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农业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农业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同学这个只是要写个开题吗,。正文需要写吗,。。都一起给你吧

我也是农大的,哈哈!不过毕业了。首先确定主题,然后疯狂找相关资料,确定大致框架,然后把框架用要求字数扩充起来就好了。农大开题报告,老师都挺温和,就看你选题是不是恰当,选题不恰当可能会重新写。希望采纳!

石河子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  一、 课题来源的项目名称及项目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二、 课题的立项依据  (一)研究的意义  水是农作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当受到土壤水分胁迫时,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并迅速发出信号,使整个植株对水分胁迫做出反应,同时根系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等根系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并影响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  研究作物根系对认识和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根区水分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当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时,作物根系最先感受并通过一定途径使地上部对水分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根系在自身形态结构、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通过对作物根区水分对作物根系生理机制效应的研究,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膜下滴灌技术由于其灌灌溉周期较短,土壤耕层内的含水量可始终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适宜范围内,更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由于膜下滴灌为番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气热及养分环境,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根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番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然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滴灌技术本身[2,3, 10]的研究,有关加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生理机理研究较少,基础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潜力的发挥。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管理,不仅对发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潜力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而且从长远看为将来滴灌的应用及推广探索积累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根系是固着植物并从土壤等基质中吸收和运输水分、养分等营养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产量的重要贡献者[4,5,10]。早在十八世纪初,德国的海尔斯(Halls,1724)[8]就开始了对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后的100多年里,研究一直非常缓慢,开展的研究较少,直到上世纪世纪30年代,Weaver较系统地研究了10多种作物的根系生长过程,并指出“要科学地理解作物生产,就必须全面地认识作物根系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环境下根系的变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  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取决于不同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土壤水分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产与根系的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根系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根系生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关于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与根区水分的关系以及水分胁迫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7]。  尽管前人对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根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根系结构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作物系统及产量形成的,基于此,本研究开展土壤含水量对番茄根区水分变化根系结构对植株地上部调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产高效的水分生理机理。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试验点概况  2009年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系试验站(44°18´N,86°03´E,海拔440m)进行,前茬为棉花地,土质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机质为08%,全氮75g/kg、速效磷6 mg/kg、速效钾205 mg/kg、碱解氮70mg/kg。60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为36g/cm3,田间持水量1%,地下水位0m左右。  (二)水分处理设计  水分处理从开花初期开始,设6个水分处理。不同处理随生育期推进各设三种土壤含水量(见表)。灌溉上限为相对田间持水量的95%。在试验实际实施过程中又难以根据严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处理均设有一个范围,如灌水临界范围定为45%-50%占相对田间持水量(SWR)百分比,各处理土层(0-60cm)含水量达到该阶段计划土壤湿润层的相对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时即开始灌溉,故每次灌量为225 m3•hm-2。水分处理如表1所示  表:  表1加工番茄水分试验处理  滴灌方式 开花期~红果期SWR% 成熟期  SWR%  DI (1) 40-45 75-80  DII (2) 55-60 75-80  DIII (3) 70-75 60-65  DI (4) 40-45 60-65  DII (5) 55-60 60-65  DIII (6) 70-75 60-65  注: 开花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开花的日期;红果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个花序出现第一个成熟变红果实的日期;成熟期:从红果到最后采收所持续的时间。D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写Ⅰ、Ⅱ、Ⅲ就可以了。  (三)试验方法  本试验中番茄栽培方式为覆膜人工穴状直播,膜宽90cm,实际采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铺设一条滴灌带(毛管直径16mm,滴头间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间行距60cm,株距30cm。  控制条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记录灌溉水量。水分传感器安装在靠近滴灌带5cm处监测根区土壤水分,探头埋深60cm。田间实际灌溉用水量用标定过的水表记录。滴灌地采用“干播湿出”方式播种,于2009年4月下旬播种,播种后立即滴水灌溉确保适墒出苗。为满足加工番茄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于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钾复合肥(K2O 225kg/ hm2)。  (四)试验品种  供试材料为里格尔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  (五)技术路线  (六)测试内容与方法  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水分含量采用AQUA-TEL-TDR型 时域反射仪(TDR)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Autamata I,美国),传感器埋深60cm,经烘干法矫正。  2、根系取样方法(取两次,分别在花果期及成熟期)  根系取样用双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样,按深度取样。取出的根样经水洗,过网筛,人工用镊子拣出死根和其它杂质,人工用摄子仔细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测量用。每处理分别取3个重复。  3、根系特征指标的测定  将冲洗干净的根段整齐排列在蓝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扫描仪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扫描形成TIF图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图像分析软件(英国Delta公司,0版)对TIF图像文件进行分析,计算根系的长度、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等形态特征指标。  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软件,分别做出不同处理对根系性状各项指标影响的关系图;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对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采用膜下滴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时域反射仪(TDR)水分传感器对作物根区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设置0~60cm根层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标,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二)研究内容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试验所具备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五、工作条件  现有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水分及相关测定项需要的仪器主要有:  1)美国AQUA-TEL-TDR型土壤湿度传感器;  2)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与滴灌自动控制系统;  3)烘箱、冷藏箱、电子天平、荧光仪、LIC6400光合仪 、AP4气孔导度等;  4)滴灌器材、水表、土钻、打孔器;  5) 数码相机、扫描仪、水势仪。  存在问题  1)缺乏某些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试验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  1)针对预试验中出现的测定指标问题,提前预防,争取准确做好试验;  2)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吸收学习经验和分析试验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及预期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  2008年3月~12月:试验方案确定,准备相关试验材料及设备等。  2009年3月~8月:进行小区控制试验,完成各阶段的工作。  2010年4月~12月:整理并分析试验数据。  2011年1月~6月:按时撰写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预期研究结果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良等作物根系与水分的关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  [2]蔡焕杰等荒漠气候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26~29  [3]徐飞鹏等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 25-27  [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55~58  [5]王化岑,高产小麦根系形态与生长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7(5):32~35  [6] 史文娟等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2004,(9):1~5  [7] 薛刚等水分胁迫下钙螯全剂与CPZ抑制剂对棉花根和下胚轴两种ATPase活性的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J]1994, 30(6):417~425  [8]吴凤芝等大棚番茄不同连作年限对根系活力及其品质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33~38  [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Solairo) growing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  [10]SSR小麦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4,(1):25~26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同学根据新疆 “红(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农业产业战略,紧扣课题“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层水分对根系发育调控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同时,已开展了预备试验,并收集到部分数据,有望按照计划完成。具备开题的基本条件,推荐参加开题。  开题报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农业产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确定好了没呀 开题报告发了没有

石河子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  一、 课题来源的项目名称及项目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二、 课题的立项依据  (一)研究的意义  水是农作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当受到土壤水分胁迫时,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并迅速发出信号,使整个植株对水分胁迫做出反应,同时根系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等根系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并影响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  研究作物根系对认识和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根区水分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当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时,作物根系最先感受并通过一定途径使地上部对水分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根系在自身形态结构、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通过对作物根区水分对作物根系生理机制效应的研究,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膜下滴灌技术由于其灌灌溉周期较短,土壤耕层内的含水量可始终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适宜范围内,更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由于膜下滴灌为番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气热及养分环境,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根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番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然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滴灌技术本身[2,3, 10]的研究,有关加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生理机理研究较少,基础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潜力的发挥。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管理,不仅对发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潜力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而且从长远看为将来滴灌的应用及推广探索积累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根系是固着植物并从土壤等基质中吸收和运输水分、养分等营养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产量的重要贡献者[4,5,10]。早在十八世纪初,德国的海尔斯(Halls,1724)[8]就开始了对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后的100多年里,研究一直非常缓慢,开展的研究较少,直到上世纪世纪30年代,Weaver较系统地研究了10多种作物的根系生长过程,并指出“要科学地理解作物生产,就必须全面地认识作物根系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环境下根系的变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  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取决于不同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土壤水分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产与根系的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根系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根系生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关于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与根区水分的关系以及水分胁迫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7]。  尽管前人对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根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根系结构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作物系统及产量形成的,基于此,本研究开展土壤含水量对番茄根区水分变化根系结构对植株地上部调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产高效的水分生理机理。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试验点概况  2009年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系试验站(44°18´N,86°03´E,海拔440m)进行,前茬为棉花地,土质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机质为08%,全氮75g/kg、速效磷6 mg/kg、速效钾205 mg/kg、碱解氮70mg/kg。60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为36g/cm3,田间持水量1%,地下水位0m左右。  (二)水分处理设计  水分处理从开花初期开始,设6个水分处理。不同处理随生育期推进各设三种土壤含水量(见表)。灌溉上限为相对田间持水量的95%。在试验实际实施过程中又难以根据严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处理均设有一个范围,如灌水临界范围定为45%-50%占相对田间持水量(SWR)百分比,各处理土层(0-60cm)含水量达到该阶段计划土壤湿润层的相对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时即开始灌溉,故每次灌量为225 m3•hm-2。水分处理如表1所示  表:  表1加工番茄水分试验处理  滴灌方式 开花期~红果期SWR% 成熟期  SWR%  DI (1) 40-45 75-80  DII (2) 55-60 75-80  DIII (3) 70-75 60-65  DI (4) 40-45 60-65  DII (5) 55-60 60-65  DIII (6) 70-75 60-65  注: 开花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开花的日期;红果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个花序出现第一个成熟变红果实的日期;成熟期:从红果到最后采收所持续的时间。D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写Ⅰ、Ⅱ、Ⅲ就可以了。  (三)试验方法  本试验中番茄栽培方式为覆膜人工穴状直播,膜宽90cm,实际采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铺设一条滴灌带(毛管直径16mm,滴头间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间行距60cm,株距30cm。  控制条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记录灌溉水量。水分传感器安装在靠近滴灌带5cm处监测根区土壤水分,探头埋深60cm。田间实际灌溉用水量用标定过的水表记录。滴灌地采用“干播湿出”方式播种,于2009年4月下旬播种,播种后立即滴水灌溉确保适墒出苗。为满足加工番茄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于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钾复合肥(K2O 225kg/ hm2)。  (四)试验品种  供试材料为里格尔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  (五)技术路线  (六)测试内容与方法  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水分含量采用AQUA-TEL-TDR型 时域反射仪(TDR)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Autamata I,美国),传感器埋深60cm,经烘干法矫正。  2、根系取样方法(取两次,分别在花果期及成熟期)  根系取样用双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样,按深度取样。取出的根样经水洗,过网筛,人工用镊子拣出死根和其它杂质,人工用摄子仔细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测量用。每处理分别取3个重复。  3、根系特征指标的测定  将冲洗干净的根段整齐排列在蓝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扫描仪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扫描形成TIF图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图像分析软件(英国Delta公司,0版)对TIF图像文件进行分析,计算根系的长度、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等形态特征指标。  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软件,分别做出不同处理对根系性状各项指标影响的关系图;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对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采用膜下滴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时域反射仪(TDR)水分传感器对作物根区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设置0~60cm根层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标,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二)研究内容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试验所具备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五、工作条件  现有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水分及相关测定项需要的仪器主要有:  1)美国AQUA-TEL-TDR型土壤湿度传感器;  2)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与滴灌自动控制系统;  3)烘箱、冷藏箱、电子天平、荧光仪、LIC6400光合仪 、AP4气孔导度等;  4)滴灌器材、水表、土钻、打孔器;  5) 数码相机、扫描仪、水势仪。  存在问题  1)缺乏某些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试验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  1)针对预试验中出现的测定指标问题,提前预防,争取准确做好试验;  2)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吸收学习经验和分析试验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及预期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  2008年3月~12月:试验方案确定,准备相关试验材料及设备等。  2009年3月~8月:进行小区控制试验,完成各阶段的工作。  2010年4月~12月:整理并分析试验数据。  2011年1月~6月:按时撰写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预期研究结果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良等作物根系与水分的关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  [2]蔡焕杰等荒漠气候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26~29  [3]徐飞鹏等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 25-27  [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55~58  [5]王化岑,高产小麦根系形态与生长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7(5):32~35  [6] 史文娟等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2004,(9):1~5  [7] 薛刚等水分胁迫下钙螯全剂与CPZ抑制剂对棉花根和下胚轴两种ATPase活性的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J]1994, 30(6):417~425  [8]吴凤芝等大棚番茄不同连作年限对根系活力及其品质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33~38  [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Solairo) growing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  [10]SSR小麦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4,(1):25~26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同学根据新疆 “红(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农业产业战略,紧扣课题“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层水分对根系发育调控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同时,已开展了预备试验,并收集到部分数据,有望按照计划完成。具备开题的基本条件,推荐参加开题。  开题报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关于农业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农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l代】。;笔。一般的开题报告主要由国内外现状,研究背景,你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对比国内外的研究你的优势在哪等等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 “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 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农业类论文开题报告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石河子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9年 3月-2011年5月至6月  一、 课题来源的项目名称及项目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二、 课题的立项依据  (一)研究的意义  水是农作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的直接吸收利用者,当受到土壤水分胁迫时,作物根系[1]首先感到并迅速发出信号,使整个植株对水分胁迫做出反应,同时根系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等根系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并影响作物地上部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  研究作物根系对认识和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根区水分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当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时,作物根系最先感受并通过一定途径使地上部对水分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根系在自身形态结构、吸收功能、生理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通过对作物根区水分对作物根系生理机制效应的研究,对调控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膜下滴灌技术由于其灌灌溉周期较短,土壤耕层内的含水量可始终保持在作物所需要的含水量适宜范围内,更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由于膜下滴灌为番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气热及养分环境,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根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番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然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滴灌技术本身[2,3, 10]的研究,有关加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生理机理研究较少,基础研究薄弱限制了膜下滴灌技术节水增产潜力的发挥。探求以土壤水和作物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管理,不仅对发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高产的潜力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而且从长远看为将来滴灌的应用及推广探索积累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根系是固着植物并从土壤等基质中吸收和运输水分、养分等营养成分的器官,是土壤资源的直接利用者和产量的重要贡献者[4,5,10]。早在十八世纪初,德国的海尔斯(Halls,1724)[8]就开始了对植物根系的研究,在其后的100多年里,研究一直非常缓慢,开展的研究较少,直到上世纪世纪30年代,Weaver较系统地研究了10多种作物的根系生长过程,并指出“要科学地理解作物生产,就必须全面地认识作物根系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环境下根系的变化”,由此根系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  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状况取决于不同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吸水速率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其中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吸收和消耗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土壤水分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6]。Weaver指出,作物的生产与根系的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期的根群分布以及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根系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根系生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关于根系分布的研究、作物根系与根区水分的关系以及水分胁迫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7]。  尽管前人对棉花、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根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不同供水条件下加工番茄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根系结构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作物系统及产量形成的,基于此,本研究开展土壤含水量对番茄根区水分变化根系结构对植株地上部调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加工番茄高产高效的水分生理机理。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试验点概况  2009年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系试验站(44°18´N,86°03´E,海拔440m)进行,前茬为棉花地,土质为沙壤土,播前土壤有机质为08%,全氮75g/kg、速效磷6 mg/kg、速效钾205 mg/kg、碱解氮70mg/kg。60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为36g/cm3,田间持水量1%,地下水位0m左右。  (二)水分处理设计  水分处理从开花初期开始,设6个水分处理。不同处理随生育期推进各设三种土壤含水量(见表)。灌溉上限为相对田间持水量的95%。在试验实际实施过程中又难以根据严格控制灌水下限,故各处理均设有一个范围,如灌水临界范围定为45%-50%占相对田间持水量(SWR)百分比,各处理土层(0-60cm)含水量达到该阶段计划土壤湿润层的相对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时即开始灌溉,故每次灌量为225 m3•hm-2。水分处理如表1所示  表:  表1加工番茄水分试验处理  滴灌方式 开花期~红果期SWR% 成熟期  SWR%  DI (1) 40-45 75-80  DII (2) 55-60 75-80  DIII (3) 70-75 60-65  DI (4) 40-45 60-65  DII (5) 55-60 60-65  DIII (6) 70-75 60-65  注: 开花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第一花序开花的日期;红果期:整个番茄田中50%的番茄植株前三个花序出现第一个成熟变红果实的日期;成熟期:从红果到最后采收所持续的时间。D为膜下0厘米滴灌,如果是正常滴灌,就把D去掉,就写Ⅰ、Ⅱ、Ⅲ就可以了。  (三)试验方法  本试验中番茄栽培方式为覆膜人工穴状直播,膜宽90cm,实际采光面70cm,在膜下中央铺设一条滴灌带(毛管直径16mm,滴头间距300mm),膜上行距50 cm,膜间行距60cm,株距30cm。  控制条件:控制灌水,用水表记录灌溉水量。水分传感器安装在靠近滴灌带5cm处监测根区土壤水分,探头埋深60cm。田间实际灌溉用水量用标定过的水表记录。滴灌地采用“干播湿出”方式播种,于2009年4月下旬播种,播种后立即滴水灌溉确保适墒出苗。为满足加工番茄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于花果期追施尿素(360kg/hm2),硫酸钾复合肥(K2O 225kg/ hm2)。  (四)试验品种  供试材料为里格尔87-5(Lycopersicon Liger 87-5)。  (五)技术路线  (六)测试内容与方法  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水分含量采用AQUA-TEL-TDR型 时域反射仪(TDR)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Autamata I,美国),传感器埋深60cm,经烘干法矫正。  2、根系取样方法(取两次,分别在花果期及成熟期)  根系取样用双向切片法,每隔10cm取一次根样,按深度取样。取出的根样经水洗,过网筛,人工用镊子拣出死根和其它杂质,人工用摄子仔细定位排放到玻璃板上,供测量用。每处理分别取3个重复。  3、根系特征指标的测定  将冲洗干净的根段整齐排列在蓝色背景玻璃板上,用普通手持扫描仪在200dpi象素下黑白模式下扫描形成TIF图像文件供分析使用。使用DT-SCAN图像分析软件(英国Delta公司,0版)对TIF图像文件进行分析,计算根系的长度、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等形态特征指标。  4、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用Sigamaplot、DPS及EXCEL等软件,分别做出不同处理对根系性状各项指标影响的关系图;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数学统计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对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采用膜下滴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时域反射仪(TDR)水分传感器对作物根区水分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设置0~60cm根层土壤含水量灌前指标,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二)研究内容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试验所具备条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五、工作条件  现有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水分及相关测定项需要的仪器主要有:  1)美国AQUA-TEL-TDR型土壤湿度传感器;  2)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与滴灌自动控制系统;  3)烘箱、冷藏箱、电子天平、荧光仪、LIC6400光合仪 、AP4气孔导度等;  4)滴灌器材、水表、土钻、打孔器;  5) 数码相机、扫描仪、水势仪。  存在问题  1)缺乏某些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试验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解决途径  1)针对预试验中出现的测定指标问题,提前预防,争取准确做好试验;  2)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吸收学习经验和分析试验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及预期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进度计划安排  2008年3月~12月:试验方案确定,准备相关试验材料及设备等。  2009年3月~8月:进行小区控制试验,完成各阶段的工作。  2010年4月~12月:整理并分析试验数据。  2011年1月~6月:按时撰写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预期研究结果  明确根区水分变化对根系生长及分布特征的调节。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良等作物根系与水分的关系[j] Crop research,1992,(2):4~7  [2]蔡焕杰等荒漠气候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J]26~29  [3]徐飞鹏等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 25-27  [4]程建峰等作物根系研究法最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55~58  [5]王化岑,高产小麦根系形态与生长规律的研究[J]作物杂志1997(5):32~35  [6] 史文娟等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2004,(9):1~5  [7] 薛刚等水分胁迫下钙螯全剂与CPZ抑制剂对棉花根和下胚轴两种ATPase活性的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J]1994, 30(6):417~425  [8]吴凤芝等大棚番茄不同连作年限对根系活力及其品质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33~38  [9]Mingo D M, M A Bacon1 and W J D Non-hydraulic regulation of fruit growth in tomato plant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Solairo) growing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54(4):1205~1212  [10]SSR小麦根重分布模式的定量研究[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4,(1):25~26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同学根据新疆 “红(加工番茄)、黑(石油)、白(棉花)”农业产业战略,紧扣课题“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层水分对根系发育调控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加工番茄膜下滴灌定量供水和不同生育期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番茄根系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根区水分变化对番茄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加工番茄高产的水分生理调节机制。  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协调。同时,已开展了预备试验,并收集到部分数据,有望按照计划完成。具备开题的基本条件,推荐参加开题。  开题报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养老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