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论文

发布时间:

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论文

一、储能专业有哪些?结合《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8增补专业可知,目前我国的储能专业主要三种类型,具体如下:1、即将开设的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等新专业。2、将改造升级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已有专业。3、已有的(唯一)储能材料技术(专科)相关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等。二、储能材料就业前景随着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各层次人才需求也呈现井喷式增长。而当下储能企业人才现状:1、工人素质较低目前企业员工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构成,专业素养有限。2、新员工知识结构单一以动力电池的制造及应用为代表的储能技术属于交叉性较强的新领域,大部分员工掌握的知识过于局限,需要再次培训,花费成本。3、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大储能产业生产过程中已使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仍然是以人工为主,目前仍需吸纳大量的相关专门人才。综合来看,储能材料技术专业是一门紧跟产业需求设立的专业,拥有十分良好的就业前景。

目前最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是抽水蓄能,它需要配建上、下游两个水库。在负荷低谷时段抽水蓄能设备处于电动机工作状态,将下游水库的水抽到上游水库保存,在负荷高峰时设备处于发电机工作状态,利用储存在上游水库中的水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在70%到75%左右。但由于受建站选址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和动态调节响应速度慢等因素的影响,抽水储能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全球抽水储能电站总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约占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的3%。 压缩空气储能是另一种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储能方式。利用这种储能方式,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富余电能用于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高压密封在山洞、报废矿井和过期油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燃汽轮机发电。由于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且能源转化效率较高(约为75%左右),因而压缩空气储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之一。

看看下面这个文章,介绍的很不错。各种储能技术和前景介绍

储能材料杂志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里有所涉及:利用溶液共混或者接枝聚合聚乙二醇(PEG)和二醋酸纤维素(CDA),可以制备具有固固相变的储能材料。姜勇等研究了相变材料的组成与储能性能间的关系,发现通过改变PEG的百分含量与PEG的分子量,可以得到不同相变焓和不同相变温度的材料。张公正等研究了相变材料的非等温固固相变动力学,计算出来了表观活化能Ea。燃料燃烧、电池蓄能、相变过程、食品热量、真空能量、电磁场储存能量的密度,都可以用这个词,单位也有很多,mj/kg,mj/l,伏特等等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任期刊总编辑,创刊之初就将期刊定位为新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期刊之一。期刊主要报道储能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质、性能以和技术应用有关的重大新发现,及其用于可持续能源和发展的装置的策略和政策。《Energy Storage Materials》期刊定位从创刊之初就跃居新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最负盛名的期刊之一,于2019年9月被SCIE数据库收录。其即时影响因子31,预计第一个影响因子将大于15。2019年官网发布的期刊指标中,爱思唯尔用来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CiteScore (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 为09。SNIP(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篇均来源期刊标准影响为047。SJR指数(SCImago Journal Rank)为787。chemistry of materials也是材料领域里不错的杂志,影响因子为397,另外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影响因子为099,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22,因此影响因子在0左右的只能算材料领域里非常一般的杂志了,比如materials letters(影响因子177),还有如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影响因子为145)等。《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于2015年10月出版第一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任期刊总编辑。该期刊致力于成为一个国际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发表和交流所有储能材料领域的重大科技进步。该期刊也报道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重大新发现,涉及材料的合成、制造、结构、性能和技术应用,以及它们在诸如电化学、化学、电学、热学、磁性和机械能存储装置中的应用。这些材料可以是无机(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或它们的杂化、复合材料。

储能材料期刊

材料科学期刊《材料科学》期刊是一本关注材料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期刊,采用开放获取模式,报道材料学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中文名称材料科学外文名称SJMS语 言中文/英文双语类 别出版,期刊编辑单位《材料科学》编辑部创刊时间2011出版周期季刊国际刊号2168-2429(print)/2168-2437(online)出版社Bowen Publishing C,Ltd办刊宗旨《材料科学》期刊[1] 旨在反映学术前沿进展及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为国内外该领域的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以推进材料学科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收录情况Google Scholar;万方数据;getCITED期刊领域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功能材料;材料制造智能化;磁性材料;材料成型;材料分析与表征;材料复合;材料建模与设计;能源新材料与环境材料;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材料制造装备;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与结构;固态相变[2] ;凝固过程;结构材料

How's th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储能材料怎么样?

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功能材料;材料制造智能化;磁性材料;材料成型;材料分析与表征;材料复合;材料建模与设计;能源新材料与环境材料;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材料制造装备;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与结构;固态相变 ;凝固过程;结构材料

储能核心材料

1、传统正极材料(LiCoO2、LiMn2O4、LiFePO4等)的基础上,发展相关的各类衍生材料,通过掺杂、包覆、调整微观结构、控制材料形貌、尺寸分布、比表面积、杂质含量等技术手段来综合提高其比容量、倍率、循环性、压实密度、电化学、化学及热稳定性。2、而三元材料(LiNixCoyMn1-x-y)和富锂材料(Mn基和V基)具有较大的开发与技术研究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一系列的过渡金属氟化物、氧化物、硫化物以及氮化物被证实可以实现多电子转移,实现很高的容量。4、主要是分为导电聚合物、含硫化合物、氮氧自由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等。

•无机盐类:晶型转变温度偏高、相变潜热较小、价格较贵。常用材料有:层状钙钛类矿、NH4SCN、KHF2 •高分子类:交联高密度聚乙烯、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微胶囊类 •多元醇类:

储能技术论文

编辑词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本科和博士生的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硕士研究生就读电气工程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之一  电气工程 代号080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代号00802  080801电机与电器  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学制:2年--3年。  授予学位:工学硕士。  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所设置的方向  东北电力大学  01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0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控制   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04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 FACTS 及直流输电   06 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   07 电力市场   08 电能质量分析与监测   09 综合自动化与继电保护   华北电力大学  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0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03电力经济分析  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0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08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  (1)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35kv~500kv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和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  (4)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本系统设计新颖,并合理配置软件资源分布,教、学员台在软件系统结构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统硬件扩充简单方便,因此学员台理论上可无限扩充。  (5)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pas将输电网ems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iec61850、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6)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非线性理论、软计算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7)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8)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通过将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结合起来,针对电气设备绝缘监测方法和故障诊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开发了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容型设备和直流系统等主要电气设备的监控系统,全面提高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4 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生专业的高校及排名  1 清华大学 A+   2 西安交通大学 A   3 重庆大学  4 华中科技大学 A   5 西南交通大学  6 天津大学 A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