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丝绸之路历史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丝绸之路历史文献资料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从中国通往中亚的陆路通道,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正式开通了连接欧亚非三州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由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客栈中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一张张黑白胶片,留下狂风中隐约的冷笑。?沉默是积蓄,是力量,丝绸之路在向天空接近着,一队无声的骆驼带着永久的繁华,消失在风沙的后面。风沙大啊!多少钱庄、店铺、货栈、作坊,还有多少舞榭歌台、酒楼客舍,就这样不经意地被风吹散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就这样不经意地被风掩埋了。暮色古道变成一堆熄了火的红炭,伴随着满东方散步的佛,留下一座座洞窟,演绎着一幕幕哑剧。望着那金灿灿的沙砾,我忘记了日落照着大旗的豪迈,忘记了来自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限惬意,甚至忘却了什么叫做草肥水美,而这里曾经是帝王将相的行宫猎场。?想象着人们没有私心,但人们不可能没有私心;想象着风沙不吹,但风沙不可能不吹;想象着古道依旧繁华,但古道不可能依旧繁华,所以这一切注定发生。悠悠的骆驼依旧在耳边回萦,丝绸古道,我希望下次在梦中与你相遇。?

丝绸之路,毫无疑问是历史衍变的词汇之一,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周朝和秦汉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养蚕制丝的国家。公元前139年,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张骞带领一支队伍,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国进行友好访问。在回国时,所到国的使者亦随同回访中国。各国商人也紧随其后,开始不断地奔波在他们所开辟的丝绸之路上。公元73年,为确保因战争所阻的丝绸之路能畅通无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随从人员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达了大秦(古罗马)并转道波斯湾,扩展了原有的丝绸之路。至此,一条长10,000里,穿越广阔田野、无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险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将中国的古都长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东岸国家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Richthofen)、德国人赫尔曼(AHerrman)始,由此人们把“丝绸之路”的概念扩大为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有“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三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若再往北走,则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实际历史上,丝绸之路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三条线路皆由众多干线与支线所组成。北路是指北纬50度横跨东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仑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这条路主要是中亚牧民西去的线路,历史上称为北路。从北纬40度向西至北纬35度偏南的这一带沙漠中,曾经有数条线路,但以北纬40度贯穿东西的最长一条线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路。人们通常所指丝绸之路从狭义上讲就是该线路,即史书记载的商队(西域以骆驼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商队)所经路线。史书上记载最多的是这条丝路。该网对其做了较详细、深入的介绍。南路基本上是指经印度、东南亚至红海、波斯湾的南海路。古代相当多的东南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几个世纪以来,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化与印度、罗马及波斯文化联系起来,将中国的丝绸、火药、造纸及印刷术这些伟大的发明传到了西方,也将佛教、景教及伊斯兰教等及相关的艺术引入中国。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随着开发大西北的步伐,丝绸之路在沉寂了数个世纪之后,又重新焕发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游者们又可以沿着这条历史之路尽情浏览绮丽的西域风光;探访引人遐思的古迹,还可以欣赏到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而这一切又会使人体会到太平洋时代来临之际正在腾飞的中国。

7000年前就有丝绸 早在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发现了蚕茧的纤维性能,从事养蚕、缫丝业,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纺织出了绚丽的丝织品。 民间传说,养蚕是黄帝时代发明的,有些史书中也记载了这些情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西陵之女嫘祖为皇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始治丝以供衣服。”可见养蚕缫丝之术在中国由来已久。 “早在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已发现了蚕茧纤维利用的秘密,大约在5000年前,蚕的家养时代就已开始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中国人织造的精美丝绸,就通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西传到了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但是,这也是人们能够找到确切证据的记载。其实关于丝绸的西运,专家认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人们曾经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发现了中国的丝绸。 人们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蚕纹和编织图案,在“文化”的遗址中发掘了世界上最早的丝质绢片、丝苇、丝线等丝织品实物。专家认为,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大约在4世纪传到中亚、西亚,大约6世纪的时候传到东罗马。 丝绸传到西方后,引起了上流社会的重视,据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曾经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结果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因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古罗马的人把中国称之为赛里斯,意思丝国。古罗马人喜欢中国丝绸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万里迢迢,难以得到“物以稀为贵”;其次,当时西方人衣服的材料主要是麻和动物皮毛。这些材料制作的衣服在夏天非常热,远远不如丝绸凉快。 最初中国的丝绸是通过安息或印度的客商贩运到希腊和罗马的,后来人们对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价格也逐渐提高,不断有商人加入到贩运丝绸的行列中。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对养蚕缫丝技术进行保密,这个秘密得以维持了很久的时间。但它是挡不住养蚕技术的西传。因为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广阔的市场对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诱惑力。 玄奘笔下的故事 对于养蚕技术的西传,至今有着多种说法和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与玄奘密切相关。玄奘高僧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曾经将到印度取经过程以及在路上看到的情景记述了下来。在《大唐西域记》中曾经给人们记述了一段养蚕技术西传的故事。他记录的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唐人所说的古时候),新疆和田一带有一个国家叫瞿萨旦那国,过去这里的人们是不会种桑养蚕的,后来他们听说东国(东边的一个国家)善于种桑养蚕,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求蚕、桑种。东国国王坚决不给,而且还下令边关严禁蚕、桑种出口。事情不好办了,这个瞿萨旦那国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采用求亲的办法,来麻痹东国国王的戒备之心。于是他派人带着重礼向东国公主求婚。这时,东国国王也在考虑向西边扩张势力,自然就答应了求婚一事。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让迎娶的使节告诉公主,我们这里可没有丝绸,如果公主要做衣服的话可以把桑蚕种带来,以便将来为她做衣服。于是,公主按照专使教的办法,就秘密弄了一些桑蚕种,放在自己帽子里面。到了边关,所有车辆都被仔细地检查过了,唯独公主的帽子无人敢动。这样,东国的桑蚕就到了西域一带。唐玄奘取经路过还专门到这里参拜了供奉桑蚕种的寺院鹿射寺,看到几株大桑树。 这个故事流传得比较广,在藏文《于阗国记》、在和田的一个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相关的记录。但是专家们认为:故事中的东国可能是鄯善国。因为史书至今没有发现在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公主嫁入于阗的记载。只有在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将一个宗室女儿嫁给了于阗王。而这时候,玄奘都已去世了。因此人们认为这个故事中的东国,并不是中国,最大可能就是西域的某个国家。专家们推测,这个东国可能是鄯善。 僧侣带到了地中海边 蚕茧传入西域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继续西传。西传的蚕茧如同火炬一般,在一个个运动员的努力下,最后传到了欧洲。当然,它的西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自然要通过层层的关卡,数不清的艰难险阻。 无独有偶,桑蚕传入欧洲也是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的。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柏洛科匹斯曾经记录了蚕茧传入欧洲的经过,这是通过僧侣西传的。 当时,有几个印度僧人到了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东罗马的首都),这些僧人探听到罗马人不愿意从波斯购买丝绸后,就给当时东罗马的皇帝哲斯丁出了一个主意。说他们曾经在丝国(中国)生活过多年,掌握了养蚕技术。皇帝听完后,对僧人许诺,一旦养蚕成功,将给予重赏。于是这些僧人从印度取来了蚕种,在东罗马境内养蚕。他们的养蚕技术是间接从中国传入的。对于蚕茧的传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东罗马的养蚕技术是直接从中国传入的,是一个波斯人费尽周折带来的。 无论如何,丝绸织造技术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生活的享受,而且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载体。

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资料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从中国通往中亚的陆路通道,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正式开通了连接欧亚非三州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由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拓展资料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扩展资料: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来历与定名。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发明,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丝绸已开始向西域等地远销。关于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贸易方面的交往与友好联络,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中,虽多有记载,但这些记载中,对其交往的具体路线,并没有概括为一个专有的名称。直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才指出“公元前127年至114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后来,德国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霍尔曼在其所写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也指出:“把这一名称(丝绸之路)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叙利亚的道路上去”。“叙利亚尽管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也是其较大的市场之一。而且,叙利亚主要是经过由通向亚洲内地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而获得生丝的”。在这其间,西方的一些“探险家”们,也曾频繁地来到我国的新疆、甘肃等地境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与“考察”,并从这一带地区发现和获得了不少我国古代与西方交往和贸易的珍贵遗迹和遗物。在此基础上,西方的学者们,则进一步阐述和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友好而闪光的响亮名称,从而把中国古代凡是进行丝绸贸易所能达到的地区,都归人其范围之内。因此,“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就成了从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始发,横贯亚洲腹地,直达地中海沿岸,进而联接欧洲和非洲陆路通道的总称。这一条道路,遂成为中国陆路和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等地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正式大道。

丝绸之路历史文献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参考资料:网络

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人物页面

1403年-1424年,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两个伟大的壮举:一个是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因而名垂青史;另一个是亦失哈九上北海,趟出了一条“东北亚丝绸之路”,却淹没于文献。东北亚丝绸之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汉、魏、唐、宋、金、元”六个重大演变历史时期中国丝绸进入东北亚,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汉魏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65年)。《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裤,履革鞜。出国则尚缯、绣、锦、罽。”夫余国与中原存在商业贸易,已被史学界公认。尤其是龙潭山和东团山之间出土的大量汉代五铢钱、汉代白铜镜残片,以及印有王莽货泉花纹的陶片(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及遗物》,载于《历史与考古》第1号,1946年。),就是最好的明证。可惜,这条丝绸之路,史籍未载。而后来的高句丽,由于与汉朝以及中原王朝保持着“藩附”关系,不仅通过贸易,而且通过贡赏、恩赐、掠夺,获得中国丝绸。《资治通鉴》载,白岩城主降时被俘,唐太宗怜其有义,“赐帛五匹,为长史造灵舆,归之平壤。”“八十以上赐帛有差。” 《后汉书•高句丽传》生动地记录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对丝绸的酷爱,“其公会,衣服皆锦绣。”渤海国贡道是东北亚丝路的第一次高潮(公元698年——925年)黄维翰《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渤海在唐营州之东二千里,自国都忽汗州西至长安,史言八千里。而遥遣使如中国,有朝贡、谢恩、祈请、贺正、进奉端午诸名。贡道:陆行,渡辽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唐朝也非常重视渤海国的殷勤臣服,为渤海等国等东北亚地区的使臣设置了接待官员。开元二十八年,以平卢军节度兼渤海黑水等弯府经略处置使,代宗大历初,改以淄青节度使领检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穆宗践祚,又加平卢以检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有朝贡就有恩赏,中国历代皇帝对四方来朝的属国使臣基本采取赏大于贡的政策。唐朝对渤海使臣,不仅有在上朝时根据其品级给以衣冠袴褶的恩典,而且还加授官职。《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又有赐金鱼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带,三品以上服也;绯袍银带,五品以下服也。”于是,这些身穿用丝绸做成官服的渤海人,兴高采烈地回到故乡,不经意地踩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当然,他们不仅身上穿丝绸,而且要携带大量赏赐的丝绸、锦袍、绢帛、锦采、袭衣、绫罗、绣绸、丝布等。渤海国志》载:高王十六年(唐玄宗开元元年),“遣王子朝唐,十二月至长安,奏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玄宗许之。”就市交易什么?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的文献看,渤海国的商品有良马、珍珠、熟铜等,唐朝的商品主要是各类的丝绸。《册府元龟•卷九十九•外臣部》载:建中元年十月六日,敕诸锦罽(丝织品和毛织品)、绫罗、□绣、织成细绸、丝布、□牛尾、真珠、银、铜、铁、奴婢等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宋朝大量丝绸无偿地涌入辽地,极大地改变了契丹人的民俗时尚。《辽史•仪卫志二》的记录,反映了当时契丹贵族对丝绸的依赖。辽廷除了自己享用宋朝的丝绸,还有赏赐给平民、属国、部族的迹象。《辽史•道宗五》载:大安三年“夏四月戊子,赐中京贫民帛”。“丙申,赐隈乌古部贫民帛。” 大安七年二月,“壬寅,诏给渭州贫民耕牛、布绢。”《辽史•礼志四》载,高丽使入见辽主时,在进奉贡物后,就能获得“宣赐衣物”、“赐衣物”、“仍赐衣物”三此获得丝绸衣物的机会。西夏使也有一次“赐衣物”的待遇。其他属国、部族的使者有没有?不得而知。可见,在辽国,丝绸的普及是不争的史实。《 金史•食货志五》载:“四年,以尚书省奏,复置泗、寿、蔡、唐、邓、颖、凤翔、秦、巩、洮诸场。”

丝绸之路的文献资料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资料拓展:丝绸之路(德文:Die seidenstraß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 meine Reise - Ergebnisse)。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历史文献馆

南丝绸之路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会联想到塞外的大漠戈壁,往来商旅踏着月色星辉,伴着单调的驼铃跋涉。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我们要为你展示的西南丝绸之路。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大唐西域记 里面可能有记载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参考资料:网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