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公共卫生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公共卫生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自然因素以及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健康促进与疾病防制策略与技术的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范畴。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健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这些均可对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问题。环境变化和生物病源变异使得已控制的传染病复燃,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生活水平、方式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精神性疾病、伤害等人群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以及健康服务水平,以及卫生政策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为应对这些问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需要和更多的学科和技术的融合,如医学与非医学学科的融合,社会与行为科学、政策与管理、环境科学等宏观领域结合,健康促进与社区保健、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研究的结合,疾病防控与社区动员、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等结合。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专业应用型人才,并且与国际公共卫生教育及人才培养接轨,教育部自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一线公共卫生实践和职业胜任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科研潜能,能够独立从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卫生行政管理、医疗保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门人才。首批全国有24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试点单位,招收和培养非全日制的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科获得公共卫生专业学位。2010年起,教育部又启动实施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毕业的学生可获得研究生学历并授予公共卫生专业学位。通过10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也为在全国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系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第二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制为2-3年。培养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道德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坚持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和优良的学术氛围。能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地引用文献和他人成果,杜绝剽窃、篡改、造假、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等不端行为。2专业素养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责任心,有解决现场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兴趣;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良好的求知欲,勤奋学习,勇于钻研,具有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掌握该领域的职业技能,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3职业精神坚持人群健康利益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大众服务,做大众的健康使者,尊重和关爱患者,患者减轻痛苦;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语言修养、伦理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创新立业,促进社会公平。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基础知识应掌握公共基础知识、医学相关知识;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掌握管理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和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还应掌握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基础、分子生物学技术、心理学等基础知识。2专业知识应掌握环境因素,包括膳食营养以及行为和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熟悉环境因素对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卫生政策分、卫生信息相关的知识。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知识、充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应加强理论教学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鼓励学校导师与现场导师共同指导,开展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等方法。要求学生有不少于6个月的公共卫生实践,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实践训练,掌握公共卫生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了解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的重点和前沿。学生在接受现场训练的同时,结合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或公共卫生调查。公共卫生实践训练将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现场实践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独立处置公共卫生问题能力以及公共卫生研究能力。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获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前沿知识。结合公共卫生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快速查阅资料和文献,获取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发现问题和解决现场问题提供方案和措施。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拓宽学术视野;通过研究生读书报告及学术论文交流会,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学术思想,交流研究成果。2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胜任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包括熟悉公共卫生领域运行规律,具有一定的获取、处理和交流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执行卫生政策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慢病控制能力、现场干预能力、公共卫生政策分析与制定能力;具有一定的卫生项目评价能力、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在复杂的现场环境中能够较为准确地观察和报告公共卫生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具有良好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应具有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能力。3科学研究能力在导师指导下,掌握开展与公共卫生实践密切相关的现场调查与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能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疾病、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提出假设,正确设计技术路线及研究过程,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并做好调查和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做出专业判断,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4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协调等能力在公共卫生实践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能够利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研究手段,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或策略;具备社会力量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能够与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或是质量较高的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报告,也可以是科学合理的卫生政策分析报告或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或报告的字数不少于2万)。1选题要求学位论文(或专题调查报告)是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的科研课题的总结,选题应紧密结合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工作的实际需要,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论文结果应对公共卫生实际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格式规范,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专题调查报告要求前言、调查内容、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及建议。在论文(或专题调查报告)后附参考文献目录,还应包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论文要求选题紧密结合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实际(践),研究立论科学、数据收集客观、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引文准确合理。研究结论应注重实用性以及对公共卫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体现应用价值或一定的新见解。

我国公共卫生现状?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国家出台了九项公共服务内容,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项目的实施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公共卫生专业,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服务群体,公共卫生管理,参考公共卫生服务互动网,公共卫生专业博客。

这个专业相对来讲稍微冷门一点,其实硕士都不是那么的好考,但是也没那么难考,建议你多把心思放在准备上面。

公共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然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常常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使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的不利影响因素,遵照上面的一些好的对策,从而提高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关键词:提高 公共政策 有效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有赖于政策执行者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其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下面我们就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深刻的论述。一、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政策问题的因素,也有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还有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执行。其中,政策执行者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台湾学者朱志宏认为,公共政策能否确实执行,取决于若干先决条件:一是沟通,二是资源,三是政策执行者的态度,四是官僚机构[1]。美国学者托马斯·史密斯也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至关重要,即理想化的政策、政策环境、目标群体和执行机构。“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和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2]研究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问题,必须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共同作用。二、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分析。针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风险因素,为了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也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增强政策执行中的风险意识,降低政策执行风险,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即有效性)。1、提升政策合法化程度。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法律规章和制度程序。只有使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规范化,才能使公共政策在严密的制度安排下得以产生,从而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其次,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公开化。政策制定的规范化内在地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认为,在国家或政府中作决策的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不一样,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都一样会犯错误。正如市场会“失灵”一样,政府也会“失败”。所以,必须限制政府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政策制定的公开化。第三,政策制定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决策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它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林德布洛姆强调,政策制定必须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按照民主政治的运行原则进行。他指出,不论在专制政权下,还是在民主政权下,普通公民的利益和愿望都对公共政策有相当的影响。在专制政体下,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统治,不得不考虑公民利益;在民主政体下,公民通过选举选择最高的决策者,选举是间接地将一个原则加给未来的决策者,即“决策中要考虑公民的愿望”。决策的民主化,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从而有利于避免滥用权力的独裁,降低公共政策的决策风险,维护人们自身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政策合法化程度的提升,为公共政策的正确性和明确性奠定了基础,也使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有了根本前提,使政策执行者获得了执行的依据,降低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2、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政策合法化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可能会出现政策歪曲、政策截留甚至政策抗拒等现象,正如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指出的,“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因此,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8]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对由于政策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执行者,要追究其责任,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马丁·雷恩(Martin Rein)和弗朗西·拉宾诺维茨(Francine Rabinovitz)在《执行的理论观》中指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监督阶段就是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9]。3、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来看,人是公共政策活动的主体。首先,公共政策问题是由人来认定的,依赖于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其次,公共政策方案也都是由人所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人的理性精神和决策能力。最后,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制定出来以后,最终都要靠政策执行者去执行和实施。总之,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人,是具备一定的政策执行能力、知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而这些方面的获得则要依赖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培养和长期作用。因此必须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为有效的政策执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强化政治社会化过程的教化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执行水平和对政策执行风险的预期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政策认同感,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政策目标,并且为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是指政策一旦被采纳后,将公共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很好地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其本质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然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常常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使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的不利影响因素,遵照上面的一些好的对策,从而提高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丁 煌政策执行中国行政管理,1991,(11):[2]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3]James EAPublic Policy-MOrlando,Florida:Holt,Rinehart andWinston,I[4]金太军政策制定体制中的信息系统中国行政管理,2001,(4):[5]朱志宏公共政策三民书局,[6]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7]Thomas BS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Sciences,1973,4(2):203-[8][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9]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根据金融市场学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用不少于4000字的篇幅,自命题写出一篇论文。二、全文字数要求不低于4000字三、论文完成时间为下学期开始前四、需联系实际五、论文分析过程多用图表、曲线表示六、课程论文写作辅导课程论文作为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形式,与笔试开卷,闭卷考核形式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检验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在认真学习完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论文题目,通过上网收集资料,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所学课程的有关学科现状(成果及问题)、发展趋势之后,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然后进行课程论文的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能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一般课程论文大致可分为文献综述类论文、案例分析类论文、调查研究类论文。(一)文献综述类论文写作要求对某一方面的主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后,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比如《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请就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或“请围绕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或“请针对公共政策决策体制创新这一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即属于此类型论文。文献综述类论文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撰写文献综述类论文时可按这四部分进行撰写:①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②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不同的问题综述,也可按年代顺序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③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认真对待。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排版地图​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参考资料:匿名

公共政策 当你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80个一级学科目录,你会看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然而在此之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根据国际国内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自主创立了二级学科公共政策和发展管理,开中国公共政策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之先河。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但在我国还属于起步和发展时期。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派生于政治学和行政学,意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 然而,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争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分野使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整体上进入了纷繁迷惘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里,把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量化分析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为科学,给了社会科学第二次生命。 发展中的公共政策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公共管理中的定量分析已初见端倪,而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发轫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的创立和发展开启了中国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数理分析、模型分析、心理学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引进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与世界接轨,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共政策研究是公共管理科学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集中体现的领域,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博弈论、运筹学、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引入到公共政策研究中。目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本科专业以公共政策分析、高等数学、应用统计学、博弈论、运筹学、模拟决策、电子政务、宏微观经济学为主干基础课,研究生以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公共政策量化技术---统计与预测、公共政策量化技术---规划与决策、公共政策的实验模拟、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管理科学理论、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为主干核心课程,参照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广泛引进人才,开辟了中国公共政策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新局面。 人才是公共政策研究最重要的资源。目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系拥有以陈庆云、顾昕、李永军、郁俊莉、刘霖、黄璜等为代表的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数学、工学的学历背景,又取得了管理科学的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和海外学习背景,通晓公共政策现代分析技术、了解中国国情,能进行政治、管理、经济、信息技术跨学科分析,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分析----数理建模与量化分析----计算机分析与信息技术模拟”科学的教学与科研逻辑。同时,随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国内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来自祖国各地的最优秀学子被吸引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充实了公共政策人才的后备力量。世界著名的实业家廖凯原、邱徳拔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数亿元的捐资,以及在政府管理学院设置的高额奖学金、奖教金做出了对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社会贡献。 国际知名度的提高是公共政策教学与科研的主要使命。目前,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藉政府管理学院傅军院长国际威望的优势,学院与专业开展了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合作交流,承办了全球公共政策联盟年会、全球公共政策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公共政策项目,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BHP的公共政策高级培训项目的合作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年在学院和专业中,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柬埔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数量占到30%的留学生成为国际知名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王皓、马琳等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对政府管理学院知名度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价值。面向市场与社会是北京大学公共政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京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不仅接受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的正规训练,而且通晓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和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熟识中国国情,成为中国公共政策人才中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领域遍及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宝洁、必和必拓、松下,中国著名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铝业,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和事务所普华永道、麦肯锡、毕马威和中央国家机关的核心部门。他们为政府、企业、NGO以及公民提供商业和公益咨询,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创造了巨大的个人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继工商管理科学之后又一个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军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也将迎来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公共政策科学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巨大的贡献,中国公共政策人才的路越走越宽广。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找我就好了

公共政策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1)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 (1)一、西方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 (2)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现状 (3)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含义 (6)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含义 (7)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质 (8)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特点 (8)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和意义 (12)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2)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 (13)三、我国社会转型期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性和创新性 (15)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17)第五节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21)一、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 (26)二、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26)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27)四、公共政策沟通和协调 (28)五、执行组织机构 (29)六、环境因素 (32)第二章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取向 (34)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 (34)一、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 (34)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36)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取向 (40)一、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40)二、我国政策执行研究的取向 (43)第三章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 (46)第一节 公共政策颁布与实施准备 (46)一、政策资源的准备 (46)二、组织机构的确立 (51)三、必要规章制度的制定 (54)四、政策执行计划 (55)第二节 公共政策宣传与实验 (57)一、公共政策宣传 (57)二、政策的实验 (63)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落实与协调机制 (71)一、政策执行的组织落实 (71)二、政策执行的协调机制 (77)第四节 公共政策重在执行与方式 (89)一、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89)二、政策执行的原则 (92)三、政策执行的方式 (94)第四章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 (104)第一节 高质量的公共政策 (104)一、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公共性的特点 (105)二、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稳定性的特点 (108)三、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合理性的特点 (112)四、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明晰性的特点 (116)五、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协调性的特点 (118)六、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应体现其公平性的特点 (120)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122)一、财物资源 (124)二、人力资源 (128)三、信息资源 (129)四、权威资源 (131)五、制度资源 (131)第三节 有效的执行策略和手段 (136)一、执行原则的把握———原则与灵活的平衡 (136)二、执行手段的选择———合理运用,注重效率 (137)第四节 配合的目标群体 (145)一、影响目标群体价值判断的因素分析 (145)二、政策执行与目标群体的关系分析 (149)三、赢得目标群体的配合与支持 (152)第五节 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与协调 (153)一、政策执行中沟通与协调的作用 (155)二、造成沟通障碍的因素分析 (156)三、构建政策的沟通协调机制 (160)四、强化政府在政策沟通中的效能和作用 (161)第六节 适宜的执行环境 (166)一、政策环境的划分 (166)二、环境因素的主要特征分析 (171)三、环境的把握———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 (174)四、电子政务在应对环境问题时的可行性 (176)第七节 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176)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认识 (177)二、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184)三、偏差矫正策略 (187)四、规避偏差行为的机制、体系探析 (192)第五章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发展趋势 (195)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权的相对集中 (195)一、自由裁量权及与政策执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195)二、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96)三、公共政策执行权相对集中的实现 (198)第二节 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运行机制 (202)一、公共政策执行系统运行机制的含义 (202)二、目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系统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03)三、完善运行机制 (203)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参与机制的构建 (211)一、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参与的含义 (212)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 (212)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功能 (213)四、构建公共政策执行参与机制的背景分析 (214)五、构建公共政策执行参与机制的制约因素及深层次根源分析 (216)六、构建公共政策执行参与机制的主要途径 (218)第四节 改善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环境(225)一、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环境的含义及其对政策执行有效性的作用 (225)二、对目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环境分析 (228)三、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229)参考文献 (231)

3 寻租: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物,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在于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以及对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配置。在民主社会中,公共政策表现为集体选择的结果,因而在理论上,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具备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因而,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标准,在现代政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此目标,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政府干预中广泛存在的寻租活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公共政策偏离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准则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时有发生。  在托里森的定义中,“寻租是为获取人为的收入转移而耗费的稀缺性资源。”这种人为的稀缺一旦产生,寻租活动的非经济性就难以避免。因为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是对既得利益的重新分割与转移,它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仅仅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一般通过例如游说、奉承甚至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目的,并不能带来价值增值。寻租者们竞相通过寻租活动来影响政府的行为,使公共政策改变法律规定的权利,让价值分配的天平朝自己这一方倾斜,以社会公共利益的衰减为代价来增加自身特殊利益的攫取。寻租是有成本的,布坎南将寻租行为造成的社会成本分为三类:保持垄断地位的支出;政府部分对这类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寻租行为所引起的第三方的各种扭曲行为。所以,寻租行为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实现的过程,作为交易双方的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都实现了各自的特殊利益。这正如布坎南所言,由于政府是由个人组成的,政府的各项职能只能是人去完成的,因此,组成政府的这些人不可避免的具有经济人的性质,以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就是他们为追求个人特殊利益而造成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丧失。  综上所述,经济制度的变迁将政府卷入了经济生活,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寻租对特殊利益的争夺损害了公共利益,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在“孤掌难鸣的现代化经济”(萨缪尔森语)中,人类陷入了自己设计的两难陷阱———市场的缺陷需要公共政策补救,但随之而来的寻租问题又难以遏制。4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  经济体制类型与公共政策的选择,尤其是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选择,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显然,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也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探讨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前提,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政策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我们正确选择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能够有效的解决效率问题。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也会产生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成为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即为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败,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保护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因此现代各国的市场经济大多是“市场机制+公共政策”的混合经济,即一方面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同时又因市场缺陷的存在而不能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干预。鉴于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公共政策,就具备以下的双重功能,即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克服和矫正市场的固有缺陷,解决那些市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须保障、促进市场资源配置的充分、有效发挥,而不是人为地改变乃至扭曲这种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尽管大多实行市场与政府的二元调节机制,但因各自的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以及在公共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上,又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都应该恪守下列共同原则: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出发点,以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有效发挥为归宿。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始终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包括公共政策在内的政府活动,不能破坏这个基础,而只能保障、促进市场配置作用的有效发挥,并针对具体情况对市场调节进行适当调节和补充。市场失灵为政府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需要和可能,但公共政策却不能代替市场的效率和功能。  从上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功能的重新定位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应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随着公共政策对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作为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和理念的公平也随之表露出来。因此可以说,公平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而且也是公共政策自身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公共行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公平理念来衡量某一公共政策,并根据这种公共要求的满足程度决定对公共政策行为的服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公平为导向,重构我国公共政策,重点是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所谓“越位”,就是公共政策超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作用范围,给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利的干扰;所谓“缺位”既需要发挥公共政策作用的某些方面,又存在着政策真空或不到位之处。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参考文献1 陈振明主编 政策科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胡仙芝 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0(10)3 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从字面意思出发,公共政策即公众政策。作为公众概念,其内涵相当庞杂。根据不同角度与层次,公众有男人/女人、老年人/年青人、富人/穷人、官员/百姓、知识分子/文盲、个体/群体、前人/后人、本地人/外地人如此众多诸如此类的划分。然而,就公共政策研究来说,作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众概念常常被分隔为多数人(majority)与少数人(minority)、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实体类别。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现实中经常存在着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两极张力,公众的数量状况和势力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制定的。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谓之为“公意”,它是多数人意志偏好的整合,而不是个人意志偏好的简单相加。公共政策便是根据公众意志表达机制――投票规则来实现的,这种投票规则并非总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 rule),而经常表现为多数人决策的多数票规则(majority rule)。也就是说,几乎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状况下制定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遵循的规则便是简单多数规则与比例多数规则。于是,“多数人”在简单多数规则下具体细化为超过1/2的人员数量,比例多数规则下则具体量化为大于或等于2/3或3/4或3/5或4/5的人员数量。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均是根据多数制规则而达成的。由此观之,一个好的公共政策是多数人意愿和利益的产物,它不是少数人意志和利益的合成。因此,“当政治分析家谈论纵向民主时,他感兴趣的不是任何可以想象的实质性少数,而仅仅是那些构成某种控制集团的少数”[1]。如果由那些“可以想象的实质性少数”操纵和决定了某项公共政策,那么该项公共政策将不具备“公共性(publicity)”。离开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可能变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因而也就不成其为公共的政策。但是,我们在强调“多数人至上”理念的同时,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少数人。因为“少数人”不管它是“善”还是“恶”,都是社会整体内的一部分。排斥了“少数人”,公共政策可能无法完美,也就无法真正地显现它的公共性。在公共政策决定中,“少数人”虽然被置于边缘化状态,但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特别是那些“构成某种控制集团的少数”,他们的良知、理性、智慧、经验更能起作用,因为公共决策过程难免不出现“多数人暴政(tyranny of the majority)”和“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的恶果。在公共政策施行进程中,“少数人”既是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也是公共政策的受益者,何况少数人之中也有强弱之分。对于少数强者,公共政策的倾向不是扶持,而是合理地加以限制与引导,如所得税政策;对于少数弱者,公共政策的倾向不是歧视,而是积极地加以帮助和扶持,如社会福利政策。因此,公共政策之于公众便是“满足多数、保护少数”。公共政策既是多数人的政策,也是少数人的政策,一方面它应该最大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于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于具有正当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政府存在一个主要理由就是确保所有个人都能得到保护,以免受有权势的个人或集团的强制”。[2]然而,不可隐讳的是,在公共政策运行现实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政府体制内外的“少数人”完成的。而这部分少数人显然代表政府行使政策制定的职能,他们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政策精英(policy elite)”,有的也称之为“政策企业家(policy enterpriser)”[3]。他们受政府的委托,代理行使决策权,政府在理念上被定义为公众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于是,政府对全体国民负责构成了现代民主国家宪法的基本通则之一,为国民服务相应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进而成为政府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4]由此可知,公共政策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而由“少数人”代表决定的,这就是公共政策所谓的“公共悖论(public paradox)”。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民主政治的最彻底形式是公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但这需要经历一个从代议制民主向直接民主过渡的漫长过程。人人参与的全员决策耗时耗费,委托代理制显然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唯一办法;其次,相当多的公众尚未具备参与决策所需的知识技能,科学而又合理的政策规则只能由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科学方法的“少数人”(精英)完成;再次,对于民主政治发展不成熟甚至不太习惯的国家中,公众还不太可能完全自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时甚至表现为冷漠和消极。因此,政策精英代表公众规划和制定公共政策,决定下来的政策交由行政机关和执政人员去执行。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一些政策精英往往内含着自利的动机,容易从自身的立场、观点出发,在决策中反映自己的价值观,很难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缺失。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建立和完善意见表达机制、决策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吸纳部分公众代表参加,重视智囊团或思想库的作用,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开展公众、媒介、政党、团体等方面的监督,从而使“少数人”能真正地代表多数人。 何种政策?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经简明扼要地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5]。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笔者认为,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三个基本维度。据此,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政策、公平的政策和公开的政策。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公共政策的公正性表现为公共政策内容的公正即实质公正和公共政策形式的公正即程序公正。实质公正在公共政策中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合理性。在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中,要求科学地察觉问题和诊断问题,必须明确四个方面的内容: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的紧迫性如何?问题的重要性怎样?谁应对问题负责?[6]对可能存在的组织机构、意识形态、信息通道、环境条件、制度文化等影响问题因素进行诊断和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最为致命的错误就是为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进行决策,这必然会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智力、时间和其它政策资源,而且这种浪费又是以将真正的政策问题搁置起来不加解决为代价的。在公共政策规划和决策中,要求政策规划者和决策者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聪颖睿智、多谋善断,资料信息力求充分、全面、准确、客观,重视数字和数据,建立数学分析模型,逻辑推理严密,未来预测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能够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讲究科学管理,层级清楚、职责明确、组织协调、监督有效、命令统一,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和科学的。公共政策贵在执行,执行不力或执行失范,只能使政策纸上谈兵、束之高阁,徒损政府威信和政策信誉。在政策评估中,必须坚持效能、效率、充分和理性的标准,能够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运有熟络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方法与技术,准确地测定公共政策的效果与效益,能够科学地对“政策病理”(policy pathodlogy)作出诊断,就公共政策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公正防止了偏见和自私的歪曲,知识和自居力保证了别人的志愿将得到准确的评价”[7]。而公共政策程序的公正则要求公共政策的议程建构、规划设计、执行评估等环节必须按照科学客观的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开展,任何超越既定“游戏规则”和法定程序的政策,将是丧失合法性和公正性的政策。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平的。公平管理学派认为,公平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同时公平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而且也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体系。罗尔斯认为,作为一种公平的正义观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如果社会和经济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8]公平即平等是公共政策调节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的基本准则。在公共政策规划中,就需要建构公平的理念与原则。美国学者亚拉伯·卡普兰(Arabam Kaplan)曾经提出了政策规划的公平原则:(1)公正无偏原则,即持无私无偏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社会大众等,均应予通盘谨慎的考虑;(2)个人受益原则,即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必须落到一般人民身上;(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即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享受最大的利益;(4)分配普遍原则,即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人。……[9]如前所述,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或团体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同时,公共政策要优先考虑处于社会底层的最劣势的一部分人,尽可能使受益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于特殊个人或特殊阶层。另外,“公平问题不仅存在于公共政策消费方面(谁受益),而且存在于其产出方面(谁支出)……,与平等和不歧视相连的基本原则是应该近乎一致地对待人们,除非存在区别对待的充分理由。”[10]这就是说,公共政策一方面要考虑受益公平,即“得到的怎么样?”;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支出公平,即“付出的怎么样?”。再者,公共政策既要考虑横向公平,即“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代内人”;又要考虑纵向公平,即“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问题”。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开的。公共政策是在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共同空间——公共领域之上达成的。“在公共领域中,整个社会透过公共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问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11]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众能就政策问题与制定者达成磋商意见,能够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和整合自身利益,通过意见表达机制和特定的规则(如投票规则)决定公共政策的选择,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政策的形成不是“密室谋划、暗箱操作”,而是光明正大、讲究透明的产物。公共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式,如新闻发布会、文件、白皮书等,进行政策宣示,政府正式向公众晓以政策决定。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政策动员有助于政府意志自由得以落实,有助于激发公众的劳动热情和政策落实的积极性。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围绕公共政策的善与恶、利与弊、对与错等问题进行讨论,整合并表达公众意见,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施加强大压力,可能迫使政府采取修改与调整、终止与退出的政策行为。此时,公众舆论的压力成为了公共政策的一种评判和治疗的手段。因此,除法律特别规定保密外(如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等),现代公共政策讲究内容的公开和程序的公开,讲求公众发表意见的公开而又合法途径,强调公众舆论监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公开性,公民及公民团体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合法和符合公众利益。公共政策是公众的愿望和利益在公共领域基础之上的公开表达。 政策何为?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el AAlmond)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GBingham Powell,Jr)在其所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指出,公共政策通过提取、分配、管制、象征四种实际作为的输出类型而使公众获得福利、安全和自由等三种政策结果。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和象征性;通过这些功能手段,公众获得了福利、安全、秩序和自由等方面的公共政策产品。公共政策提取能力的大小反映着国家或政府汲取能力的大小。资源的提取包括金钱(如税收)、产品(如征粮)、人员(如服兵役)或服务(如义务劳动)等,而在现代政体中,税收是最普通的提取形式。税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共管理等活动及其目标提供资源、筹措资金,是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同时,还是国家实施再分配或转移性支付的主要手段。而且,政府还经常设计出各种税收政策来限制人们使用某些产品,如烟、酒等;也可以能过用免税的办法来鼓励慈善捐款或符合政府要求的投资之类的行为。公共政策的分配活动指的是把金钱、商品、服务、荣誉、地位和各种机会分配给社会中的个人和集团,诸如工资收入、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就业等。政府的绝大部分开支构成了分配,分配的目的就是满足公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实现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公平供给,从而维系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公共政策管制所体现的是对社会中的个人和集团的行为施加控制。政府制定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交通安全、财产保护、护照管理、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强迫或诱导公众的行为,强制人们履行责任和义务,惩处犯罪,准许开展各种活动等等。公共政策管制的输出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人类行为和交互作用的哪些方面受到了管制,受管制的程度有多大?(2)社会中哪些集团受到这样的管制,执行管制时受到什么程序限制?(3)为强迫或诱导人们的作为,使用了哪些类型的奖惩法令?[12]公共政策管制的目的是确保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排除对公共秩序的集体威胁,增强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意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顺服程度。此外,公共政策还通过典礼、仪式、人物、演讲等方式展现象征的功能,增强公众信心和团体意识以及公众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公共政策提取、分配、管制、象征的功能并非截然分野,它们也常常围绕一项政策采取几种组合的手段。在实行一项税收政策时,一般至少要使用或表现这四种功能。税收政策的直接目的为了获得执行福利和国家安全计划所需要的资源(提取),但它也实行转移性支付而重新分配以支持贫穷地区和个人(分配),同时政府也通过税收对其鼓励的行为实行减免税(象征),对不提倡或反对的行为给以重税(管制)。比如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提出了一项主要包括对财政鼓励和抑制措施的能源政策:对“耗油”的汽车征收重税、对省油的汽车减少征税、对从烧天然气和烧油转成烧的工业部门和对屋内备有热绝缘装置的户主准许缓缴税款,以及提高对天然气和石油所征的税。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管制性质的,但其手段却是提取性、分配性和象征性的。[13]公共政策的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象征性特征和功能,使人类的自由、公正、平等的普适价值得以实现,并促使人类安全、和平、繁荣。公共政策使公众在共同体内通过一般的、可强制执行的规则来容忍某些行为并禁止另一些行为。公众能在一定范围内享受保护的自主权以追求其自选目标,对他人自由表示尊重和保护,因为无规则约束的自由是放纵。公共政策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待共同体内的所有人,不论阶级、身份、种族、贵贱,对同样环境的人一视同仁,以规则充分给予公众以权利,同时也充分规约每个人的共同义务。公共政策保障公众的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使公众在共同体内免受暴力侵犯和非法干涉,并且也免受外界的侵袭和不测事件,给人一种充分的信心,公共政策为公众安全和公共秩序建构应付不测的警觉和反应能力。公共政策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收入来保障共同体较长时期的繁荣。经济福利或繁荣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相关,公共政策恰恰充当着社会繁荣的催化剂和破坏繁荣的“警察”。“繁荣不仅确保着纯物质性满足,而且也确保着文化和精神充实、保健、养老和其他保证舒适生活的事物”。[14]说到底,公共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实现、维持和保障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政府的任务通常被声明为服务或提升公共利益。法令有时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信守是公务人员行为的指南”。[15]因此,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评估者信守的诺言和行动的信条。不管是谁的政策,不论是何种政策,公共利益都是公共政策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正是因为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实现、维系和保障,公共政策才能形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成为公共的、好的政策。约翰·C古德曼(John CGoodman)和艾德温·G都兰(Edwin GDolan)在《公共政策经济学:一个微观的视角》中明确地指出:“一项政策如果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该项政策是好的政策;一项政策如果是符合多数人偏好的,该项政策是好政策;一项政策如果是动员或强制人们做应该做的,该项政策也是好的政策。”[16]参考文献:[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95页。[2][14]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3页,第101页。[3]参见[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M],傅禄永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63页。[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页。[5][日]药师寺泰藏:《公共政策:政治过程》[M],张丹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2页。[6][英]史蒂夫·尼兰:《条理性思维:对管理者解决问题和决策的系统指导》[M],何玮鹏、陈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7页。[7][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第14页。[9]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10][美]卡尔·帕特、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孙兰芝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02-203页。[11][美]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A],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00页。[12][1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第336页。[15]James E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3rd Edition)[M],Holt,Rinehart& Winston, I [16]John CGoodman and Edwin GDolan,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The Micro View(3rd Edition)[M]West Publishing Company,Abstract:Public policy,which belong to not only the majority,but also the minority,is not a tool for some persons or a specific class to seek selfish interest ,but the policy of the It should be just,fair and Justice,fairness and openess are its standard value and basic dimention that reflect According to some basic functions,such as drawing,distribution,control and symoblism,the public policy can realise freedom,safety,order and prosperity,and finally preserve public From three questions,this article reveal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policy i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personal partiality and collective Key words:public policy whose policy which policy how policy计划生育、交通安全、财产保护、护照管理、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强迫或诱导公众的行为,强制人们履行责任和义务,惩处犯罪,准许开展各种活动等等。公共政策管制的输出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1)人类行为和交互作用的哪些方面受到了管制,受管制的程度有多大?(2)社会中哪些集团受到这样的管制,执行管制时受到什么程序限制?(3)为强迫或诱导人们的作为,使用了哪些类型的奖惩法令?[12]公共政策管制的目的是确保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排除对公共秩序的集体威胁,增强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意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顺服程度。此外,公共政策还通过典礼、仪式、人物、演讲等方式展现象征的功能,增强公众信心和团体意识以及公众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公共政策提取、分配、管制、象征的功能并非截然分野,它们也常常围绕一项政策采取几种组合的手段。在实行一项税收政策时,一般至少要使用或表现这四种功能。税收政策的直接目的为了获得执行福利和国家安全计划所需要的资源(提取),但它也实行转移性支付而重新分配以支持贫穷地区和个人(分配),同时政府也通过税收对其鼓励的行为实行减免税(象征),对不提倡或反对的行为给以重税(管制)。比如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提出了一项主要包括对财政鼓励和抑制措施的能源政策:对“耗油”的汽车征收重税、对省油的汽车减少征税、对从烧天然气和烧油转成烧的工业部门和对屋内备有热绝缘装置的户主准许缓缴税款,以及提高对天然气和石油所征的税。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管制性质的,但其手段却是提取性、分配性和象征性的。[13]公共政策的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象征性特征和功能,使人类的自由、公正、平等的普适价值得以实现,并促使人类安全、和平、繁荣。公共政策使公众在共同体内通过一般的、可强制执行的规则来容忍某些行为并禁止另一些行为。公众能在一定范围内享受保护的自主权以追求其自选目标,对他人自由表示尊重和保护,因为无规则约束的自由是放纵。公共政策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待共同体内的所有人,不论阶级、身份、种族、贵贱,对同样环境的人一视同仁,以规则充分给予公众以权利,同时也充分规约每个人的共同义务。公共政策保障公众的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使公众在共同体内免受暴力侵犯和非法干涉,并且也免受外界的侵袭和不测事件,给人一种充分的信心,公共政策为公众安全和公共秩序建构应付不测的警觉和反应能力。公共政策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收入来保障共同体较长时期的繁荣。经济福利或

公共卫生议论文

讲究卫生是个人的美德,更是公共环境的需要。只有讲究卫生,才能有优美的环境,才能有健康的生活。讲究卫生是我们搞好学习成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当我们从繁忙的学习或工作中抽身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已经变了模样——群山光秃秃的;水塘变成泥浆坑;小河捞不到鱼和虾……。让我们看得更大一些,更远一点吧!据科学家统计: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近两千年来竟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给两岸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什么会这样呢?伟大的长江就要变成第二条黄河了!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裂开,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再不急时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美丽的地球家园连同人类自身将会一同消失掉! 所以我要大声地呼吁:我们要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和我们小学生的日常卫生有什么联系?我认为两件事联系十分密切:因为我们现在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校园!我们现在是在校的学生,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现在养成了讲究公共卫生的好习惯,长大以后也就会成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一代接班人。 我们是小学生,我们每个人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日常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做起:不向窗外仍东西,不随地丢垃圾,搞好个人卫生,爱护集体卫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卫生行为规范》,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美化好学校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生活在既卫生又文明的校园里。 从小我们是爱清洁的学生,长大了我们就会成为爱护环境的公民,我们要让秃山变绿,让河水变清,鱼虾重新生活在干净的水塘中。那时,黄河长江一样清澈(chè)迷人。

同学们,美好的校园、美好的家园靠我们大家去创造、去呵护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可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礼仪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礼仪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退回去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而我是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了楼这样一件小事不就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吗?“以文明为荣,以不讲文明为耻” 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就是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让我们多使用:您、请这样的礼貌用语,见到老师都问声好吧,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不让文明礼仪只停留在纸上,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侨小人人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礼仪与你我同行!在做一个讲文明的学生,文明的社会人的同时,我们同时要做一个讲卫生的人现在,我们同学中还有一部分只会嘴上讲文明、讲卫生校园中还是会看到丢弃的牛奶盒、用过的餐巾纸,特别是午饭后,放学后两个时间段放学回家路上还会听到某些同学口吐脏话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同学们,当你正想随手扔出瓜皮果壳的时候,请你多走几步路,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走路看见地上飘着纸片的时候,请你弯弯腰,将它捡起来;当你正想随地吐痰时,请你想一想他人的健康,用纸将痰包好扔掉;当你倒垃圾,垃圾从垃圾桶里掉出来的时候,请你停一停脚步,将垃圾捡起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干净、整洁、美丽我们的家园会因你、我、他的共同努力而更加和谐美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