要能激起读者的情思,这是要求效果美。当然“美化文辞”是属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事,但是,修辞和修辞学绝不能局限在“美化文辞”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比如从语体的角度而言,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并不追求什么“美化文辞”,但属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的文章、文件、著作,同样存在修辞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鉴于早期的“美辞”论者过分强调书面语而忽视口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缺陷,四十年代以后持“美辞说”的一些学者,在论及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时,在提法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如郑建业在《修辞学》一书中是这样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修辞学者,为研究语言文字之组织,使说者或作者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之技巧,以期获得听者或读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学。质言之,即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故曰美辞学。”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修辞作了这样的界定:“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由上不难看出,郑氏所谈的“美辞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以语言文字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二是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并善于运用增美语言文字之技巧;三是要获得听者和读者的同情与美感,重视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张氏所谈的“美化语言”,则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辞必须有效地表达意旨;其二,修辞应适应现实语境;其三,应调动民族语言的多种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等) 以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显然,郑、张二氏对修辞学特质的认识,已较早期的学者深化了一步。此外,台湾学者黄庆萱在其专著《修辞学》中,大陆学者谭永祥在其专著《汉语修辞美学》中,均有鲜明的美辞说倾向。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美辞学”在修辞学界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辞说”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因为修辞不仅仅要求“形象”、“鲜明”、“生动”,也还少不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也就是说,修辞有“积极”与“消极”两端,二者必须兼顾,而“美辞说”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强调了“积极”一端而忽视了“消极”一端。2 、调整语辞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陈望道先生。陈氏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没有给“修辞学”下定义,但对“修辞”却作了如下解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在书中作者对上述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氏认为“, 语辞”并非单指“文辞”,而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所谓“调整和适用”,指的是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就是说,“调整或适用”语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经过仔细修改润饰的,另一种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即时完成的。而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十分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由于陈望道先生和《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界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其后有不少修辞论著或工具书,都根据陈氏对“修辞”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来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例如: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运用语辞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科学。这里有必要指出,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调整语辞”说,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修辞学界,“美辞说”及由此说而派生出的“修饰学”,一度相当盛行。当时有一些学者一味追求文辞的华美,不顾“意”和“情”,也不重视适应具体的语境。如有的学者认为:“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修辞学追求的是文辞的美化,因此“辞”非“修”不可。“正如漂亮的女子一定讲求修饰”一样,“漂亮的文章, 一定也讲求修饰。”正是出于纠偏的考虑,陈氏首先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十分明确地指出,调整语辞,为的是“达意传情”,即修辞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调整”与“修饰”的区别与联系,陈氏在1962 年11 月29 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追求:“那时修辞学界讲修辞一定要讲文言文,一定要讲修饰,讲雕琢,不问内容。我不提‘修饰’而讲‘调整’。其实调整也是修饰,只不过是离不开内容的修饰。为了与一般所说的修饰相区别, 我才提调整。”[ 14 ] 可见“调整语辞”说的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宗廷虎先生在陈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作的概括,则是对陈氏修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 、规律说“规律说”最初是由王希杰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王氏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一文中,对“修辞”和“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作者之所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法和逻辑都是指的某种规律———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语法、逻辑’相提并论的‘修辞’⋯⋯也应该是指的某种规律。”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颇有新意,言之成理的。此后,有一些修辞论著和高校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修辞,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修辞活动;一是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也叫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规律、法则的科学。”我们认为“, 规律说”从总结修辞规律的视角给“修辞学”下定义,将其与“美辞说”和“调整语辞说”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法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则的总和,便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的修辞系统。而修辞学不过是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修辞系统的主观认识和描述。为此,“规律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很自然的事。4 、手段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石苇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去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的技术,就是修辞。”这可以视为“手段说”的雏型。在当代学者中,“手段说”的持论者以张静先生为代表。在张氏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修辞”和“修辞学”作了如下的解释:“简略点说,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详尽点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专门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的学科,叫修辞学。”何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作者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修辞是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是修辞的主旨;第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目的;第三,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形成的,这是修辞的基础,也指出了修辞与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才能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原则,也指出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此外,刘帆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广义地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个人认为,上述解释和说明,强调要注意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强调修辞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修辞”和“修辞学”主要定格在“技术”、“技巧”、“手段”的范围之内,那就值得商榷了。5 、综合说在当代学者中,“说”的持论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例如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胡著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主要突出了以下要点:其一,修辞离不开特定的题旨情境,因为修辞现象总是特定的题旨情境的产物。其二,修辞讲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这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三,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可以说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骆小所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给“修辞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与胡著较为接近的观点:“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由于“综合说”是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揭示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特征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关于修辞学的定义,除上面提到的较有影响的五种说法之外,尚有以张志公先生为代表的“选择说”,以吴士文先生为代表的“加工说”,以姜宗伦先生为代表的“修饰说”,以刘焕辉先生为代表的“言语形式的适切组合说”。限于篇幅,对以上各说这里就不一一详加评介了。应该承认,上述各派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作了这样或那样的归纳和概括。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切科学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下定义。在修辞学中,对修辞学下一个人人满意的定义是很难的。”尽管给科学术语下定义很难,可是有一点这也是学术界业已取得的共识:给科学术语下定义,一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揭示该术语的本质属性;二是行文应力求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前面提到的名家之说,我们认为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给“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可取的。你自己整理下,我也是摘录的

一种文学的描写手法,使句子及文章更生动、形象

修辞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编辑本段修辞手法列表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

什么叫修辞、修辞格、修辞学对于修辞的定义,各种词典和各大语言学家的说法不一,但根本精力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明是:修辞是“润饰文字词句,应用各种表示方法,使语言抒发得正确、鲜亮而活泼有力”。修辞格是“各种修辞方式,如比方、对偶、排比等”。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研讨如何使语言表白得精确、赫然而生动有力”。(见《古代汉语词典》订正本第1416页,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修辞格,即辞格。”“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它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点的系统,领导人们运用和发明各种修辞方法恰当地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见《辞海》缩印本第242页)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张志公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必定的目标精心肠取舍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见《修辞和修辞教学》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胡裕树在《现代汉语》增订本中指出:“修辞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见《现代汉语》第42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兰州大学黄伯荣传授在《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中指出:什么是修辞,其一指一种语言中加强表达效果的所有方法和手段,即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其二是指人们在语言实际中对各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说、写的修辞活动。修辞是对语言各方面“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运用的研究,它与现代汉语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亲密相干,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科。(见《现代汉语》第475~477页,甘肃国民出版社出版)湖南师)大教授)周秉钧、李维琦认为:“修辞就是用各种语言手段来改良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它的表达效果。修辞学则是总结修辞的历史,研究修辞的手段、方式及其利用,概括修辞规律的科学。”(见《修辞学》第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湘潭大学副教学王勤以为:“修辞这个概念有三个含意。一是指人们对语言诸要素和表现手法所进行的部署和抉择。这是一种行动或运动。二是指语言作品中各种形成因素和表达系统的体制。这是一种经由调整、加工的语言现象。三是修辞学科。……修辞学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规律的科学。”(见《修辞说略》第5~7页)李裕德认为:“‘修辞’有三个含义。咱们说‘写文章要进行修辞’,这‘修辞’指修辞活动;说‘这篇文章在修辞方面有不少特点’,这儿的‘修辞’是指修辞现象;假如说‘大家都要学习语法修辞’,这里的‘修辞’指修辞学。”(见《新编适用修辞》第1页,北京出版社出版)1988年6月出版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解释是:所谓修辞,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详细题旨情境而采用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如“茅台酒尚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为了描述佳酿而成心运用“超前夸张”手法,看起来违反事理,但却非常生动。这就是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等于此意。依据题旨情境,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来恰当地表达特定思想内容的一种活动。即指调整语言的活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修”:“饰也”;又释“辞”:“讼也,从“音乱”,犹理辜也。”“辜”为“罪”之意,“理辜”即分辩论讼。到了现代,“修辞”指的是调整、修饰语词和文词。《修辞学发凡》说:“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实用语辞。”(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第443页,安徽教导出版社出版)所谓修辞格,简称“辞格”,也称“语格”、“辞藻”、“藻式”、“辞式”、“修辞方式”、“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修辞技能”、“修辞手段”、“修辞格局”等。它是在修饰、调剂语言,以进步语言表达后果中构成的具备特定表达作用和特定表达情势的特别的修辞方式或办法,如比较、借代、析字、顶针等等,它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进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比喻、夸大、对偶、重复、反语、援用等。在上古汉语中就已运用并被发明而有所阐述。辞格至今仍存在极强的性命力。然而辞格理论的体系研究,开端较晚,直到1923年唐钺的《修辞格》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成了科学辞格论研究的先声。从此辞格研究便翻开了一个新局势。特殊是1923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辞格作为踊跃修辞的基础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以来,汉语辞格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顶峰。近多少年来对新辞格的概括和辞格比拟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因为对辞格和非格的界线意识不一辞格的概括和分类还存在着不合。唐钺《修辞格》分为五类二十六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分四类三十八格,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分为三类二十四格。不仅小类的划分演绎有同有。异尺度还很不同一大类的划分也七嘴八舌。再说,语言的运用在一直发展变更现在汉语辞格到底有多少?当初依据有关材料所供给的,大概在90种以上。这些辞格都是在语言材料的基本上产生,并且受语言材料的制约的。各种民族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方式既有独特的,如比喻、夸张、相比等等,也有汉语自己所特有的,如析字、析词、镶嵌、藏词、对偶、顶真、回文等等,所以察看和剖析辞格,应周密留神民族语言的特点。正由于汉语的辞格丰硕多彩,又是语言艺术化的主要手段,辞格的教养和研究才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占领重要位置。(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第44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所谓“修辞学”,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及其余附近学科之间的一门边沿性、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如何根据题旨情境,运用语文的各种资料、各种修辞伎俩和巧技,恰当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维内容。修辞研究首先要讲求题旨情境的适应。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引自《修辞学发凡)》)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吕叔湘提出:“适度”或“适当”,也即“做作”的准则(见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序》),指的是相似的意思。即运用修辞手段时,要充足斟酌如何使之适应写说的主题,合适写说的对象、天然环境、社会环境、高低文、语体、写说者主观前提等。修辞学也要研究如何运用语文自身的各种材料,如考虑语音音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文字因素怎么应用等。修辞学更要研究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组成各种各样的修辞手腕、表达方式,来为特定的思惟内容服务。修辞学以修辞景象为研究对象。修辞学以摸索修辞手法和修辞理论的法则为己任。我国对修辞手段跟修辞实践的探索历时八千年。结果散布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古代的研究有本人的特色,当时虽未被称为“学”,但内容异样丰盛,为世界所常见。我国现代修辞学是从本世纪初起,在欧美和日本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来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迷信的修辞系统。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喻比喻||对偶|

一种文学的描写手法,使句子及文章更生动、形象

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和什么

“修饰”的一种说法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统领着修辞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具体的原则和规则,反映着修辞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联系。题旨情境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

回答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五、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继汤氏之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修辞学论著为数众多,人们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也各说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1 、美辞说在我国修辞学界,持美辞说的学者较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修辞专著中,如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都从“美辞”的角度给修辞学下过定义。王易认为“, 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又说:“修辞学者,乃研究文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介白认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章衣萍指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以上三家之言虽然提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修辞的核心是“美化文辞”,都侧重从美学角度给修辞学下定义。 特别是陈介白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文字表达得要精美,这是要求形式美;二是要有丰富的情思,这是要求内容美;三是要能激起读者的情思,这是要求效果美。当然“美化文辞”是属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事,但是,修辞和修辞学绝不能局限在“美化文辞”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比如从语体的角度而言,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并不追求什么“美化文辞”,但属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的文章、文件、著作,同样存在修辞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鉴于早期的“美辞”论者过分强调书面语而忽视口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缺陷,四十年代以后持“美辞说”的一些学者,在论及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时,在提法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如郑建业在《修辞学》一书中是这样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修辞学者,为研究语言文字之组织,使说者或作者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之技巧,以期获得听者或读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学。质言之,即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故曰美辞学。”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修辞作了这样的界定:“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由上不难看出,郑氏所谈的“美辞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以语言文字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二是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并善于运用增美语言文字之技巧;三是要获得听者和读者的同情与美感,重视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张氏所谈的“美化语言”,则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辞必须有效地表达意旨;其二,修辞应适应现实语境;其三,应调动民族语言的多种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等) 以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显然,郑、张二氏对修辞学特质的认识,已较早期的学者深化了一步。此外,台湾学者黄庆萱在其专著《修辞学》中,大陆学者谭永祥在其专著《汉语修辞美学》中,均有鲜明的美辞说倾向。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美辞学”在修辞学界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辞说”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因为修辞不仅仅要求“形象”、“鲜明”、“生动”,也还少不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也就是说,修辞有“积极”与“消极”两端,二者必须兼顾,而“美辞说”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强调了“积极”一端而忽视了“消极”一端。2 、调整语辞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陈望道先生。陈氏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没有给“修辞学”下定义,但对“修辞”却作了如下解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在书中作者对上述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氏认为“, 语辞”并非单指“文辞”,而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所谓“调整和适用”,指的是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就是说,“调整或适用”语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经过仔细修改润饰的,另一种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即时完成的。而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十分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由于陈望道先生和《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界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其后有不少修辞论著或工具书,都根据陈氏对“修辞”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来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例如: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运用语辞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科学。这里有必要指出,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调整语辞”说,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修辞学界,“美辞说”及由此说而派生出的“修饰学”,一度相当盛行。当时有一些学者一味追求文辞的华美,不顾“意”和“情”,也不重视适应具体的语境。如有的学者认为:“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修辞学追求的是文辞的美化,因此“辞”非“修”不可。“正如漂亮的女子一定讲求修饰”一样,“漂亮的文章, 一定也讲求修饰。”正是出于纠偏的考虑,陈氏首先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十分明确地指出,调整语辞,为的是“达意传情”,即修辞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调整”与“修饰”的区别与联系,陈氏在1962 年11 月29 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追求:“那时修辞学界讲修辞一定要讲文言文,一定要讲修饰,讲雕琢,不问内容。我不提‘修饰’而讲‘调整’。其实调整也是修饰,只不过是离不开内容的修饰。为了与一般所说的修饰相区别, 我才提调整。”[ 14 ] 可见“调整语辞”说的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宗廷虎先生在陈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作的概括,则是对陈氏修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 、规律说“规律说”最初是由王希杰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王氏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一文中,对“修辞”和“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作者之所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法和逻辑都是指的某种规律———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语法、逻辑’相提并论的‘修辞’⋯⋯也应该是指的某种规律。”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颇有新意,言之成理的。此后,有一些修辞论著和高校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修辞,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修辞活动;一是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也叫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规律、法则的科学。”我们认为“, 规律说”从总结修辞规律的视角给“修辞学”下定义,将其与“美辞说”和“调整语辞说”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法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则的总和,便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的修辞系统。而修辞学不过是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修辞系统的主观认识和描述。为此,“规律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很自然的事。4 、手段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石苇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去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的技术,就是修辞。”这可以视为“手段说”的雏型。在当代学者中,“手段说”的持论者以张静先生为代表。在张氏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修辞”和“修辞学”作了如下的解释:“简略点说,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详尽点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专门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的学科,叫修辞学。”何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作者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修辞是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是修辞的主旨;第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目的;第三,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形成的,这是修辞的基础,也指出了修辞与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才能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原则,也指出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此外,刘帆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广义地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个人认为,上述解释和说明,强调要注意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强调修辞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修辞”和“修辞学”主要定格在“技术”、“技巧”、“手段”的范围之内,那就值得商榷了。5 、综合说在当代学者中,“说”的持论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例如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胡著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主要突出了以下要点:其一,修辞离不开特定的题旨情境,因为修辞现象总是特定的题旨情境的产物。其二,修辞讲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这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三,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可以说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骆小所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给“修辞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与胡著较为接近的观点:“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由于“综合说”是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揭示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特征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关于修辞学的定义,除上面提到的较有影响的五种说法之外,尚有以张志公先生为代表的“选择说”,以吴士文先生为代表的“加工说”,以姜宗伦先生为代表的“修饰说”,以刘焕辉先生为代表的“言语形式的适切组合说”。限于篇幅,对以上各说这里就不一一详加评介了。应该承认,上述各派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作了这样或那样的归纳和概括。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切科学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下定义。在修辞学中,对修辞学下一个人人满意的定义是很难的。”尽管给科学术语下定义很难,可是有一点这也是学术界业已取得的共识:给科学术语下定义,一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揭示该术语的本质属性;二是行文应力求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前面提到的名家之说,我们认为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给“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可取的。你自己整理下,我也是摘录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