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藏语论文集

发布时间:

汉藏语论文集

大学的中文系和高中语文完全不同,有许多分支,例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对外汉语,师范班等等~~~有很多选择的啦,但中文系只出两种人——才子和蠢子……,学得好的话大多数人一定鲜有成就,并且就业前景不是很好~~~我以前辈的经验忠告你,要是理科完全学不进,或者太差的话,学理比学文有前途,好好思考吧,关乎以后的人生呢!

你好 我也是这种情况 等待给你的答案哦 我也想了解一下呢

1、句子成分新探——兼语句子分析《兰州大学学报》 1996年语言文学专辑;2、动词音节对其所带宾语的制约《兰州大学学报》 1998年语言学专辑;3、“动结宾”动词语法特点《延安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4、现代汉语谓宾动词分类统计研究 《辽宁师大学报》1998年1期;5、词语组合所受限制类型及其关系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98,2;6、组词成句所受的语用制约,《唐都学刊》,1993年3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1期。7、谈公文中“通过--使--”句式——兼论句子正误的标准 《秘书之友》 1994年第2期;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未来的走向 《唐都学刊》 1994年第2期;9、西方与我国语言研究之比较 《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10、试论“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词的归类标准《 西北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11、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 《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12、我校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延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1994年第2期;13、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中存在的语音、语法问题分析《唐都学刊》 1995年第6期;14、双宾动词语法特点分析 《延安大学学报 》1997年3期15、汉语动词谓语语句语义成分及语义句式 《唐都学刊》 1998年1期;16、计算机时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年第2期;17、马建忠及《马氏文通》的开拓创新精神 《唐都学刊》 1998年第4期;18、关于句模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1998年10月团结出版社;19、一部颇具特色的近代汉语口语语法著作——《〈老乞大〉与〈朴通事〉语言研究》读后 《兰州师专学报》 1994年第2期;20、试析“写你的”——兼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结合,《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4期。21、《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2、汉语语言学资料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23、语音特征在歧义分化中的作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2期。24、《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与应用,《辞书研究》,2001年2期。25、《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词典》的结构,《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26、语料库技术在新词语词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辞书研究》,2001年5期。27、语料库技术在新词语词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中国辞书论集(200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28、《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特点与不足,《辞书研究》,2001年6期。29、“汉语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课程建设30、通用计算机智能考试系统及题库建设,《面向21世纪中文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31、全信息标注语料库的开发与应用32、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词类优势语法功能统计研究,《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3、《汉字义类信息库》的研究与实现,《2001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并发表于新加坡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2002年2期:P129-14234、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的发展,“全国现代汉语教学研讨会(2001年8月青岛)”宣读。35、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34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宣读,收入《34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出版社,待出。36、《汉字义类电子字典》的开发与应用,“第五届全国辞书研讨会”宣读,收入《中国辞书论集(2002)》,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7、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词类语法特征统计研究,“HNC理论与汉语研究研讨会”宣读,收入《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38、面向多种语言信息处理的通用汉语词典,“多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宣读,收入《多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沈阳,2001年12月。39、汉语字、词义类分布统计对比研究,在2002年4月底在台北召开的“第三届中文词汇语义学研讨会”宣读,《第三届中文词汇语义学研讨会》,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2002年:P109-11840、《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研究与实现,收入该会论文集。并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办的《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2002年2期:P89-9941、《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第三届现代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42、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简略词研究,《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2年4期。43、《新词语大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3年2期44、说“这么”“那么”,《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45、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研究,《Advances in Computation of Oriental Languages—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8:P220-22746、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语义构词初探,《第五届中文词汇语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2004,还发表于《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2005年2期:P103-11247、新词语、语义构词、标注语义信息语料库的新进展,《第四届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8、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构词法研究,《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新加坡出版49、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对应关系研究,《第八届全国计算语言学联合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0、基于数据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语法特点研究,《中国语言学学报》12期,2006年:280-28951、中小学生语言偏误语料库的应用,《数字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第五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2、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创新,《辞书研究》2006年1期53、基于标注语料库的主谓谓语句语义分析,《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5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2期:P170-17354、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被”字句语义分析,《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P197-20255、刘金凤、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情景语义成分分析,56、现代汉语句子语义成分标注研究,《2007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P172-17957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对应机制研究初探58、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Semantic Corpus,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ISBN: 978-981-05-0099-4);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Singapore;03/2008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mputing59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mponents in Modern Chinese Based on Labeled Corpus,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ISBN: 978-981-05-0099-4);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Singapore;03/2008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mputing60、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库建设及应用《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进展——第六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第六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61、The Semantic Category System of Chinese New Words: An Approach from the ONTOL-MT-ba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Knowledge Ontology,Recent Advances of Asian Langua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Recent Advances of Asian Langua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文信息处理学会出版社,2008年11月62、On the Fram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rameNe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Typical Frame Group “Activity Course”,63、罗琳、刘金凤、郭嘉伟、亢世勇、姜岚:汉语文本蕴涵库的设想与实现,《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第十届全国计算语言学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4、王莉、赵文、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多义动词词义标注方法研究65、刘金凤、亢世勇: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汉语句子语义知识系统66、罗琳、刘金凤、亢世勇、姜岚: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文本蕴涵推理规律探讨67、吴健、周明海、亢世勇:汉语句法语义语料库标注困难及解决策略,68、亢世勇 许小星 马永腾:施事、受事句法实现的义类制约69、王兴隆 亢世勇 张绍麒汉语辞书释义模式统一的尝试机制——基于动作行为语义场70、夏一乔、亢世勇:《现代汉语词典》(五版)与《Collins Cobuild词典》(三版)叹词释义模式比较,《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论文集(CLSW 2009)》新加坡,200971、郭嘉伟、亢世勇:新时期汉语新词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回顾与思考,72、现代汉语句系系统构建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1期73、施事、受事句法实现的义类制约,《语文研究》,2011年4期74、基于多部词典的目标动词义项标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2期75、我国计算机辅助辞书编纂系统初步调查研究,《辞书研究》2012年3期 1、《汉语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作家出版社,2000年9月。2、《语言应用研究(第一辑)》(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3、《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语言应用研究(第二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乐嘉民、亢世勇主编:《辞书编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参编《动词分类及动词研究文献总览》黄伯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1、《最新流行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2、《实用网络用语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3、《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4、《学生新词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5、《中华最新新词语词典》,香港中华书局,2007年6、《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学生新词语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辞海(新词语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9、《新词语10000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0、《现代汉语大词典(新词语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1、《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2、《新词语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3、《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我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学的是师范方向的。大学中文专业和高中语文有非常大的不同。它的准确专业名称应该是“汉语言文学”,包括两个学习方向,一类是语言类,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另一类是文学类,学习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民间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不管喜不喜欢,这些是中文系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中文专业师范生还要学习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习中文不是很轻松的事,因为你必须要阅读大量大量的书籍,不仅仅是文学方面,还要阅读哲学,美学,艺术,历史等等与之有关联的书籍,中文专业的阅读面是非常广的。另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不能光从感性层面去理解作品,这点和高中语文的阅读题目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中文专业的要求是能够用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术语进行分析,研究的深度增加。虽然我是师范生,但以后可以选择其它的职业,比如说新闻出版社的编辑记者撰稿人,广告公司的广告词设计,文秘,公务员等。并不是说学什么专业以后找工作就一定要对口,只要你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做其他工作也不是不行,学中文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很扎实的写作功底,有较高的人文修养,这两点只要你具备的话其实是很能受招聘单位青睐的。

汉藏语论文集pdf

你好 我也是这种情况 等待给你的答案哦 我也想了解一下呢

陈保亚,1990,《语言演变结构基础》,载《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陈保亚,1993,《汉藏语言联盟说》,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陈保亚,3,《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陈保亚,1995,《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载《当代中国语言学》第1卷,新加坡。陈保亚,1995,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V 18:1-Sp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陈保亚,5,《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陈保亚,1996,《相对阶曲线与汉-越发生关系》,《中国博士后论文集》,学苑出版社。陈保亚,1996,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Khmer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Thailand陈保亚,1996,《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与汉越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陈保亚,1,《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陈保亚,1,《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语言研究》陈保亚,2,《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陈保亚,2b,《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陈保亚,5,《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民族语文》陈保亚,1998,《百年来汉藏语系谱系研究的理论进展》,《语言学论丛》第21集 徐通锵、陈保亚,1998,《20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陈保亚,1998,《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第30届国际汉藏语论文,《语言研究》2陈保亚,1999,《汉台关系词声母有序对应规则表》,《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二集 陈保亚,4,《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民族语文》陈保亚,4,《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中国语文》

要看是什么大学的中文系了。基本课程都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但是,有些大学的这些课程教学很死,跟高中一样,有些大学却教得很生动,让原本厌恶语文的人都爱上语文。看各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怎样了。不过选择文理还是看自己哪边成绩更好才是。 补充回答:理科转中文系一般来说没问题,只要你大一的成绩达到转专业要求,并且通过转专业考试,就行了!有些大学中文系太王牌了,也许还要些证明你中文方面特长的东西,比如比赛获奖证书、发表的文章什么的……你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报中文都可以,有些大学中文系是文理兼收的,好像厦大去年就这样,看看报志愿手册吧,提早了解一下。

我是河北师大中文系的,我们学校参考书比较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的《文学概论》,王力的古汉语,张燕瑾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就查差不多了

汉藏语论文集读后感

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便是藏戏的特点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回人。 明朝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清朝建宁夏府。乾隆年间,银川发生大地震,原址受损严重,乾隆帝拨下巨银用于重建家园,在城郊建新城,称新满城。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设朔方道,1929年改为宁夏省,辖除固原以外的现有市、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黄振华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分外陌生的名字,不过这倒也真切地符合先生那种不求闻达的处世精神。他一生与语言文字结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风华正茂之时,在人民大学协助吴玉章先生,为汉字改革工作贡献良多;此后二十多年身为“右派”,在吕叔湘先生关心之下依靠多语种的翻译工作为生;七十年代末重新投入正式工作,虽辗转于多个工作单位之间,仍然在中国北方民族古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解读方面成果倍出;九十年代初从北京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退下来以后仍然笔耕不辍,在自己书籍匝地的斗室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立意新颖、论证充分的文章,尤其是对汉字式文字的溯源和汉藏共同语的构拟见解发人深省。可惜的是,他的羸弱身体不允许他本人把这些思想一一付诸身体力行的实践,他的治学经验也因为没有正式的学生继承而难以为人熟识。 黄先生原就学并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这所后来并入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的学校造就了他极为出色的俄语功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疆博物馆推出的《新疆探察史》、《苏联中亚考古》内容翔实准确,文字洗练畅达,即是先生的盛年佳译;而他随即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二期)上的《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一文,就是在彼时西夏研究汉文资料还相当缺乏的国内对西夏学水平遥遥领先的苏联学者工作的一个总体评价。该文全无时下流行评论文章一味追捧的俗气,大量的篇幅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学者虽有1929年沙俄军官科兹洛夫中国西北边陲黑水城西夏书库发掘的巨额收藏之便利,但因汉学功底欠佳和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导致了西夏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缺憾和疏漏。这些都是主要倚仗黄先生所立足的深湛俄语功底,可称得上是新时期中国西夏研究对国外先进成果的夺胎换骨第一文,同时,这篇文章也体现出黄振华先生一以贯之的学术风格——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字里行间的文字火药味随处可见,即便是同当时还颇有痕迹的大小字报作文风格相比也难分轩轾,只是黄文并不针砭个人而完全针对学术建设,并且对他人错漏“一抓一个准儿”的特点使内行的对手看了只有心折的份儿。在他的文章《西夏语同义词词源研究刍议》、《西夏语同义词词源研究再议》(分别见《民族语文》2002年第五期、2003年第五期)中,老先生对自己参与的《〈文海〉研究》一书中的失误深表忏悔,并毫不留情地指出自己当时急于送交出版社“实际上是整理稿已五易寒暑,正值需要研究成果以资提升职称”之时;现在我们自然理解这种现实的际遇和需要,因而也就更为钦佩先生这种无情解剖自己行为中的心态。 这位老先生,实在也称得上是个学习语言的天才。俄语自不必说,他对英、法、德、日等常用外国语运用也很娴熟;除此之外,他还校译过罗马尼亚某政要在中国发行的罗语文集汉译本。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还精通不少稀奇古怪的古代语言和文字:像在中世纪曾享国一个世纪有余、并与当时地处中原的宋王朝对峙过的辽、夏、金政权都创制过自己的官方文字,此即今已湮没不传的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这是黄先生用力的重点,他对这几种文字的认识自是非同一般的深刻;而另外几种曾经流行于中亚地区和中国西陲的古文字——记录东伊朗语的粟特文、于阗文和记录印度西北方言的佉卢文,他也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出版的几种综述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图录》和相关期刊、论文集中这方面的文章如《粟特文及其文献》、《于阗文贤劫经千佛名号考证》、《鄯善佉卢文书所见王号考》零零星星,却都显出黄先生在这方面的筚路蓝缕之功。据说当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时,别人不认识的古怪语文都找他辨认,他也总是不会令人失望;遥想此情,面对斯人,“活字典”一词忽然显得格外栩栩如生。时至今日,佉卢文在中国据说也只有少之又少的学者认识,而粟特文这种曾经流行于盛唐时期长安城胡商之间的“国际性语文”在黄先生身后几乎又成了一片空白,无人可识呵! 在当代的国内,一个外语(含民族语)研究者最怵的,恐怕就是对自己母语文字的深刻认识和精湛掌握。黄先生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例外,这尤其有助于他释读与汉字关系密切的中国北方民族古文字。譬如对西夏人自编的《广韵》式字书《文海》的校勘和在此基础上对西夏语音的构拟,他就是完全采用了清代陈澧《切韵考》中系联《广韵》反切上下字总结出中古汉语声纽、韵部、调类的传统方法对西夏文字进行类似的分析处理,这种方法西夏研究前贤从未尝试过,但却又同西夏人袭用汉字小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轨迹丝丝入扣;这是黄先生熟谙传统国学经典的生动表现。而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初连续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汉字的传播及其借用模式》、《纳西哥巴文字源流考》、《古体彝文字源考》)集中论述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乃至纳西哥巴文、彝文、韩文、日文等汉字式文字的共同点之根本就在于对汉语俗字的大量借用,这体现出他对汉语俗文字文献的熟悉也非常人所及。想象我们自己对其中某一方面的掌握还欠深入,而黄先生却在多方面齐头并进且都不嫌肤浅,我们不得不钦服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同书斋为伴的执著和切实! 我去过老先生家两次,一踏进门的唯一印象似乎就是四面八方顶天立地的书架和其间满满当当的书。与一般人的收藏多以中文古籍或国内出版物为特色迥异,这里的藏书以外文资料为主,其中覆盖相对常见的俄、英、法、德、日、希腊、拉丁、希伯来、阿拉伯语,也有多数人并不熟悉的粟特语、于阗语、萨莫耶德语(与芬兰语、匈牙利语相近的语言)资料,许多国内根本无法觅见的外语资料,在这里却可以信手而得。所以,据说季羡林先生深为器重的当代俩学人“南徐北黄”,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老黄先生(另一位是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的徐文堪先生,以东方印欧语如伊朗语、吐火罗语的研究为特长);而我们都知道,季先生的专业是研治语系归属为所谓印欧语系的梵语、吐火罗语等,而他的这种惺惺相惜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与黄、徐二位都深得印欧语这一语言研究重镇的三昧不无关系吧。 语言学在近现代的巨大飞跃,正是仰仗十九世纪欧洲学者对日耳曼语、罗曼语、波罗的—斯拉夫语以及处于东方的印度—伊朗语的形态比较而归纳、总结出系统、严整的印欧语系理论并由此奠定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学科这一点。虽然从《马氏文通》开始这一套方法论就由我国的语言学先贤源源不断地引进,但是真正切实掌握几种印欧语并及时汲取这套完整理论不断完善成分的艰苦行为,在语言氛围完全不同的中国,时至今日却难以发现,比如我们就很少了解分布位置偏东的阿尔巴尼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在二十世纪中叶被西方研究者最终划归印欧语系的细节,而阿尔巴尼亚语同巴尔干诸语言的混同、亚美尼亚语长期受伊朗语的浸润,其间的演化模式其实极可比拟于发生在东亚土地上藏缅语和南岛语的相互融合以及汉语对南方壮侗—苗瑶语言的质变影响。当我们在慨叹域外的成功经验常常难以及时有效地促进国内相应研究领域的突破之时,老黄先生通过自我钻研而在印欧语言学这种“枢纽性绝学”方面的深入就尤其令人瞩目——他的努力最终仍未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则是孤掌难鸣的结果呵! 先生不轻易见客——我也是有幸通过他的一个挚友从中说合才得允进门的,然而他对待后学却颇为热情。在得知我有心研习闪米特语言时,他就赠送我一本国内难觅的便携式希伯来文—英文对照旧约全书;而在给我讲一些问题需要例证时,他不顾自己严重的心脏病,还常常爬上爬下找寻书稿指点我阅读,我于心不忍却又无法阻止,只好看着他一顿忙活后抓起氧气袋猛吸一气。我同先生虽然就只有两次会面,但那两个热情似火、放言恣肆的下午,却令我久久回味不止。记得其时先生谈得最多的,是汉藏语言语源学的突破问题。把握一种语言内具体语汇的来龙去脉,实质上就是在为语言系属的建立和完善奠基,由此才有可能催生出更为一般的学科方法论,前述印欧语系的建立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轨迹正是如此。今天汉藏语系假说在求证道路上进展的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我们又何不安安心心冷静下来、实实在在地研究印欧语系完善的历程呢?黄先生因有多种印欧语研习的切身体验,因而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独到的想法。他就认为,散见于卷帙浩繁的汉文古籍中对一个语义要素的多重文字表述,实际上正反映了在不表音的汉字外壳之下隐藏的现今多种民族语言的古代形态,汉字的“书同文”功能远非秦始皇钦定的那么晚近和自觉;而后来辽、夏、金三朝仿汉官方文字的出现,实际上也只是基于政治原因和民族意识的一种暂时性刻意凸显——与党项语言密切吻合的西夏文字在夏亡后仍继续使用于河西走廊直至明代中期这一事实,正从反面表明汉字所具有的这种超语言功能。先生对汉藏共同语的研究,就是得益于这样一把“逢锁必开”的钥匙,他在纳西哥巴文、古彝文等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了个头;只可惜,天不假人呵!就像我们的另一位“国宝级人物”——终身矢志译介希腊文献的罗念生先生那样,“希望老天再给半年时间,用诗体译完《伊利亚特》”——然而,由于住所供暖的提前中断诱发急性肺炎,刚刚挣脱癌症魔爪的罗先生只能带着三分之二事业未竟的遗憾,在1990年怅然离开人世——这种遗憾实际上也就不是他个人的,而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了。 黄先生对语言的恢宏研习,也并非仅仅停留在个别语言的孤立攻克之上。早在他供职于人民大学语言研究所之时,就编写出《比较文字学讲义》、《西方语言结构介绍》等油印本教授学生。而先生的壮年译作《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科学出版社,1960年)译笔流畅、行文简净,体现出译者对原著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对原文语言的熟练掌握,既得到了吕叔湘先生的高度赞扬,也成为很多人进入语言学殿堂必经的门槛;清华大学中文系已将此书列入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中并准备再版,然而老黄先生已不能——似乎也无须——对其再作校定并看到它的重新问世了! 去年冬去拜谒先生时,先生就指点我在处理具体语汇比对时,一要注意所用语词时代可比性与民族文化交融历史一致性的相互吻合,二要牢记历史语音演变时“宁求由繁至简”的不二法门。先生平生所至诚服膺的,似乎只有法国汉学大师伯希和,他曾亲口对我说:“十个黄振华捆在一起也打不过一个伯希和。”——这话不由得令人想起“反右”时有人提出全国人民一人一条史料从而超越陈寅恪先生对中国史籍非凡熟谙程度的“逸闻”来。依我的粗浅体会,伯大师师从法国汉学大家沙畹,通晓多种东西方语言,长于精微考证中准确的感悟,这种悟性——既不拘泥于琐碎材料的完全准确,也与东方哲学精神内核相通——正是建立在大师本人浩博厚实的中西学基础之上、而在大师身后却是吉光难再的了,放眼国内,境况尤艰——或许,这也是老黄先生难得共鸣的真正原因吧。 黄先生在汉藏语研究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在至今普遍成就极为薄弱的语源学领域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并对其作了初步的展开应用,他的不少未刊手稿中深刻体现了这一目前尚不为更多人知晓的思想。当时我还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先生关于西夏文字结构剖析的一份手稿,这份稿件是用写过的字纸装订起来的,上面用粗粗的毛笔痕迹誊抄了六千多个西夏字,字里行间则是其他细痕笔迹的逐字解剖演示和相应的注释,其篇章的简陋掩饰不住内容的一目了然和发人深省。今日想来,此举既含谶语,又甚有“托孤”之意,我是后学,才智鲜及,唯当尽心竭力,既不辜负老先生拳拳嘱托,亦勿使此思此想从此湮没而真的沉寂下去。 2003年7月20日初稿 2003年11月24日改订 附录:黄振华先生主要论著简目 1.《评王静如先生的西夏学近著》;载《考古》1974年第6期。 2.《评苏联近30年的西夏学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 3.《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合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4.《契丹文“山”、“山’”考——契丹文字结构新探》;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注:此处第二个“山”字右上角的单引号表明这是一个类似的契丹字,非笔误) 5.《于阗文及其研究》;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3期。 6.《粟特文及其文献》;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 7.《于阗文》;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2年。 8.《女真文》(合作);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82年。 9.《明代女真文奴儿干永宁寺碑新释》;载《中国地方史志》1983年第2期。 10.《女真字奥屯良弼诗刻石初释》(合作);载《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11.《〈文海〉研究》(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2.《西夏文字典〈文海〉、〈文海杂类〉及其研究——兼谈从西夏文文献看西夏社会概况》;载《中亚学刊》第一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苏联的乌孙考古》(合作);载《乌孙史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西夏文卖地文书考释》;载白滨[主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论西夏语音系统的构拟》;载白滨[主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日本的西域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载《考古学参考资料》1984年第3、4期合刊。 17.《契丹文〈郎君行记〉新释》;载《宋辽金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契丹文天干名称考》;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19.《苏联的敦煌学研究》;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1985年第4期。 20.《法国敦煌学研究述略》;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通讯》1985年第5期。 21.《吐蕃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载《藏族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西夏文字典“音同”的版本和校勘》(合作);载《民族古籍》1986年第1期。 23.《契丹文地支名称考》;载《民族古籍》1986年第2期。 24.《黑诚新出西夏文音同初探》;载《文物》1987年第7期。 25.《黑水城出土西夏本类林考辨》;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26.《番汉合时掌中珠》(合作整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明代重刊汉藏合璧西夏译经题记》;载《藏学研究文选》,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西夏本类林译文试释》;载《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29.《宁夏新出带梵字密宗器物》;载《文物》1990年第2期。 30.《西夏语词》部分;载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1.《明代〈河西译语〉试释》;载《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32.《西夏文孙子兵法三家注管窥》;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西夏文音同序跋考释》(合作);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西夏文天盛律令进律表考释》(合作);载李范文[主编]《西夏文史论丛(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类林研究》(合作);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6.《鄯善佉卢文书所见王号考》;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37.《西夏语词汇》部分;载《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38.《于阗文贤劫经千佛名号考证》;载《中国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93年。 39.《契丹文字新释》;载《文史》第卅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0.《佉卢文贵霜王号研究》;载《西域考察与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清抄明代〈河西译语〉再释》;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1996年)。 42.《白狼王远夷乐德歌新解》;载《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3.《岁阴岁阳名义考》(合作);载《燕京学报》1999年新第6期。 44.《汉字的传播及其借用模式》;载赵丽明、黄国营[主编]《汉字的应用与传播》,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45.《纳西族哥巴文字源流考》;载《燕京学报》2000年新第9期。 46.《西夏语同义词词源研究刍议》;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47.《古体彝文字源考》;载《文津学志》2003年第1期。 48.《西夏语同义词词源研究再议》;载《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我感受到藏戏的博大精深

2013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2012年《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2009年《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2008年《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05年《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明清吴语词典》,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003年《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话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98年《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刘丹青为第三作者。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1996年《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95年《汉语语言学》,钱乃荣主编,刘丹青编撰第8章,并任编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1994年《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990年《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987年《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013年《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藏类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解释》,《语言暨语言学》专刊50号,台湾中研院。《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多/少二分与全/有/无三分》 ,《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 中国语文化论丛》 ,日本白帝社。《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方言》,2013年第3期。《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2013年第3期。《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严艳群、刘丹青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2012年《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2012年第1期。《高名凯学术精神的恒久价值与现实意义》,《语言学论丛》第45辑,商务印书馆。《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合作),《语言科学》,2012年第4期。《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一性:显赫范畴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语言学研究》第1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In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41-1, 2011年《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上)》,《语言学研究》第10辑,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与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王芳、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2010年《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论动词型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构式的语义透明度和句法地位——当代流行构式个案二则》,《东方语言学》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人称范畴>导读》(刘丹青、强星娜合作),《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Anna Siewierska《人称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导读》,Lindsay Whaley《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载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汉藏语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2009。《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下)》(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2008年《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8辑,商务印书馆,2008。《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Syntax of space 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In Dan Xu ()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 Springer, 2007年《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赵学刊》春之卷(创刊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中国语教育研究》(韩国),2007年第6号。《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2006年《名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6。《差比句与等比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焦点(强调成分)的调查研究框架》,《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05年《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从所谓“补语”谈古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刘丹青、刘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语法调查和研究中的从属句问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句类和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学》(日本)252号,2005。2004年《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深度和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理论语法与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载张洪明、谢家浩和唐秀玲 主编《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4。《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载石锋、沈钟伟主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view of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edited by Hilary C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32, N1,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32, N1, 2003年《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载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载戴庆厦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02年《赋元实词与语法化》,载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2001年《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试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刘丹青、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香港)总9期,2001。《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创刊2期,2001。《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载范开泰、齐沪扬主编《语言问题再认识——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0年《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载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粤语句法的类型特点》,《亚太语言教育学报》(香港),2000年第2期。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by Her One-So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28, N1, 1999年《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998年《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刘丹青、徐烈炯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刘丹青、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1997年《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港式中文词语小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1997年第4期。《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7年第1期。《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996年《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 ──语言和方言的证据》,《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6年第1期。《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载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95年《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无锡方言的体助词“着”和“则”(仔)》 ,《中国语言学报》总第6期,商务印书馆。《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谢自力、刘丹青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商务印书馆。《“当代吴语研究”述评》(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1992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创新、突破、飞跃与缺憾──评于黄本<语言学概论>》 ,《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1994年《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载邵敬敏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潘文、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南京青年流行语》(刘丹青、黄粤宁合作),《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1993年《<南京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年第2期。《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语文建设》,1993年第4期。《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刘丹青、石汝杰合作),《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2期。《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4期。1992年《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 ,《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2期。《<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方言》,1992年第2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四)》,《学语文》,1992年第2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三)》,《学语文》,1992年第1期。《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1991年《从“娶”与“嫁”的语法对立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从状态词看东方式思维》,《东方文化》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农业文化的语言映证》,《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6期。《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二)》,《学语文》,1991年第6期。《试论“可数文化”与“不可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3期摘录。《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一)》,《学语文》,1991年第4期。《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导入”》,《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1990年《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1989年《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刘丹青、段业辉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3期。《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2期。1988年《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1987年《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1986年《运用方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学科》,《语文导报》,1986年第12期。《“面粉”纵横谈》,《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几类比较特殊的短语》,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句型分析及主谓句的类型》,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1985年《试论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莫彭龄、单青(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白”到底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2期。1984年《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第1期。《论“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张拱贵、刘宁生、刘丹青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1983年《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张拱贵、刘丹青合作),《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1982年会论文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1983。1982年《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社,1982。

汉藏语论文集读后感300字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7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6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8%。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心在中国中国人家们

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能稳定及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历史的镜子告诉我们,由于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所引发的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给与了我们最好的忠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相互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友好交往成为贯穿历史的主流。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能紧紧的融合在一起,我们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爱国力量的凝聚,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外国名著那么多,是指哪一部啊?不同的书当然读后感不会一样啊。

汉藏翻译论文集

在线翻译ཉོན་མོངས་ཚོགས་བཅོམ་མགོན་པ ཀང་ཁང་གང་ངང་། ཀིག་ཁིག་གིག་ངིག

藏族,硕士、教授。 1953年生于青海贵南县,1981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藏学系藏族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凭任为文学理论教授,现任青海民族学院藏学系教授,准学科研究带头人,硕士研究生方向导师,青海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藏族文学理论及汉藏翻译理论的研究。先后担任研究生的《文学理论研究》、《萨迦时期文论研究》、《藏族政教合一制度》、《古代名译赏析》、《翻译理论研究》以及本科的《文学理论》、《翻译名著赏析比较》、《汉藏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民间文学概论》等课程。撰写并出版了《藏族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影响》、《文学概论》、《藏族文学趣谈》、《文学理论研究》、《吴钰学术论文集》等五部专著。《檀丁大师诗镜中有关诗魂之说》《藏族文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实践》《藏族小说发展史要》《格萨尔诞生与古代藏族神话的关系》等31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核心刊物上。2000年赴荷兰参加“第九届国际藏学研讨会”,2002年参加“第五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文学概论》一书获2000年青海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藏族伏藏文化及其价值》获青海民院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藏族文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实践》获青海民院200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度获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藏族文学理论批评史》”批准经费5万元。吴钰学术论文目录 1.《藏族民间故事形成过程中的宗教影响》中国藏学硕士论文第三集。1992年11月。2.《文学概论》再版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3.《藏族文学趣谈》 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吴钰学术论文集》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1月。论文:1.《浅析藏族古代‘仲’的原型》 (中国藏学)1991年第3期。2.《浅谈藏族文学的民族风格及其特色》 (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3.《印藏(罗摩衍那)比较研究》 (中国藏学)1992年第4期。4.《与藏族文化有关的印度吠陀若干经典》 (中国藏学)1993年第3期。5.《浅谈藏族文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中国藏学)1994年第3期。6.我对藏族文学史的质疑》 (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7.《更登群培史学思想初谈》 (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8.《格萨尔诞生与藏族原始神话的关系》 (中国藏学)1997年第2期。9.《初谈文学风格和特色的构成》 (西藏研究)1994年第4期。10.《浅谈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 (西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11.《(柱下遗教)中的藏族古代神话故事浅析》 (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12.《藏族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西藏艺术研究)1998年第1期。13.《藏族自由诗的过去与未来》 (章恰尔)1999年第1期。14.《民族院校藏学系新学科教材建设之我见》高校教改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15.《檀丁大师诗镜中有关诗魂之说》 (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16.《藏族伏藏文化及其价值》 (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17.《浅谈藏语术语标准化问题》(藏语文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18.《藏族文论的产生和实践特点》 (中国藏学)2003年第四期。19.《(格萨尔)诗史中论价值的庄严修辞》 《拉萨河》2006年第 1期。《格萨尔降魔》与(罗摩衍那比较研究)《文学趣谈》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21.《草山纠纷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攀登) 1993年第2期。《论我省牧区工作重点转移的几个问题》 合著 ( 攀登) 1984年第4期。23.《论提高我省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合著 (攀登) 1985年第4期。24.《藏区用藏语教学是一个实在必行的趋势》 合译 (攀登) 1990年第1,2期。《(难忘的往事)读后感》。 (章恰尔) 1983年第4期。《汉藏古文翻译的艺术技巧与文化价值》《西藏研究》 2004年第 4 期。《甘珠尔三大目录比较之思考》 《青海民院学报》 2004年 2 期。《汉藏文学翻译与技巧》 《青海民院学报》2005年第1期。《浅析藏语三次厘定之内容及时间》 《青海藏族教育》 2005年第4期。 《论历史传说和正史记栽的大将马重英》 《青海民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论舞论中的八情味说》 《青海民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