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政治思想史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政治思想史投稿经验分享

内容提要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 孟子异同儒家思想 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 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著作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 1、《春秋》。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2、《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3、《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4、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总之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 二、孟子学说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 “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2、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结论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存在谁对错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我在学习儒家学说时应正确对待吸收孔子与孟子二人好的方面全面的看待其学说。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阎 钢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论文服务网论儒家思想的演变2009 [4]佚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2007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政治思想史》内容简介:《中国政治思想史》初成于一九四〇年,五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中国政治思想史》采政治学的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史。本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本书是一部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幻影响的学术著作。安克思密特曾经批评说,当代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历史研究,而较少涉及历史的叙事性写作。在他看来,大致可以说,分析的历史哲学乃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写作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在1960年代左右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困难的境地。在这个意义上,怀特的工作,尤其是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引言部分思想似乎失去了批评的对象,于是,它会迅速地沦落为一种依附于经典的知识,并在考试制度的挟迫下,被简约为一些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只是作为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存在。p5 (我们都是靠记忆和背诵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而出现在学府的。这种无奈是永恒的,而且几乎套用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上,用熊秉明的诗就是“你的诞生已经诞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主要是看政治思想家的作品,真要做研究的话,最好细读伟大思想家的作品西方:如《君主论》、《政府论》《理想国》等,比较系统的有昆廷斯金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等,很多。

政治思想史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萧公权)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YWZM    书名: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作者:萧公权豆瓣评分:1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1998-3页数:892内容简介: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汪荣祖教授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犯之‘圣教’。诌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之效。”作者简介:萧公权(1897年-1981年),生于江西南安(今大余县),萧叔玉之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历任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四川、光华、台湾、华盛顿等大学教授。1948年,选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后去台湾,寻又赴美,长期从事研究、教学。1981年11月4日卒于美国。萧公权先生治政治学,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康有为思想研究》、《政治多元论》、《宪政与民主》、《中国乡村》、《翁同龢与戊戌维新》等。卒后,全部著作由汪荣祖教授编为九卷本的《萧公权全集》。此人乃近百年来于文化变局中立定脚根、深入西方学术的领城,然后心平气和地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衷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二家之言的中国人文学者。

内容提要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 孟子异同儒家思想 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 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著作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 1、《春秋》。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2、《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3、《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4、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总之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 二、孟子学说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 “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2、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结论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存在谁对错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我在学习儒家学说时应正确对待吸收孔子与孟子二人好的方面全面的看待其学说。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阎 钢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论文服务网论儒家思想的演变2009 [4]佚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2007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主要是看政治思想家的作品,真要做研究的话,最好细读伟大思想家的作品西方:如《君主论》、《政府论》《理想国》等,比较系统的有昆廷斯金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等,很多。

政治思想史杂志投稿经验分享会

国家机关应特别好方法和服务范围返回法国法二胡回复都是防不胜防物权法话不多废话撒服务部分业务好地方官方有电饭锅还不错v电源身份回复关于hbv的分管范围还不不服输的防辐射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主要是看政治思想家的作品,真要做研究的话,最好细读伟大思想家的作品西方:如《君主论》、《政府论》《理想国》等,比较系统的有昆廷斯金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等,很多。

内容提要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 孟子异同儒家思想 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 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著作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 1、《春秋》。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2、《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3、《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4、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总之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 二、孟子学说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 “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2、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结论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存在谁对错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我在学习儒家学说时应正确对待吸收孔子与孟子二人好的方面全面的看待其学说。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阎 钢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论文服务网论儒家思想的演变2009 [4]佚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2007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思想政治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也是权威啊,cssci!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还要高度重视人自身的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能重视职工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重视以疏导的方式教育引导职工、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的却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对企业管理和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当前,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婚姻家庭问题也对职工造成了直接的心理影响,部分企业职工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因此,如何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工作成为企业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职工产生心理亚健康因素的成因 在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管理者、普通职工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产生心理亚健康大致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原因。随着企业内部实行减员增效、机制创新等改革的冲击,每个职工面临的压力巨大,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加之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待内部改革,有些职工既盼又怕;利益分配上,他们既厌恶“大锅饭”,又怕打碎“大锅饭”承担风险;劳动用工方面,他们既想参与竞争,又怕被淘汰;就业上,他们既满足于国企工作的稳定优越性,又向往其它企业的高收入和高福利。 (二)工作原因。许多企业工作环境受限,时间紧、任务重,职工时常感到工作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正常休息和娱乐,年青的职工找对象都很困难。一些职工因为晋升名额受限制,晋升机会不多,感觉不到升迁的希望。一些职工反复与会议、文件、报表、材料、新软件等打交道,单调乏味,尤其是工作多年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面临子女就业等家庭压力,一见没完没了的报表就感身心疲惫,产生一种本能的累积厌倦。当矛盾、郁闷、紧张、不满等负性情绪长时间积累却没有得到正常的通道抒发时,很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家庭原因。由于职工不同的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形成了职工不同的个性。还有部分职工由于与伴侣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夫妻之间往往因不理解而感情淡化导致感情破裂。在一个企业中,一个家人分散在三四处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有的因为无法分担家庭事务,如照顾小孩、老人等而导致矛盾激发,家庭的种种困扰使职工精神恍惚没有心思工作。 产生这些心理原因是由破坏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一种是超出个体适应能力极限的过度压力,多数与竞争因素相关;另一种是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引起的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多数与职级静止和公平因素相关。 二、关注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和谐的企业需要职工的和谐心理作为精神支撑,唯有人的心理真正和谐,才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回报企业,推动社会和谐。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普遍感到工作不顺心、没有幸福感,对未来顾虑重重,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和谐的基础和氛围可谈。在现实生活中,职工产生心理问题时,大多闷在心里,碍于面子,不善于求助组织,不主动找同事、朋友、家人诉说,易使亚健康心理日益加重,造成严重后果。职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同时也影响部门的工作和队伍建设。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积极关注和化解,及时发现职工的心理问题,并且给予适当辅导,这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个人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 三、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事实上,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心态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把握思想脉搏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治心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实践证明,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分析职工思想脉搏,能够发现各种矛盾和倾向性问题,进而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从而有效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分析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一是在工作中观察,看其是积极主动地工作还是被动应付,是违章违纪还是规矩做事;二是在谈心中揣摩,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知足常乐、心存感激,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还是心直口快、实话实说;三是在接触中了解,通过跟班劳动、家庭走访和面对面地接触,摸清情况,重点要摸清了解职工对上级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思想反映,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反响和看法;了解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对单位生产经营形势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了解职工对党的建设、党群关系和党员干部党风党纪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了解职工对本职工作的情绪和态度,对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等自身价值实现状况的评价和需求;了解职工对单位民生建设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对工作生活环境的基本评价和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了解困难人员生活的基本状况和期盼;了解职工的基本价值取向,精神文化追求,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思想认识问题及原因等,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摸好实情,打好基础。   四、真情帮扶,大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职工的问题困难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的,还是思想和心理上的,只要出现和存在,就需要我们主动靠上去,真情帮扶。只有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各种困难,才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才会赢得理解和认同。   从现实情况来看,广大职工的需求和困难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尊重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当然也有极少数职工存在着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因此,要着力从源头上找出症结,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稳定。要实施“情感凝聚”工程,尊重每一位职工,在乎他们的心情、感受和情绪;要建立职工档案;要定期到职工家中走访,做到职工有病探望到,家有困难帮助到,节日期间走访到,红白事祝贺慰问到。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职工对集体的热爱,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融洽。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关心职工的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把职工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让职工不仅收入提高,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让职工真正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活着。   五、丰富载体,精心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依靠生动有力的说服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通过发动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科学、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以主题活动开发心田,提高心智,以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焕发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斗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让职工受到教育、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增强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促进企业形成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开展“学比创”活动, 组织开展“学身边事例、学身边典型”,引导职工群众立足本职,比工作,看是否有新进步;比作风,看是否有新变化;比素质,看是否有新提高;比贡献,看是否有新成绩,使职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二是结合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通过巡回宣讲、组织恳谈会等方式,突出抓好职工群众形势任务教育、敬业乐业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三是定期开展篮排球、乒乓球、棋牌类等文体比赛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职工“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亲情理念,构建团结、友爱、温馨的家文化,使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面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离不开感情的投入和心里的疏导。高度重视企业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人文关怀,关心每一个职工,服务每一个职工,为他们做到缓解压力,舒畅心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留人留心”,对企业的长远利益有着巨大的推进和巩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导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打牢思想道德建设这个基础。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政治思想史投稿经验

中国的政治不像外国的,政治家只是专研本国的国情和建设,不关心外国的政治思想,以为他们极端落后于社会主义,倒像是清代以前的中国至于大学生,就更学不到除了马克思和毛邓三之外的政治思想了要看政治大观,必须研究马克思,除了马克思,西方的很多人物,都很厉害,只是我们不知道,没人介绍给我们罢了。图书馆有专业的可以供高级学者研究的各类高深的政治学,可以一看但是作为学生,恐怕只有背诵十七大报告,看看马克思就不错了

中国政治思想史》内容简介:《中国政治思想史》初成于一九四〇年,五年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中国政治思想史》采政治学的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史。本书旨在网罗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品,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文化学术成果提供读本。本书是一部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幻影响的学术著作。安克思密特曾经批评说,当代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历史研究,而较少涉及历史的叙事性写作。在他看来,大致可以说,分析的历史哲学乃是关于历史研究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则是关于历史写作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在1960年代左右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困难的境地。在这个意义上,怀特的工作,尤其是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引言部分思想似乎失去了批评的对象,于是,它会迅速地沦落为一种依附于经典的知识,并在考试制度的挟迫下,被简约为一些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只是作为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存在。p5 (我们都是靠记忆和背诵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而出现在学府的。这种无奈是永恒的,而且几乎套用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上,用熊秉明的诗就是“你的诞生已经诞

学习这门课后,我觉得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富有斗争气息,而中国人则非常含蓄,讲求内心的强大,反对匹夫之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