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理学科小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地理学科小论文3000字

关于非洲的!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你好,就你提到初一学生学些地理研究性论文,我个人认为没有这个不要,如果你是学生的话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和培养自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爱好!!!

可以写气温观测类的,简单易操作

地理科学概论论文3000字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她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与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5]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前者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与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后者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气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7]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学及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学专注于地理学中的地球科学。其目标为了解大自然的岩石圈、水文圈、大气圈、土壤圈(pedosphere)及生物圈(全球植物相及动物相模式)。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自然地理学可以分类为以下粗略的范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塑造人类与众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过程。她包含社会科学的成分如人类、政治、文化、社会及经济层面。虽然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地球的实质地貌(见自然地理学),但是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均在实质地貌上发生,所以实际上不提及实质地貌去讨论人文地理学并不可能,而环境地理学正好出现用作两者的桥梁。人文地理学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畴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从空间层面描述了人类与凡自然世界的关系。环境地理学除了需要对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有认识外,亦需要对人类社会用作概念化环境的方法有所认知。环境地理学出现作为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的桥梁的原因为以上两个学科的日益专门化。此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全球化及科技发展(technological change)而有所改变,要去理解这个一个正在改变及动态的关系便需要一个新的方法。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例子有灾害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及生态政治学(political ecology)。地理资讯学(Geomatics)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在1950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现。地理资讯学包含利用地图学及测绘学所使用的传统空间技术及电脑应用。地理资讯学与其他利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及遥感方法的学科一起成为一门普遍的科目。地理资讯学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门的复兴,此现象特别在1950年代经历地理部门衰退的北美洲更为显著。地理资讯学包含了大范围的学科包括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义个别地区包含人类及自然因素的独特性或特色。区域地理学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其包括了适合的的方法把空界分界成为区域。区域地理学亦被认为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必然方式(类似计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详细参见地理学历史。

关于非洲的!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地震小论文3000字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不畏不惧;英雄就是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雄就是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勇于向命运挑战。在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位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年仅9岁。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有一个同学压在林浩背上,林浩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他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小林浩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林浩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林浩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是什么让年仅九岁的林浩不畏生命危险再次冲进倒塌的房屋里?是责任心,是那一句“我是班长”。是小林浩心中的信念。他是班长,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去救、去帮助同学们。这种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读后感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不畏不惧;英雄就是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雄就是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勇于向命运挑战。在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位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年仅9岁。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有一个同学压在林浩背上,林浩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他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小林浩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林浩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林浩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是什么让年仅九岁的林浩不畏生命危险再次冲进倒塌的房屋里?是责任心,是那一句“我是班长”。是小林浩心中的信念。他是班长,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去救、去帮助同学们。这种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同样,童世强也是一位在12大地震中的小英雄。童世强今年14岁,是甘肃省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少先队的中队长。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童世强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当时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课文,突然感觉整个房子在晃动,吊灯摇来摇去,门窗哗哗作响。同学们吓坏了,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大声说:“地震了,快跑!”看着教室不停地摇晃、裂缝、倾斜,每个人都惊恐异常,纷纷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童世强也在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当他还惊魂未定的时候,一阵哭声将他的目光拉回了摇摇欲坠的教室。那是学前班的孩子们惊恐的哭喊声。地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活动室里睡午觉,一瞬间,就被大地猛烈的抖动吓着了。所有的孩子都吓得大哭起来。在危难面前,这群只有六七岁大的小孩子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吓得呆立在原地。当时北墙摇摇晃晃好像马上就要倒了,而墙根下还站着十几个小孩子。童世强立刻冲过去帮老师转移孩子。北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但童世强没有顾上这些,他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底下,抱起一个小孩就往院子中间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从北墙到院子中间这短短的一点距离,童世强仿佛冲刺一般拼尽全力。童世强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是个14岁的孩子,身上的力气早已用尽,可他还是在坚持, 7个孩童被他抱出。童世强只想把小弟弟、小妹妹们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当他刚刚把最后一个小孩子抱出来的时候,北墙轰然倒塌,溅起的灰尘蒙了童世强一身。而此时,童世强已经全身脱力,连站都站不稳了。也许,是在危机关头忘我的境界让童世强毫不迟疑的冲了进去。有些同学叫他小英雄,他还不愿意!开玩笑地说:“你再叫我小英雄我揍你!” 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们的那刻善良的心,融化了人世间的冰。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去敬佩吗?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相信,你听了我讲的故事,一定会为之心动。让我们一起学习英雄少年、作新时代学生吧。

c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不畏不惧;英雄就是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雄就是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勇于向命运挑战。在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位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年仅9岁。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有一个同学压在林浩背上,林浩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他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小林浩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林浩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林浩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是什么让年仅九岁的林浩不畏生命危险再次冲进倒塌的房屋里?是责任心,是那一句“我是班长”。是小林浩心中的信念。他是班长,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去救、去帮助同学们。这种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读后感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不畏不惧;英雄就是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雄就是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勇于向命运挑战。在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位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年仅9岁。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有一个同学压在林浩背上,林浩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他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小林浩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林浩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林浩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是什么让年仅九岁的林浩不畏生命危险再次冲进倒塌的房屋里?是责任心,是那一句“我是班长”。是小林浩心中的信念。他是班长,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去救、去帮助同学们。这种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同样,童世强也是一位在12大地震中的小英雄。童世强今年14岁,是甘肃省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少先队的中队长。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童世强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当时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课文,突然感觉整个房子在晃动,吊灯摇来摇去,门窗哗哗作响。同学们吓坏了,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大声说:“地震了,快跑!”看着教室不停地摇晃、裂缝、倾斜,每个人都惊恐异常,纷纷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童世强也在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当他还惊魂未定的时候,一阵哭声将他的目光拉回了摇摇欲坠的教室。那是学前班的孩子们惊恐的哭喊声。地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活动室里睡午觉,一瞬间,就被大地猛烈的抖动吓着了。所有的孩子都吓得大哭起来。在危难面前,这群只有六七岁大的小孩子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吓得呆立在原地。当时北墙摇摇晃晃好像马上就要倒了,而墙根下还站着十几个小孩子。童世强立刻冲过去帮老师转移孩子。北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但童世强没有顾上这些,他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底下,抱起一个小孩就往院子中间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从北墙到院子中间这短短的一点距离,童世强仿佛冲刺一般拼尽全力。童世强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是个14岁的孩子,身上的力气早已用尽,可他还是在坚持, 7个孩童被他抱出。童世强只想把小弟弟、小妹妹们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当他刚刚把最后一个小孩子抱出来的时候,北墙轰然倒塌,溅起的灰尘蒙了童世强一身。而此时,童世强已经全身脱力,连站都站不稳了。也许,是在危机关头忘我的境界让童世强毫不迟疑的冲了进去。有些同学叫他小英雄,他还不愿意!开玩笑地说:“你再叫我小英雄我揍你!” 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们的那刻善良的心,融化了人世间的冰。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去敬佩吗?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读后感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困难面前坦然面对,不畏不惧;英雄就是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雄就是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勇于向命运挑战。在震撼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位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年仅9岁。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有一个同学压在林浩背上,林浩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林浩就告诉她,不要哭,他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小林浩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林浩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林浩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是什么让年仅九岁的林浩不畏生命危险再次冲进倒塌的房屋里?是责任心,是那一句“我是班长”。是小林浩心中的信念。他是班长,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去救、去帮助同学们。这种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同样,童世强也是一位在12大地震中的小英雄。童世强今年14岁,是甘肃省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少先队的中队长。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童世强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当时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课文,突然感觉整个房子在晃动,吊灯摇来摇去,门窗哗哗作响。同学们吓坏了,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大声说:“地震了,快跑!”看着教室不停地摇晃、裂缝、倾斜,每个人都惊恐异常,纷纷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童世强也在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当他还惊魂未定的时候,一阵哭声将他的目光拉回了摇摇欲坠的教室。那是学前班的孩子们惊恐的哭喊声。地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活动室里睡午觉,一瞬间,就被大地猛烈的抖动吓着了。所有的孩子都吓得大哭起来。在危难面前,这群只有六七岁大的小孩子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吓得呆立在原地。当时北墙摇摇晃晃好像马上就要倒了,而墙根下还站着十几个小孩子。童世强立刻冲过去帮老师转移孩子。北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但童世强没有顾上这些,他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底下,抱起一个小孩就往院子中间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从北墙到院子中间这短短的一点距离,童世强仿佛冲刺一般拼尽全力。童世强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是个14岁的孩子,身上的力气早已用尽,可他还是在坚持, 7个孩童被他抱出。童世强只想把小弟弟、小妹妹们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当他刚刚把最后一个小孩子抱出来的时候,北墙轰然倒塌,溅起的灰尘蒙了童世强一身。而此时,童世强已经全身脱力,连站都站不稳了。也许,是在危机关头忘我的境界让童世强毫不迟疑的冲了进去。有些同学叫他小英雄,他还不愿意!开玩笑地说:“你再叫我小英雄我揍你!” 抗震救灾的小英雄们的那刻善良的心,融化了人世间的冰。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去敬佩吗?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相信,你听了我讲的故事,一定会为之心动。让我们一起学习英雄少年、作新时代学生吧。

龙岩乡土地理小论文3000字

先找到自己乡土那的地理特点,再找出证明的东东,最后发表自己的言论就OK啦!~

地理位置(经纬度、省份、城市、热度带(温亚热热带))、特产、经济、自然风光、交通(什么以水运为主啦,以公路为主啦,云云)。历史,再发挥点文采。注意,一定要写提纲,切忌整片copy。

关于非洲的!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0�2�0�2�0�2�0�2�0�2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地处闽、粤、赣边区,东与泉州、漳州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邻广东省梅州市,北接三明市。 龙岩东西长约192公里,南北宽约182公里,总面积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市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东高西低状,平均海拨460米,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 龙岩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2019毫米,年日照时数1442小时~1693小时,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0�2

地理论文3000字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

你好,就你提到初一学生学些地理研究性论文,我个人认为没有这个不要,如果你是学生的话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和培养自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爱好!!!

黄河治理方略 摘要: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关键词: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1 引言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在历朝历代,治黄方略如何制订均是我国安民的决策课题。倍受后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黄成功事例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改进了共工和鲧“ 围堵障水”的作法,采用“疏川导滞”之策,平息了水患。这一传说,实际上是对先民治河的总结[1]。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鲧、禹之后较早提出创见并且见于正史记载的重要治黄方略。贾让当时面对的黄河下游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悬河”,堤防宽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乱,所以他最不主张的下策是筑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认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一策。”中策主张开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他选定行河路线较优的线路,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修渠筑堤,并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取得了无重大改道变迁的成就,一直倍受后人赞赏。但是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大量的泥沙淤积,至少隋唐五代出现了泛滥决口,更不可能有“千年无恙”的史实。值得借鉴的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与实践。他主张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统,如用缕堤束水攻沙,用遥堤约束洪水泛滥,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为防御大洪水,又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并且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两个转折,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仍继续淤高,泥沙灾害日益积累,以致于1855年发生了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剧变。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多少前辈的治河实践,一直未能改变黄河这条泥龙恣意游荡的脾气。史书上清晰出现着2600多年里黄河泛滥1500次、改道26次的记载。下游决口泛滥范围,北抵津沽,南达江淮,纵横25万km2。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而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加,母亲河的忧患仍在。由于冲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减,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行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滩面漫水机遇已与1855年铜瓦厢决口前的情况接近,河道已趋于预警高度,悬河形势极为严峻;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却又生发出季节性断流的灾患,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2,3],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亟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就黄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见。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该地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东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阴山,南抵秦岭,共有64万km2,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100~300m,这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厚、黄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区。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左传》引用周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黄河已是相当浑浊,因为黄河沙多的自然现象应该比这句周诗要早得多。她所流经的中游地区,特别是现代界定的严重水土流失区中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即是自然条件极为严酷、水蚀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可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为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该诗生动地描绘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后山洪暴发时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的自然景观。再如《禹贡》中所称:“禹别九洲, 随山浚川”,表明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已十分严重,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日益严重,人们才会产生“随山浚川”(亦即随着山去导滞,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设想。原始的或常规的生产方式很难保证植物生长有良好的立地条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具有一定覆盖度的植被状况[5]。无论如何,对古代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状况的估计一定要考虑自然气候的制约影响。《诗经·大雅·云汉》描述了周宣王时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NFDA4�如焚”。也就是说大地旱得好象起火燃烧,山川干枯。显然如此干旱的气候之下,很难存在良好的植被。我们认为,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必须跳出传统框框,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工程、淤泥坝系及必要的挡土墙,变沟壑为平地;也包括人工定向爆破等措施,使一座座高耸的峁峁梁梁填充沟壑,变坡地为相对平原。同时,辅以必要的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把经多年治理如今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20%、而入黄泥沙却占总入黄沙量80%左右的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6]。在这种失去了侵蚀地理环境的“平原”之上,水土流失被遏制,该地貌类型区入黄泥沙可减少70~80%(实际上入黄泥沙不可能也不需要减少100%,否则将会使下游河道遭受较强的冲刷,特别是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带来很大麻烦)。 只有从最基本的流域单元入手,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才是黄河治本之策,而且这决非很久之后才可能实现的事情,只要立即动手,分步实施,10多年足矣。在这些具备涵养水源条件的人造“黄土平原”上,再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不远的将来就不难实现“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向西部战略转移,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这也是十分必要的。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总之,如此调水对黄河防洪减淤乃至整个黄河治理都能产生巨大效益,同时对改善黄河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泥沙填海造陆,不断扩大河口三角洲国土面积,并有利于当地海上石油变为陆地开采,其意义甚为深远。 为弥补汉江下游枯水期用水,可修建引江济汉工程,即从荆江沙市附近自高而下向汉江下游开渠调水,为节省渠道长度,并便于调蓄,引江济汉工程可经过长湖。初步选在沙洋镇以下作为入汉江江口,入江口位于规划梯级之一的兴隆枢纽上游,以便于调节。荆江年均径流量大且较稳定,汛期长达半年之久,故引水补汉是有保证的,同时洪水期还可减轻荆江防洪压力。4 结语 治理黄河方略必须针对“水少沙多”这一症结进行科学制订。为使黄土高原地区入黄沙量大大减少,应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这一治本之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为缓解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应从汉江、淮河上游调水入黄,冲沙减淤,改善生态环境,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供水作用,并通过黄河以南构成的“串联水库”的调度,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扩大黄河下游河道过洪断面,同时将小浪底水库乘机所排泥沙输送入海,提高该水库的综合效益。 本文提出的治黄方略,不仅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治理对策,而且还把临近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防洪与用水问题等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调配。参考文献[1]谢鉴衡,赵文林。黄河泥沙问题的历史和现状。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2]张俊华,张红武,陈书奎等。黄河下游断流影响、原因及对策。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3]姚文艺,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河道断流初探。水科学进展,1999,(2)[4]谢家泽。关于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谢家泽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5]张红武。黄河问题的对策。科学时报,[6]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根治黄河不是梦幻。科技日报, [7]张红武,江恩惠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律。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8]赵业安,潘贤娣等。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及基本规律。见:黄河水利研究所科学研究论文集。(第一集,泥沙·水土保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9]赵业安,潘贤娣。泥沙研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泥沙。赵文林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10]张俊华,张红武。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及下游减淤作用研究。见: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进展。邵维文主编。北京: 海洋出版社,

自己写的怎么可能轻易给别人用嘛,建议还是好好查阅资料,动手去写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