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李约瑟 李约瑟(D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挺出名的 看参考资料

中文翻译本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委员会翻译,(主任委员 卢嘉锡、副主任委员 路甬祥等)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李约瑟(D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李约瑟(D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编辑部主任

20世纪,有一位英国的生化学家,由最初对中国医学的关注,进而关注起中国的科技史,最终成了一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世界级大师,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利玛窦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出生于伦敦南区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8年,遵照父亲的意愿,李约瑟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医科。后来,他进人老师霍普金斯主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开始从事生化研究。1926年,他出版了《怀疑的生物化学家》一书,此后,又相继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在霍普金斯的热情支持下,李约瑟全力进行有关胚胎发育期化学变化的深人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两部巨著。《化学胚胎学》不但给一门新的学科下了定义并作出解释,而且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李约瑟37岁时,也就是1937年前后,三位来自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了剑桥,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三个中国人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人生的重大转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三位中国研究生给予我的影响远比剑桥给予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受三人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也就是在这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汉名——李约瑟,取“李”为姓,表示他崇敬道家、道教始祖李聃(dān)。1942年秋,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李约瑟和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多兹被选中,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代表皇家学会赴中国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以鼓舞中国科学家的士气,振奋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战斗精神。1943年2月,李约瑟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以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副团长兼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参观访问了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教育部医药研究所等许多机构,结识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43年6月,伦敦方面批准了李约瑟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建议,李约瑟任馆长。科学合作馆的成员除了李约瑟,还有6位英国科学家和10位中国科学家,其中就有李约瑟的元配夫人、生化学家李大斐和他的助手、后来与他结为夫妻的营养学家鲁桂珍。为使中英科学合作馆充分发挥作用,李约瑟拼命地工作,竭尽全力解决和改善战时中国科研机构设备不足、书资料缺乏的困难,并经常组织中国科学家和盟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不但要以战时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和成就,来促使欧美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和技术发生兴趣,而且还要让中国科学工作者了解,一个西方科学家是如何欣赏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所做的种种努力的。从1943年8月起,李约瑟在秘书黄兴宗等四人的陪同下赴大西北考察,历时几个月,先后到达汉中、兰州,再经酒泉、嘉峪关、玉门,到达敦煌。在考察千佛洞的日子里,他撰写了关于敦煌壁画和千佛洞的论文交由英国《自然》杂志发表。1944年至1945年间,李约瑟连续撰写了三篇关于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的备忘录,继续为实现他所设计的国际科学合作蓝宣传呐喊。1946年3月,李约瑟经由香港回国,并赴巴黎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之职。李约瑟深知:要全面深人地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其西传的历史,必须与同期的西方科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使中西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沟通,才能理清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线索。1953年8月,第七次国际科学史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李约瑟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上的交往》的演讲。他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的交往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考察到这一事实,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看到,有关的交往年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对张骞时代以前独特的观念或技术细节传播可能性的判断,对公元前二世纪末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判断,应该与后来牵强的判断有所不同。”1954年初,倾注了李约瑟大量热情和心血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终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各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予以评论。此后,其余各卷陆续出版:1956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年,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和地学》;1962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声学、光学和磁学);1965年,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1971年,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1974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起源及长生术);1976年,第五卷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展);1978年,第五卷第四分册;1983年,第五卷第五分册;1984年,第六卷第二分册(农业);1985年,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1986年,第六卷第一分册(植物学);1987年,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与火器史)、第九分册(纺织技术)。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评论认为:李约瑟在科学史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将近代科学同传统科学区别开来。李约瑟的巨著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他的第一合作者是王铃。有人认为,他们的合作像是一种天缘,使两位朴实勤奋的学者碰在了一起,不为俗物所累,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有人说,没有李约瑟,王铃的一生将是另一番情景;没有王铃,科技史的写作,绝不会如此之快,其成果也不会如此之大。李、王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1990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云南昆明人,1966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至今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并先后兼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大陆)地区秘书兼司库(1999—2005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主任(2000—2003年)、《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2000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至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2003年11月至今)及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6年至今)等职。1999年10月—2000年1月为比利时列日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李约瑟(D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任是谁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蒙曼 《大隋风云》节目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立群 节目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郦波 节目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福索音:清华大学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江 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 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魏新 《东汉开国》节目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第五寅:敦煌大学副教授

马明达、金正昆、莫砺锋、李晓东、吴建民、孔庆东、马瑞芳、马骏、周国平、姚淦铭、方尔加、毛佩琪、曾国平、周思源、刘扬体、葛剑雄、赵林、康震、李昌集、孙丹林、徐放鸣、阎崇年、隋丽娟、孙立群、孟宪实、于丹、赵英健、李蕾、陈毅明、乔良、张望朝、周文顺、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刘心武、郦波、钱文忠、蒙曼、曾仕强、钱文忠、康尔、赵世民、莫砺锋、周汝昌、周岭、翁思再、王新陆、段怀清、张望朝、赵晓岚、王树增、愈大华、胡金兆、高日晖、王晓秋、杨治国、李炜光、傅佩荣、姜安、袁腾飞、郦波、翁思再、鲍鹏山、吕立新、商传、吴桐祯、于涛、梅铮铮、方志远、刘强、魏新、梅毅、董平、韩田鹿、杨雨、赵玉平

姜舜源(04—),男,山东龙口人,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高级编辑。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先后任秘书、院长秘书。后调香港紫荆杂志社,先后任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深圳办事处主任、专题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曾兼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历史与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清宫史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主要业务专长为中国文化研究、文物博物馆、明清历史、元明清都城宫殿建筑史、中国文学及金庸研究、香港社会研究、岭南文化等。先后组织、编辑了上百组文化、历史、财经类选题,如《紫荆》特刊第一号《走近饶宗颐》,参与编辑《北京博物馆年鉴》一、二、三集、《趣墨》、《张伯驹捐献文物集》等。其编写的《故宫史话》入选了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姜舜源(04—),男,山东龙口人,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高级编辑。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先后任秘书、院长秘书。后调香港紫荆杂志社,先后任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深圳办事处主任、专题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曾兼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历史与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清宫史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主要业务专长为中国文化研究、文物博物馆、明清历史、元明清都城宫殿建筑史、中国文学及金庸研究、香港社会研究、岭南文化等。先后组织、编辑了上百组文化、历史、财经类选题,如《紫荆》特刊第一号《走近饶宗颐》,参与编辑《北京博物馆年鉴》一、二、三集、《趣墨》、《张伯驹捐献文物集》等。其编写的《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科幻世界是用你的脑子来想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像哈利波特一类的都是科幻可以看一些科幻片让大脑有更深的体会在沿着科幻片走进现实 成为一个电子的世界

没有部长,只有主任或主编

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1992年硕士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导师周定标教授), 1995博士毕业于北京天坛医院(导师王忠诚院士)。 1995 年- 1997 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做访问学者(博士后)。曾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2012年9月做为特殊人才调入清华大学,任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玉泉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玉琪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小儿神经外科、脑肿瘤、脑积水的诊治,擅长颅咽管瘤、鞍区肿瘤、三室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肿瘤、脑干肿瘤、脑血管病。特别在儿童颅咽管瘤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手术数量世界最多,使我国儿童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玉琪教授参加编写了20多部专著,如我国神经外科经典著作《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参加教育部八年制和五年制《外科学》教材的编写,是《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儿童神经系统肿瘤》副主编。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科技奖5项,国际奖项1项,如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奖”,美国赛克勒基金会“中国医师年度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多个高端学术组织任职,是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学会(ISPN)中国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卫生部专科医师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编委。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董事长

你好 《科幻世界》 所属分类: 中国杂志 互动百科媒体联盟 互动百科媒体联盟平面科教类 科幻 科普类媒体 科普读物 摘要:《科幻世界》(Sci-Fi World,缩写SFW),中文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 ”,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杂志社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杂志社还衍生出多个面向不同群体的科幻、奇幻类刊物,如: 《科幻世界画刊》 (已停刊),《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下半月版·译文版》,《惊奇档案》(已停刊),《小牛顿》等。并不定期出版丛刊《星云》(已出至《星云六》),主要刊载国内外原创中短篇科幻小说。提问 编辑摘要 《科幻世界》封面《科幻世界》(Sci-Fi World,缩写SFW),中文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 ”,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杂志社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杂志社还衍生出多个面向不同群体的科幻、奇幻类刊物,如: 《科幻世界画刊》 (已停刊),《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下半月版·译文版》,《惊奇档案》(已停刊),《小牛顿》等。并不定期出版丛刊《星云》(已出至《星云六》),主要刊载国内外原创中短篇科幻小说。其前总编为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已离职),现任社长、总编秦莉,主编姚海军。目录 [隐藏] 1 发展历程 2 现编辑管理团队 3 官方说明 4 盈亏历程 5 相关评论 6 相关词条 7 参考资料 《科幻世界》-发展历程 《科幻世界·译文版》封面《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前身是《奇谈》和《科学文艺》 ,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有数据显示《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而今天是近四十万;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中国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双奖期刊”,曾承办过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目前发行量已经高达40万《科幻世界》成功举办了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在国际科幻世界享有盛誉。《科幻世界》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刊”。是中国期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在科幻小说之外,《科幻世界》亦设立有“图说科幻”、“科幻影视”、“科学美文”、“奇想”等栏目,皆由资深编辑亲自执笔主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把握现在,拥抱未来。”这便是《科幻世界》风靡于大中学生、广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爱好者中的真正原因。“把握现在,拥抱未来。”这便是《科幻世界》风靡于大中学生、广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爱好者中的真正原因。 中国银河奖《科幻世界》以发表科幻小说为主,一年一度的“银河奖”是中国科幻业界内代表中国科幻整体水平的最高奖项。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皆在此受到全国科幻读者的瞩目。在科幻小说之外,《科幻世界》亦设立有“科学”、“科幻影视”、“前沿”、“跃迁层”、“科幻写作堂”等栏目,皆由资深编辑、作者执笔主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除了《科幻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现在还办有《科幻世界·译文版》(单月科幻、双月奇幻)、《飞·奇幻世界》和《小牛顿》 ;另外曾办过《科幻世界画刊》、《科幻世界·幻想译文版》(现与科幻世界·译文版合并)、《惊奇档案》、《飞》等。并且不定期地推出《星云》,以刊登一些优秀原创中长篇科幻小说;目前, 《星云》已经出版四本,分别为《星云》(天意)、 《星云Ⅱ·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 《星云Ⅲ·基因战争》 (基因战争、飞呀飞、回忆苏格拉底)、《星云Ⅳ·深瞳》(去死的漫漫旅途、无名氏、深瞳)、《星云Ⅴ格兰格尔5号》、《星云Ⅵ·掉线》(掉线)。科幻世界杂志社还与多家出版社策划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游戏科幻小说”和“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选”等,为中外科幻文学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幻世界》-现编辑管理团队 总 编:秦莉 社 长:秦 莉副总编:姚海军 副社长:刘成树主 编:姚海军 编辑部主任:杨枫文学编辑:田子镒 刘维佳 师 博 李克勤 明先林 谭乐乐 白俊霞美术编辑:李益炯 编 务:贺 静 《科幻世界》-官方说明 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旗下拥有《科幻世界》、《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和《小牛顿》四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和幻想类图书项目。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图书拥有数量庞大的忠实读者,在中国幻想类期刊市场上,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期刊市场上,稳定保持着9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专属文化语言,科幻类期刊、图书则是畅销书目上的重要部分。作为国内科幻业界的主力军,科幻世界杂志社一直致力于中国科幻文化市场的培育,每年一度的中国科幻银河奖征文催生出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和科幻佳作。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代表中国科幻业界成功主办的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被WSF评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会”。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遍邀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科学家、宇航员参加’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其辉煌永载中国科幻史册。随着《哈利·波特》 、 《魔戒》等境外奇幻文化对国内文学出版市场的冲击,科幻世界杂志社创办《飞·奇幻世界》,以此为阵地,擎起国内原创奇幻文学的旗帜;同时以《科幻世界·译文版》为窗口,向国内读者引荐国外幻想文学精品。科幻世界再一次站在了中国奇幻文学的前沿阵地上。 为了让国人的想象跟上时代,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强强合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以专家的视角,广泛运用刊物、网站等专业媒体的宣传攻势,掀起了又一轮科幻热潮。2004年,“科幻大师丛书”更荣获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国内科幻小说读者群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意识,“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便是科幻图书质量的品质保证,读者认购的风向标!《科幻世界》-盈亏历程 《科幻世界》艰苦多年,到九四年才扭亏为盈,后来经历了一个暴涨期,钱大把的进来,又不知如何管理。当我九八年到《科幻世界》时,杂志社正处在这个时期内。成都的科幻迷组织只要报个活动计划,就能成百上千地从杂志社拿出钱来。装修个办公室也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无预算无计划。他们在上海搞的大型宣传活动花费了两万块钱。九七年那场完全由《科幻世界》一家出资,投入巨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更不用说了。公正地说,《科幻世界》那些年搞的活动是中国大陆仅有的科幻活动。没有这些活动,世人更不知科幻为何物了。 作为生意人,杂志社高层在扭亏为盈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的市场就这么大,也没什么搞头了。于是把大量资金抽到其它项目上去。颇为讽刺地是,这些项目都赔了钱,个别小公司甚至走到倒闭的边缘。几年来,仍然只有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的科幻给他们带来了利润。并且利润十分巨大,足以把那些亏损冲得无影无踪。后来他们变“扎实”了,只是把从科幻上赚到的钱置换成房地产:住宅房以奖励为名送给“老职工”,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房地产,置业范围甚至远达成都以外的某郊县。当一个科幻爱好者走进他们那些拥挤的办公室时,很难想象这个杂志社真正的家底。 《科幻世界》-相关评论 阿来1979年,四川省科协创办了一个名叫《奇谈》 (后又更名为‘科学文艺’)的科普杂志,这就是今天《科幻世界》的前身。“四川省科协”这五个字让《科学文艺》在当时广大科幻爱好者心目中已经隐约有了“国家级科幻杂志”的权威性。在当时中国的计划体制下,每个省都要办一家科普刊物,像上海的《科学画报》 、海南的《大科技》等。如果你没有找到你那个省的科普刊物,那就是由于它的发行量太小的原因;《科学文艺》当初就是作为四川省下属的省级科普刊物出台的。 那个时代里,科幻和科普是不分家的。甚至中国科幻作家的全国性组织都被称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并延续至今。当时的《科学文艺》上充满了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科幻小说。而那时许多科普刊物甚至纯文学刊物也都在发科幻小说。《科学文艺》只是更为集中一些。当时与它风格一样的刊物有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黑龙江的《科学时代》和《科幻小说报》,被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刊一报”。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科学文艺》轻而易举就达到了二十万册发行量。其它几家科幻报刊也是一样。但是很快,政治和市场的压力双管齐下,其它几家无法抵挡,败下阵来。最后一个倒闭的是天津的《智慧树》,时间是一九八六年。 压力之下,四川省科协让《科学文艺》自负盈亏,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从那以后,这家杂志社慢慢变成了“红帽子企业”:头顶着国家刊物的名义,实际上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它的老板就是杂志社里的几个大股东。它拥有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灵活,同时对于市场垄断也拥有一般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渴望。 没有婆婆,一方面没有靠山,一方面也没有了束缚。当时不足十人的小杂志社民主选举了自己的社长——杨潇,杨潇当选除了本身确有能力外,前四川省委书记女儿的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这个挡箭牌,中国科幻惟一的一脉香火也将不复存在。那么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将因为缺乏核心,会比现在更困难一些。在杨潇的带领下,杂志社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改变了办刊风格……当时,科幻世界的决策层主要由四人组成:杨潇、谭楷、向际纯、莫树清。向际纯时任美编负责人,也是一个策划人。老读者们一定还知道,九四、九五年那时,《科幻世界》象今天的《科幻大王》一样,一半文字一半卡通。没有这个转轨,《科幻世界》就无法切入中学生市场并获得生机。而整个工作基本是向策划并组织的。当时还有一套畅销的科幻美术卡片也是向际纯的手笔。 人的功劳大了,自然不满足原来的地位。于是决策层中发生了一场1:3的斗争。结果以向际纯离开成都到北京一家出版社任职告终。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向杨潇的地位挑战,她是杂志社的绝对权威,整个杂志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她个性的延伸。只是她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公众并不熟悉她。 当时杂志社的编辑部由来自成都一些文学刊物、剧团的编辑组成,本身对科幻全无理解。一位五十出头的老编辑家里有许多古典文学著作。他说:“下了班以后他就看这些,对科幻全没有兴趣”。至于年轻员工更不用说了,他们基本上是科协老员工的子弟,来《科幻世界》单纯是为了一个饭碗。那时社某领导爱提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年轻员工召到一起,让他们每人说出三个科幻作家的名字,无论中外均可,结果成绩最好的说出了两个!后来,杂志社陆续引进了姚海君、文瑾、唐风、刘维佳等人,使《科幻世界》里有了懂科幻的人。在杂志社与作者和读者交流时,这些年轻朋友作了主要的工作。但是你千万别有误解或者多大的期望,因为他们只是打工仔,在大政方针上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 阿来进入杂志社又是另外的问题。九七年我参加北京世界科幻大会时,阿来就随谭楷来到的北京。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北京“消息灵通人士”远远地指着他说,这个人将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那时我连茅盾文学奖几年一届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想到,这位老兄竟然在“预言”三年以后的事情!当然,《科幻世界》的领导想必更有“预见性”,所以早早地把未来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聘于账下,等待新闻爆起的那一天。 这种“见好就收”的举动从九八年就开始了,这也是促使我离开杂志社的原因。杂志社的领导都临近了退休年纪,这么作无可非议。而我还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坐在一辆日见保守的车上是没有前程的。只不过那时,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个心里话。银河奖(原“中国科幻银河奖”)是中国幻想小说(主要对象为科幻小说,后加入其他相关项目评选)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也是中国大陆惟一的科幻小说奖。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银河奖最初设立于1986年,为《科学文艺》(现在的《科幻世界》)《智慧树》两家科普刊物联合举办。《智慧树》停刊后,银河奖改由《科幻世界》独家举办。银河奖颁奖大会每年举办一次,成为了每年一度的科幻盛会。2007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正式更名为“银河奖”。在原有的“科幻小说奖”和“年度最受欢迎的外国科幻作家奖”基础上,增设三项大奖,即长篇奇幻小说奖、中短篇奇幻小说奖和科幻美术奖。2009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2009年12月11日,《SFW》编辑部主任杨枫带领编辑奎宁、刘壮,前往位于成都西部的大邑县晋原镇初级中学。这是《SFW》第二次将“科幻进校园”活动开进中学校园,也是第一次主动走进初中。在去之前,我们心中充满忐忑,初中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科幻吗?老师们对科幻又是什么态度呢? 晋原中学在“5·12汶川大地震”时遭受重创,这个学期才刚刚搬回新建的新校舍。整个学校耗资三千多万,校园宽敞明亮,环境怡人。我们一路走来,在整个大邑县看到的最好的建筑就是这所中学,可见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与前来欢迎的龚老师交谈得知,这所貌似普通的学校竟然建立于1903年,比之前编辑们去过的重庆巴县中学还要历史悠久,不禁让人感慨川渝地区的教育历史悠久。 下午的活动,在晋原镇初级中学老师的热情欢迎下开始。首先是教导主任董主任代领全校语文组的老师和美术老师与《SFW》编辑们座谈,讨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教育。会上,老师们谈了对科创活动的意见,纷纷表示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又对现在不少学生沉迷于“玄幻小说”和网络游戏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编辑部主任杨枫为在座的老师系统介绍了《科幻世界》的发展历程,详述了1999年高考作文题撞车这一“偶然中的必然”事件,强调《科幻世界》一直秉持传播科学,放飞幻想的办刊宗旨,并用从《科幻世界》走出的作者和读者的亲身经历,让老师们知道了一本好的杂志对孩子们成长所起的积极作用。 小编奎宁为老师们解释了什么是科幻,科幻的特点、与其他类型小说的区别。在座的老师听罢恍然大悟似的说:“原来科幻和奇幻是不一样的啊!”奎宁又为老师们介绍了正统幻想类文学与时下网络文学的区分,普及了书刊出版的基本知识。一位语文组的老师翻开面前最新一期的《SFW》说:“我看这篇小文章写得就很好,对学生很有帮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今后对《SFW》等课外杂志的观念要更新了。” 畅谈了近一个小时,大家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座谈会。这次座谈给于老师们观念上的改变还是很大的,小编们非常希望以后能与更多的中学老师沟通,希望这些最了解青少年的教育者能给于学生更多的帮助。 接着,编辑们来到晋原中学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准备开始科普讲座。虽然这间教室只能坐得下一个班的学生,但讲座会通过学校的视听网络进行现场直播,所有班级的同学都能收听得到。这让本以为只有一两百人听讲的主讲人奎宁紧张不已。好在他进入角色很快,从一个测试题开始,带领孩子们开始了一场“我的想象力哪去了”的想象之旅。同学们在笑声和惊讶声中度过了45分钟。在讲座开始前,《SFW》还为同学们散发了杂志和具有针对性的调查表,为了解读者需求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夕阳西下,科幻世界杂志社第一次初中科幻行落下了帷幕。老师和编辑们对活动效果都很满意,商量着下一次的活动时间和内容。“科幻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坚持,能让更多的新读者们都能加入中国科幻的庞大阵营中。2009《科幻世界》校园行之十:重庆科幻行 2009年11月25日早上八点,杂志社编辑杨枫、迟卉、屈畅、刘壮和发行部同事一起赶赴成都火车站,搭乘当天第一班动车组,去重庆举办“科幻进校园”活动。 下午两点半,众编辑放下行囊,乘车前往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巴县中学,举办今年首场科幻进中学校园活动。巴县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拥有光辉的历史,学校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提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特别重视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创建、参加各种社团。该校除了在学生社团中小有名气的“深空”科幻协会,还有创造发明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参加的同学人数非常可观。一进校园,编辑们就被热情的师生引进了即将举行讲座的会场:巴县中学科技馆。学校科技馆正门口居然停着一架退役的歼-6飞机!一架歼击机为什么停在学校里?原来巴县中学是重庆市唯一的“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 学校领导对此次活动重视程度之高,让编辑们颇感惊喜。学校宽松的学习氛围也让编辑们大开眼界。 讲座开始前,众编辑受邀来到三楼会议室,与学校领导和部分学生社团的辅导老师交流座谈。大家就将来互利互助,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展开了热烈讨论。编辑部主任杨枫向巴县中学教务处马万槐处长介绍《科幻世界》。到场的各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订了《科幻世界》的。报告厅门口是专为同学们组织的专场《科幻世界》书刊展销活动。此时讲座还没有开始,同学们在展台前流连忘返。讲座即将开始,同学们陆续走进报告厅,四百人的报告厅转眼之间就坐满了。在《科学•幻想•快乐》这个讲座中,迟卉用很多实例告诉同学们,“幻想是快乐的”。同时,她还通过游戏的形式告诉大家,创作一个幻想故事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等互动环节告一段落,大家走出科技馆才发现,太阳已经下山了。众编辑与学校领导和“深空社”部分同学合影留念。(后面那三位匆匆走下台阶的,是刚才听讲座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他们这时又要匆匆赶回教室去上自习。)从巴县中学回来,当晚众人在朝天门一家很有个性的青年旅舍休息。迟卉在写“重庆之旅第一天”的报道。11月26日,感恩节。 上午众编辑考察重庆市中区图书市场(刘壮先回母校打前站),之后应四川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原上草”文学社之邀,举办奇幻文学专题讲座和科幻文学沙龙。本次活动得到了川外中文系领导及老师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杂志社第一次与高校文学社团共同举办的大型活动。解放碑重庆书城的“科幻小说”专区。令人欣慰的是,科幻世界策划制作的图书在这里品种比较齐全,摆放的位置也不错。下午三点钟,编辑们在川外会合,川外中文系副主任谭代龙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这是活动当天中午,中文系同学现做的两块展板。前期的宣传展板已在学校广场上展出一个星期,海报也在教学楼、图书馆的公告栏贴出,“原上草”同学们的工作热情让人敬佩。屈畅的讲座题目是《西方奇幻文学发展脉络》。除了概述西方奇幻文学发展历史、介绍中译本西方奇幻著作之外,作为《冰与火之歌》的译者,屈畅还结合自身的经验,跟大家介绍了翻译方面的心得。从济济一堂的会场上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脸看,屈畅的口才和博学非常引人入胜,让大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台上妙语连珠,台下也是卧虎藏龙:川外科幻协会的会长(你猜是谁?)、重大科幻协会副会长(又是谁?)、川外校园新闻媒体《新一代》杂志主编(你再猜?)……讲座结束,杨枫主任就之前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当晚,众编辑出席由中文系主任邓齐平老师主持的晚宴,席间,大家相谈甚欢,并对今后可能开展的一些合作进行了意向性讨论。尤其邓主任和曹老师提了很多与科幻世界开展深入合作的想法,让大家很振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爱的川外学子们能感受到科幻蓬勃兴起的活力!感谢川外中文系对于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你们有这样一群呵护关心你们的老师,不知道会令多少人羡慕呢。晚餐结束后,编辑们与中文系邓齐平主任及老师、“原上草”文学社社长段瑞雪(后排右一)合影留念。 晚上七点三十分,编辑们参加文学社主持的科幻专题沙龙。有别于以往的读编交流会,当晚的沙龙活动中,同学们非常活跃,大胆提问,编辑们认真答疑解惑,活动一直持续到将近十点钟。直到熄灯在即,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总体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科幻世界推介会,因为会上虽不乏关注钱莉芳刘慈欣的资深幻迷,但不了解科幻的同学更多。如果这两个小时的交流达到了一点扫盲的功效,帮助同学们拓宽了一些视野,编辑们就满足了。沙龙一角可爱的同学们。 11月27日上午,编辑们与 “科幻网”站长杨波和科幻评论人江韬在位于江北区的重庆科技馆会面,大家一边游览科技馆,一边讨论各种科幻话题。科技馆外广场的合影。远处雾中的绿色建筑是重庆歌剧院。傍晚,编辑们与重庆幻迷在解放碑一家咖啡馆玩桌面“不插电”游戏。 11月28日,编辑部重庆行的最后一天。 由于活动定在上午九点半开始,巴县中学距离解放碑有超过四十分钟的车程,当天编辑们起了个大早,一切收拾停当,大家出发前往巴县中学。在巴县中学校门口,编辑们与参加当天读编交流会的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活动正式开始前,同学们先带领编辑参观他们足以引以为豪的巴县中学科技馆。科技馆内的天文馆。展厅内的白球实际上是一些电子秤,可以显示参观者在太阳系各行星上的体重读数。天文馆内图文并茂的展板,向大家展示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深空社”会长大步(右)和副会长(左),后者同时也是巴县中学天文协会会长。科幻交流会正式开始。大家在进行了自我介绍之后,谈及自己是如何接触到《科幻世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我在报摊上/同学手里/图书馆/某某某处——扫了一眼”,相似的经历引得大家不时发出轻笑。交流会十分热烈,话题之丰富广泛大大超出编辑的预想:薛定谔的猫,多维世界,量子纠缠,玛雅预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人是否真实存在,科幻电影,炼金术,科学是否是一种宗教……因为今天到场的全部是高一和高二的同学,由此可以感觉到巴县中学多年提倡科技创新理念所取得的巨大收效。科幻世界巴县中学见面会在迟卉临场为大家写的故事诵读中圆满结束。会后,科幻协会会长、有个会五国外语的妈妈的大步送给我们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他委托父亲从新疆油田1979号井下1979米深处钻探上来的一块79厘米高的岩心!这是创刊于1979年的科幻世界在三十岁生日之际收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见面会进行中。正在发言的同学思维活跃,博览群书,很能代表巴县中学的教育成果。“深空社”会长大步送给《科幻世界》的礼物——新疆油田1979号井下1979米深处1长79厘米的岩心。当日下午四点五十,编辑们登上返回成都的列车,结束了这次为期四天的重庆之旅。 衷心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幻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有更多的朋友加入科幻世界——我们共同的乐园! 后续报道: 屈畅最近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出发之前给他的猫准备了四天的干粮,在重庆的这几天一直担心它独自关在屋里会挨饿。回家以后发现,小家伙对待食物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估计是这几天吃太多了……这就是屈畅家的新成员。小家伙第一次为公众所知是在11月25日的科幻微博上;这是第一次放出小家伙的玉照。

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现任山西省垣曲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全国特色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委员、中国平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青年中医药优秀论文荟萃》副主编、《中国中医药科技》等杂志特邀编委。从医20余年,临床擅长内科、妇科、针灸、疑难杂症,特别对脑血栓、脑梗塞、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性头痛、心脏病、胃溃疡、面瘫等疑难病的治疗有研究。研制出“抗瘫灵”新药,被评为“八·五”山西优秀科技成果,并被评为山西最佳科技成果;研制发明的“抗瘫灵”、“抗瘫灵1号”、“活肢散”系列新药,内服外敷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治愈率幻.5%,有效率98%,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根据瘫痪病的特征首创发明了针灸“天地取穴法”和“瘫痪康复操”对久治不愈的脑血管病偏瘫产生显著疗效。在国内医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论文有:“叩刺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针刺放血加火罐治疗面瘫156例临床观察”均发表在美国《世界临床针灸杂志》;“针刺治疗高血压70例临床观察”发表在美国《国际临床针灸杂志》。获地级以上论文奖58篇,有37篇论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参加编写《中华效方汇海》、《中医外治经验选》、《奇难杂症方选》等8部专著,著有《疑难病良方妙法》一书。并多次被运城地区评为“中医先进工作者”。1998年荣获市第三届“山西青年科技奖”并授予“山西青年医卫专家”称号,荣立三等功,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接见。立志于祖国医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多次被《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山西电台、中国人民电台等作专题报道。并载入《当代世界名人传》、《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医界精英》、《中国名医大辞典》、《中国当代名医选》、《中华名医述林》、《河东名医奇药》、《垣曲县志》等书中。

张耀宗 1939年2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河北石家庄中医学院中医本科。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至今。历任河北省乐亭城关医院院长,乐亭中医院院长及学术委员会中医药针灸学会理事长。受聘为中国国际名医名药联合会副主任医师,美国传统医学科学院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员,咸阳中医疑难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以及《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河北中医》杂志特约通讯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