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

发布时间:

经济学家杂志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Q1区中国科技期刊刊名WAJCI指数学科内WAJCI世界排名综合性科学技术NATIONAL SCIENCEREVIEW*1838/148SCIENCE BULLETIN*26212/148科学通报09631/148中国科学院院刊58735/148数学SCIENCE CHINAMATHEMATICS*72471/313应用数学APPLIEDMATHEMATICS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77557/252应用物理学NANO RESEARCH*41317/148NANO-MICROLETTERS*51827/148光学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4837/104物理化学NANO RESEARCH*54536/145应用化学CHINESE JOURNALOF CATALYSIS*80113/71JOURNAL OFENERGY CHEMISTRY*71617/71地球科学综合GEOSCIENCEFRONTIERS*85548/192地质学岩石学报*4298/91ACTA GEOLOGICASINICA(ENGLISH EDITION)*51314/91地质学报38216/91地质论评26817/91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报5207/87地理研究68612/87地理科学进展08920/87地理科学02021/87生物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79023/92细胞与组织工程BONE RESEARCH*1324/24细胞生物学CELL RESEARCH*05818/191遗传学与遗传性GENOMICS,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78937/172古生物学JOURNAL OFPALAEOGEOGRAPHY*2017/55植物学MOLECULAR PLANT*39211/230JOURNAL OFINTEGRATIVEPLANT BIOLOGY*66144/230JOURNAL OFSYSTEMATICSAND EVOLUTION*43148/230动物学CURRENT ZOOLOGY*07735/17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PLANT*11022/293医药卫生综合CHINESE MEDICALJOURNAL*14338/179结合与补充医学中国中药杂志79211/58CHINESE JOURNALOF NATURALMEDICINES*78412/58中草药66013/58免疫学CELLULAR &MOLECULARIMMUNOLOGY*08531/156男科学ASIAN JOURNAL OFANDROLOGY*3381/7放射学、核医学与医学成像SIGNALTRANSDUCTIONAND TARGETEDTHERAPY69732/129药学与药理学

这里就有。如果失效了请联系我。链接: 密码:98wg

经济学的顶级期刊有: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2008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不仅如此,自从1843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意识形态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1828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润特尔(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180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而这显然也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无论是国会山还是白宫,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年超过130万,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10万——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统计,《经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7%)、印度(8%)、法国(1%)、和中国(9%)。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而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那这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而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这个强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15个工作岗位被取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效法的榜样,毕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会比现在更有准备,经济危机本身也许就不会如此严重,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杂志经济学家

可以在沃德视野订阅到,专业订阅国外杂志的一个网站。搜一下沃德视野就能找到。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时代周刊 TIME 都能订阅到。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2008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不仅如此,自从1843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意识形态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1828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润特尔(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180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而这显然也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无论是国会山还是白宫,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年超过130万,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10万——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统计,《经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7%)、印度(8%)、法国(1%)、和中国(9%)。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而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那这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而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这个强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15个工作岗位被取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效法的榜样,毕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会比现在更有准备,经济危机本身也许就不会如此严重,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20元

经济学家杂志社

经济学的顶级期刊有: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经济学家》杂志由8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办刊方针。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王永锡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任副主编。

四川市场与发展杂志社 / 东升街89号蜀源大厦十三楼 / 86674087 高尔夫时尚杂志社 / 体育场路1号 / 6742574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 下汪家拐街16号 / 6138809 《财富时代》杂志社 / 东胜街1号青羊大厦7楼 / 6626320 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永陵路5号泰艺楼6楼 / 13808097426 农村经济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内 / 87013295 经营管理者杂志社 / 通锦桥路93号 / 6644767 《新食品》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洞桥街8号 / 66000119 四川省《分忧》杂志社读者之家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93584 财经科学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248 经济学家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17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 7013893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 商业街16号 / 86603211 《当代职校生》杂志社 / 陕西街26号3楼9号 / 86113069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 / 百花东路二号 / 7014462 《分忧》杂志社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32884 《民族》杂志社 / 文殊院街18号 / 6610665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 / 清江路口温哥华广场13楼F座 / 7775873 四川省情杂志社 / 清江东路31号 / 87366023 四川小学生生活杂志社 / 大安东路61号太升大厦10楼E座 / 028-86910952 现代领导杂志社驻西南记者站 / 实业街30号 / 6265228 《警苑》杂志社 / 文庙后街40号 / 6301426 中华儿女杂志社驻成都记者站 / 金河路57号团市委大院四楼 / 6125394 四川烹饪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6641387 晚霞杂志社 / 文庙前街92号 / 6116148 四川烹饪杂志社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86644735 银幕内外杂志社 / 东城根南街37号 / 6120448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外贸与交流杂志社 / 红星路一段9号 / 6623811 金税杂志社 / 南新街37号 / 6664774 《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锦江大礼堂后楼401室 / 6135350 优雅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43834 四川省教师之友杂志社 / 盐道街3号内招待所406,408号 / 86650231 电子天府杂志社 / 桂王桥西街66号 / 4372965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 / 福字街88号 / 6740338-6901 《商》杂志社 / 督院街30号省政府办公厅401室 / 86604245 西部旅游杂志社 / 盐道街3号 / 6670439 四川都市丽人杂志社 / 提督街54号锦阳商厦14楼I座 / 6618396 外事天地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72号 / 6248967 音乐世界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85547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东玉龙街52号 / 13908090667 四川视听技术杂志社 / 鼓楼南街99号 / 6748982 《钢管》杂志社 / 牛市口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内 / 4553136 中国商贸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双栅子街27号4单元9号 / 6612517 四川档案杂志社发行部 / 花牌坊189号 / 87699357 《西部皮革》杂志社 / 一环路北三段二号 / 83231807 四川建材杂志社 / 马鞍西路15号 / 3347475 家庭电子杂志社 / 抚琴东南路10号 / 87778793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畜禽业杂志社 / 茶店子东街130号 / 7533133 建筑安全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83379323 四川档案杂志社 / 花牌坊街191号 / 87660619 成都理科爱好者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西三段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 / 87770659 《建筑电气》杂志社 / 星辉西路八号 / 3310296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四川建筑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3336908 海峡两岸杂志社 / 蜀汉东路海峡大厦 / 87529567 汽车杂志社 / 九兴大道6号 / 85184287 四川交通安全之友杂志社 / 七道堰6号 / 6301448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 致民路36号 / 5451128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 11号 / 558032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四川工作站 / 磨子桥天歌大厦 / 5577648 技术开发与贸易机会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9772 《管理世界》杂志社驻四川记者站、《现代企业导刊》四川记者站 / 菊乐路24号406室 / 7041930 科幻世界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8745 西部畜牧经济(杂志社) / 武侯祠大街3号 / 85571033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四川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 创业路6号院内212,214,223房 / 5193030 《电焊机》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29号 / 028-83243976 中国西部杂志社 / 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 84361647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成华西街8号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2楼26号 / 7786116 四川草原杂志社 / 犀浦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办事处 / 85546877

《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 《经济学家》杂志由8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办刊方针。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王永锡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任副主编。 《经济学家》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 《经济学家》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中国经济学论坛、理论经纬、改革探索、比较与借鉴、研究报告、金融研究、财税研究、农业研究、学者风范、新观察。 《经济学家》1995年6月评为四川省十佳社科期刊,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提名奖。1998年被全国经刊联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9月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8月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1年,我刊又再次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 主编:刘诗白 ISSN:1003-5656 CN:51-1312/F 地址:四川省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邮政编码:610074 在线投稿:

美国经济学家杂志

宏观经济分析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2008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不仅如此,自从1843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意识形态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1828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润特尔(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180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而这显然也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无论是国会山还是白宫,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年超过130万,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10万——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统计,《经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7%)、印度(8%)、法国(1%)、和中国(9%)。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而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那这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而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这个强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15个工作岗位被取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效法的榜样,毕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会比现在更有准备,经济危机本身也许就不会如此严重,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这里有,去财经版下载看2010的卷子,很多文章比经济学人难多了,经济学人毕竟只是通俗杂志,难度还远比不上专业学术文章,至少经济学人我看起来很省劲,即使不少生词。2010考研英语,即使词汇大都认识,读起来也费劲,甚至就弄不明白

订阅《经济学人》找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就行了,唯一国家授权按期同步引进的。不过有些内容有时会被和谐~少几页纸,你懂的。_abtest=b&ShareTm=gDYPN9J8nb7eU6T5SjvyIwDwOG4RgSfYJ3qBHWS4QJIHGm5oCgrg6%2BsR%2BXZ8mD8iZLgXUBj6n03OqkvkxGTzjn8KQl99Al%2Bk7aDB%2FNZtHNThgdlqSHgmqdkgsbknnixV3JZu%2B0nSqKybDRp2C61GDwzc%2FIdN6Y1OIQqBPzMDv24%3D&ad_od=share&utm_source=android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CopyURL

经济学家杂志投稿经验

《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 《经济学家》杂志由8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办刊方针。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王永锡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任副主编。 《经济学家》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 《经济学家》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中国经济学论坛、理论经纬、改革探索、比较与借鉴、研究报告、金融研究、财税研究、农业研究、学者风范、新观察。 《经济学家》1995年6月评为四川省十佳社科期刊,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提名奖。1998年被全国经刊联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9月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8月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1年,我刊又再次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 主编:刘诗白 ISSN:1003-5656 CN:51-1312/F 地址:四川省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邮政编码:610074 在线投稿:

需要人家帮你解决感情问题的话,投 知音、爱人、女友等都行,,,你自己写的感情故事/小说什么的文字的话,投 花溪、南风、女友、女报、爱人等比较好,不过,这些杂志社要的风格可能都略带小姿情调。。。青春类的一般在 漂流瓶、少女等上面比较好,,,你自己具体比照下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搜下可以知道得更详细。。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怎讲呢,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去投稿吧,还得看你投稿哪一家期刊才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