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期刊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期刊

出土文献对中国当代汉语事业有着非常影响的意义,正因为出土的文献我们才能知道,中国历史原来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部分。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有很多方向,各方向考研科目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字学(050103)01 汉语语法史02 词汇学(含训诂学)03 文字学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617语言学理论④834汉语基础(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01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02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618古代汉语④835经典释读与文化史(中国古典文献知识与中国文化史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01 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与研究02 古籍整理研究理论与方法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618古代汉语④835经典释读与文化史(中国古典文献知识与中国文化史知识)中国古代文学(050105)01 先秦两汉文学0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03 宋元文学04 明清文学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616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部分含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④833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学与汉学(050122)01 国学及其对外教学02 域外汉学研究03 古典语文学与人文计算04 出土文献研究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③618古代汉语④835经典释读与文化史(中国古典文献知识与中国文化史知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7)01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02民族民间文学研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少数民族作家文学④82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上是考研君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考研要考哪些科目”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更多考研专业信息尽在考研考研问答频道!

40.《从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看中西价值观的一致性》,张岂之等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出版。41.《儒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3.《文学史与文学历史的复原---关于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1期。44.《〈孔子诗论〉与孔子的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北京)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7月)。45.《论学术规范的开放性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化》,职大学报(内蒙古)2002年3期。 46.《诗志与诗经及古代文学的价值》,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47.《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4期。48.《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1月20日。49.《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论还原文学历史对于文学史的重要性》,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7月23日。50.《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51.《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谈学术的尊严与当前学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9月17日。52.《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3年1期。53.《劣质遗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54.《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青年报(北京)2003年5月29日第四版。55.《楚国地域文化流变的全景透视》,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3年6月24日。 56.《林庚先生著作系年》,(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7.《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8.《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4期。59.《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职大学报(包头)2004年1期。60.《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2期。61.《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义疏》,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人文阅读,2004年5月20日。62.《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2004年1期。63.《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大同为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64.《赋的内涵和外延》,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8月28日文学遗产。65.《屈原的放流问题》,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11月24日文学遗产。66.《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哈尔滨)2005年1期。67.《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江海学刊(南京)2005年1期。《现代性立场:从中西文学观念的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0.《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1.《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2.《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1期。73.《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5年1期。74.《林庚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75.《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合著,增订本),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战国巨变与欧洲浪漫主义的现象关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77.《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学研究》,《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出版。78.《赋者古诗之流:诗经传统与汉赋的讽谏问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日本的楚辞研究史——评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人民政协报(北京),2005年8月8日,文化周刊·学术家园 《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81.《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83.《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的日本楚辞学史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期。84.《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见《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出版。85. 《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86.《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学术家园总第252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89.《我眼中的孟二冬》,光明日报2006年1月14日综合6版。该文收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品格:北大教授孟二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90.《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评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学术家园总第254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文学遗产。《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1期。93.《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2006年7期。94.《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屈乡文化》2006年夏、秋合刊。《怀念林庚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14日学术家园总第270期。该文又载《北京盟讯》2006年9月。96.《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风雅中国·守望传统。97.《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文学遗产。98.《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99.《怀念恩师褚斌杰先生》,职大学报2007年1期。100.《褚斌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期。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期。《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国际言语文学会刊《国际言语文学》(韩国)第十五号,2007年6期。《屈原与溆浦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文心雕龙释名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又名《取精用宏〈文心〉津梁---评陈书良〈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1期。105《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序》,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评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107.《从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认识儒家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08.《2006年的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6期。109.《〈楚辞·九歌〉组成及主旨问题申论》,香港《新亚论丛》2007年卷,总第九期。110.《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111.《学术研究与学术责任—读谭家炳先生〈屈学问题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12.《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总第305期。《2007年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8年5期。114.《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3期。115.《走在路的中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3期。116.《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7.《访日日记》, 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8.《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出版119.《楚辞研究中的夜光珠——吴福助〈楚辞注译〉评介》,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出版。120.《共同研究-近年的出土文献和战国文学(中文、日文)》,日本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30卷, 2008年5月出版。 《楚辞原物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古典新韵传承华夏文明——大树集序》,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读书赋》,《书摘》2008年12期。《灵性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序》,成都文艺,2008年5期。《汉乐府研究史论序》,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屈原天问解疑序》,学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公羊三世学说与孔子的政治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左传具有现代叙事文学的文体特征》,《春秋左传研究---2008年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北京日报,2009年6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1期转载。《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9年2期。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期刊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兴起的“古史辨运动”。为寻找与传统史学论战的证据,疑古派将目光转向考古学,“他们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物,同时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缺乏”。他们当时“最要注意的是求新材料……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甚至认为,“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

文献史料对历史研究有哪些作用解决方案1:文物的史料作用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文物的证史作用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的玉柙(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文物的正史作用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文物的补史作用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料。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史实被湮没。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缺载。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文物本身储存的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文物的史料功能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史、畜牧业史、纺织史、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依靠文物史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资料。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人们从古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但运用这些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在战国时期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不如此。解决方案2:提供佐证,文献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方案3:没有文献,哪来的历史

考古学是研究的最少一百年以前的历史什么是考古学?它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存在着争论。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既有共同性,又各有其特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附属关系。在中国,有相当一段时间考古学是归于历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于几年前使考古学成为与历史学同样的一级学科。我们的努力,并非只是出于考古学家的虚荣心,而是出于对考古学学科定位的认识和学科发展的考虑。人类学在中国被称为民族学,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有别于民族学的社会人类学在中国出现,虽还有待于今后的发展,但它也并未也不应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关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是这样理解的:历史学是主要依据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它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研究事件和人物,也探讨发生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其宗旨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版本的校勘、史料的考证、相关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等等。考古学是主要依据过去的人们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即遗迹和遗物)及其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存研究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探索其背景和动因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区域分析、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聚落遗迹和遗物的功能分析、墓葬分析等,不一而足。人类学则主要是通过延续至今的一些保留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集团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的发展,并探索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调查,即详细地记录被调查的集团生活的各个方面,探索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因和规律。简而言之,三个学科在均以研究人类的过去,探索其规律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各自的研究的出发点或立足点不同。历史学是从古代文献出发,立足于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考古学是从遗迹和遗物出发,立足于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人类学则是从活着的人们集团出发,立足于对有关的人们集团进行缜密的调查与分析。三者目标相近,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各不相同,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简而言之,历史学是以书见人,考古学是以物见人,人类学则是以人见人,即由今人见古人。分清三个学科的上述差别,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作为考古学家,应当注意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研究出发点的不同,坚持考古学的立场,坚持从考古资料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或民族学调查资料出发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有着丰富古代文献和众多少数民族的中国考古学家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学科并非始终泾渭分明,其研究对象有时也有交叉。如考古发掘出土的简牍、帛书等古文书既是考古遗物,又是古代历史文献。一些古老的部落中祖传下来的物品既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作为遗物,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如此,这三个学科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不应将其混为一谈,更不应因为三者或其中两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便将其合二为一,或将其中一个学科附属于另一个学科之下。还应当指出的是,三个学科的研究方法都有局限(限于篇幅,此处不作展开),仅凭某一个学科,难以承担起研究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探讨其背景和动因,并总结其规律的重任。因此,需要三个学科之间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不仅如此,还要同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加强联系,多学科联合,共同攻关。这应当成为今后这三个学科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期刊

战国也没有成语,后世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光有理论只有空谈而已。

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文字辞书:《古文字释要》,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集刊:《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 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通假类 :《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古字通假会典》、《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通假字汇》、《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汉字古今音汇》等。 辞典类 :《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出土文献研究

历史文献(史部文献)是文献的一部分。是关于历史方面的文字资料、言论资料、实物资料。我们一般把历史研究中能运用的资料称作“史料”,而史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文字史料,如二十五史、甲骨文等。<2>实物史料,象古迹遗址,古器物等。<3>口传史料,象民间流传的英雄史诗、历史传说等。面对如此浩繁的资料,人们已不在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多了,而称之为“资料爆炸”或“知识爆炸”或“文献的海洋”。面对这一汪洋大海,你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能或者不善检索是绝然不行的。所以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史学检索意识: ①对历史学科要有学习乃至研究的兴趣,否则其它就根本谈不上。此点不必多论。 ②在合适的时期初步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检索、搜集资料,并不断感到研究的进展,保持旺盛的兴趣。否则什么都收集,什么都不精不深,慢慢就会劳而无功,进而不果而终。 ③要经常密切注意学术动态。平时注意积累,隔一段时间要翻看一下史学刊物,特别是动态刊物,掌握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也免于积的过多。翻检费时费力,而使兴趣下降。④要养成逛书店的习惯,通过逛书店了解史学著作情况,虽不一定都卖,但翻翻看看,也有益于了解动态。特别是关于史学书目,史学索引,史学动态之书,如有财力,最好买一些,个人用起来方便。⑤上网浏览和检索。检索工具类型:1、书目,也称目录,它是将一批相关的图书进行著录并加以系统编排的一种揭示和报道文献的工具。它们揭示的文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卷册、版本、价格及文献所属学科源流等。2、索引,记录和指引文献事项或单元知识,并按一定系统组织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类型。它的异称很多,有的叫“通检”,如顾颉刚的《尚书通检》;有的叫“检目”、有的叫“韵编”,这是中国式的叫法;还有两种外文译音叫法,一叫“引得”,是从英文“index”音译而来,,二是借用了日文汉字“索引”(读さくいん),为现在的通行叫法。3、文摘,对文献情报的高度浓缩,它是把很多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摘录,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法或主题法编排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可分为三个步骤:一、分析检索命题二、选择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一)追溯法 :以你已经掌握到的某种文献的作者在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为线索逐一追踪查找的方法。(二)常用法:指的是利用专门的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方法。(三)分段法,也称循环法:这是追溯法与常用法的综合,就是先利用检索工具查得一批文献资料,再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所附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并且可以分期、分段地交替进行,直到满足要求为止。三、确实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中文检索工具的排检方式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按汉字字顺排列,通常称为字顺法,包托形序法、号码法和音序法三种。另一类是按内容编排,称标题法,包括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和地序法。

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华中师大。南大历史文献是历史专业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对历史文献颇有研究的,比如陈垣先生,文献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是华中师大,但是出土文物方面,现在就是上博简研究比较热点,老一点的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南大都是不错的

楼上说错了,历史文献是历史专业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很多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对历史文献颇有研究的,比如陈垣先生,文献专业现在比较好的是华中师大,但是出土文物方面,现在就是上博简研究比较热点,老一点的有敦煌与吐鲁番文书研究,复旦,北大,南大都是不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