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字文化编辑部

发布时间:

汉字文化编辑部

有郑板桥、王羲之、王焕之。

2000年5月,在河南商专继续教育学院99大专电会二班胥艳、李森尧、戴林等一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倡导下成立了河南商专成教文学社,第一任社长胥艳,成教文学社主要向校报、广播站、团讯供稿,没有固定社刊;2001年3月,河南商专继续教育学院九九本科会计班学生冯娜接任第二届社长,她接任时说到:“我接这个社长是大家的信任,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社刊……”,她主动和该校97营贸班张浩(时任《东方家庭报》编辑记者)、99大专物业管理班潘彦浩联系,最终确定社刊名字为《四季风》,00本科法学班卢娜任主编,2001年3月31日《四季风》第一期正式出版,本刊用WPS2000排版设计,A3纸对开复印,印量为40本。随后,成教文学社正式更名为四季风文学社,下设编辑部、记者站、制作部三个部门;2001年6月,由于冯娜赴海南大学学习,00本科法学班卢娜接任第三届社长,00本科法学班张丽华任主编,重视期刊排版及印刷质量,首次使用WORD排版,首次采用胶片印刷,印量突破300本;2002年5月,01大专营销班王峰接任第四届社长,原贸经系学生程志祥任主编,2002年10月13日与原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云鹰文学社”联谊,首次与外校社团联谊,开创四季风文学社对外联谊先河;2003年4月,02本科计算机班贾二华接任第五届社长,林峰任主编;正式成立策划部,首任部长李正奇,策划部主要负责宣传板设计及出版工作,本届首次提出《四季风》办刊方向“立足成教,面向全校”;2004年5月,03大专电会班孙红敏接任第六届社长,会计系王默儿任主编,对社刊《四季风》栏目进行改版,03大专电会班王尧为四季风文学社设计的标志正式确立为四季风文学社社标;2005年6月,03本科会计班卢迅接任第七届社长,05大专电会班常娟任主编,本届正式成立办公室、外联部,首任办公室主任卢迅兼任,首任外联部部长潘晓伟,进一步加大了与外校社团的联谊,2006年五月份,举办了《四季风》创刊五周年大型庆典活动,也是建社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的活动;2006年11月,06酒店管理班张相群接任第八届社长,杨素娟任主编,营销系05级营销3班潘晓伟任常务副社长,同年10月,社长张相群毕业实习,常务副社长潘晓伟代理社长工作,2007年5月份在河南商专举办首届省会高校文学社团交流会。本届将原“策划部”更名为“文宣部”,本届首次提出“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模式;2007年11月,05本科计算机班赵曼曼接任第九届社长,朱东方任主编,马莉任常务副社长;2008年10月,06大专电会班宋丽君接任第十届社长,商秘系谷苗苗任主编,毛晓辉、杨飒任副社长,机构进一步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本届将“文宣部”分成“文艺部”“宣传部”两个部门,成立公关部,毛晓辉任公关部第一任部长,举办首届“鸣春杯”征文大赛;2009年10月,商秘系08旅游英语一班夏萍接任第十一届社长,也是首任由普招生接任的社长,营销系08营销班张润政任主编,商秘系08文秘二班司瑞敏任纪检副社长,商秘系张静任常务副社长,2010年3月因张静毕业实习,继续教育学院秦坤代理常务副社长工作,5月份举办四季风文学社建社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成立礼仪队,规公关部管理,成立艺术团,归文艺部管理,正式加入爱心联盟服务站,开展爱心义工服务活动;2010年10月,商秘系09法律事务一班马小贝接任第十二届社长,工商管理系09工商管理班杨朋磊任主编,商秘系09商务英语一班豆丽任纪检副社长,旅游管理系09酒管二班李敏任常务副社长,外联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5月21日举办了《四季风》创刊十周年“风雨十载 放歌四季”庆典文艺演出;2011年6月19日正式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爱心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2011年10月20日,营销系张羽正式接任第十三届社长,文传系于江芳为常务副社长,工商系李甜甜为文艺副社长,文传系张静丽为外宣副社长,旅管系孙晓龙任主编,外语系王校任书刊副主编,电子商务系乔阳任常务副主编,张玉娟任执行副主编;本届执委将机构进一步优化,将原纪检副社长改为常务副社长,将原常务副社长职责分解,分别设立文艺副社长和外宣副社长;礼仪队脱离公关部,艺术团脱离文艺部成为独立部门。本届爱心志愿服务工作和外联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和突破, 得到了校团委、团市委、团省委的肯定。同时,本届重视文学活动的开展,将执行副主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012年10月12日,文传系11文秘一班李静接任社长,文传系11会展班杜思雨接任常务副社长,国际教育学院11营销二班赵晓斌接任文艺副社长,会计系11会电三班罗艳艳接任外宣副社长,金融系11保险一班龚国梁接任主编,工商系11物流一班王凯颖接任书刊副主编,外语系11商英二班朱俊晓接任常务副主编,金融系11金融二班冯彦军接任执行副主编。在2013年4月18日举办四季风文学社首届“明星杯”记者挑战大赛,本次大赛是首次以视频新闻采访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创新了活动形式,提高了新闻创作水平。2013年10月11日,经贸系陈俊接任社长,会计系荣玲玲接任常务副社长,工程系匡真真接任文艺副社长,外语系杨冬梅接任外宣副社长,旅游管理系魏夏飞接任主编,工商管理系武富利接任书刊副主编,工商管理系曹春杰接任常务副主编,外语系胡思源接任执行副主编,本届首次创办了汉字文化节,汉字文化节包括汉服录入比赛,“思源杯”汉字拼写大赛。2014年10月10日,金融系13证券二班呼叶童接任社长,电商系13网店一班杨宇接任常务副社长,旅游管理系13旅管一班陈柳接任文艺副社长,工商系13工商一班张高文接任外宣副社长,营销系13汽营二班朱辰星接任主编,会计系13审计班高英媛接任书刊副主编,金融系13保险二班刘爽接任常务副主编,经贸系13国贸班蔡丽接任执行副主编,本届首次成立汉服队,归艺术团管理;将艺术团曲艺部更名为艺术团演艺部;本届在2015年上半年两校合并期间,工作(包括期刊、活动)暂停半年。2015年10月13日,四季风文学社正式由继续教育学院移交校团委管理,由系级社团升格为校级社团,当日,辅导老师戴林、张濮不再担任四季风文学社辅导老师。2015年10月30日,会计学院14资产评估一班李振接任地社长,会计学院14财管二班单琦芳接任常务副社长,文法系14文秘一班翟雨萌接任文艺副社长,工商学院14人资一班王琳接任外宣副社长,金融学院14金融与证券二班郭亚铭接任主编,会计学院14会电九班刘航接任副主编。本届将书刊副主编与主编合并组建新的主编,将常务副主编与执行副主编合并组建新的副主编,“八大执委”压缩为“六大执委”,各部门(艺术团、汉服队、礼仪队除外)严格控制编制不得超过3人,汉服队脱离艺术团,单独设立部门,届时,四季风文学社部门有12个变为13个。2016年3月28日,四季风文学社网络部与制作部正式合并,组建新媒体部,原制作部主任杨晨任新媒体部主任,王鑫任常务副主任,张维维任副主任;

郑板桥、王羲之、王焕之

莫道才: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处于寂寞的境地。就笔者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这三十年只有两篇文章谈论骈文,一篇是启功的《散文与骈文的区别》(《文艺学习》1957年第4期),一篇是徐迟的《散文与骈文》(《光明日报》1978年5月21日),很有意思的是,这两篇相隔二十年的文章,谈的基本上是同一个最基本的小问题,而且都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苦涩的学术悲剧。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建国后前三十年骈文研究基本上是学术禁区。骈文研究在内地受重视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肇始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使骈文研究的禁区得以突破。仅在1980年就有三篇论文发表,王运熙、胡国瑞、曹道衡三位有影响的学者相继就六朝骈文 发表文章(王运熙:《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胡国瑞:《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发展及成就》,《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曹道衡:《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文学评论丛刊》1980年第7期),以为汉魏六朝骈文正名为突破口,骈文学 研究逐步走上正轨。至今,有关骈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发表的论文约90余篇,专著6部、作品选9部。这六部专著是:姜书阁的《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于景祥的《唐代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莫道才的《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尹恭弘的《骈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钟涛的《六朝骈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九部作品选是:黄均、贝远辰、叶幼明选注的《历代骈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熊先谦的《魏晋南北朝骈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谭家健主编的《历代骈文名篇注析》(黄山书社,1988年)、许逸民选注的《古代骈文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殷海国编选的《历代骈文精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周振甫编选的《骈文精粹》(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朱洪国编选的《中国骈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莫道才主编的《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赵振铎主编的《骈文精华》(巴蜀书社,1999年)此外,一批解放前出版的骈文学著作也得以重印,如瞿兑之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学》(海南出版社,1994年)、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蒋伯谦、蒋祖怡的《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1997年)这些都显示了近二十年骈文研究与普及的繁荣。而台湾地区的骈文学研究从六十年代后也有所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张仁青的《历代骈文选详注》(台湾中华书局,1963年)《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六十年来之骈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中国骈文析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骈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丽辞探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汪菊松的《宋四六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77年)、佚名的《骈体文浅说》(台北广文书局,1980年)陈松雄的《齐梁丽辞衡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廖志强的《六朝骈文声律探微》(台北天工书局 ,1991年)、谢鸿轩的《骈文衡论》(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陈耀南的《清代骈文通义》(学生书局,?年)可以说,以张仁青为代表的学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在1996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韵文学会、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多家单位发起的全国首届骈文学术研讨会在桂林隆重举行,标志着骈文学研究全面复兴,会上成立的中国骈文学会 筹委会标志着骈文学研究由分散走向联合。这次会议影响很大,极大地推动了骈文研究的发展。在此前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和《柳州师专学报》开辟了骈文研究专栏,为骈文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园地。可以说,海峡两岸的骈文学研究已经告别寂寞走向繁荣。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不畅,笔者对台湾出版的骈文学研究著作所见不全,不便妄加评述。在近二十年来大陆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么几个问题: 骈文的形态是认识骈文的第一要义,因此,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著作和论文也比较多。最初是对骈文的一般特征的介绍,旨在还骈文的本来面目,如张会恩的《论骈文的特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和谭家健的《略谈骈文的基本特征》(《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然后逐步深入到骈文的内在形式,胡晓明的《〈文赋〉新论:骈文特征的内化与思维定势的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论骈文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蕴》(《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可作为代表。他们探讨了骈文形式的深层特点,并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进行了解读。向晁山的《论骈体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据》(《吉首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和《论骈文的审美形态》(《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则进一步探讨了骈文形式的产生原因,并上升到美学层次来分析。对骈文的具体特征的讨论则有钟涛的《骈文的隶事与声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几部骈文研究专著也对此有所讨论,如尹恭弘的《骈文》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及其美学功能”专门讨论了骈文的五个方面文体特征,即裁对、句式、隶事、敷藻、调声,并讨论了各种特征的美学功能,如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又如莫道才的《骈文通论》的第四章《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第五章《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第六章《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都是讨论骈文的形式特征和美学特征的。作者认为,骈文的结构形式具有起、铺、结的结构体制和领、衬、夹的游离构形;骈文的句式也有构造上的模式特点,如骚体句、诗体句、叠字句等;而骈文的句型则具有强烈的结构模式,如齐言单联型、齐言复联型、杂言复联型等;《骈文通论》还讨论了对仗、声韵、典事、藻饰等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讨论了骈文的均衡和谐美、音乐美、典雅美等美学特征。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及美学特征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共识,也已达到了较深的层次。通过研究讨论使我们正确看待骈文的存在价值,这是有重要意义的。韩愈的时代,骈体文的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文体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和汉代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对骈文史的研究是骈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骈文的产生、发展、兴衰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评价骈文的发展流变,是骈文学研究仍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过去对骈文的否定就是从对骈文发生、发展的不正确认识开始的。谢国荣的《略论骈文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从文化学角度看骈文的产生》(《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讨了骈文的起源和产生问题。钟涛的《骈文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汉字文化》1997年第2期)则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讨了骈文的起源。讨论骈文的形成的论文还有于景祥的《论骈文的形成与鼎盛》(《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论汉魏六朝审美意识的转变与骈文的形成、兴盛》(《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它们讨论了骈文的形成时期及其文化背景,从各个角度探讨并说明了骈文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对历代骈文的研究也已展开。各个阶段的骈文都有研究者关注,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是热点,主要论文有萧艾的《六朝骈文论略》(《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胡国瑞的《六朝骈文的艺术评价》(《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周建渝的《徐陵骈文初探》(《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樊运宽的《论庾信后期骈文的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六朝骈文与文坛风尚》(《柳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阿忠荣的《宫体作家的骈文创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周悦的《齐梁骈文的新变》(《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谭家健的《试论刘峻的骈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钟涛的《论六朝骈体书牍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试论徐陵骈文与其政治生活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它们探讨了这个时期的骈文艺术特色,并对主要骈文作家的骈文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唐宋元明清的骈文也受到青睐,论唐代骈文主要有董乃斌的《论樊南文》(《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莫道才的《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吴在庆的《樊南四六刍议》(《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郑力戎的《治乱之龟鉴、政论之典范:论陆贽的骈体奏议》(《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莫山洪的《中唐骈散相争及其美学价值》(《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论宋代骈文的有曾枣庄的《论宋代的四六文》(《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尹占华的《论苏轼的四六文》(《天府新论》1996年第6期),论明清骈文的有王凯符的《论清代骈文的复兴》(《北京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马积高的《清代骈体文的复兴与考据学》(《湖南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昝亮的《胡天游骈文试论》(《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袁枚骈文试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也有论民国初年的骈文的,如刘纳《民初文学的一个景观:骈文的兴盛》(《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可以说,对骈文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了较全面的讨论,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六朝骈文及其作家;而且这些讨论多是正面的阐释分析,而没有了过去偏执的简单化否认。这对于扭转对历代骈文的印象式错误认识是有帮助的。骈文在魏晋南北朝的衍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迟在西晋时期,比较完整的骈文已经出现.而文学性的骈文的成熟,大致在南朝的刘宋时代,其代表作是鲍照的一些作品,齐梁以还,以表现美的事物为主旨而注重形式的各类骈文逐渐成为文坛流行的文体,想梁简文帝萧纲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陈代的顾野王的《虎丘山序》,沈炯的《林屋馆记》等形制相当规整而艺术上又均有较高水准的文学性骈文皆其适例。骈文研究范围的拓展是骈文研究步向深入的体现。莫道才的《骈文史分期刍论》(《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则专门讨论了学术界模糊把握的骈文史分期问题,而莫山洪的《简论历代反骈的历史嬗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则进一步检讨了历代反骈的原因。而已出版的几部骈文学著作都十分关注骈文的发展过程,姜书阁的《骈文史论》是建国以来的一部骈文发展史,这部近四十万言的巨著对骈文的发展有详细的论述,勾绘出骈文演变的全景,其不足是唐代以后的部分稍嫌简略。于景祥的《唐宋骈文史》则是第一部骈文断代史,将唐宋两朝的骈文作了详尽的描述,然亦失之叙述方式简单。钟涛的《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内蕴》是其博士论文,她在第二章“六朝骈文形式的定型过程”也讨论了六朝骈文的发展过程。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在第三章“六朝骈文之流变”也对六朝骈文史有所梳理。莫道才的《骈文通论》在第九章、第十章专论“骈文的历史演变”,概论了骈文发展的八个阶段:发轫期、形成期、成熟期、繁盛期、变异期、衰落期、复兴期、消亡期。尹恭弘的《骈文》在第二章“历史视角:骈体文文体的演变过程”中,也从溯源、酝酿、成熟、变异、复兴等五段对骈文的发展过程作了简要的梳理。可以说,学术界对骈文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是较深入的。 纵观骈文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它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有过辉煌,有过寂寞,如今走上了正轨,正步入新的辉煌。即使这样,也应该看到,骈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骈文学研究力量还很不够。从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来看,全国研究骈文的学者仅有二十来人。不但与古代诗歌的研究队伍无法相比,也远比古文的研究者少。在这二十多位学者中,还有不少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领域,仅是偶尔涉足一下骈文研究。之所以如此,恐怕是受古文为正宗而骈文为小道的狭隘观念的影响。因此,研究者更新观念,重新认识骈文十分必要。由于研究队伍的力量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骈文研究水平的整体推进。因此,骈文学界迫切需要更多的学者的加入,以推进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研究。只有研究力量的壮大,研究水平的提高才有基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骈文学研究培养新人的工作也显得很紧迫,骈文离今天的生活很远,如果中断骈文的研究,人们对骈文的了解就更少。骈文研究呼唤青年学者的加入。其次,骈文学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有待加强。资料的缺乏也是影响骈文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骈文的选本出版不少,但骈文的研究资料尚未见出版。古代的骈文资料留存于一些大型类书、丛书当中,这些类书、丛书浩瀚淼茫,从中寻找资料很不方便,近代以来的著作多未重印,所以也不易见到。这就影响了骈文学研究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由笔者与莫山洪整理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支持项目《历代四六话》早已交稿到出版社了,却迟迟不能出版。另外,为推动骈文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整理出版一部《骈文研究资料汇编》,一部精选近五十年来研究论文的《骈文研究论文集》。一些重要的骈文理论著作和作品集,也需要出版社协助出版,如清代孙梅的《四六丛话》、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近代钱基博的《骈文通义》、孙德谦的《六朝丽指》这些重要的骈文学资料都应该尽快整理出版,以推动骈文学研究的发展。骈文学研究需要出版界的有识之士的鼎立协助,共同促进学术的进一步繁荣。其三,骈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应上一个新台阶。高水平的论文尚不多见,骈文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骈文学研究领域应该去除非学术规范的现象,提升研究论文、论著的水准。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量化的研究和实证方法的融合,在研究视角上,要注意文化史角度的发掘,避免简单的作家作品论。特别是,应该把骈文的存在放在时代的文化史演进的过程中来考察,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来观照骈文的存在,并把骈文的创作现象作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来对待,并由此解剖一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场景与方式,乃至一个时代的审美心理与文人心态、社会心态,并进而揭示出骈文存在及其风格特征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骈文的美学意义、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揭示。有了这样的开阔的视野方能在更高水平上、更深层次上认识骈文,理解它的历史及其存在的原因。骈文研究成果的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 骈文学的发展与兴衰经验教训是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问题。骈文学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丽辞》算起,已有1500年漫长的历史了。宋代以王铚《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人的四六话著作为标志,标志骈文学的初步形成。骈文学史的研究实是对骈文观念的发展演变的梳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有莫道才的《骈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语文导报》1987年第9期)、《八十年代唐代骈文研究述评》(《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吴兴华的《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钟仕伦的《骈文与王铚的〈四六话〉》(《文史杂志》1993年第3期)、莫道才的《论〈四六丛话〉的学术价值和骈文思想》(1994年第4期)、《论宋代四六话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谭家健的《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杨东甫的《骈文杂论》(《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曹虹的《清嘉道以来骈散争论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于景祥的《欧阳修对骈体和散体的科学态度》(《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莫山洪的《论萧子显对汉魏六朝骈文的评价》(《柳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民国骈文研究兴盛原因探》(《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骈文学发展史刍议》(《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从发表的论文来看,骈文学史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涉及,诸如骈文学演进的历史过程、骈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著作的骈文理论、骈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观念的内涵,等等,但仍有许多骈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尚未涉及,可发掘的课题还有许多。由于骈文学研究的深入,对骈文的否定已经破除,新编的文学史教材多数有专章专节将对骈文的肯定性描述写入其中。如马积高、黄均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和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前者在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第七章“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的第九章“唐代的赋和骈文”中就以大量篇幅描述了骈文的发展和创作情况。后者在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第六章“齐梁陈文学”的第五节“骈文与俳赋”和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的第十章“中唐后期文学”的第五节“李商隐”的第四小节“李商隐的骈文”里也有大量篇幅介绍骈文。一些断代文学史如罗宗强、郝世峰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册出版于1990年,中册出版于1994年)也以专节正面描述了初唐骈文的抒情性倾向、中唐骈文的改造。这些说明骈文研究的成果已经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并作为知识向读书界普及。这是十分可喜的。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文学史教材甚至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新编文学史著作仍对骈文的存在采取漠视的态度。

汉字文化编辑部汉字文化广义

是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汉字能够熟悉的运用和了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汉字文化是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载体,同时也是代表中国人的特殊文化,也是中国人交往之间使用的必备工具,中国汉字文化在现代也有交流的现实意义

汉字文化是中国传承最完整的文化,现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汉字,上学、工作、娱乐、出行方方面面,没有汉字就是不行。

汉字文化:广义上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补充: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废止汉字的官方使用,大韩民国仍保留使用部分汉字。但是,各国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汉字表记。狭义上是指中国的汉字历史文化。接下来做详细解释: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因此汉字是中国的符号,是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者,书写着中国灿烂的文明。

汉字文化编辑部地址

郑州汉字大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6-03-21在河南省郑州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中心二号楼一楼B09室。郑州汉字大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100MA3X82CLX7,企业法人赵群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郑州汉字大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互联网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软硬件的研究及开发;网络设备的研究及开发;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装及维修;计算机系统集成;销售:计算机、数码产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广告业务;电视制作;会议会展服务;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郑州汉字大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简介:北京汉字工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7月2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零售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等。法定代表人:冉子健成立时间:2014-07-25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11010501763613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路183号1号楼01-02层108

汉字文化编辑部职责

文字编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的广泛,不过这是对某些小出版社或编辑部来说的,而对于大的编辑部,如《读者》、《知音》,文字编辑的分工都是很详细的:有需要省稿的(对来稿而言),有的则要改稿(对于收录的稿件),有对稿件提意见的(优秀作品),最辛苦的就是收录稿件的工作,最差的就是誊稿、打稿、在comeputer上面编辑稿件排版的工作]

文字编辑通常是指用微软公司的word软件对整编文档进行编辑,包括增加、删除文字、重新排序、美化页面等。]

(一)策划,包括宏观策划、中观策划和微观策划。  宏观策划,主要是对编辑方针的决策以及根据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对编辑方针所进行的调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确定报纸的读者对象;  (2)确定报纸的内容;  (3)确定报纸的风格(是报纸内容和形式所表现的总体特色)。   中观策划,对近期或远期的报道内容和形式进行计划。报道计划的内容包括: (1)报道思想、报道规模、报道方法、报道程序等;  (2)报道的主要内容范围,即报道面定多大,包括哪些报道对象;  (3)报道重点,即主要报道中心是什么,以什么为主;  (4)报道过程,即报道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结束;  (5)发稿计划,即确定报道的选题、发稿时间、稿件形式和篇幅、发稿规模; (6)版面地位和版面形式;  (7)报道人员,即部署采编力量,设计好各个环节的人员配合与工作衔接。  3 微观策划,既是对落实报道计划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也是对各种计划外的重要报道从报道思想、采访到具体写作、版面安排等做出事前详细安排,并随着报道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作出对策。  (二)把关,包括把政策关、把事实关和把分寸关。  (三)导向,包括隐性导向和显性导向。隐性导向渗透在对新闻内容、传播形式的每一个选择中,渗透在通过编排手段和版面空间的不同组合来引导读者去作孰轻孰重的判断中。显性导向分为直接导向(组织撰写社论、评论、编者按、编后语等)和间接导向(发表来信、问答、工作讨论和以读者名义写的言论等)。  (四)整合,包括对新闻作品进行修改、加工和对修改后的新闻作品进行有机组合。

汉字文化编辑部邮箱

改邮箱地址。1、要是近期的账号要激活汉字文化重发激活邮件,现在基本都有改邮箱地址这回事。2、但是老的账号已经绑定了改不了了,那就只能去改邮箱的设置,反垃圾,垃圾邮件处理:接收,然后进入设置域名白名单,把加入。

《 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宗旨是宣传汉字汉语的科学性,婴幼儿、小学、文盲、少数民族、外国人科学汉字教育,更新普通语言学理论,努力为提高人民的素质、开发人类智慧潜能做出贡献。《汉字文化》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已产生重大影响。该刊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办,社长兼主编袁晓园,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