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日本经济科技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日本经济科技发展论文

你用google搜索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 就有你想要的答案了

中日经济关系及其走势      【摘要】建交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  双方经济关系在贸易、  投资和金融领域发生了结构性良性变化。  这些为中日经济  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      【关键字】    双边贸易      机遇      问题      1    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贸易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1    1972  年中日建交之后,由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地理上仅一海之隔,经济  交往条件得天独厚,经贸关系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2001  年,由于“  9  ·  11  ”事件影响,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贸易条  件急剧恶化,日本对全球的贸易出口减少  7%  ,  进口也减少  9%  ,但惟有对华  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  4%  ,达到  96  亿美元,与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经增长了  80  倍以上。日本连续  9  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2  年上半年,中日贸易  额达  451  亿美元,  其中日本对华出口增长  11%  ,  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中日  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量的份额比上年增长  7%  ,  达到  8%  ,  中国已多年成为日本  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过去,中日贸易长期呈“垂  直分工”  形态,  即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多为工业制成品,  而对日本出口则以初级产  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服装、  机电产品为主  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  2001  年中国对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经高达  84%  ,为历  史最高值,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旺盛增长势头,从  1990  年的  1  亿美  元增加到  2001  年的  4  亿美元,  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  4%  ,  仅次于纺织品  的  1%  ,  居对日出口的第二位,  2001  年  8  月以后,  纺织品月度统计开始出现下  降趋势,而机电产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势,因此可以预测  2002  年机电产品将有  望成为中国对日出口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品。    2    对华直接投资在起伏中上升,投资领域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    整个  80  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较为缓慢,但是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  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  日本对华投  资开始大幅增长,  1995  年形成高峰,投资额达  7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所  有对华直接投资国家中名列第二,中国成为日本对亚洲投资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1996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下滑,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对华  投资进一步下落。  直到  2000  年,  由于中国加入  WTO  在即,  日本对华投资欲望开  始恢复。  2001  年在西方主要国家出现经济同步下滑的背景下,日本对华直接投  资合同件数仍然多达  2003  件,比上年增加了  1%  ,合同金额为  2  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  3%  ;实际利用资金也达到  5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  49%  。日本  对华投资尽管起伏较大,但在对华投资国家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01  年  底,  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  22370  家,  累计协议金额约  441  亿美元,  实际利用金  额约  327  亿美元。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  90  年代以后,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  资本密  集型企业延伸,  2001  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急剧上升,达到  1590  亿日  元,比上年增加  3%  ,相反对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只有  209  亿日元,同比下降  4%  。投资领域已由服装、食品等行业向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行业扩展。  近年机电产品所以成为中国对日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对机电等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  对两国  贸易起到了拉动作用。    3    中日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    过去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主要是围绕政府开发援助  (ODA)  展开的,自  1979  年  12  月至今,  日本已经向中国提供总额约达  7  万亿日元的日元贷款,  8  亿日  元的无偿援助和  5  亿日元的技术合作资金。日本对华援助约占中国接受外  国政府贷款总额的  50%  以上,  是对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  来日本的  ODA  政策有些调整,但今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仍将是未来中日经济关  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逐日增多,  除两国央行之间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  相互在对方增设金融分支机构外,  更重要  的是两国在  2002  年  3  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实现了中日两国金融领域在  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合作。  根据上述协议,  两国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可向对方提供总  额为  3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以协助稳定其金融市场秩序。日本是继泰国之  后与中国第二个缔结这类协议的国家,  作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日本和中  国在金融领域的这一合作不仅使两国经济关系走向新层次,  也为今后两国在东亚  地区的多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日货币互换协议作为东亚国家货币合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加快东亚货币安全网络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日合作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    中国加入  WTO  将成为中日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动力。    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将进入同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全面接轨,建  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  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  求,  同时也是日本多年奉行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期盼的重要目标。  它将为中日  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入  WTO  将加速降低  中国关税总水平。  2002  年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从  3%  下降到  12%  ,已经  下调了  5332  种进口产品的关税,非关税措施也大为减少。按中国入世承诺,关  税总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  无疑将使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更加容易。  日本是中  国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进口国家中日本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  20%  左右,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在市场准入条件向好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近邻和  最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必将成为中国入世后获利最多的国家。加入  WTO  后,中国  将按  WTO  的规则调整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  正在逐步撤除,  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问题也在很多方面已经得以实现。  包括日本  在内的境外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日本官方及各家新闻媒体进行的各类  海外直接投资调查中,  中国均成为日本企业未来海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  可以  预言随着入世后中国在入世各项承诺的陆续兑现,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将再度升  温。      2    中国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巨大需求潜力将为中日两国深化合作提供可能。    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世界  IT  市场进入调整期,但  这并不意味着  IT  革命的终结。日本虽然在  IT  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仍然在某些方  面的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  而且这一  市场需求还在扩大。中国在  IT  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化为现实的需求能力。据预  测,  到  2006  年,  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电脑市场。  中国对芯片的需求到  2010  年将会翻四番,为  480  亿美元。近年来世界  IT  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其重要目的  就是要在中国  IT  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中日双方在手机上网、光纤  通信、  网络家电等等方面加强合作,  一方面将大大推动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  同时日本也将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巨大的市场效益。  另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  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对其他产品也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仅以汽  车为例,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支柱产业有过辉煌的历  史,  但目前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正在下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  消费市场还刚刚接近汽车时代的门槛。  2001  年,中国汽车的销售量超过  200  万  台,  增长  16%  ,  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2002  年  1-6  月的汽车销售为  4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9%  ,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年销售  300  万辆,达到  日本市场一半的规模。中国现在每百个家庭中只有两家拥有汽车,今后  3-5  年这  个数字将翻一番甚至还多。  目前,  德国等欧美汽车因早于日本抢先进入中国而成  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日本正努力迎头赶上。  2002  年日本汽车工业  巨头先后进入中国。继  2002  年  7  月,日本本田汽车宣布将在广州开发区建立一  个出口车生产基地后,  日本汽车界的领头羊丰田公司与中国  “一汽”  签署了战略  伙伴协议;  日产汽车也立即宣布与东风汽车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  将于  2003  年在武汉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并共同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  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和客车。到  2002  年  9  月为止,日本汽车三巨头均已  在中国安营扎寨。  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在日益扩大的背景下,  未来几年中日两  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进入大发展时期。    3    东亚合作的进展将为中日两国加强经济合作提供平台。    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水  平最高,既有关税同盟又有统一货币,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正在向中南美扩展,美洲  34  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  2005  年  1  月成立美洲  自由贸易协定  (FTAA)  。南亚、中东、非洲也均有各自形式不同的地区经贸组织。  这些地区贸易组织对域外国家产品设置障碍,  制约了东亚国家对外贸易的正常发  展。在此情况下,加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已经成为亚太国家的共识。  80  年代末以来,东亚国家自日本与“东亚四小”  、东盟、中国之间相互贸易额已在  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经过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  后,  东亚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把本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融入东亚经济  圈的框架内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情况下,  东亚区域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其中  "10+3"  框架与  APEC  所涵盖的成员国相比不仅更具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的紧迫性,也更加具备成功的条件,因而近年  "10+3"  框架内的合作已经进入到机  制化、务实性的新阶段。此外,地区金融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东亚国家之  间有关双边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也纷纷列入议事日程。  日本与新加坡、  韩国已  开始讨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事宜。  中国与东盟,  日本与东盟之间也在加快自  由贸易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东亚地区目前已经形成的地区合作平台中,  中日两  国如何发挥作用将成为东亚地区提升经济合作的关键。    3    30  年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995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  9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  ODA  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  2001  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  摩擦。  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这  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各自不同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但一个共同原因  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强烈反差,  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  制造的  “中国威胁论”  有一定市场。  这些人开始对日本政府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政策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认为日趋增加的中国产品将缩小日本产品的市  场份额;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正在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中国经济的崛  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等等。这些看法不仅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形成一定制  约,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政府调整  ODA  政策的一个重要口实,是影响中日  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但是,  日本某些人士散布的这些观点是完全  站不住脚的。    1    日本国内的“空洞化”与中日经济紧密化没有直接联系。    所谓“产业空洞化”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导致母国  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和就业大幅减少、  竞争力下降、  结构性失业增加等较严重  问题的一种经济现象。  尽管日本外转的产业不少,  但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  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  1988  年日本  主要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  2%  ,到  2001  年这一比例为  90%  ,略有下降,但仍  然高于其他国家而位于世界前列。  说一个制成品出口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出现产  业空洞化显然缺乏根据。  日本制造业为降低成本而移师海外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  1985  年西方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达成《广场协议》  ,力促日元升值以后,竞争力受  到严重削弱的日本企业即开始移师海外。  与目前不同的是当时是把产品零部件送  到海外进行组装生产,  现在则是把从原材料到生产线都搬到国外。  从日本企业向  海外转移的情况看,  欧美地区一直是日本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  亚洲只  占很少一部分。  2000  年,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美国约占  9%  ,西欧  9  国约  占  1%  ,中国只占  4%  。这一投资布局说明即使日本真正发生了“产业空洞化”  的问题也与中国没有直接联系。  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  要。  据  2001  年  2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  在日本转向海外生产的企业中,  80%  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企业,  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产厂家,  为在当  地进行生产的母公司和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零部件。  这些海外工厂生产的产  品约有  68%  销售海外,  返销日本国内的只占  32%  。  事实说明日本扩大海外生产的  企业多为低附加价值产业,  对本国产业并不构成冲击;  扩大海外生产的目的主要  是占据海外市场,  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力十分有限。  因此日本企业来华进行直接投  资不仅是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效益的良好途径,  也是日本企业增强竞争力,  拓展  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2    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会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缺乏足够的依据。    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与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先,尽管中国经济近  20  年获得了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其  GDP  总量也仅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中国  人口却是日本的  10  倍,  就是说中国的人均  GDP  仅仅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  在  2000  年世界人均  GDP  排名中,中国仅仅从过去的  140  位上升到第  128  位。所以,中  国经济的高增长并不等于中国现有经济的高实力。  由于基础薄、  起点低,  中国经  济即使保持目前的高速发展势头,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难以弥补与日本经济实力  的差距。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测算,如果世界经济以平均每年  5%  的速度  增长,中国经济以  5%-7%  的速度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  2050  年才能占  到世界经济总体规模的  16%  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目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发展睦邻友好是中国既定国策和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  国现在不会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将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事  实是,日本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主要是受益,而不是受损,更不是受到“威胁”  。  中国经济越发展,  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越大,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规模和余地也就  越大,日本受益就越多。    3    鉴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  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加强经济合作。    从两国的基本国情非对称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但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资金和管理经验。  日本既是资金大国也是技术大国,  近年中日经济合作对中国的  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资源缺乏,  市场狭小,  为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  不仅需要不断巩固在世界经济中已有的市场,  更重要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开拓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  因而发展对华经济关系是日本实现再发展和维系经  济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看,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  产  业结构明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不断提高;  日本产业高度化的进展和产品升级换代进程加速,  使之要不断为相对  落后的产业寻求海外生存空间。  中日两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将推动两国的互利  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从两国贸易结构看,  日本从中国进口纺织品、  机电音像  设备及零部件、  食品、  矿产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向中国出口机电音像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及塑料制品、  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  日本高附加价值产品对促进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日本进  口产品日趋扩大,  日本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品也不断增加,  不仅有利于刺激  有效需求的扩大,  拉动了日本经济,  也为日本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东亚  地区经济合作进展情况看,  缺乏强有力的主导国家是东亚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的  关键所在。  日本是总体经济实力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  其制造业实力在世界  上仍然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地区的  60%  以上;  中国是世界经济上发展  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人口占东亚地区的人口  60%  以上,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中日两国  2001  年的  GDP  接近  6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  7  千亿美元以上。中日两  国在本地区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两国必将在今后东亚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日  本还是中国,  如果与欧美两个经济圈单打独斗,  结果必然是吃败仗。  东亚地区要  想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之间的有效合  作。    4    结束语    总之,尽管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分歧和摩擦,甚至  在某些特定时期双方的立场出现严重分歧,  但应该看到,  友好合作、  共同发展始  终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排除干扰,  进一步挖掘深化合作的新  思路、新途径,就一定能够开创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日本经济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明治维新后,日本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的散工制发后迅速,对日本现代化工业的建立起了辅助作用。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发挥劳动力优势,仍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实行多班制,而将部分工序和零件生产转包给小厂和家庭工业去完成。/html/jingjililun

日本海军在幕府或更早的时期就有了,但那只是各诸侯的私家军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只能算是一个雏形罢了。真正的海军建军思想应该说是起源于幕末的开放海防论。这一理论的先驱者是林子平(1738-1793)。他在《海国兵谈》一书中说到:“何谓海国?海国是无邻国接壤,四面环海之国。因此,海国须拥有与其相称的武备,不同于中国兵法和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军事学说和思想。不懂得这一点,就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应要知道海国既有易遭外敌入侵的弱点,也有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优势……为防御外敌入侵,就要靠水战,而其关键就是大炮。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日本国防之关键……。”这个思想可以说是现在通用的海防的基本理论。但当时的幕府却将其视为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而加以禁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不断派出使节要求通商,最后甚至派军舰到了国后岛附近,舰长等还登上了该岛。不久还发生了英舰费顿(pheaton)号为了追逐荷船,开进了长崎港,佐贺藩亦未加制止。此事使幕府恐慌不已,先撤了长崎奉行松平康英,后于1825年发布了驱逐外国船只的命令,继续坚持锁国海防政策,具体行动是加紧海岸要塞和修筑炮台。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才使得幕府终于懂得了锁国海防的局限性,认识到欧美列强的势力总有一天会达到日本。结果导致攘夷论后退,两年后,幕府取消了驱赶外国船只得命令。然而最终使日本开国的还是美国。 为了得到发展北太平洋的捕鲸业的船港,培利(perry)舰队开入了浦贺,要求日本开放。其实事先荷兰政府已将此传闻告知幕府,劝其开国,但幕府一直半信半疑。一年后再度到来的培利舰队,最终迫使幕府订约,英,俄,荷,法亦接踵而至,历时200余年的锁国状态终被打破,这样锁国的海防也宣告结束。 开放后的海防,必须以应付林子平所说的水战的海军为主体。当然,锁国时的幕府也并不是没有海军的,只是其本质不能相容。比如1838年,水户藩所造的军舰“日立丸”号,只因规模稍大,不合锁国政策要求而不许使用。现在的幕府已决定了开放,发展海军立刻被放到了首要位置。1853年9月,幕府撤销了1635年颁布的禁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为组建和振兴海军迈出了第一步。 这时,九州南端的萨摩藩已经招募人才,在着手进行重振萨摩海军的计划。这大概也是萨藩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吧。幕府也雇用了军事家高岛秋帆(1795-1866)和江川太郎左卫门等主持洋炮的制造和人员的培训,同时采用了佐久间象山提出的“海防八策”等主张。基本准备就绪,下一步就是军舰的问题了。 1853年10月即决定向荷兰购买军舰。然而此时克里米亚战争正酣,荷兰政府没有马上答应日本的要求。1854年8月,荷兰东洋舰队所属的蒸汽机船“森宾”号被派遣到长崎来,舰长费比尤斯中校受幕府之聘,停泊三个月,以此船为主要教材对幕府选拔出来的直属武士的子弟讲授海军的基础知识。日本海军正式开始发展了。 1856年,荷兰政府接受了日本两艘炮舰“咸临丸”号和“朝阳丸”号订货,同时又以荷王威廉三世的名义将“森宾”号赠与幕府,改名为“观光丸”号,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的第一舰。 幕府也借此机会开办长崎海军传习所,将“观光丸”作为练习之用,聘请该船的荷兰上尉佩尔斯林肯等21人担任教官,日方命永井尚志为传习所总监,胜麟太郎(海舟)等为助理。传习生总共百数十人,均是从各藩选拔出来,包括70名幕臣。 1857年,幕府在筑地开办军舰讲授所,长崎传习所的毕业生们大都转到此处继续深造,不久又改名为海军操练所。他们曾把“观光丸”安全的开到横滨,以示长崎讲习所的学习成绩。9月,向荷兰定购的“咸临丸”抵达长崎,第二年“朝阳丸”号亦到达,两舰均作为练习舰。由于荷兰顾虑当时的国际形势,停止向日本派遣教官,长崎讲习所便于1859年关闭了。 此前的1854年5月,幕府在浦贺新建造了一艘双桅的欧式帆船“凤凰丸”号。与此同时,萨摩藩也建造了一艘3桅帆单舰“昌平丸”。而幕府依靠本国力量所建造的第一艘蒸汽船是“千代田”型军舰。 虽然幕府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舰只还是主要靠从外国购买,除向荷兰定购外,向美国定购了“富士山”号,向俄国定购了“回天”号,向法国定购了“甲铁”号(后改名叫“东”号)等。其中向荷兰定购的“开阳丸”号,战斗力最强,是幕府海军的旗舰。 1860年,日本代表团乘坐“咸临丸”从浦贺出发,访问了旧金山。舰长胜海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1863年,为了加强大坂湾的海防,幕府在兵库小野浜开办了海军讲习所,命胜海舟为传习指导。但因为传习生中有坂本龙马等当时杰出的天下名流,不久便引起了幕府的疑虑,一年后就将其关闭了。

介绍你看一下中央电视台制做的记录片大国崛起,里面说的很好,在百度的视频搜索里肯定能找到,先听听再写,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日本的可能是百年维新,你也太懒了点吧,写论文不自己查一些资料,不自己动动笔,用别人的有什么意思??先谈谈日本。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这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多山岛国上,日本人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谈及日本的崛起,不得不说到日本的学习之路。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的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第一个老师便是中国。5世纪,大和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并于6世纪中叶逐渐确立起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和国家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即贵族与皇室的权利之争日益尖锐。而在同一时期,中国隋唐这些大封建帝国的相继出现,繁荣发达的封建政策、经济、文化给日本造成强烈影响。这不仅给日本振兴国家树立了榜样,还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大和国家所面临的统治危机。于是,他们在645年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即位,而后按照我国隋唐的政权形式建立新的制度,进入封建社会,这就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对于吸收我国封建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了。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则二百人,多则四百到五百人,其中除正式使节以外,还有留学生、商人和各类工匠,这大大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和经济交流。代表人物便是阿倍仲麻吕。他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官拜左补阙,与李白、王维等结为好友。753年,他回国的船被风浪吹走,传说遇难。李白听说后,挥毫写下《哭晁卿衡》,可见友情之深。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又积极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1867年,涩泽荣一去欧洲向各国学习;1871年,岩仓使节团前往欧美12个国家学习……这无不体现了日本的学习精神。其次,改革也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活力。除上文说过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也在日本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进步作用。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面对外来入侵,一部分中下级武士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展开了倒幕运动,并取得了胜利。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维新虽然是一次极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的确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束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掀起了日本的第一次崛起。第三点便是战争。日本在明治维新中过度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从改革促发展,变为战争促发展。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的一战,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这都体现出日本帝国主义是多么狂妄和野心勃勃。然而,日本以战兴,同时也以战衰。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在二战投降书上签字,它欲称霸世界的美梦化泡影。但是,战争的失败并没有阻碍日本前进的脚步,反而掀起了日本的第二次崛起,并于1968年跃居世界第二位。

太泛了。。明治维新写十本书都写不完

日本经济科技发展论文选题

1、浅谈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2、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日本的超稳定经济结构浅析4、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日本は1993年から10年连続的に中国にとっての最大の贸易パートナーの地位を维持しており、中国も数年前からは日本にとっての二番目の贸易相手国となっている。2002年における中国の贸易相手先を见ると(表5を参照)、日本のシェアは16.4%で、アメリカの15.7%、EUの14.0%、香港の11.1%を超えている。内には、対日输出は全体の14.9%を占め、アメリカの21.5%と香港の18.0%に次ぎ、対日输入は全体の18.1%を占め、EUの13.1%と台湾の13.1%を越え、前者は第3位、后者は第1位を占めている。

日本の今の経済体制の构成ポイント①零细企业が资金缲りに困っている。政府から打ち出した银行の融资缓和案は进まず、零细企业は倒产に直面している。②大企业は海外の进出に力を入れている。人件费削减のため、国内の职员は减员とり、海外に工场がある大企业は中国を市场とした动きがみられ、工场は中国からインドやベドナンムに移しつつある。③国内は企画、新商品に意欲あげている。优秀な人材が求められ、収益が多い会社と赤字の会社と极端に分かれている。请为参考!

日本经济科技发展论文题目

从侏儒到巨人的蜕变

论文を书く前、书きたいことについていくつかのキーワードを洗い出して、それに基づき、テーマをもっと绞り出せばいいと思います。范囲が小さいほど研究対象に深く触れるので、いい论文ができます。11日本大震灾をきっかけに、今日本全国では原子力を廃弃し、自然エネルギーを开発しようという动きがありそうです。それをテーマにすれば?リサイクルの话なんですが、やはりゴミ分类は焦点に当てられています。ただ、これは谁でも书けますね?しかし、プラスチックの燃焼後、有毒ガスが出てこないのは日本式のやり方だと言えますね。それをもっと详しく调べて书けば?日本のプラスチックの现状を踏まえて中国への提言をすればいいと思われます。他の省エネとは、たとえば、LED技术も一つとして挙げられると考えられます。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1、浅谈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2、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日本的超稳定经济结构浅析4、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日本经济发展论文

早期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加以改革,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纲领。(1)“富国强兵”是指加强明治政府的财力、武力和权力。(2)“殖产兴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实际经济内容。(3)“文明开化”,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输入欧美科学技术,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以使有效地、迅速地推进和实现“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的目标,从而将日本建成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明治政府在批判继承江户幕府的文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尽快掌握和运用从西方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使其得到迅速地推广和普及,以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离开了近代教育,要使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是不可设想的。这就使教育改革成为明治维新时实行的各项资产阶级改革的一个根本环节。 总之,发展军事、经济和科教。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是日本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素质高,科技相对发达;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早期日本明治维新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基础。其相同点都是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和人才。

日本没有让战火烧到本土,也就是说在陆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