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李潮海,男,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农学会理事,河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委。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作物栽培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四门课程教学任务,多次获农学院教学优秀奖和学校教书育人奖。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是: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1960年创刊,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月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任编委会主任/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屈冬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方智远,著名美籍农业科学家耿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等分别出任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还有以两院院士和资深农业科学家为主的阵容强大的顾问组织及海内外著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是: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1960年创刊,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月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任编委会主任/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屈冬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方智远,著名美籍农业科学家耿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等分别出任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还有以两院院士和资深农业科学家为主的阵容强大的顾问组织及海内外著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

李潮海,男,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农学会理事,河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委。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作物栽培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四门课程教学任务,多次获农学院教学优秀奖和学校教书育人奖。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级别

部级。

中国农科院是国家农业部管理的直属科研事业单位,院长是副部级别,副院长为厅局级,下属共有32个研究所,一般的研究所所长为副厅局级,个别研究所所长也为厅局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创立于1957年3月1日,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三大科学院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科院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出版事业、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畜禽与特种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栽培饲养、疾病防治、产后加工、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农业工程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等学科领域。  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2个直属研究所,其中北京地区14个,京外所18个,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8个共建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 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 长期保存作物品种资源2万份,居世界前列;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中国农业科学院隶属于农业部,属事业单位,按行政来看,可归为副部级。

中国农科院属于国家农业部管理的直属科研事业单位,是副部级别。院长与书记均为副部级,副院长为司局级。下属共有30多个研究所,其中个别研究所也为正局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曾德超,海南人,汉族,生于1919年,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术界著名学者。1942年7月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45年至194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52年到学校任教,担任过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机械化系、农业机械制造系主任,土壤-机器-植物系统实验室主任,校学位、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校顾问等职。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机械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委员,《农业机械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卷》副主编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国家机械委高等工业学校农业机械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等职。多次出席全球农业机械专家座谈会(主要国家各出席一人)。还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农业机械协商会筹备组和大会技术顾问。1985、1989年分赴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讲学;1988年至1990年分别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一些高等学府、农业机构合作完成课题研究。并多次到国外参加学术讨论会。为中国培养出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发明了一种常速高速通用优化犁,获得一项国家专利。发明一种旋转翻垡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5年5月被选举为工程院院士,任农业、轻纺与环境学部常委。开创农田建设和土壤耕作水热盐气定量效应与调控工艺领域的研究,发表系列论文并提出“集雨蓄水耕作”,农场生产经营与资源、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节水、变量、保护、培育等技术符合农耕制的中国型可持续农业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德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3日13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志华 男,1955年8月出生,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近年来侧重于农业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十五”期间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先后率团赴意大利、摩洛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全球性及区域性食物安全及国际食品法典会议。 钱永忠 男,1965年1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政策理论研究,参与起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多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重要技术标准专项中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中国农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研究”,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撑技术标准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重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HACCP技术体系研究与咨询”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研究”948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制度引进与建立”等课题。主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原理、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与案例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苏晓鸥 男,1963年7月出生,满族,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联合国咨商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评审员,美国公职化学家学会(AOAC)会员,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评审员。曾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 “配合饲料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饲料安全关键因子监测评价新技术研究”和国家社会公益性基础研究项目“畜禽、水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安全标准”等多项课题,主持制定饲料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6项,获得专利1项。主编和副主编科技专著5部,其中1部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

河南农业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论文不向你要钱就不错了。

《河南农业科学》是2011版的核心期刊,位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第六版)“第六编农业科学——s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29位置。复合影响因子:708综合影响因子:470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周期:月刊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4-3268cn:41-1092/s邮发代号:36-3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农业科学曾用刊名:河南农林科技创刊时间:1972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许为钢先后考取了西北农业大学的硕士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他在读硕士时,就以专业人士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预测到,我国小麦生产很快将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品质的优化将成为小麦品种及小麦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能否将优质、早熟、多抗、高产、广泛适应性结合于一体是主要的攻关点。1990年,许为钢在西北农大开始了优质小麦育种的研究工作,这就是后来郑麦9023中的“90”编号的来源。1996年,许为钢带着还未成形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材料,携妻子胡琳博士一起来到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继续从事小麦育种工作。郑麦9023品种选育过程艰辛而漫长。许为钢的小麦课题组每年都要做几百个杂交组合,这其中大部分组合是失败的。为解决抗赤霉病这一世界难题,许为钢和妻子在西北农大宁毓华老师帮助下,从建立病圃、繁殖菌种、探索接种方法,到形成大规模的后代接种选择程序,一干就是6个小麦生长周期,每年后代的单小花接种选择量达到了2万单株以上。他们带着助手夜以继日的工作,将苏麦3号的赤霉病抗扩展特性通过杂交、单小花接种选择等技术方法转入到郑麦9023之中。1998年,郑麦203选育成功,实现了优质、高产、早熟、多抗、广适性在一个小麦品种上的聚合,单就抗病性而言,郑麦9023就聚合了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黄花叶病和雪霉病等多种抗病性。河南是农业大省,小麦种植面积达740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第一位。199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我国最重要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的构想,形成了推广优质小麦的“天时”“地利”。许为钢用一句话来概括小麦新品种选育“这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他解释说“在选择过程中,有时候,人们所期望的性状就是未能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要放弃某些东西,最终育成的品种总会有些不足;采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不是很完美也会导致遗憾发生。就拿郑麦9023来说吧,如果耐寒性再好一点、抗倒伏性再好一点会更好的。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遗憾在里面,如果当初怎么样了,那可能就更好了……所以我就叫它是遗憾的艺术!” 10-07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生;09-09 西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09-12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 12-现在 河南省小麦研究会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06-现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07-现在 南京农业大学 兼职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07-现在 河南农业大学 兼职博士生导师09-现在 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南省专家组 组长、小麦首席专家03-现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 委员12-现在 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小麦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07-现在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08-现在 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委员会 常务理事01-01 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委03-现在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