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科技导论期刊排名榜

发布时间:

科技导论期刊排名榜

姚远著作丰富,独著、合著、主编或副主编著作共计 29 部。个人专著《陕西科技史人物传略》 (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1)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西安科技文明》 ( 西安出版社, 2002) ;合作著作《汉代长安辞典》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明清西安辞典》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陕西古代科学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汉唐气象》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陕西一百个著名人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主编著作《从古铜车马到现代科学技术》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 ;《科技学术期刊撰稿指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第 1 版, 1989 年第 2 版 ) ;《实用科技写作教程》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西北大学学人谱》 (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1 版, 1997 年第 2 版 ) ;《陕西科技新秀》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合作译著《今日英语词汇》 (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第 1 版, 1991 年再版 ) 。代表著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对清末和民国间的 2 100 余种科技期刊特别是 500 余种大学科技期刊作了历史性论证,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与我国台湾合办的《中国科学史通讯》发表书评誉其为填补空白之作和开辟了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光明日报》 ( 1999-06-04 ) 、《科学时报》 ( 1999-05-19 ) 、《中国教育报》 ( 1999-06-06 ) 以及《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报刊月报》等报刊发表了 17 篇书评,称其“首次将区域研究方法引入新闻史研究,开辟了新闻史研究的新方向”。

《自然》 Nature

科技导论期刊排名榜官网

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用户体验分析领域,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艺术与科技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富于创新意识与前瞻眼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从事产品或系统原型的创意分析、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大数据分析、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可用性测试、项目运营与管理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课程:艺术与科技导论、数据科学基础、视听艺术传播、体验创意分析、创意思维导图、创意色彩学、体验数据分析方法、Axure RP艺术仿真、虚拟现实与互动设计、体验心理学、可用性工程、用户体验项目管理与运营等。

林业部国际合作司中国林科院 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文献选编 1998 张守攻 森林可持续经营导论 2001 蒋有绪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2001(4) 邵青还 第二次林业革命-"接近自然的林业" 1991(4) 陈鑫峰王剑波 生态旅游与森林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实践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世界林业研究2001(4) 李吉跃 新世纪的城市林业:回顾与晨望 2001(8) 盛炜彤 恒备林及其育林体系 2001(6) 学位论文 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 2006 学位论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黑龙江省社会林业研究 2005 期刊论文 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对绥化市提升林业战略地位、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思考 - 林业经济2002(9) 学位论文 云南省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 学位论文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模式研究 2003 期刊论文 加速发展林业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 -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1) 期刊论文 发展立体林业繁荣山区经济 - 贵州农业科学2001,29(3) 会议论文 农用林业的概念、发展与研究 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1990 期刊论文 林业标准化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机理分析 -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 期刊论文 发展林业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引用文献的特定规则第一,只列出已发表的有影响的参考文献。尽量不要引用未发表的数据、摘要、论文或其他间接材料。如果实在需要引用这类材料,可以用括弧标注出来,或像一些期刊允许的那样在正文中用脚注标注出来。已被接收、将要发表的论文可以引用。但要在将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名后注明“InPress”或“Forthcoming”(即将出版)。其次,在投稿前要对照所引用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在投稿被接受后,也最好对校样再做检查。有经验的图书管理员知道。论文里出现错误最多的部分就是参考文献。还要记住的是,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中,也要确信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都确实在正文中被引用到。参考文献的格式各种期刊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格式上有很大不同。有人查阅了52种科技期刊,发现这些期刊使用了33种不同的参考文献格式(MO'Connor,BMJ1:31,1978)。有些期刊会给出所引用文献的全名。有些则不会;有些期刊要求论文给出所引用文献的页码范围,有些则只要求给出所引用文献的首页页码。聪明的作者会搜集好所引用文献的所有相关条目,这样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就具备所有必要的信息。要对已有的信息做删减和编辑是很容易的。但要重新搜索二十多篇甚至更多的论文,用来将参考文献的题名和页码补齐,却非常费劲。即使知道欲投稿期刊通常采用精简的参考文献格式(比如,不给出题名),最好还是为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做完备的记录。这种做法可取是因为以下原因。(1)当前选定的投稿期刊可能会拒绝录用该投稿,到时可能将论文做修改,另投其他期刊(这家期刊的要求同以前的投稿期刊的要求很可能不同);(2)很有可能在以后撰写科技论文、评论性论文或者书籍的时候会再用到这些参考文献。而很多类型的写作经常要求给出所引用文献的完整条目。在向一家期刊投稿前,最好对照该期刊的《作者须知》来检查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如果投稿中参考文献格式与期刊要求的格式有很大出人,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有可能认为这份投稿是被其他的期刊拒稿后才转投过来的。也可能认为论文作者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尽管有很多种参考文献引用格式,大多数期刊还是使用三种常用格式中的一种。这三种常用格式是:“著者姓名-出版年”(nameandyear)格式,“字母-数字”(alphabet-number)格式和“引用次序”(citationorder)格式。1署者姓名-出版年格式著者姓名-出版年格式,又称哈佛(Harvard)格式,已经流行多年,很多期刊和书籍都使用这种文献引用格式。这种格式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方便作者。因为参考文献不用编号,所以作者可以随时添加或删减参考文献。不管作者对参考文献书目做多少次修改,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如“Smith和Jones(2005)”--不受影响。如果引用Smith和Jones在2005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那么只要做简单变动即可,即第一篇标注为“SmithandJones(2005a)”。第二篇标注为“SmithandJones(2005b)”。这种格式的缺点是对读者和出版商不方便。当读者阅读论文时,特别是在阅读论文的导论部分时,会发现一个段落甚至一个句子里大量引用参考文献,这导致读者经常要跳过多行引用文献的标注才能继续阅读下面的正文。接连引用几个参考文献会对读者阅读和理解论文造成一定干扰。对出版商来说这种格式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增加印刷成本。如果“Smith,Jones,andHigginbotham(2005)”可用简单的引用文献标注来代替。那么出版商就可以降低印刷成本。由于一些论文的署名作者人数太多,很多采用著者姓名-出版年参考文献格式的期刊都采纳了“etal.”(等)的规则,这个规则是这样使用的:如果所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只有一到两位时,引用文献就标注成“Smith(2005)”或“SmithandJones(2005)”。如果所引用的论文有三位作者,在第一次引用该论文时应该标注成“Smith,Jones,andMcGillicuddy(2005)”,以后在文中再引用到该论文时就可标注成“Smithetal.(2005)”这样的简短形式。如果所引用的论文有四位或四位以上的作者,在第一次引用该论文时就应该用“Smithetal.(2005)”来标注。在参考文献部分,有些期刊要求把文献的所有作者都列出来(不管有多少名作者);有些期刊仅将文献的第一作者列出。

科技导论期刊排名

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用户体验分析领域,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艺术与科技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富于创新意识与前瞻眼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从事产品或系统原型的创意分析、用户研究、用户体验大数据分析、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可用性测试、项目运营与管理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课程:艺术与科技导论、数据科学基础、视听艺术传播、体验创意分析、创意思维导图、创意色彩学、体验数据分析方法、Axure RP艺术仿真、虚拟现实与互动设计、体验心理学、可用性工程、用户体验项目管理与运营等。

艺术与科技专业是2012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130509T,该专业是基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整合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视角,在空间环境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基础和创意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主要就职范围是电子商务服务体验、互联网互动服务、影视渠道传播与受众体验、企业客户服务体验、娱乐互动体验及文化与创意产业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包括互联网、金融业、服务业、传媒与媒体艺术机构等用户体验等部门。可担任用户体验数据分析师、用户体验分析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职务。也可以就职范围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相关教育、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包括空间及环境设计公司、IT公司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开发部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娱乐相关公司、传媒及媒体艺术机构等。 一般院校的开设课程是:  艺术与科技导论、数据科学基础、视听艺术传播、体验创意分析、创意思维导图、创意色彩学、体验数据分析方法、Axure RP艺术仿真、虚拟现实与互动设计、体验心理学、可用性工程、用户体验项目管理与运营等。另开设影视娱乐作品赏析、人机工程学、移动APP体验设计、电视节目制作、增强现实技术、摄影摄像技术、游戏概论等近30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专家讲座。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以下能力:1、掌握艺术学、设计学、体验科学、创意思维以及科学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兼有人文、艺术和科学的交叉优势;2、熟练掌握用户体验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从用户行为、情感、心理、偏好、价值取向等各方面对用户体验及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从事产品的艺术创意和科技创意的可用性测试分析能力;3、熟悉国家关于艺术、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政策与法规,具有对政策的正确理解与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素养;5、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回答 香港理工大学现根据英国 QS 的排名,全球前二百,大概190+的样子吧! 课程简介: 应用生物学士学位课程为三年全日制课程,为了开拓学生在工业应用与学术研究方面的视野,学生将有机会参加本港或海外实习计划,以便在专业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本学位课程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专题研究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将所学应用于研究与实践当中。此外,学生亦可选修双学位课程,以自费方式多读一年即可同时获得应用生物学士学位和生物医学工程理学士学位。本课程毕业生就业前景理想,工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环保部门、生物科技工业和食品工业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等。获得双学位的毕业生更有机会到香港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此外,毕业生亦可在香港或国外的高校继续深造。 学位深造: 学生毕业之后可在香港或海外继续修读研究生,亦可在本学系攻读应用生物与生物科技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简介 本学系目前开设有应用生物与生物科技、化学科技等领域的全日制课程,学系师资优良,实验室设备完善,可媲美欧美大学。 本系拥有多个教学与研究实验室,以供教学与学生进行专题项目研究之用。本系学术气氛活跃,学术交流频繁。目前,本系正在进行多项国际水平的应用科学发展研究。本系会经常邀请来自全球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本校访问,举行各种学术报告与研讨会 更多6条 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期刊排名榜

你看看应用光学吧。

几乎没有好投中的

给你找个中国的:自动化、计算机部分1 计算机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2 软件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4 自动化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等5 计算机科学 重庆 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6 控制理论与应用 广州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京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北京 中国自动化学会等10 控制与决策 沈阳 东北大学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12 计算机工程 上海 上海市计算机协会13 计算机应用 北京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14 信息与控制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5 机器人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A版 北京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17 计算机应用研究 成都 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18 系统仿真学报 北京 航天机电集团北京长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北京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20 遥感学报 北京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1 中文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2 微计算机信息 北京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西协会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24 微型机与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6研究所25 传感器技术 哈尔滨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26 传感技术学报 南京 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京 航天工业总公司706所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上海 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29 微型计算机 重庆 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西安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无线电、电信部分1 电子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2 中国激光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3 半导体学报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4 通信学报 北京 中国通信学会5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6 光电子、激光 天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8 激光杂志 重庆 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9 激光技术 成都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京 中国光学学会等12 量子电子学报 合肥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13 应用激光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14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京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等15 电子技术应用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16 半导体光电 重庆 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17 激光与红外 北京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18 电信科学 北京 中国通信协会19 半导体技术 石家庄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20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南京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21 现代雷达 南京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22 信号处理 北京 中国电子学会23 电波科学学报 新乡 中国电子学会24 电视技术 北京 信息产业部电视电声研究所25 压电与声光 重庆 机械电子工业部第26研究所26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7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上海 中国光学学会28 红外与激光工程 天津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8358研究所29 电路与系统学报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30 光电工程 成都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31 光通信研究 武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32 微电子学 重庆 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33 通讯技术 成都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34 光通信技术 桂林 电子工业部第34研究所35 液晶与显示 长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36 微波学报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37 广播与电视技术 北京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信息研究所38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京 中国真空学会39 数据采集与处理 南京 中国电子学会等40 红外技术 昆明 昆明物理研究所41 电子元件与材料 成都 宏明电子实业总公司(国营第715厂)

导弹试验技术期刊排名榜

导弹实验技术主办单位: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一个普通期刊。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被列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多次被评为航天优秀期刊。1993年改刊名为《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主要报道中国导弹与火箭系统及分系统技术及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与报告,并适当报道国际航天领域的热点、最新成果及新动态。本刊设有综述与述评、专家论坛、运载器总体及分系统技术、论文与报告、研究简报、高科技窗口、国外进展、热点漫谈、简讯、广告等栏目。《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文核心期刊;航天优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还有其他的可以在杂志之家看到!

不知道楼主找到国外的期刊没,最好是英文的…求分享^_^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