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读者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

读者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胡说什么啊,人家都准备上市了,还破产了!!!!怎么能破产呢

我觉得读者始终都是最好看的杂志之一。内容很有可看性,最有原始味道和真实性的杂志。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杂志了,我就喜欢有哲理的东西。

现在这个年代,谁还买书啊,不准备破产也难以为继了。

那几本还是有两篇还是有点看头的

读报参考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早就不订阅了,里面的内容还不如有些人的博客好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编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使本书从一般的历史性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对你学习文史知识有很大帮助 还有 文史知识手册 青年文摘没有太大用处 有 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 这类的作文书 买一本看看 对写文章用处很大 而且 多关注一下时事政治 国家大事 多看看这类的报纸或新闻网 这对分析 史科目的主观题 有非常大的帮助加油哦~

有啊,本地出的报纸都要看。读者杂志,家庭医药,咬文嚼字订了的。

还不错!

现在的读者杂志太差了

我觉得读者始终都是最好看的杂志之一。内容很有可看性,最有原始味道和真实性的杂志。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杂志了,我就喜欢有哲理的东西。

都是金钱惹的祸

我也有同感,读者越来越不好看了,变了味道,以前的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现在都是长篇大论近期买了三本看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想看了

很不错呀,有内涵,就是太深沉了,同类杂志我比较喜欢《青年文摘》

读者杂志怎么了

同意一楼的,我很喜欢看《读者》、品味高雅,读后心情舒畅、对人生、对生活都有了新的感悟。令人心境心静。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手机上看杂质,看新闻,看故事,所以读者这样的实体杂质已经不流行了。

读者在走下坡路了,内容不太好,过于哲理,反正我是有20%看不懂,历史史料人物传记过多,不太适合青年人看相对而言推荐【青年文摘】

《读者》这本书是我高中经常看的一本书,高中的时候感觉还好吧,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就比较少去看读者了,可能是读者里面接触的内容和我现在所想要了解的东西不一样吧。首先读者的价格比较便宜。,《读者》所费才区区4元钱,在江西,这是一碗最普通的汤粉的价格。而4元钱,往往能让我在如厕之时,买菜排队之际,发现一两篇主题不错的文章,这对于我,就已经值回4元钱。况且,这本杂志上的人生小故事,孩子读得懂,老人经常读,总能就此和老人搭上腔。读书时代会很喜欢这本杂志。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啊。读书时代看了不少。最喜欢看里面的幽默故事了!每次到手总是先看笑话。及出门的时候,经常在候车室看这个打发时间。于历史,关于哲学,关于情感,甚至关于科技,读者都给予了初高中生遍历这些知识的机会,什么黑格尔尼采曹孟德孔夫子费尔巴哈束星北钱学森顾城赛珍珠,读者都提供了成长期学生与这些人文大咖沟通的窗口,是教科书之外的良好补充。而且相较于教科书而言,这些杂志有更为广阔视野和更为广博的涉猎,即便只是管窥式的概貌,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学养基础。基本上,客观认识这个世界的历史前景美好丑陋光明黑暗。个人认为是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很大帮助的一本杂志,值得我去支持。

青年杂志现在怎么样了

没有大卖。《新青年》杂志的出世,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民感到失落,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 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 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一、创办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并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思想上,袁世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儒家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内忧外患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国民的思想启蒙活动。 二、《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创办于上海,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其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初期,《新青年》主要以春秋笔法表现出国家的忧思以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蔑视,同时,着重宣传西方实业、政治、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激励青年志气,增长青年知识。但当时局势下,谈青年学业与现实脱节,销路甚差,于是,从二卷起,陈把“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刊物日渐获得社会欢迎。1917年,陈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轮值主编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等,这一队伍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 三、《新青年》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15—1918年上半年,主要是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存在。其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A、提倡自由民主,主张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表系列文章,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强大社会舆论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陈《偶像破坏论》同时也体现了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 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局限性:缺乏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历史的一概抹杀,对西方民主、文化的绝对崇仰。) 2、1918年下半年起,《新青年》开始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主要宣传内容有: A、《新青年》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Bolshevism的胜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