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

发布时间: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

两个都很有难度的!

肯定是SCI检索的难,尤其是影响因子很好的SCI期刊,难度很大,审稿也慢,经常一审就1年多。EI难度要看你是投JA检索的EI,还是CA检索的EI,两者差别很大的。JA检索的EI中,如果投水刊还是比较好中的,CA检索的EI难度也不大,不过这两个都要求你论文必须翻译成英文,对于英语不好的朋友来说,可能比较麻烦。当然如果你第一次发SCI和EI,建议你先发EI,并且发CA检索的EI,练练手。CA检索的EI也叫会议EI,如果还不懂,建议你百度搜:EI学术会议中心,里面有很多关于EI会议的知识和相关学习资料。

每篇稿件150元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季刊)。创刊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刊载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四大检索机构转载率居国内高校前列,并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

论文发表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论文编写格式论文的编排应遵照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要求。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另请在稿件首页脚注处写明论文所属课题或基金项目类型及其批准号,在稿件的最后写明各位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出生地、性别、技术职称、学位或学历、研究方向)及等信息。题名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要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题名,避免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英文题名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用小写(专有名词和缩略词除外)。摘要应遵照GB 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的要求,中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200-300字)。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不应引用文中层次标题、图题、表题和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必要时可适当加长英文摘要的篇幅,也采用第三人称表述。必须包括英文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全大写;名不必缩写)、工作单位(英文,其后加“China”字样)、英文摘要(要求用词准确,符合英语习惯,语句简练。介绍作者工作,用过去时态;描述作者结论,用一般现在时态)、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关键词应遵照GB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 —— 叙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产品、重要资料名称等自由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关键词选用3-8个。 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对每篇论文编印中图分类号(1-3个)。文中各章节层次应遵照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字分三级编号;一律左顶格排版,后空一个字再接排标题。一级层次形如“1,2,3,…”,二级层次如“1,2,…”,三级层次如“1,2,…”排序。引言编号为“0”;较短时,可省去编号和“引言”二字。应严格执行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规定的名称、符号和书写规则。应注意外文字母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上下角标的表示。量符号(除pH外)一律用斜体,计量单位用正体。结论是文章的主要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结论中不应写入存在问题、讨论、建议和展望等;如果一定要写,可将此节标题题改为“结语”。汉字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GF 1001-2001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等,采用规范字。除特殊需要外,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注意《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早已被明令废止,不要再使用。按照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的使用,执行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参考文献只列出已经公开出版,且在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文献;近5年的文献应占50%以上。应遵照GB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CAJ-CD B/T—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1)期 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 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 文 集:[序号]作者题名[A] 编者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P]公告日期(6)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EB/OL]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西文作者姓在前,全大写;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引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时,请在中文下方同时列出英译文。论文用Word 2000以上版本编排。两栏排,每篇文章不要超过3个版面。插图的高度不超过版心的高度。宽度保持在小图不超过8 cm,大图不超过16 cm。请注明图序和中、英文图题。建议采用国际通行的三线表。每个表格上方要有表序和中、英文表题,居中。图、表中文字要用六号书宋。 具体编排格式,参见《通信学报》模版(可直接套用摸版替换和填写论文内容)。

论文发表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不是核心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辽宁省一级期刊。主要报道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开设重要论文专题如:院士论文、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报道、博士后研究成果报道、研究快讯等。为扩大学术交流范围,从2000年起,主要面向校内作者,也收录大连理工大学海内外校友的稿件(要求:博士以上国家级基金产出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EI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投稿经验要求多少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大连理工大学网刊投稿要求多少

第十三条 课程要求 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学术活动)并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考试、考查,成绩合格后取得规定的学分。 第十四条 学术水平 学位申请人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一)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三)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 在本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十五条发表论文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前,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而且:(一) 博士学位申请人必须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我校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二)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大连理工大学。(三)我校根据学科门类分为以下三类:1) 理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2)工科类学科各专业的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为SCI或EI收录的外文期刊论文;3)人文、经管、建筑类学科各专业必须在本学科指定的核心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二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外文期刊或外文会议论文。(四)各门类学科的博士学位申请人在本学科指定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一流期刊(由各分学位委员会指定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和学位办备案)上发表一篇文章等同于本学科发表论文要求。(五)在我校主办的同一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只以该期刊一篇论文计。(六)各院系可以根据本院系的情况制订高于本细则的标准。各个院系制订的标准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备案,具体实施由各个院系审查、学位办复核。 第十六条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一) 学位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有理论意义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实践价值。 (二) 对学位论文所述及的各个问题反映出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三) 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并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本学科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四) 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论文内容和书写格式的具体要求, 参见附件3。 各院、系可参考上述要求,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提出本学科、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学术标准。第十七条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通过预答辩后方可印送有关单位同行专家评阅和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博士生要在预答辩前向所在学科点点长提交如下材料申请预答辩:①打印的学位论文初稿②《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③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件。(二)各学科点点长根据博士生提交的材料拟订预答辩小组名单,预答辩小组至少由三名本领域的专家组成(不含指导教师),其中至少两人为博士生导师。博士生把论文初稿在预答辩前一周送交预答辩小组的老师进行评阅。(三)预答辩小组老师对学位论文初稿进行审阅,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以及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及创新点摘要等做出评价,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记录在《博士学位论文初稿评审表》中。(四)博士生预答辩通过后应根据预答辩小组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修改稿经预答辩小组组长和学科点点长确认后到研究生院申请送校外专家评审。第十八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 (一)博士生根据预答辩小组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再将学位论文和创新点摘要(编号逐条简述)、《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件、《导师提议明审评阅人名单(不少于六人,一个单位不多于两人)》交各院系的研究生教学秘书,由研究生教学秘书整理后交各学科点点长;(二)学科点点长可以根据情况对导师提议的明审专家名单进行调整和补充,提出三位明审专家;(三)研究生教学秘书将上述材料一并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审批,学位办公室可根据情况对学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调整,确定三位明审专家,并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两位盲审专家。(四)五份学位论文评阅书(以下简称评阅书)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直接寄给评审专家,评阅时间约为四十个工作日,评阅书寄回学位办登记,并由学位办及时把回收的评阅意见反馈给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五份评阅书需全部收回,如不够份数要及时补寄。 第十九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规定,结合培养计划对答辩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学位办主任根据五份评阅书的评阅意见做出是否同意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决定。(一)五份评阅书的评阅意见全部为同意答辩的可以申请答辩;(二)如果评阅意见为修改后答辩,则研究生需根据评阅意见认真修改,然后由相关学科点组织专家对修改后的论文进行评估和认定, 给出书面意见以及是否同意答辩的决定;(三)如果有一份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再审,则研究生需根据评阅意见认真修改后送原评审专家再审。再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再审后仍为否定意见的,博士生要在收到意见后的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对博士论文进行认真修改,重新预答辩和送审;(四)如果两份以上的评阅意见为否定,则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需在收到意见后的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 重新申请预答辩和送审。(五)如果研究生和导师认为外审的否定意见属于学术观点之争,可以提出复议申请。校学位委员会将组成由相近学科点点长为组长的复议小组,由复议小组就是否是学术观点之争给出书面意见。如果复议小组认为是学术观点之争,则需再进行送审,送审原则是:有一份否定意见需再送两份论文外审。 如果复议小组认为不是学术观点之争,则需按第十九条(三),(四)条款执行。(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接受学位申请或取消申请学位资格: 未达到本细则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规定者; 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行为者。 第二十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七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应占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应包括两名非本院、系与博士论文课题相近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导师,必须有申请人所在院、系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以及预答辩小组的成员,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博士生导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 (二)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后,由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提议,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五至七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学位办主任审核签字,获准答辩。(三)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相当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协助组织答辩事宜。 (四)博士学位申请人须在答辩前五天把学位论文送交每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预先审阅。(五)博士学位申请人须在答辩前以公开方式将答辩题目、时间、地点等答辩信息提前公告。(六)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按答辩程序(参见附件4)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论文的水平(包括评阅人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和对学位论文创新点评价)和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博士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院系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应有记录。 (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申请人的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且申请人又尚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的,可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一次。若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后仍不合格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第二十一条 内部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如果论文涉及国防、军事或国家机密,或由于技术秘密等原因,需要进行内部答辩的博士生,须填写学位论文内部答辩申请表报研究生院审批,按《大连理工大学关于涉密研究生保密管理办法》执行。 对进行内部答辩的论文,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共同协商提出五名专家,匿名评阅,评阅意见密封返回研究生院学位办。五名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一致通过,则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内部答辩;若有一份否定意见,则本次申请无效,重新修改论文,半年后再次向研究生院提出评阅申请。第二十二条 如果博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发表论文要求,但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以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博士生毕业两年内,满足上述发表论文要求后,由本人提出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再审议其学位。博士生毕业两年后仍未达到授予博士学位所要求的发表论文要求的,校学位委员会原则上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第二十三条 对于在校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没有通过授予博士学位的申请者,校学位委员会可以在当次学位会以后的一年内再受理一次其学位申请,但是需重新进行预答辩、外审和答辩。如果第二次在校学位委员会上仍然没有通过,校学位委员会将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