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语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汉语学报期刊点评

(一)专著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0年创办《海外华文教育》学术刊物,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2010创办了学术杂志《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海外华文教育》全面改版,改版后的刊物版面大,容量大,更加适应汉语教学的发展,该刊现由海外教育学院与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联合主办,主编:郑通涛;执行编委:方环海。编印《国际汉语学报》(已出两卷)与《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已出124期)等学术性刊物,共达1000多万字,深化与补充了教学内容。历年的建设与开拓,使学院的对外教学成为开不败的花朵。中文远程教学,催促海外华文作家、文化新人辈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培训的外国留学生,在参加全国每年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合格率都达95%以上。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报》期刊点评

华师的汉语言文学在全国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你可以去查查这个专业的全国高校排名

(一)专著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0年创办《海外华文教育》学术刊物,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2010创办了学术杂志《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海外华文教育》全面改版,改版后的刊物版面大,容量大,更加适应汉语教学的发展,该刊现由海外教育学院与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联合主办,主编:郑通涛;执行编委:方环海。编印《国际汉语学报》(已出两卷)与《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已出124期)等学术性刊物,共达1000多万字,深化与补充了教学内容。历年的建设与开拓,使学院的对外教学成为开不败的花朵。中文远程教学,催促海外华文作家、文化新人辈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培训的外国留学生,在参加全国每年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合格率都达95%以上。

《汉语学报》期刊点评文章

(一)专著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汉语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青岛大学考研古代汉语(1)和(2)是根据报考专业不同,初试专业课的不同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考察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④840古代汉语(1)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考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③655中国古代文学④841古代汉语(2) 你如果需要专业课真题也可以私信我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先生于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为本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个春秋,现今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形成规模,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为学界瞩目的成绩。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人。学科成员以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博士为主体,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充满了勃勃生机。著名语言学家李行杰教授虽已退休青岛大学,但他一直关心青大语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坚强而有力的学术后盾。近年来,本学科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语委、青岛市、青岛大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他奖励多项。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06年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一、语法修辞研究本方向特色有三。一是重视方言语法研究。方言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方言语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由黄伯荣教授带领我们汉语研究室撰写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今学界广泛引用。二是注重语法研究打通古今,由此避免主观武断,发见汉语语法的本真面貌。戚晓杰教授撰写的《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一书,研究近代汉语特殊句式,找寻明清山东方言句式特征,并由此梳理现代汉语纷争问题,因而更具说服力。书中很多内容都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有影响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引起学界关注。三是是重视语法修辞相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修辞关系密切,戚晓杰、史冠新教授等在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时,常常从修辞角度揭示语法成因,问题阐释深刻、独到,很多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有的还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汉语超常表达论》,获得很高评价,黄伯荣教授撰写的书评《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二、汉语史研究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注重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汉字学研究,成就卓著。目前正从事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学术界至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只谈汉字形体,有人只谈书法,因为搞文字学的人很少懂书法,搞书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学的修养。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又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多年,于文字与书法皆有所涉猎,他从文字学和书法两方面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前期成果《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已由齐鲁书社出版。此研究领域前景非常广阔,《汉字书体演变史》一书也在写作之中。朱葆华教授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二是重视汉语文献学研究。窦秀艳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尔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中国雅学史》一书,划分了雅学发展阶段,对先秦至民国近三百部雅学著作进行了分级分类,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窦秀艳教授在雅学文献研究和山东及青岛地区古代语言文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历代雅学著述考》、《中国雅学文献学》对历代雅学文献的篇目、作者、内容真伪、版本流传、目录著录等情况做了详实地考订,为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体现于,在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中,突现现代汉语特点的挖掘。汉字是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表现形式。从汉字入手,找寻汉语特点,可以发见汉语诸多不同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本质特性。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很多尚未发见的特点的逐渐得以揭示,对世界语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史冠新教授等撰写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发表于《世界汉语教学》、《华文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等语言学核心期刊,受到学界好评。史冠新教授等编写的对外汉语读本《感受中国》,也深受留学生的欢迎,是一本贴近现实的好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 授权级别:硕士本学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中国诗学与文学思想、宗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批首席专家1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3项、山东省规划项目4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代表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晚唐骈文研究》等。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三);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3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多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有6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学科成员教学成果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本学科是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曾主持完成过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并获山东省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青岛大学校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是两个中心的主力,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2014届研究生在7月毕业离校时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各种外国语学校,北外,北二外,上外,大外,天外,北大,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及各师范学校外语系!等等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语言文字应用

国际汉语学报期刊点评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目前担任的社会职务: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福建省新侨专业人士联谊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教育部学位办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专家;中央教科所高级参事;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美国《计算机技术教育》国际编委;澳大利亚联邦艺术理事会创作基金评委;澳大利亚盖尔班那政府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美国《计算机技术与教育》国际编辑;美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杂志》评委;美国《世界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1999-2006年组委会成员,负责审查每年国际会议论文、组织有关书籍出版、大百科全书编辑等工作。国内《海外华文教育》主编;《国际汉语学报》主编;《海外华文教育动态》主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